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1875.1——1963.6),毕生喜爱收集石子,他自铭家中的书斋为“与石居”,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子。有抗战时期在重庆沙坪坝河边捡来的,有从贵州的安顺、都匀,广西的百色,甘肃的玉门,辽宁的沈阳等地挖掘出来的,有1951年访问德国时从柏林希特勒“总理衙门”废墟上拾得的,有从鸭绿江畔国界桥、罗盛教烈士墓地带来的;也有朋友送给他的。有的石子配有木座,放在玻璃框内。这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石子,都凝聚着深沉的历史内涵,演绎了沈老光辉一生的一斑,人们从中可以了解这位爱国民主战士不凡的经历。
抗战时期的重庆,“与石居”成了爱国民主人士的聚会之处。张仲仁和侯外庐两位先生为“与石居”题写匾额,侯外庐还在额上写道:“右三字斋为民主老人属题,寓意深远,昔朱舜水鼎镬之下,有确赋作明志之句,云:涅之缁之,莫污其白,磨专磷专,孰漓其淳,其象,硗硗其质,是非眩之而益明,东西冲之而不决。与石居,其斯之谓欤!”郭沫若先生在侯外庐题的额上写了:“磐磐大石固可赞,一拳之小亦可观。与石居者善游,其性既刚且能柔,柔能为民役,刚能反寇仇。先生之风,超绝时空,何用补之,以召童蒙。”于右任、梁寒操、冯玉祥、李济深、黄炎培、茅盾等先生先后都在“与石居”卷上题词。他们都以石来比喻沈钧儒为人的高尚和坚贞不屈。
这就是沈钧儒为何一生爱石的原委。这个“与石居”,如今按原样陈列于浙江嘉兴市南门“沈钧儒纪念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