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空相
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晚上睡觉做梦,白天也瞪着眼睛在做大梦。晚上做梦还容易晓得, 白天瞪着眼睛说梦话,一般人是无法自觉的。打起坐来舒服不舒服,难过不难过;乃至人我的是非、顺境、逆境,这些都是在做梦。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 空空无大千”,等到你觉醒了之后,才恍然有省,“啊!原来什么事也没有呀!”就像广钦老和尚说的:“没来,没去,没什么事!”
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来对治我们众生烦恼的,因为众生心性非常脆弱,佛陀慈悲,给予我们许多的方法和方向。你要往生东方净土也好,西方极乐世界也罢;乃至弥 勒菩萨的兜率天都是最殊胜的。否则,人走就走了,还要华严世界做什么?华严世界又在那里呢?——华严世界就在我们当下哪!
花开见佛
文殊菩萨骑着狮子,手中拿着宝剑,威武无比,启示我们要当下了断,慧剑斩情丝。所谓“香象渡河,截断众流”,我们日常生活待人处事当中,要有承担的气魄, 如同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手中拿着如意一般。有大象的承担力量,则何处不是如意的呢?若是没有智慧的截断力,当然处处有挂碍,而这挂碍正是我们在做大梦 了。
如何是好呢?要“空诸所有”,把一切毫不相干的邪知邪见都拿掉,那你的习性慢慢都磨光,总有一天磨到“花”开见佛。开什么花呢?——你身心上的清净莲花。
准提法门告诉我们要到金刚地以后才能绽放出清净的莲花来,换言之,凭“空、无相、无我”这么大的心量,清净莲花才能开放出来、才能见法。而见法即见佛,这时候,西方就在目前了,莲花朵朵开,何止一步一莲花呢?处处皆莲花,六根门头皆是莲花。
修与不修
《金刚经》对我们的用心如是开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当下不祝因此,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不将不迎、不迎不拒,来就来了,去就去了。理念上能这么用心,见地上能这么清明,你的修证功夫,乃至身心自会渐次随着转化。
从表面上来看,一个人整天到底念多少佛?拜多少拜呀?这只能说是加行法。至于他真修了吗?这就要看他对“法”的认识如何?以及相应与否了?如果相应了,就 等于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惠明禅师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修与不修行应该从这上面来着眼,而不是从他表面忙得一塌糊涂来 看的。有人看起来懒懒散散的,平常没打坐,也没念佛,似乎并没有在修,可是他的内敛功夫却是深藏不露呢!
密宗有个典故说:有两个师兄弟,一个是拼命的修,非常用功,可是怎么都不相应:另一个看起来马马虎虎的,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结果后者证道了。可见着眼点是 在这地方。当然,下手处还是要加行,只问自己耕耘如何,不看别人,心眼要随时返照自己,能如此用心,经常念念“三心不可得”,既是着眼处,也是下手处了。
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晚上睡觉做梦,白天也瞪着眼睛在做大梦。晚上做梦还容易晓得, 白天瞪着眼睛说梦话,一般人是无法自觉的。打起坐来舒服不舒服,难过不难过;乃至人我的是非、顺境、逆境,这些都是在做梦。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 空空无大千”,等到你觉醒了之后,才恍然有省,“啊!原来什么事也没有呀!”就像广钦老和尚说的:“没来,没去,没什么事!”
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来对治我们众生烦恼的,因为众生心性非常脆弱,佛陀慈悲,给予我们许多的方法和方向。你要往生东方净土也好,西方极乐世界也罢;乃至弥 勒菩萨的兜率天都是最殊胜的。否则,人走就走了,还要华严世界做什么?华严世界又在那里呢?——华严世界就在我们当下哪!
花开见佛
文殊菩萨骑着狮子,手中拿着宝剑,威武无比,启示我们要当下了断,慧剑斩情丝。所谓“香象渡河,截断众流”,我们日常生活待人处事当中,要有承担的气魄, 如同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手中拿着如意一般。有大象的承担力量,则何处不是如意的呢?若是没有智慧的截断力,当然处处有挂碍,而这挂碍正是我们在做大梦 了。
如何是好呢?要“空诸所有”,把一切毫不相干的邪知邪见都拿掉,那你的习性慢慢都磨光,总有一天磨到“花”开见佛。开什么花呢?——你身心上的清净莲花。
准提法门告诉我们要到金刚地以后才能绽放出清净的莲花来,换言之,凭“空、无相、无我”这么大的心量,清净莲花才能开放出来、才能见法。而见法即见佛,这时候,西方就在目前了,莲花朵朵开,何止一步一莲花呢?处处皆莲花,六根门头皆是莲花。
修与不修
《金刚经》对我们的用心如是开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当下不祝因此,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不将不迎、不迎不拒,来就来了,去就去了。理念上能这么用心,见地上能这么清明,你的修证功夫,乃至身心自会渐次随着转化。
从表面上来看,一个人整天到底念多少佛?拜多少拜呀?这只能说是加行法。至于他真修了吗?这就要看他对“法”的认识如何?以及相应与否了?如果相应了,就 等于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惠明禅师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修与不修行应该从这上面来着眼,而不是从他表面忙得一塌糊涂来 看的。有人看起来懒懒散散的,平常没打坐,也没念佛,似乎并没有在修,可是他的内敛功夫却是深藏不露呢!
密宗有个典故说:有两个师兄弟,一个是拼命的修,非常用功,可是怎么都不相应:另一个看起来马马虎虎的,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结果后者证道了。可见着眼点是 在这地方。当然,下手处还是要加行,只问自己耕耘如何,不看别人,心眼要随时返照自己,能如此用心,经常念念“三心不可得”,既是着眼处,也是下手处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4 15:30:3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