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品防伪一般在纸张、印版、文字、刷色、暗记、水印等方面采取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荧光、密码等先进技术也已加入其中,掌握了这些手段,就学会了辨假识假的本领。
暗记防伪 为了防伪、区别版模和分清承印责任,在邮票版模上制作出不易被人察觉的特殊标记,也是集邮者研究和鉴定邮票真伪、区别版别的重要依据,但普通集邮者不经指点很难察觉。
暗记是每一种版别邮票的独有特征,对于研究辨别无疑是很重要的,一般分类为母模暗记和子模暗记,表现形式各异,有图纹、圆点、线条、文字、字母、数字、笔画、字位、字距、网点等,暗记隐藏在邮票图案中,肉眼不易看清,有形式单一的暗记,也有复合暗记,有时一眼就能识别不太隐蔽的暗记。
在集邮者发现的暗记中,有些是印制方特意制作,有些则可能是在邮票印制过程中,因修版等原因,造成了与原图案的细微差异而形成的准暗记。
此外,由于印刷中出现油墨不匀或印版上偶尔夹杂微小杂物的情况,造成邮票图案产生极小部分漏印或增印,这些现象不是暗记。
暗记是保密的,一般不对外公布暗记特征。中国邮政的权威鉴定机构——中国邮票博物馆邮政文史中心的邮票鉴定室,其独家掌握的暗记特征是鉴定邮票的重要工具。
暗记隐藏于邮票图中,集邮爱好者一般难以认定,当然有些不太隐蔽的暗记也并不难发现,但一定要广泛收集邮品,认真仔细反复观察核对,向集邮行家请教。暗记单凭肉眼难以看清,可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识别,有时还需用高倍放大镜予以识别。
新中国仅对建国初期发行的24套再版纪特邮票公布了和原版邮票的不同暗记,其他邮票的暗记都靠集邮爱好者自行摸索交流。
齿孔防伪 齿孔也是鉴别邮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齿孔打制方式一般分为线式、梳式、棋盘式和复式等,按打孔效果又分为光齿、毛齿、盲齿、漏齿和复齿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张齿孔机、卷洞邮票齿孔机和小型张、小本票齿孔机相继问世,局部漏齿现象基本上不会出现。
齿孔疏密也称为齿度,齿孔的齿度能辨别邮票的版别、真伪,齿孔的光洁度也能辨认不同的版别。一般来说,假邮票上的齿孔,大都达不到真品的规范化标准,齿度也不可能如此精确,早期的假票往往在齿孔上露出了“马脚”。
不过,现在一般齿孔的制作已很难对制假者有所制约,于是异形齿孔应运而生,如菱形、方形、矩形等,还出现了一些混合齿孔,即同一张邮票中兼有不同齿形的齿孔。例如1998年发行的《何香凝国画作品》和2002年发行的普票《环境保护》,在正常齿孔的基础上,附有两个椭圆形齿孔,使造假者一时难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集邮爱好者利用齿孔辨别邮票真伪的时候,要配备权威的邮票目录和量齿尺。在目录中每枚邮票的齿孔度均有精确的表示,一般根据不同的打孔方式打出的齿孔具有不同特点,通过目测便能够判断邮票的真伪。
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判断邮票的真伪,还需要精确测量邮票的齿孔度,即使用量齿尺来测量邮票的单位齿孔。现测量方法以20毫米内有多少个齿孔为标准,标准目录中以P表示,例如一枚邮票在20毫米内有10个齿孔,则齿孔度为10度,如一枚邮票4边齿孔均为10度,则以P10表示,如一枚邮票横边齿孔为10度,直边为11度,则以P10×11表示。量齿尺各邮票公司、商店均有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