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击,片中他们看的电影。应该是电影大院放的内部片,所以片中一直提到要票要管控好。,符合李默这文青看电影类型的设定。
转:《四百击》
作文课上,安托万(Jean-Pierre Léaud 饰)在同学传来的女人图像上涂鸦,被罚站墙角。下课后,独守教室的安托万在墙上作诗宣泄自己的不满,引得老师(Guy Decomble 饰)更加愤怒。晚上,母亲(Claire Maurier 饰)因安托万没买面粉大发雷霆, 而继父(Albert Rémy 饰)则在安托万的请求下拿出一笔钱让他吃午饭。 第二天,安托万在同桌勒内(Patrick Auffay 饰)的怂恿下逃了学,跑去看电影打游戏,还在街上看到母亲跟一个安托万不认识的男人亲吻。 第三天,安托万回到学校,慌乱中谎称母亲去世,获得了老师的原谅和疼惜。不想继父获知了他逃学的事,与母亲一起赶到学校,戳穿了他的谎言,还当着全班同学打了他两耳光。 安托万决定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可是小小年纪的他能去哪呢?巴黎那么大,法国那么大,哪里才是他的安身之处呢?
转影视博主评:
【光影于我们的意义...】 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我的朋友》之后,会觉得脑子里面一团乱,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原因是它没有形成叙事的回路;其次在戛然而止的结尾,我们仿佛找不到短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李默的那一句“我的朋友”,理解起来确实很有困难。如果上述问题正在你的脑袋里盘旋,相信我的这篇解读会给你一个读懂短片的契机:
要读懂短片,第一个应当抓住的关键点就是特吕弗的《四百击》,因为正是有了《四百击》(影院放映的黑白电影)才使得《我的朋友》成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那些戛然而止的故事,在与《四百击》的对望中悄然完成。
《四百击》片段简介:影院中放的是《四百击》中的主人公 安托万 最后逃亡的片段,在这个长镜头的段落里只有安托万不停的奔跑,紧接着是另一个长镜头,大海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然后影史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安托万转头望向摄影机,与观众形成对视。
如果说《四百击》是在讲述成长与自/由的话题,那《我的朋友》也讲述着同样的话题,1990与1959形成了某种对望,安托万与小周、李默形成了某种对望,他们的凝视正是本片的主题——成长、自/由:先来说说小周这个人物,她是厂电影院的发/票员,患病的母亲、日复一日的工作,她的生命就像那张写着6排8座的电影票一样苍白且无力,几乎看不到成长与自/由的任何希望;再来看看李默,从与他人的对话中得知,他刚从西北回来,看过了黄河、嘉峪关、麦子地,写下了“蓝火车”,说明他是渴望成长与自/由的,选择归来又说明了现实的窘迫;这样的两个人,因光影相识于电影院,相知与光影中,因为电影可以给他们同样的追寻成长与自/由的机会,电影为他们看向外面的世界打开一个窗口,那些没看到的大海、蓝天,那列在现实中无法搭乘的蓝火车,此刻都成了现实,1959年安托万奔向大海寻找自/由,1990年小周与李默与安托万在影院目光相交,这是时空的对望,是自/由意志的传达,是光影才能达到的潜台词效果,不需要什么结局,此刻一切都有了最好的解答,就像我们在影院中观赏一部作品那样,我们用几十分钟换来一次生命体验,然后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不管小周与李默明天将去往何处,此刻他们进入的是一个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灵魂与灵魂之间,都是朋友,是小周的朋友,是李默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如果要从我的生命中,选择一件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一定是我和电影做了朋友,没错,电影,我的朋友,去爱电影吧,去重生吧,去自/由的奔跑吧,像安托万那样...
ps:很喜欢短片中的长镜头和横移镜头,nice
转影视博主:#我的朋友#
在厂区长大的小周渴望着外界的世界,但缠绵病榻的母亲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将她拴在这个小小的厂子里。对于外界的渴望使她对亚运会心驰神往,短片的前半段,用了许多笔墨描绘她目不转睛观看闭幕式、依依惜别盼盼雕塑的场景——也许亚运会就是她这个「地缚灵」彼时唯一能感受外界的窗口。
李默则是一个刚刚结束游历的「诗人」,他乘着一列蓝色的火车去看了黄河、麦子地和嘉峪关。或许他在远行前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拒绝了在厂里接班父母工作的安排,执意去大千世界里寻找属于他的黄金家园。没人知道他在旅途中经历了些什么,又飘荡了多久才回家。短片中,他与晨哥的一幕戏里,他沉默地接受着晨哥的戏谑和打趣,最后却掏出一本皱巴巴的软面抄,那上面有关于他用诗歌对于这个时代的描摹。在未放出的片段里,李默在理发室的镜子前不愿剪去那象征着浪子的一头长发,那是他区别于厂里人最重要的特征——让他不是小李而是李默的唯一证据。
短片的最后,李默还是剪掉了自己的长发,穿上厂里人都穿的蓝色尼龙夹克,用不能“转外”的电影票在厂区电影厅看了一场电影。在小周带着好奇和打量的目光下,忐忑地解释着自己电影票的来源。就像两条分流又汇合的支流,最终都沉默地交汇在此时此地。
但没关系,因为在沉黑似海的电影放映厅里,小小的安托万正在逃离。
看的有点感慨,每个人都有(或曾经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这部短片应该结合之前发布的花絮一起来看,李默去剪头发,犹豫挣扎了很久,对他来说,剪掉都不是头发,是理想。小周在母亲几次三番的催促下关掉电视,那声再见即是要与亚运会说再见,也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那份火热(为亚运会集资花了十块钱)说再见。两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但因为生活而不得不放弃理想回归平淡。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让两个人在短暂的90分钟中回归自我,这就是他们可以成为朋友的原因。”
B站的评论:
“开始于片段,结束于片段,与《下午过去了一半儿》一样,比起起伏的情节,人生更多是由平凡流动的情感堆积而成。长镜头的调度比前作更出色了,人物的丰度也更高。把诗意放在蓝色火车上远走的李默,把心系在盼盼身上高飞的小周,在电影院的光辉中,默不作声地成为朋友。
李默和他的远方和诗歌说再见,小周和他的盼盼说再见”
看的有点感慨,每个人都有(或曾经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这部短片应该结合之前发布的花絮一起来看,李默去剪头发,犹豫挣扎了很久,对他来说,剪掉都不是头发,是理想。小周在母亲几次三番的催促下关掉电视,那声再见即是要与亚运会说再见,也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那份火热(为亚运会集资花了十块钱)说再见。两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但因为生活而不得不放弃理想回归平淡。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让两个人在短暂的90分钟中回归自我,这就是他们可以成为朋友的原因。”
我的朋友 发表于 2022-10-31 12:06
幕后花絮里的确有一幕是李默犹豫二挣扎地剪掉了长发。这一幕并没有在正片里出现。有的观众结合别的因素猜测还会有续集。我觉得未必。从刚回来的长发牛仔,到电影院时的短发和蓝色工装,还是挺有对比反差感的。
看完了, 太短了, 意犹未尽。结尾处就是两人因为电影而变成了朋友
看的有点感慨,每个人都有(或曾经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这部短片应该结合之前发布的花絮一起来看,李默去剪头发,犹豫挣扎了很久,对他来说,剪掉都不是头发,是理想。小周在母亲几次三番的催促下关掉电视,那声再见即是要与亚运会说再见,也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那份火热(为亚运会集资花了十块钱)说再见。两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但因为生活而不得不放弃理想回归平淡。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让两个人在短暂的90分钟中回归自我,这就是他们可以成为朋友的原因。”
我的朋友 发表于 2022-10-31 12:06
纯粹来顶一下这个号,太应景了
在别的楼里看到李默这个发型和大眼镜应该是致敬诗人海子,还真的很有可能。嘉峪关,麦田,青海湖,这些似乎都是跟海子有关的元素。海子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1989年一月,离他89年三月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间不久。而诗人李默在90年去海子曾经去过写诗的地方游历,然后回来以后剪了头发穿上蓝色工装。也是导演对诗意和现实的妥协的一些暗喻把。最后电影《四百击》上的镜头也是”面朝大海“。
这张照片好像没有在正片里见到
这张也没有
这张照片好像没有在正片里见到
王甜甜 发表于 2022-11-01 09:28
那时没这种包装酸奶吧?都是罐装的?
你们注意到晨哥读蓝色火车的时候,默默偷偷擦了下眼泪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K4y1Z7k2?p=1&vd_source=426cce2a61b8256bdd7e6bf4a7d42a9a
好多人去看花的游吟,弹幕说是续集
导演上一部片子里的访谈可能是他创作这个短片的角度:
这首源自系列短片的插曲«蓝色列车»,温柔欢快,朗朗上口,将苏联意识形态的氛围解构为同伴的可贵,也成为电影的主要线索:当物是人非,时间流逝的痕迹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寻找往昔的过程中,同样心境的伙伴或许会给你慰藉和温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