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同行
记得一次观看电视转播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一位荣获了“最佳女主角”并已经蜚声海外的电影明星,在金碧辉煌的颁奖台上,忽然放下紧握的“小金人”,面对着台下的贵宾与摄像机镜头打起了手语。随着镜头的推近,我看见一位老妇人的眼中,竟渐渐闪烁出泪光。转播员适时地介绍说,她是台上那位女演员的母亲,一个失聪的老人。她无法听到女儿答谢辞中的甜美声音,但母女间那份浓得化不开的至真的情感,她一定能够用心灵真切地聆听!
看过一本关于庞贝古城的发掘记实,心弦仿佛被无形的锐指猛地拨动——在几个世纪前毁灭于火山爆发和岩浆巨流中的庞贝城的遗迹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凝固于岩浆层里的肉身已经灰飞烟灭的人形,而几乎所有的母亲面对那永远的梦魇张开它黑色的羽翼的时候,采取的竟是非常相似的动作:将身边的孩子紧紧搂在怀中或是护于臂下,把自己的身躯当作最后一道无比绝望却又无比凄美的防线……
的确,岩浆可以摧毁一切,岁月能够消逝一切,我们的生命会随着身体的枯朽而消亡。但是,有一种情感,一种人类所拥有的最本真而圣洁的情感,却能够随岁月的无涯而无涯。
如果在雨天和妈妈共打一把伞,回家后总会发现她的肩头是湿的。
她记得那些我早已忘记的我成长中的每一处履痕。
她永远不忍听到幼童的哭闹之声,如果静夜里邻家孩子的一声轻啼不小心被微风送进窗棂,她便一夜再也睡不安稳,因为她又想起了我曾经在襁褓中的彻夜啼哭。
她看见有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经过,脸上就会浮现一丝浅浅的笑意,因为童年时的我也是这般模样地在她身旁嬉闹……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那么多故事都已被记忆的潮水,读一遍,擦一遍——最后渐淡,渐浅,成为国画山水里一处寂寞的留白。但是,与母爱同行的日子,依然会成为一道生命中永恒的风景,一座灵魂里华美的图腾,一只心房里永远镶嵌的指环……
编者的话:这篇文章行文流畅,情真意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量。


日子一天天重复,一天天堆叠起来,堆叠起来的章节,就组成人的一生的书本。书本中的历程,有精彩,有平淡,有无奈,有人想将它一大段一大段地删除,但却删除不了那些真实的岁月。很多生活情节总是似曾相识地重复着,重复着生命的彷徨无助、欣喜激动。虽然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重复着,但我们总会用快乐的心情去渲染它,让它成为美丽的记忆,镶嵌在生命的书页里。
精彩看点:用书的布局解构生活,贴切自然。
节选自《想念故乡》 作者 赵家珊(云南腾冲)

坐进(乌篷船)船舱的那个瞬间,我想到了八月湖水平,极近的水面,一下具体化了覆船的危险。船工却是不害怕的,赤脚踩着船桨,起承转合间竟契合了水流内在的律动。日光从一种新的水平度掠过周遭的民居,或许是不习惯所造成的陌生化效果吧,一时间竟无法判断远近,于是想起辛笛的《风景》:“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离终点这样近。”桨声吱嘎中,漂着的杂物漾开去,也不知是接近抑或是远离了原先的方向。沿途河岸是浓厚的生活氛围,隔不多远就有绍兴人在洗涮物品,从准备下锅的青菜,到年代久远的马桶,不一而足,我初时还疑心如何区分上下游,后来也就明白,这纵横的河网里,所有的水都是起点,也都是终点。在凡尘里漂泊了太久的脚,亲近几次乌篷船,自然也就知道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了,倒是蓦然回首,菩提却在来处。
精彩看点:在不动声色的客观描述中渗透着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体悟。
节选自《波影水声游绍兴》 作者 于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