发帖回复
查看:26088|回复:683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家一起读楞严经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1-07-04 21:4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不感兴趣
大家一起读楞严经
椤严大义今释
南怀瑾

引言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 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然而楞严译文文词古奥,使佛法义 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止步。现转南怀瑾先生的楞严大义今译一书,期望能有利于各位学子。砒误之处难免,致歉之余,请参见原书。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1-07-04 22:2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原文用大的黑体字。
我们发言用论坛默认字体。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1-07-04 22:3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7/4/2011 9:43:00 PM的发言:
椤严大义今释
南怀瑾

引言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 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然而楞严译文文词古奥,使佛法义 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止步。现转南怀瑾先生的楞严大义今译一书,期望能有利于各位学子。砒误之处难免,致歉之余,请参见原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4 22:21:40编辑过]

末学也是这么觉得的,自从读了楞严经,真的就觉得大千世界都在这经书里面,一切的真理都在这里面。
以前修行,也抓不住纲要,读了这个就豁然开朗了,好像走在林间小径的人,突然看见了康庄大道一样。
修佛法必须实修,如何实修,为何如此实修,实修遇到的困难的解决方法,全在这里面。
记得净土宗的印光大师曾经开示过,末法时代,善知识难遇,还不如从楞严经里面学习。
楞严经的文字很简练,义理也很深很透彻,还是看大德的白话开示更方便众生。
末学这里选了南怀瑾居士的这部楞严经讲解,是因为我们这个论坛上的人也都是居士,比较容易接受。
南先生都快100岁了,身体还很健康,一生也是权贵富足(不会让在家人请示),但是他弘法利生从不疲倦,他的著作和开示不知道接引了多少众生。
南先生的实修经验非常丰富踏实,讲解佛法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大家不会疲倦的[em52]
顶礼南怀瑾居士,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菩萨,诸金刚,诸护法神,护佑大家学楞严经顺利通达。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1-07-04 22:5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4/2011 10:39:00 PM的发言:
刚才看另一个帖子师兄说到实修,还想请师兄讲讲怎么实修,就看到上面的帖子了。有机会好好学习实修,得把握机会了。

先读楞严经,上面讲了原理和纲要,还有很多方法,师兄喜欢哪个就修哪个,其实法法平等,法法圆融,本无分别,随缘对机就好。

末学要洗洗刷刷就睡了,明天还要上班,又是忙碌快乐的一天。
睡前末学还是要修禅定至少半小时,然后会向给所有一切众生,希望大家少些业障,修正法,正精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4 22:57:20编辑过]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1-07-05 21:37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 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 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增加坚毅的信心。试追溯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大变乱中,都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融 合之后,又有一种新的光芒产生。我们如果将历来变乱时代加以划分,共有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金元、满清等几次文化政治上的大变动。其间如南北朝,为佛 教文化输人的阶段,在我们文化思想上,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融化以后,便产生盛唐一代的灿烂光明。五代与金元时期,在文化上,虽然没有南北朝时代那样大的变 动,但欧亚文化交流的迹象却历历可寻。而且中国文化传播给西方者较西方影响及于中国者为多。自清末至今百余年间,西洋文化随武力而东来,激起我们文化政治 上的一连串的变革,启发我们实验实践的欲望。科学一马当先,几乎有一种趋势,将使宗教与哲学、文学与艺术,都成为它的附庸。这乃是必然的现象。我们的固有 文化,在和西洋文化相互冲突后,由冲突而交流,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继之而来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气象。目前的一切现象,乃是变化中的过程,而不是定 局。但是在这股动荡的急流中,我们既不应随波逐流,更不要畏惧。必须认清方向,把稳船舵,此时此地,应该各安本位,无论在边缘或在核心,只有勤慎明敏地各 尽所能,做些整理介绍的工作。这本书的译述,便是本着这个愿望开始,希望人们明了佛法既不是宗教的迷信,也不是哲学的思想,更不是科学的围于现实约有限知 识。但是却可因之而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获得较深刻的认识,由此也许可以得到一些较大的启示。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1-07-05 21:5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二)

依据西洋文化史的看法,人类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复由于对宗教的反动,而有哲学思想和科学实验的产生,哲学是依据思想理论来推断人生和宇宙,科学则 系从研究实验来证明宇宙和人生。所以希腊与罗马文明,都有它划时代的千秋价值。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支配着这个世界,形成成以工商业为最中心的物 质文明。一般从表面看来,科学领导文明的进步,惟我独尊,宗教和哲学,将无存在的价值。事实上,科学并非万能,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就是文化的升华。于是 在这科学飞跃进步的世界中,哲学和宗教,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佛教虽然也是宗教,但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常超出宗 教范畴以外,所以也有人说佛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佛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法,但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会忽略它的科学基础,而 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可是事实上,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及哲学的论据。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论据,去为宗 教做证明。楞严经为其最显著者。研究楞严经后,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都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1-07-05 21:5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上面两段是说佛法不是科学的附庸,相反,佛法可以包罗万象,这完全可以在楞严经里面体现出来。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google一下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如何用佛法解释物理学的。
他是中科大的前任校长。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1-07-05 22:01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佛法解释物理学 语惊四座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前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 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 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 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 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 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 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 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 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 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 即寿命大致是 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 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 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 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 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 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 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 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 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 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 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 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 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 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缘起性空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 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 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 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评论:这文的另外一层含义,东方文明有其独特和宝贵的东西,不要盲目崇拜西方,做丢西瓜捡芝麻的蠢 事....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1-07-05 22:0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朱院士的上面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楞严经有很大的帮助。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1-07-05 23:1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5/2011 11:12:00 PM的发言:
佛法的圆融,宇宙的本源,末学觉得证道之时自然明了。何苦用“泡影”般的世间法来佐证佛法的科学性呢?难道是为了方便我们这些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根植已久的众生? 末学愚见,决无冒犯之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5 23:12:52编辑过]

众生各有各的缘法,师兄不必烦恼。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1-07-06 16:0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ahah在7/6/2011 5:14:00 AM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随喜赞叹大家发心精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家一起进步!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1-07-06 16:0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这些文字都是从网上copy paste的,请beidou不要担心我的工作量。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bbs的程序错误),我不能在论坛回复消息,请原谅。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1-07-08 08:1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7/2011 7:34:00 PM的发言:

师兄不在,末学越俎代庖,贴了楞严大义今释的叙言之三。只是末学才疏学浅,无法像师兄那样给各位详解。

好啊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帖子,大家的帖子,大家的论坛,谢谢!
末学也不敢详解楞严经,因为自己修证很有限,就连这本书的名字也叫楞严大义今释,因为楞严经及其精深了义而且包罗万象,若要详解,书的规模要大好几倍才行。
但是真正了解了,其实就是让你放下,不要执着妄想,所以楞严经也很简单的,不要怕。
比如经上所讲的二十五种阴魔境界,是修行人往往要遇到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阴魔境界,只要修行人不执着此境,不妄想攀援,就没事情了。
如何不执著,要修行,要有定力,八风吹不动才行。
我们很多女人甚至还有些男人,突然听到一声雷都吓的一哆嗦,这就是定力不足。
定力不足,那么人死后,中阴身状态的时候,四大已经分离,身体轻飘飘,一遇到众生行淫,心念一动,就投胎了,可能做昆虫,可能做人,可能做猪马。
要自己做得了主才好。
如果活着的时候,都做不了主,死了更难,更危险,因为中阴身状态的时候,六根比活着的时候敏锐得太多了,身体又很轻,更容易受到外境的刺激,更难以做主了。
其实大家执着最大的,往往是自己,其实人所认为的自己就是自己的身体,比如“我要穿好衣服,要名牌”,“我要住大房子”,“我要当吃好吃的”, “我要抱他,亲吻他”。
这都是身体的需要啊,其实我们这一辈子往往都是在为这个肉身忙碌。
所以可以从身体入手修行。
修佛就是这么善巧方便,就是这么勇猛: 身体不是障碍吗?那我们就从身体修起!
所以佛和后来的诸位高僧大德,很多都推荐修行白骨观不净观,到时候身体都不执著,其他事情更加不会为之所动。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1-07-08 08:27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其实这本书已经是讲解楞严经了,末学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想像做课堂笔记一样,把所学的简单扼要的记下来,以飨诸位师兄。

上面这一段是讲楞严经的框架:从“心在哪里”,一步步分析,让大家认识到心物一元,"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佛法把唯心和唯物统一了,涵盖科学和哲学。
佛法不是宗教,告诉你“就是这样”。佛法是圆融透彻了义的,给你讲“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的本师释迦摩尼佛好慈悲啊,来这个五浊恶世来度化众生,众生听不懂,就用种种善巧方便,一遍遍的,不同角度的给大家讲。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对了,多持此名号,有助于我们理解一切经典。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1-07-08 08:3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四)

再从佛教的立场来讨论《楞严》,很久以前就有一个预言流传着。预言《楞严经》在所有佛经中是最后流传到中国的。而当佛法衰微时,它又是最先失传的。这是预 言,或是神话,姑且不去管它。但在西风东渐以后,学术界的一股疑古风气,恰与外国人处心积虑来破坏中国文化的意向相呼应。《楞严》与其他几部著名的佛经, 如《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便最先受到怀疑。民国初年,有人指出《楞严》是一部伪经。不过还只是说它是伪托佛说,对于真理内容,却没有轻议。可是近 年有些新时代的佛学研究者,竟干脆认为《楞严》是一种真常唯心论的学说,和印度的一种外道的学理相同。讲学论道,一定会有争端,固然人能修养到圆融无碍, 无学无诤,是一种很大的解脱,但是为了本经的伟大价值,使人有不能已于言者。

说《楞严经》是伪经的,近代由梁启超提出。他认为,第一,本经译文体裁的美妙,和说理的透辟,都不同于其他佛经,可能是后世禅师们所伪造。而且执笔的房 融,是武则天当政时遭贬的宰相。武氏好佛,曾有伪造《大云经》的事例。房融可能为了阿附其好,所以才奉上翻译的《楞严经》,为的是重邀宠信。此经呈上武氏 以后,一直被收藏于内廷,当时民间并未流通,所以说其为伪造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楞严经》中谈到人天境界,其中述及十种仙,梁氏认为根本就是有意驳斥道 教的神仙,因为该经所说的仙道内容,与道教的神仙,非常相像。

梁氏是当时的权威学者,素为世人所崇敬。他一举此说,随声附和者,大有人在。固然反对此说者也很多,不过都是一鳞半爪的片段意见。一九五三年《学术》季刊 第五卷第一期,载有罗香林先生著的《唐相房融在粤笔受首楞严经翻译考》一文。列举考证资料很多,态度与论证,也都很平实,足可为这一种学案的辨证资料。我 认为梁氏的说法,事实上过于臆测与武断。因为梁氏对佛法的研究,为时较晚,并无深刻的工夫和造诣。试读《谭嗣同全集》里所载的任公对谭公诗词关于佛学的注 释便知。本经译者房融,是唐初开国宰相房玄龄族系,房氏族对于佛法,素有研究,玄奘法师回国后的译经事业,唐太宗都交与房玄龄去办理。房融对于佛法的造诣 和文学的修养,家学渊源,其所译经文自较他经为优美,乃是很自然的事;倘因此就指斥他为阿谀武氏而伪造《楞严》,未免经率入人于罪,那是万万不可的。与其 说《楞严》辞句太美,有伪造的嫌疑,毋宁说译者太过重于文学修辞,不免有些地方过于古奥。

依照梁氏第一点来说:我们都知道藏文的佛经,在初唐时代,也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成,并非取材于内地的中文佛经。藏文佛经里,却有《楞严经》的译本。西藏密 宗所传的“大白伞盖咒”,也就是“楞严咒”的一部分。这对于梁氏的第一点怀疑,可以说是很有力的解答。至于说《楞严经》中所说的十种仙,相同于道教的神 仙,那是因为梁氏没有研究过印度婆罗门和瑜伽术的修炼方法,中国的神仙方士之术,一部分与这两种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是否是殊途同归,这又是学术上的大 问题,不必在此讨论。但是仙人的名称及事实,和罗汉这个名词一样,并不是释迦佛所创立。在佛教之先,印度婆罗门的沙门和瑜伽士们,已经早有阿罗汉或仙人的 名称存在。译者就我们传统文化,即以仙人名之,犹如唐人译称佛为大觉金仙一样。绝不可以将一切具有神仙之名实者,都搜为我们文化的特产。这对于梁氏所提出 的第二点,也是很有力的驳斥。

而且就治学方法来说,疑古自必须考据,但是偏重或迷信于考据,则有时会发生很大的错误和过失。考据是一种死的方法,它依赖于或然性的陈年往迹,而又根据变 动无常的人心思想去推断。人们自己日常的言行和亲历的事物,因时间空间世事的变迁,还会随时随地走了样,何况要远追昔人的陈迹,以现代观念去判断环境不同 的古人呢?人们可以从考据方法中求得某一种智识,但是智慧并不必从考据中得来,它是要靠理论和实验去证得的。如果拼命去钻考据的牛角尖,很可能流于矫枉过 正之弊。

说《楞严经》是真常唯心论的外道理论,这是晚近二三十年中新佛学研究派的论调。持此论者只是在研究佛学,而并非实验修持佛法。他们把佛学当作学术思想来研 究,却忽略了有如科学实验的修证精神。而且这些理论,大多是根据日本式的佛学思想路线而来,在日本,真正佛法的精神早已变质。学佛的人为了避重就轻,曲学 取巧,竟自舍本逐末,实在是不智之甚。其中有些甚至说禅宗也是根据真常唯心论,同样属于神我外道的见解。实际上,禅宗重在证悟自性,并不是证得神我。这些 不值一辩,明眼人自知审择。《楞严》的确说出一个常住真心,但是它也明白解说了那是为的有别于妄心而勉强假设的,随着假设,立刻又提醒点破,只要仔细研 究,就可以明白它的真义。举一个扼要的例来说,如本经佛说的偈语:“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岂不是很明显地证明《楞严》并不是真常唯心论吗?总之,痴 慢与疑,也正是佛说为大智慧解脱积重难返的障碍;如果纯粹站在哲学研究立场,自有他的辩证、怀疑、批判的看法。如果站在佛法的立场,就有些不同了。学佛的 人若不首先虚心辨别,又不肯力行证验,只是人云亦云,实在是很危险的偏差。佛说在我法中出家,却来毁我正法,那样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11-07-08 08:5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上面一段是驳斥有些人所说的”楞严经是伪造的”的这种说法。
这些说楞严经是伪造的人,对佛法的了解往往停留在书面上,他们的论据大致如下:
1.楞严经文字简练优美,不像是印度的当时的文风。
2. 楞严经里面讲到仙人,所以是中国道教的东西,所以是中国人写的楞严经。

上面这段文字对这些观点进行了驳斥:
1. 楞严经是中国人翻译的,盛唐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有多发达,大家也很清楚,翻译的时候文字优雅干练有何不可?
末学想起了匹德菲的一句很优美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翻译的多好啊,工整押韵,还不失其中的激情澎湃。
若是按照学究的观点,是不是也要说这个诗句是中国人伪造的?
2. 这里所说的仙人就是指以身体为中心进行修行的外道,这些外道在中国和印度都有,过去有,现在还有。

不过,我们要依法分辨经书的真伪,因为确实有伪造的经书,还不少。
有的是一些附佛外道为了迷惑吸引世人假用佛经提到的人物和名词来伪造经典,这个很好分别,这些伪造的经往往直接和佛所说的法是矛盾的。
还有的是一些人为了劝人行善,所以就伪造了一些经书。
有人会发现,念这些伪经也有用,为啥呢,因为经书里面提到佛菩萨的名号,人读的时候,发起恭敬心,自然也有感应。
但是这些经很多观点都是和佛所说法是冲突的,曲解的,不透彻的,大家要小心。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11-07-08 09:57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五)

生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动乱,真是瞬息万变,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夹缝里生活着。无论是科学、哲 学和宗教,都在寻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脱。这本书译成于拂逆困穷的艰苦岁月中,如果读者由此而悟得真实智慧解脱的真理,使这个颠倒梦幻似的人生 世界,能升华到恬静安乐的真善美之领域,就是我所馨香祷祝的了。

关于本书译述的几点要旨,也可以说是凡例,并此附志于后:

凡  例

(1)本书只取《楞严经》的大意,用语体述明,以供研究者的参考,并非依据每一文句而译。希望由本书而通晓原经的大意,减少文字与专门术语的困难,使一般人都能理解。

(2)特有名辞的解释,力求简要明白;如要详解,可自查佛学辞典。

(3)原文有难舍之处,就依旧引用,加‘’号以分别之。遇到有待疏解之处,自己加以疏通的意见,就用()号,表明只是个人一得的见解,提供参考而已。

(4)本书依照现代方式,在眉批处加注章节,既为了便利于一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等于给《楞严经》列出一个纲要。只要一查目录,就可以明了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并且对全部《楞严》大意,也可以有一个概念了。

(5)关于《楞严经》原文的精义,与修持原理方法有连带关系者,另集为《楞严法要串珠》一篇,由杨管北居士发心恭录制版附后,有如从酥酪中提炼出醍醐,尝其一滴,便得精华。

(6)本书译述大意,只向自己负责,不敢说就是佛的原意。读者如有怀疑处,还请仔细研究原经。

(7)为了小心求得正确的定本,本书暂时保留版权,以便于汇集海内贤智大德的指正。待经过慎审考订,决定再无疑义时,版权就不再保留,俾广流通。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11-07-08 10:0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经题之标示
"佛经与世间普通书籍,标题立义,都求能以一个名词而概内容,其理并无二致。佛所说群经,顾名思义,观览经题,可窥涯量。楞严一辞,纯系译音,具有颠扑不 破,坚固不坏,自性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之意。由此则见楞严全经之所指者,无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法门。但直指见性,可与利智者言,未足为钝根者道。是以 等次以求,有修行证验之方法与次序,以及种种方便,精详分析,可谓具全部佛法之纲要矣。,故于其上标名为大佛顶、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也。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11-07-08 10:4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上面讲经的名字是音译,梵文的本意也即道出佛法的精髓: 颠扑不 破,坚固不坏,自性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之意,所以楞严经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法门。
对于上上根器的人,直接明心见性,对于根器钝一些的,可以逐步次第磨练,所以这里面无论是有顿有渐,接引一切根器众生。
其实钝根器的多修行,就磨成了锐利根器了吗?

经的全名:
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11-07-11 16:4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8/2011 4:05:00 PM的发言:

 

......

(7)为了小心求得正确的定本,本书暂时保留版权,以便于汇集海内贤智大德的指正。待经过慎审考订,决定再无疑义时,版权就不再保留,俾广流通。

 

以前看过净空法师讲过他从来不看要花钱买的讲法的书,既是要弘扬佛法,怎能收钱。所以从网上搜到这本楞严大义今释的时候很奇怪,怎么要收钱?原来是有这一层的考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8 16:05:55编辑过]

还有一层,就是要帮助大家升起恭谨心。
众生往往都觉得得之容易也可以随意失去。
如果你没花钱买一本楞严经,恐怕不会当回事。
如果你花一天的工资买了楞严经,肯定不会乱放。
有些富有的居士助印经书仍然会要收一些钱,比如一元人民币一本,就是这个意思。
佛法智慧是活泼圆融的,可以用一切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1 16:49:34编辑过]

发帖回复
查看:26088|回复:683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