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
第一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在还没有讨论到本题之前,我们要对「智信」与「迷信」先下个定义。 简单的说;凡不是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 反之;凡是能经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 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的表面,或听到一些「先入为主」的谣言,就一口咬定佛教是「迷信」,其实他自己的脑海里存有多少智能与思想呢?没有深入探究,未经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别人的话,他本身早就「迷信」了——迷信他人的胡说。 释迦牟尼从不强迫弟子们盲从的信仰,同时鼓励他们发问。 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佛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因为「他是我们的导师」而就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而要求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 佛教不认为怀疑是罪恶或愚蠢,反而认为怀疑是达到觉悟的途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可说明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所以梁任公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
- rewarded by lanhua
[此贴子已经被lanhua于2010/6/3 20:19:0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