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电击那里我看的不是很明白,到底是他爸虐待他还是他因为发现了内心的恶念所以想通过电击来控制自己的恶念?我倾向后者,因为被电击的时候已经是他长大的状态了。我得重刷一下那里再品品
young9929 发表于 2023-04-26 00:48
我的理解是用电击的方式得到刺激来替代杀人得到的快感。
提名霍局老杜完美人设。霍局这样的领导对上能要到资源,时髦的手机电脑后来的实验室都能争取来;对下属也是非常包容而且保护,被两任下属怼成那样还是该支持支持。老杜也是业务老练,为保护一个二流子牺牲自己,不废话不婆妈。
piupiu2017 发表于 2023-04-26 00:52
对对对,老霍真是完美领导了,小事不发脾气,大事不轻言放弃,还很文艺热血,爱吃糖这点又很可爱😄简直太完美了!
对对对,老霍真是完美领导了,小事不发脾气,大事不轻言放弃,还很文艺热血,爱吃糖这点又很可爱😄简直太完美了!
young9929 发表于 2023-04-26 01:00
哈哈,我也很喜欢他爱吃糖吃巧克力的特点,想起一个片子为数不多的笑点,老卫求他办事,一路跟着霍局到洗手间一边推他一边说“行不行,行不行”后来老卫自己都笑场了。
哈哈,我也很喜欢他爱吃糖吃巧克力的特点,想起一个片子为数不多的笑点,老卫求他办事,一路跟着霍局到洗手间一边推他一边说“行不行,行不行”后来老卫自己都笑场了。
piupiu2017 发表于 2023-04-26 01:07
哈哈哈,那里超搞笑,我觉得这部剧笑点很多啊,而且是那种高级的幽默。我猜那里是煎饼叔自己加的小细节,看制作特辑煎饼叔有提到刘海波导演的一大优点是创造了很好的创作氛围,能调动剧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每个角色不论大小才都那么立体饱满。再次给煎饼叔和导演点赞!
我的理解是用电击的方式得到刺激来替代杀人得到的快感。
piupiu2017 发表于 2023-04-26 00:57
嗯嗯,也有这种可能
老陆杨漫都是独生子女,领养孩子不要自己的孩子还是偏故事性了。俩人感情那么好,怎么会不想要个自己的孩子呢?
piupiu2017 发表于 2023-04-26 00:55
那时候还是一孩政策, 领了就没法再拿到生育指标了吧
另外, 陆那么忙, 再要一个孩子也不见得有精力
老陆杨漫都是独生子女,领养孩子不要自己的孩子还是偏故事性了。俩人感情那么好,怎么会不想要个自己的孩子呢?
piupiu2017 发表于 2023-04-26 00:55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没有孩子,太正常了。难过关的是他们的父母不是他们俩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没有孩子,太正常了。难过关的是他们的父母不是他们俩
Tesorosnail 发表于 2023-04-26 12:14
1997年能这么想的人还是很少的
1997年能这么想的人还是很少的
Rosario 发表于 2023-04-26 13:15
杨漫自嘲她妈说她被小资思想毒害了,感觉确实是这么回事,她不爱官二代爱刑警,愿意领养,愿意离婚但是维持夫妻关系,都还是很符合她的人设的
杨漫自嘲她妈说她被小资思想毒害了,感觉确实是这么回事,她不爱官二代爱刑警,愿意领养,愿意离婚但是维持夫妻关系,都还是很符合她的人设的
揽月听风 发表于 2023-04-26 13:36
嗯,杨漫是学外语的,很早就接触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所以会有很前卫的思想也不难理解。
熬夜看完了。 很感叹。 张山山可能是有一点点温暖快乐的童年, 所以他的变态不如他爸那么彻底。 他是分裂的, 又想犯案又想被抓住, 可能更希望他爸的恶行能被曝光。 感觉杨哲的戏有点多了, 理解这是个烟雾弹, 但我觉得可以稍微多演一点点白晓芙的家庭生活, 不需要特意刻划张司诚的变态, 就多演一点夫妻,父子的互动, 把这个人放进来。 看过不少true crime的片, 老刑警对悬案确实都是念念不忘, 好多例cold case,有的刑警都退休了, 被采访时对当年的细节都是记忆犹新。
另外PCR技术让DNA检测成为可能, 发明PCR的人获得了诺奖。 感觉全世界的刑侦科该再给他们发个刑侦技术成就奖。
另外PCR技术让DNA检测成为可能, 发明PCR的人获得了诺奖。 感觉全世界的刑侦科该再给他们发个刑侦技术成就奖。
GABA 发表于 2023-04-26 16:03
是的,通过这部剧也可以看出科技发展对刑侦破案的帮助,第19集大手老郝的这段话就是在致敬科技工作者,特别有格局👍
是的,通过这部剧也可以看出科技发展对刑侦破案的帮助,第19集大手老郝的这段话就是在致敬科技工作者,特别有格局👍
young9929 发表于 2023-04-26 16:18
对的, 里面好多老刑警戏份不多,但都超有格局。 这个剧的台词都很好。没什么废话,而且没有刻意煽情,正能量。 这剧的编剧真好。
对的, 里面好多老刑警戏份不多,但都超有格局。 这个剧的台词都很好。没什么废话,而且没有刻意煽情,正能量。 这剧的编剧真好。
GABA 发表于 2023-04-26 17:59
嗯嗯,这年头内娱能有这样有逻辑有情怀接地气不洒狗血的编剧太难得了!看编剧的专访也能感觉他是很有想法又脚踏实地的创作者👏
搬一下编剧的专访
法治周末专访《尘封十三载》编剧娄霄鹏:用写普通人的方式塑造警察
4月16日,《尘封十三载》正式迎来了大结局,杀人案真凶浮出水面。有网友表示,可以开启“二刷”了。《尘封十三载》由刘海波执导,娄霄鹏编剧,改编自娄霄鹏的原著小说《黯夜之光》。
不久前,《法治周末》记者对编剧娄霄鹏进行了一次专访。
图为编剧娄霄鹏。
写出“故事背后的故事”
《法治周末》:一部好的电视剧,离不开优秀的剧本。据了解,该剧改编自原著小说《黯夜之光》,能否讲讲原著小说和剧本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
娄霄鹏:这个故事是从2019年开始构思动笔的。我一直想写一个刑侦类的故事,就是以警察为主角,一部剧集侦破一起案件,走现实主义风格。但是之前一直在犹豫、观望,后来市场渐渐打开了,在制片人搭档肖霄的支持下,我才开始构思这个故事。
我兴趣爱好比较“杂”,也非常热爱刑侦犯罪类的影视剧。我对非线性叙事结构也有很浓厚的兴趣,就想写一部整篇讲述一起悬案、两个时空齐头并进的故事。这样的结构我觉得很有发挥空间,写起来也有乐趣。所以连环杀人案是第一选择,连续凶杀,也好展开故事。
在故事架构上,既确认是两个时空,相隔多年,就要去写出人物的变化,十几年的时间对人物产生了什么作用,同时在人物状态的变化上反映时代的变迁。主角就选择一对师徒,性格迥异,十几年后,他们的性格好像反了过来,甚至婚姻状态似乎也反了过来,互成镜像,也很有意思。
在故事的立意上,我不仅想写一个案子的侦破过程,更重要的是去写“故事背后的故事”,视野打开一些,去写现实的东西,比如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变迁。
故事中,有一些细节,比如落魄的摇滚歌手十几年后给自己名字加了金字边,聚众闹事的钉子户十几年后坐拥数套房,大佬则变成了小工,小弟变成了巨富等。这是双线叙事的好处,可以随时展现人物的反差,顿时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给观众很多想象空间。
《法治周末》:在目前市场上诸多刑侦题材中,这部剧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娄霄鹏:这个不好回答。
不过在观剧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观众对双线叙事的方式还不太熟悉,总觉得1997年的另一条时空线是回忆。我很高兴能呈现这样一种相对较新的故事结构给他们,也许下次见到类似的结构,这些观众朋友就更适应了。能给观众增加观剧经验,体验不同口味,也是一件好事吧。
对我本人来说,最大的突破就是终于写完了一个早就想写的完整的刑侦故事。
“他们替我们挡住了那道闸门”
《法治周末》: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选择对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是否有一些生活经历对你的创作有所帮助?
娄霄鹏:以前工作的机缘,我和警察群体有接触,虽然不多,但他们特有的那股劲头、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印在了我心里。
一直以来,我对警察这个职业非常尊敬。说实话他们的工作我肯定干不了,我觉得这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工作,尤其是刑警。而且,不光是身体上随时可能遇险,整天要面对那么多人性负面的东西,对精神也是很大的折磨。
我觉得他们替我们这些普通人挡住了那道黑暗的闸门,好让我们能有安全感的享受明朗的阳光。有时候,我会恍惚觉得警察这个工作不真实,哪个普通人会三天两头面对尸体,动不动就要冒着生命危险与人搏斗?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跟他们比起来,像是两个世界的事情。他们干的好像是常人无法想象也无法感同身受的一种职业,只有干了警察才知道那是个什么滋味。他们这个群体真的是值得尊敬的。
我觉得警察身上都是有武侠精神的,他们就像现代社会的侠客一样,在为了别人的安全和生命奔波。年轻的时候想写武侠小说,现在对创造什么神奇的武功没太大兴趣了,但是还是想写那种随时在生死之间辗转腾挪的故事,写舍生忘死大无畏的人物,刑侦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吧。
我没有刻意设计“悬疑感”
《法治周末》:在场景和情节方面,你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娄霄鹏:情节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并不是基于一个特定案件,没有去做针对性的采风,故事中也许融合了许许多多我听过看过的现实案例。
在剧情上,我追求的是真实、现实、生活质感。我试图让剧中的警察看起来就是某个城市公安局里的刑警,在街头巷尾都见过的那种。他们一身烟火气,是平凡、真实、可爱、有性情的人,不是那种高智商天才神探。他们破案靠苦功夫,走街串巷奔波劳累,有时足够的经验、敏锐的观察会带来灵光一闪,但破案不能靠推理或者脑力风暴。
这个剧应该不算是推理剧,我觉得也没那么烧脑吧,没有刻意去设计匪夷所思的“悬疑感”,那不是我创作时想要追求的东西,就按现实中破案的路子来。我本人并不是很爱看那种玄乎的、为了翻转而翻转的推理神剧,还是想写出现实感,想从精神上能够打动人。
《法治周末》:你在创作时对台词有怎样的考量?在创作刑侦悬疑剧时,你更注重哪些技巧?有哪些创作习惯?
娄霄鹏:台词尽量精短,言之有物,需要向观众传达的信息和情绪要表达准确,另外要口语化,什么性格的人说什么话,带点儿幽默感。
我本身的职业就是编剧,并不是小说作家。在《尘封十三载》之前,我还没有自己写过真正意义上的长剧集(之前与好朋友编剧苏阳合写过一部网剧《刺》),只写过电影剧本。我觉得写长篇不但是个脑力活,更是个体力活,写起来很累,我一直是望而却步的。
为了让自己下定决心开始动笔,我就想先尝试把它写成一部完整的小说。比起剧本,小说的文体更灵活一些,以小说的形式去下笔,创作的感觉更自由,写起来不像剧本那么多限制,更有新鲜感,也就没那么累了。
当然写作时,编剧的习惯还在,叙事风格还是很简洁,故事结构也尽量清楚利索,层次分明,写出来就很容易改成剧本了。当然,写的时候也知道一定会改成剧本,我本身还是编剧。
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就是编剧常用的那些手法,在编剧课上都学过的,比如“伏笔-呼应”这些。另外就是注意向观众传递信息的节奏,要尽量准确。每个信息点都有它最合适的位置,要尽量找到。
其实我的写作习惯比较随意,有时候也不写大纲,拉一个自己能看懂的故事线,故事结构在心里有了数,就开始写了。但写作之前一定要先想好人物,人物在心里有了清晰的样子,再开始写比较好。很多情节和细节,可能是边写边想到的,这也是写作的乐趣吧。
我的创作习惯么……不熬夜。像上班一样,白天写,累了就下班,休息。
“演员们把人物诠释得相当到位”
《法治周末》:你如何看待演员陈建斌、陈晓等主要演员以及其他演员在剧中的表现?对哪些镜头印象深刻?
娄霄鹏:首先,这部剧里,多亏导演的精彩指导,呈现出了这么行云流水的画面叙事,鲜活又大气的镜头语言,拍得情感饱满又妙趣横生。用一句话说,就是好看。这个剧本其实经历过很多挫折,后来是导演一眼看中,成就了这个项目,非常感谢导演的知遇之恩。
在表演方面,可以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超出了我的预期。陈建斌和陈晓两位老师就不用说了,他们的表演,他们赋予人物的状态,他们说台词的韵律,比我自己写作时在脑子里想象的要好,要生动。啜妮演的杨漫也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其实,所有的角色都是这样,从警察群像到他们的亲人朋友,以及一个个嫌疑人,我无法一一列举了,演员们都把人物诠释得相当到位,包括剧中的两个孩子也演得极为惊艳。
印象深刻的镜头太多了。首先想到的——我想很多观众跟我一样——是第22集卫峥嵘走上缆车,时间从1998年向2010年的过渡镜头,弹指一挥、沧海桑田,太震撼了。另外,比如案发现场,我写的比较简略,而导演都把它设计得别出心裁,有种残酷的美感。不过我想,除了惊悚的时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人物真情流露的瞬间了吧,也就是让人感动的那些瞬间。
展现“普通人的精神生活”
《法治周末》:主演陈建斌在采访中提到,“编剧写出了‘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普通人也有精神生活”。如何看待这句评价?你希望观众追完整部剧以后,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悟?对于刑侦悬疑题材创作的方法,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娄霄鹏:非常感谢陈老师的这句评价。是的,整部剧就是把警察作为普通人去写,这也是创作的初衷吧。虽然他们从事了这个特别的职业,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在普通的社会环境中长大,有各自普通的家庭,上学、恋爱、结婚,成长的历程和普通人一样,当然也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精神生活。
就以陈老师对人物的分析为例,他饰演的警察卫峥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当过兵,经历过感情挫折之后,结了婚。那个年代,结婚之前很多都没谈过正经恋爱,经人介绍,条件合适就结婚了,可能婚后才发现没话说,有矛盾,所以卫峥嵘又离婚了。
离婚之后,听说喜欢过的恋人白晓芙也离婚了,他心里就七上八下,牵肠挂肚,有了感情重新萌发的意思。按观众的评价,白晓芙是卫峥嵘心里的白月光吧。结果,白晓芙又被害了,卫峥嵘也终于被压垮了,离开了警队。
再后来,前妻生病,他回去照顾,又复婚了,一起过了十几年。随着年纪渐长,他的性格也在变化,矛盾渐渐化解了。亲情里又渐渐生发了爱——其实是什么感情已经说不清了,但是他们相处很融洽,知道对方是要和自己过一辈子的人。
应该说,这种感情经历,是那个年代很多普通男性都能共鸣的吧。
另外,我总是希望能多写一点普通人情感中那些温暖的无私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人类高贵的地方,可以多展现它。犯罪已经是黑暗和丑恶的了,那些和犯罪分子作战的人,就让他们光明和美好一些吧。如果有人看了剧,从中得到了安慰或者启发,也去给自己的生活制造点儿温暖,或者有年轻人也想去当警察,当个好警察,有什么不好呢?
《法治周末》:对于刑侦悬疑题材创作的方法,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你希望观众追完整部剧以后,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悟?
娄霄鹏:我希望观众看完剧以后,能更喜欢警察。除了他们工作上异于常人的辛苦,其实细想一下,一起悬案没破,有的警察会一辈子放不下,而他并不认识被害人,却会为了别人的事情惦记一辈子,我觉得这是一种伟大的无私,是很宝贵的人类情感。这些东西比较打动我,我也希望能书写这些来打动观众。
我谈不上有丰富的创作刑侦剧的经验,因为这对我也是第一部作品。不过,我觉得,首先要有兴趣,然后就是多看小说、多看剧,向优秀的作品学习。当然,还需要尽量去熟悉警察们的日常。想好了自己的故事,就去写吧
原来这部戏的主楼在这里啊,赞!
熬夜看完了。 很感叹。 张山山可能是有一点点温暖快乐的童年, 所以他的变态不如他爸那么彻底。 他是分裂的, 又想犯案又想被抓住, 可能更希望他爸的恶行能被曝光。 感觉杨哲的戏有点多了, 理解这是个烟雾弹, 但我觉得可以稍微多演一点点白晓芙的家庭生活, 不需要特意刻划张司诚的变态, 就多演一点夫妻,父子的互动, 把这个人放进来。 看过不少true crime的片, 老刑警对悬案确实都是念念不忘, 好多例cold case,有的刑警都退休了, 被采访时对当年的细节都是记忆犹新。
GABA 发表于 2023-04-26 15:34
太同意了,张司诚的戏份太少了。
网友们看的都好细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