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高辛/皓翎是相对比较弱的一个国家,重文轻武,少昊也早就不想要逐鹿中原。他父亲这一代没有锐意改革,任凭世族占据高位,到他这里积重难返。有点儿象历史上的东晋。
所以小夭父亲,少昊,不纳后宫,无心继承人,只培养玱炫,其实就是希望由玱炫继承高辛,王族嫡系男子绝后,高辛王姬与轩辕联姻,然后顺理成章合并。
然而王者也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他只是一个首领,如果他主动亡国,势必被国人唾弃,如果他降而部曲不降,一样是生灵涂炭,所以后面还会有两国战争,不过是走个过场。
这书里多数正面人物都是在试图用最小的代价统一天下换取和平,顺势而为。譬如摒弃家仇的丰隆和玱炫,从爱情角度来看他们是最无情,但是从天下的角度看他们最伟大。
这书里逆势而为的主角只有相柳一人,然而,如荆轲刺秦,倘若因为大势所趋就无人反抗无人忠义、燕赵再无慷慨悲歌之士,这世间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书的格局挺大的,大到不仅是快意恩仇,成王败寇。
happyTruth 发表于 2023-08-07 18:36
写的好!我之所以看了书以后对丰隆瑲铉都深深理解,也是因为你说的这个原因。见众生,见一人,其实没有孰轻孰重。从纯谈恋爱角度,当然可以诟病前者,然而从苍生的角度,分久而合之,却是道义。
我认为相柳心中的义,如果纯粹解读为对义父恩情的义也不够详尽。恩情是小义,天下乃大义。他心中其实也存着对天下的大义,其实他很早就知道辰荣残军是没有重回三国鼎立的希望的,在他和小六很早期对话里,瑲铉尚未夺权,中原尚未联合,他就已经说到,“他们就是一群傻子。”来暗示坚持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纵然有,那也只是让战争继续延续让更多百姓受苦。他真心刺杀瑲铉只有在瑲铉还在清水镇的那次,那时候西炎是五王七王当权,瑲铉还无力自保,杀掉瑲铉并不改变天下大势。自从瑲铉走上夺天下之位,他也在观察瑲铉是否有一统天下的能力,防风邶时候虽然小夭护着瑲铉但是前面他刚刚百步穿杨射中花蕊,更何况他身上有蛊,自己就能救活小夭,真要杀瑲铉,直接射过去,就算伤了小夭也没事。他其实默许瑲铉一统天下在救小夭说出的筹码的时候可以窥见。
他要的交易是辰荣山的两座山峰,用来安葬辰荣残军的遗骨。也就是说,第一,他心知肚明辰荣必败,只求忠骨埋青山。第二,他默认瑲铉可以一统中原。以小夭的命对瑲铉的重要性,如果只是最大化辰荣义军的利益,他完全可以提出更有代价的筹码,你让瑲铉死他都没准会去死。
最明显的一次是最后射杀瑲铉却杀掉了丰隆,这属于绝对不可能犯的错误,他如果真要射的是瑲铉,绝不会射到丰隆那里去。更何况,他身上有蛊,可以牵制小夭,小夭是他最大的杀瑲铉的武器,根本不需要单枪匹马去刺杀瑲铉。他本就是去杀丰隆的。这里,一,他知道瑲铉对小夭的重要性,于私,他不会杀他。二,他知道瑲铉对天下的重要性,瑲铉离一统天下一步之遥,从道义的角度,瑲铉不死,天下更能太平,否则纷争又起,刚归顺的浩翎各部必离心倒戈。于公,他不会杀他。三,丰隆不死,小夭隐患不除。馨悦对小夭是个长久威胁,有一就有二。但她久居深宫,没有丰隆的帮忙和维护她很难成功。四,他步步为营推开小夭,希望小夭认为他冷血无情。射杀瑲铉这出戏跟后面的要血戏码一样,都是他粉饰的无情。所以他一早为自己安排了最后的结局,他会死,但丰隆也必须死,小夭对他,也得心死。
从个人恩义角度,我认为相柳是逆势而为,从天下大义角度,我认为相柳也算顺势而为。我觉得他挺圆满的,对义父,他仁至义尽,明知不可胜而战之。对天下,他心有所系,不因小义而改天下大势。对小夭,他成全一切,爱于无声处惊雷。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作者偏偏选择了一只天地孵化无父无母的妖,来背负这种接近神性的爱。这一点让我觉得哲学意味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