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站在这儿
——纪念王小波逝世一周年
·杨 早·
《Here I Stand》是一本马丁·路德的传记的题目。中文版译名
为《这是我的立场》,但我宁愿把它译作“我就站在这儿”,这句话能表达一种带
点儿傲岸,带点儿不屑,但又不失真诚的姿态,可以用来描述我心目中的王小波。
看着那张被广泛使用的照片--王小波很随便地站着,抄着双手,歪着头,
愁眉苦脸地看着照片外的世界和人们,我也老是忍不住要“用一种本体论的口吻”
问道: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要干什么?尽管有些西方文论家或仿西方文论家一
再告诫我们,作品一旦完成,作家就已“死亡”,您只管欣赏作品就完了。可是对
一位使人心怀敬仰的作家,我还是禁不住好奇。《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
》、《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部份地满足了这种好奇。
对于大多数虔诚地追随文学刊物和文学评论的读者来说,王小波一直在他们的
视野之外。文坛对王小波保持沉默的原因,我猜开头是因为看不懂,后来是不知道
该拿他怎么办。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对现时文学观念的冲击,绝不亚于当年东洋
留学生郁达夫的《沉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王小波出手时已经太成熟了
,虽然一看就知道是反规范的东西,但要找个地方下口并不容易。深得当代文评三
昧的评论家当然不会像吴小如先生那样轻率地表明道德义愤,于是只好聪明地沉默
了。
这对王小波的潜在喜爱者和研究者是一种灾难。他们不仅无法早一点看到王小
波的小说,也无法跟随王小波在文学上的成长,了解王小波的创作历程。在是个写
字儿的就能出《文集》的时代,对于这样一位思想远远走在了众人前面的作家,我
们的了解却少得可怜,这不公平。感谢这两本书的编者李银河和艾晓明,她们冒着
与为卡夫卡出版遗稿的布洛德一样的道德风险,使王小波的形像在我们面前更清晰
了一点儿,又清晰了一点儿。
看过王小波的早期作品,我的想法有二:(一)王小波的文学气质在很早的时
候就反映了出来,那就是在消解、反讽之中寓示生命的理想追求,坚持“以乐景写
哀”的手法。《绿毛水怪》这样一个充满纯美回忆的故事,他偏要设置一个叙事者
和倾听者对立的局面,老王和老陈的争论乃至打斗,建立了王小波日后小说的一种
基本结构:追求有趣者和无趣者的对抗。在王小波的小说世界中,无趣者总是握有
权力,绝不容许“想入非非”的存在,他们善于将美好的理想改造成枯燥得让人窒
息的现实,再用许多美丽的语词去掩饰现实。王小波在《歌仙》、《唐人故事》中
对历史传说的反讽,是他以后在《青铜时代》中大规模地改写官定历史进行的练习
。(二)王小波对这个荒唐世界的思考和反击也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绿毛水
怪》中的老陈就还没能学会在嘲笑中拆解无趣者的压迫,在极端荒谬感中完成对权
势的反抗,只好以拳头来表达愤怒。《变形记》、《这是真的》让荒诞场面快速终
结让人看到了王小波在思想推进时的某种不自信,毕竟他是独自在黑暗中摸索,还
会时时受到现实的牵绊,还会时时让读者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体会一种“跪着造反”
的悲哀。
进入“时代三部曲”后,王小波就完全站起来了,而且是满不在乎地站着,他
终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无趣者在对趣味的压制越来越厉害,
《黑铁时代》让禁锢达到了恐怖的地步,而且这种恐怖的表现是稳固的、制度化的
,现实世界里各种隐形的压迫在这里显形化了。王小波设置一个身处“大学四年级
”,也即是将要被投入黑铁公寓成为被压迫者的叙述者是有深意的。我们没能看到
《黑铁时代》的结局,但我可以猜想一下:世界依然在黑暗里沉沦,沉沦,直到完
全没有光明的最黑最暗的深渊,但是在黑暗的压迫到达巅峰时,它也遭遇了自身的
彻底失败——追寻智慧和知识的道路仍在继续,地狱仍然传出嘲讽的笑声。
这种对黑暗的反击,是建立在对光明的绝望上的。因为唯其如此,思想者才能
坚定地面对黑暗,用稳健的双手举起自己的投枪。我甚至能在王小波的作品里,听
到鲁迅声音遥远的回响:“你的反抗,是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的反抗,不过
是与黑暗捣乱而已。”
这样一位思想者,以前长期被人们忽略,以后也同样被许多人错过。正如王小
波的《樱桃红》、《最灿烂的阳光》这样的反讽作品永远不会受到给予原作那样的
欢呼。思想者是时代的乌鸦,尽管他就站在这儿,却没多少人听得见他的声音。也
许要到某一天,黑铁时代在世上重现,人们才会重新发现王小波的价值,过去、现
在和未来,王小波们与时代之间,都将重演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可笑场面:
“珍妮就那么躺着,半天才望着我,说:‘该死,阿甘,我这辈子你都到哪儿
去了?’
‘我在旁边,’我说。”
□ 寄自美国
——纪念王小波逝世一周年
·杨 早·
《Here I Stand》是一本马丁·路德的传记的题目。中文版译名
为《这是我的立场》,但我宁愿把它译作“我就站在这儿”,这句话能表达一种带
点儿傲岸,带点儿不屑,但又不失真诚的姿态,可以用来描述我心目中的王小波。
看着那张被广泛使用的照片--王小波很随便地站着,抄着双手,歪着头,
愁眉苦脸地看着照片外的世界和人们,我也老是忍不住要“用一种本体论的口吻”
问道: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要干什么?尽管有些西方文论家或仿西方文论家一
再告诫我们,作品一旦完成,作家就已“死亡”,您只管欣赏作品就完了。可是对
一位使人心怀敬仰的作家,我还是禁不住好奇。《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
》、《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部份地满足了这种好奇。
对于大多数虔诚地追随文学刊物和文学评论的读者来说,王小波一直在他们的
视野之外。文坛对王小波保持沉默的原因,我猜开头是因为看不懂,后来是不知道
该拿他怎么办。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对现时文学观念的冲击,绝不亚于当年东洋
留学生郁达夫的《沉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王小波出手时已经太成熟了
,虽然一看就知道是反规范的东西,但要找个地方下口并不容易。深得当代文评三
昧的评论家当然不会像吴小如先生那样轻率地表明道德义愤,于是只好聪明地沉默
了。
这对王小波的潜在喜爱者和研究者是一种灾难。他们不仅无法早一点看到王小
波的小说,也无法跟随王小波在文学上的成长,了解王小波的创作历程。在是个写
字儿的就能出《文集》的时代,对于这样一位思想远远走在了众人前面的作家,我
们的了解却少得可怜,这不公平。感谢这两本书的编者李银河和艾晓明,她们冒着
与为卡夫卡出版遗稿的布洛德一样的道德风险,使王小波的形像在我们面前更清晰
了一点儿,又清晰了一点儿。
看过王小波的早期作品,我的想法有二:(一)王小波的文学气质在很早的时
候就反映了出来,那就是在消解、反讽之中寓示生命的理想追求,坚持“以乐景写
哀”的手法。《绿毛水怪》这样一个充满纯美回忆的故事,他偏要设置一个叙事者
和倾听者对立的局面,老王和老陈的争论乃至打斗,建立了王小波日后小说的一种
基本结构:追求有趣者和无趣者的对抗。在王小波的小说世界中,无趣者总是握有
权力,绝不容许“想入非非”的存在,他们善于将美好的理想改造成枯燥得让人窒
息的现实,再用许多美丽的语词去掩饰现实。王小波在《歌仙》、《唐人故事》中
对历史传说的反讽,是他以后在《青铜时代》中大规模地改写官定历史进行的练习
。(二)王小波对这个荒唐世界的思考和反击也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绿毛水
怪》中的老陈就还没能学会在嘲笑中拆解无趣者的压迫,在极端荒谬感中完成对权
势的反抗,只好以拳头来表达愤怒。《变形记》、《这是真的》让荒诞场面快速终
结让人看到了王小波在思想推进时的某种不自信,毕竟他是独自在黑暗中摸索,还
会时时受到现实的牵绊,还会时时让读者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体会一种“跪着造反”
的悲哀。
进入“时代三部曲”后,王小波就完全站起来了,而且是满不在乎地站着,他
终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无趣者在对趣味的压制越来越厉害,
《黑铁时代》让禁锢达到了恐怖的地步,而且这种恐怖的表现是稳固的、制度化的
,现实世界里各种隐形的压迫在这里显形化了。王小波设置一个身处“大学四年级
”,也即是将要被投入黑铁公寓成为被压迫者的叙述者是有深意的。我们没能看到
《黑铁时代》的结局,但我可以猜想一下:世界依然在黑暗里沉沦,沉沦,直到完
全没有光明的最黑最暗的深渊,但是在黑暗的压迫到达巅峰时,它也遭遇了自身的
彻底失败——追寻智慧和知识的道路仍在继续,地狱仍然传出嘲讽的笑声。
这种对黑暗的反击,是建立在对光明的绝望上的。因为唯其如此,思想者才能
坚定地面对黑暗,用稳健的双手举起自己的投枪。我甚至能在王小波的作品里,听
到鲁迅声音遥远的回响:“你的反抗,是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的反抗,不过
是与黑暗捣乱而已。”
这样一位思想者,以前长期被人们忽略,以后也同样被许多人错过。正如王小
波的《樱桃红》、《最灿烂的阳光》这样的反讽作品永远不会受到给予原作那样的
欢呼。思想者是时代的乌鸦,尽管他就站在这儿,却没多少人听得见他的声音。也
许要到某一天,黑铁时代在世上重现,人们才会重新发现王小波的价值,过去、现
在和未来,王小波们与时代之间,都将重演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可笑场面:
“珍妮就那么躺着,半天才望着我,说:‘该死,阿甘,我这辈子你都到哪儿
去了?’
‘我在旁边,’我说。”
□ 寄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