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的故事


遥相呼应

作为极品,大盂鼎和大克鼎出土于清代的陕西境内,国之重宝。二鼎是传世最大的鼎(与陈介棋所藏之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现分别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两者遥相呼应皆为镇馆宝器。可他们究竟“身价”几何?

浮云丝丝

二鼎的原初主人,潘老先生,清咸丰工部尚书潘祖荫的外孙,金石学的造诣很深,曾为保存二鼎作过努力。缓缓的叙述,悠古的过往如丝丝浮云,冉冉飘过我眼。

美酒、礼服

西周康王时,贵族盂为颂扬周康王、祭祀先祖而作此鼎,它是西周时代形制最大的青铜器。器高101.5厘米,器腹、三足各饰兽面纹。内腹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分为前后两段,记载着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辞和赏赐财富的命令。所赏赐的物品有美酒、礼服、车子和1762个奴隶。

孝敬上司

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后,大盂鼎曾被歧山豪绅宋金鉴拥有,再被爱好青铜器的歧山县令周庚篮夺得。道光三十年(1850年),宋金鉴上京赴考,得中翰林,便出银3000两把大孟鼎重新赎买到手。同治年间,宋氏家道中衰,大盂鼎被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700两白银购得。袁为投左宗棠酷爱文物的所好,遂将此鼎孝敬了上司。

爱物相赠

由于轻信湖北总兵樊里左的谣言,皇上相信,身为高官的左宗棠居功自傲、图谋不轨,召左进京兴反罪之狱。这时候亏得工部尚书潘祖荫竭力辩白,左将军头上笼罩的大难才得以烟消云散。因为潘祖荫喜爱收藏,为报救身之恩,左宗棠忍痛割爱,以重器大孟鼎相赠。由此大孟鼎成了由潘祖荫家的珍藏。

各自风格

周孝王时铸造的大克鼎,距今2800多年,当然也是绝世的重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高93.3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第二大器,仅次于大盂鼎。大克鼎的制作风格简略,变形兽面纹,环带纹,半浮雕兽面纹,互相融合,综合了图案与雕塑各自的风格。内壁铸有铭文28行,计290字。书体风格厚重,笔划粗放,以方格网为意,一字一格,布局极为规整。

厨师的祖父

大克鼎是大贵族膳夫(即厨师)克用于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铭文分为两段,克歌颂祖父帮助周王室,自己蒙祖父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记载着克受到服饰、田地和奴隶赏赐等情况。

心中之喜

大克鼎出土后的第一位主人,是天津的柯先生。后潘设法从柯手中觅得的此鼎。为此这位潘大人镌印章说:“宝藏第一”,由此可见潘祖荫心中之喜。拥有举世双绝,足令藏家嫉妒,潘祖荫也足可为此自傲。自两鼎到了潘家,争睹宝物真颜者甚众,垂涎者也费尽心机,爱之甚切,怎样高价也未能令潘祖荫心动,鼎一直藏于身边。

舒了一口气

大克鼎除外,还有几件小克鼎出土,分别为直隶总督端方等人所藏,谁知之后不明下落。潘祖荫病故后,其弟潘祖年用船将两鼎,从北京运回故乡苏州,尽心护持,视之为家传宝物,藏于密室,不许人看。光绪末年,即使端方费尽心机想得到两鼎,也未能打动潘祖年,不能得手。幸好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杀,两鼎被夺的险境才算解除,潘家的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夺物之心

20世纪20年代,一美国人曾以黄金600 两或楼房一幢换两鼎,这次当然又被潘家拒绝。抗战前夕,对两鼎垂涎三尺国民党要员,为了到手大鼎,特在苏州建造一幢大楼,以办展览会的为名,图谋两鼎。潘家自有明眼,婉言将此计破坏。

痕迹不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州沦陷,环境险恶,两鼎命运令人揪心,随时恐怕会有不测。潘祖年已病逝,妇孺之中,潘祖荫的外孙潘承厚、潘景郑等商定将两鼎作深埋保存。潘家既要逃命,又要使宝物不会丢失,费神选择,最将鼎埋于家中第二进中间大屋。久无人住,满室尘土,不会有人疑心。埋鼎的大坑地下深五六尺,长方形,费了两昼夜才挖成。为确保重新深埋地下的大鼎不受磨损,潘家在鼎内塞入破絮,鼎的四周又杂置较小的鼎彝数十器,覆盖泥土,铺上砖石,痕迹不留。

静默着

参与者中,仅两个雇工和一个司间(旧时指看门的人)是外人,均被嘱严守机密。潘家避难出走上海后,占领的日军反复去潘家南石子街宅中搜寻,一日竟搜7次之多,挖地3尺不能有所见,累得心烦的寻宝人,只好歇手不干。日本人松井也曾费心打探两鼎的下落,由于遮蔽的巧妙、无痕,两鼎在它们埋葬的地方,静默着没受丝毫打扰地渡过了劫难。

潘家无人

潘家躲难无人期间,不老实的间人曾掘盗出若干小器,出售给古董贩子洪老七,得些银两。恐怕两大鼎体积过大也过重,搬动太难,故得以幸免。建国后,潘氏家族看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意识到宝物应当让大众分享,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在1951年7月6日主动写信给华东文化部,表达了捐献两鼎的心愿,并期望能陈列在上海博物馆内。接到信华东文化部立即通知文管会派人前往苏州洽谈。

各镇一方

7月26日,潘达于与女儿同赴苏州,将两鼎完好无缺地送给政府重见天日,并运回上海。为表彰潘达于的义举,华东文物部特于10月9日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两鼎陈列馆内,广大市民终于得以一睹闻名通途的国家珍宝。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上海博物馆以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作支援,自此,南北两鼎各镇一方,互相辉映。

守鼎有功

收藏二鼎的潘氏家族没有黄金所动,也没有被国民党人的诱惑所折服。历尽艰辛,他们把这两件国宝完整地保存下来,交给了人民政府。潘氏后代有功于中华民族。大盂鼎和大克鼎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蕴寓着多少人间喜悲、世态变幻,又折射出多少或高尚、或卑琐、或坦然、或奸诈的复杂心态,为后人留下一段曲折故事,任人评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8/27/2003 5:39:53 PM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