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叔父能听命于武大了吗?我都忘了,看来我要再看一遍,第一遍一点没快进
pondingwithjoy 发表于 2021-12-30 16:44
我也需要重看一遍
到现在没搞明白,叔父对春秋道如此言听计从,到底是因为什么?他柳家有很多把柄在春秋道手里吗?
柳叔父能听命于武大了吗?我都忘了,看来我要再看一遍,第一遍一点没快进
pondingwithjoy 发表于 2021-12-30 16:44
我也需要重看一遍
到现在没搞明白,叔父对春秋道如此言听计从,到底是因为什么?他柳家有很多把柄在春秋道手里吗?
我也需要重看一遍
到现在没搞明白,叔父对春秋道如此言听计从,到底是因为什么?他柳家有很多把柄在春秋道手里吗?
DeepBlue05 发表于 2021-12-31 13:48
这个好像没有明确地说过。
但柳家得罪过圣人,所以67爹才一直在外。所以是不是有什么把柄被抓到了? 那个鸢飞一直在叔父身边监视威胁他。好像武家和柳家也有不和,所以内卫还借着机会整柳家的产业。
我觉得是编剧没有编圆,柳家在历史上就是支持废太子李忠的。因为编剧最后把废太子写没了,柳襄就失去了加入春秋道的目的了。李忠应该是逍遥子支持的归藏凤。
0维空间 发表于 2021-12-30 22:04
这个非常有可能。照那条线写下去,丑翁会不会是废太子…..
但是剧里的表现,叔父就像是有把柄在春秋道手里,所以表现就像是春秋道的工具人一样。
历史都是胜利者写得,所以我们看失败者的角度,就不能从胜利者的角度去看。在失败者中有很多可以成大器者,有的是实在是运气不好,有的就真是对手太强大了,或者太流氓了。。
当年看三国,我们大家估计都恨不得刘备可以一通天下,就是后人演绎中,强化了刘关张,和诸葛孔明的光辉形象,而贬低了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非根红苗正的外姓人登堂入室,这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血缘压倒一切的祖制。
项羽和刘邦,贵族和痞子。刘邦笑到最后,和他的出身没有关系,而和他可以大胆运用能人有关,而项羽自带贵族的傲娇,说白了,就是谁都不如他,而刘邦熬到最后也是小人物也有春天了。。
yacuramba 发表于 2021-12-30 22:56
我看三国从来都不喜欢刘备。估计我比较不喜欢这种哭唧唧的人。
胡宗宪是真人,历史上也是对他褒贬不一的,是那时候非常有名的一位大臣
yacuramba 发表于 2021-12-30 22:59
1566看了四集了,最喜欢胡宗宪和嘉靖。做一个好官不容易,要和各种人各种推手妥协,真的没有绝对的好坏。皇上也是。
我之前写的回复不准确,搬运一下我当年看到的新闻:
当年剧组找陈宝国拍《大明王朝》的时候,是想找他演海瑞
虽然《大明王朝》这部剧又叫《嘉靖与海瑞》,本质上“嘉靖”和“海瑞”都算是男一号
但是按照传统概念来说,人物设定更加正面的“海瑞”才是第一男主角,考虑到陈宝国的咖位,当时剧组首先推过去的是“海瑞”这个角色
陈宝国自己看过剧本之后,主动联系了剧组,表示自己想演嘉靖
Source:
https://xw.qq.com/cmsid/20200629A0KBRB00?f=newdc
林逸轩 发表于 2021-12-31 01:44
啊原来这样。我看了四集了,海瑞还没有出场。但是嘉靖这个角色的确发挥的空间很大,非常多面性。我要是演员也想选他 😄。这个剧里大家都年纪很大,没有王一博合适演的 😂。
还有杨金水也演的很传神。
我看三国从来都不喜欢刘备。估计我比较不喜欢这种哭唧唧的人。
touchstone 发表于 2021-12-31 14:11
我也是。
而且觉得刘备特虚伪。
我小时候看三国最喜欢孙权一支的人。
越来越觉得这部剧如果连续播,效果会好很多。或者编导不要过高地估计观众的记忆力,把一些之前的点后面再点一下就更好了。
之前我说过炸粮仓是一石三鸟,在春秋道是立了掌春使的威,在朝廷是打击了联昉,突出了内卫,后续又可以利用粮荒让百姓不满。昨晚倍速看前面几集,看到晋王焕相去视察粮仓才又想起来圣人是把看护好粮仓的任务交给他们俩的,所以粮仓被炸,他们也是有失职之错的,这样其实也是让圣人对晋王的能力有所不满。所以武大急于行动也可以理解了。趁着粮仓被z
当时看晋王被指派负责粮仓之后晋王,焕相和武大三人一起去粮仓就觉得这段戏肯定是以后的埋线。不过看到后面就忘了这里了。
这个剧除了一些感情戏,真的几乎每个场景都是有用的。
zzxxddss 发表于 2021-12-31 13:21
啊这个我也没注意。所以这就是晋王失宠的埋线估计。
其实编剧肯定也是认真想了的,问题就是自己想太多了convey message的时候比较不容易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这跟做research写paper一样,复杂idea怎么说的让路人很容易get, 这个也是功力。
如果连续看,可能是会好很多。
我居然没有快进地看完了全剧,而且是专门拿出时间看的,不是一边干活一边当背景听,这对我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很多国产剧都是看了几集就弃了
剧里安排了百里是洛阳第一饕客,宣传了洛阳的美食。但是对洛阳的建筑宣传不够。洛阳的七天建筑本来可以好好宣传的,剧里只提了天堂
隋唐“七天建筑”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的七座建筑,分别对应的是天上的七个星座,从北到南依次天堂、天宫(明堂)、天门(应天门)、天枢、天津(天津桥)、天街、天阙(伊阙)
有些回忆啊 不重要的人物情节可以删减一些
很喜欢百里弘毅这个人物,可能和我大学专业是建筑设计有关,和百里应该是同行。我觉得前期应该多给百里一些篇幅,讲他怎么测绘,怎么设计,怎么监工,怎么专注于建造不理俗事,把他的职业特性更丰满一些可以解释一些他的看似书呆子和不通情理的行为,可以更突出这个理工男的特性,这样后面的转变就更有趣。很喜欢15,16集和七娘的互动,七娘眼光不错,没找油嘴滑舌的,而是找了嘴笨却有真本事的理工男潜力股。
大学群里同学都看了这个剧,肯定是出圈了的, 有爆剧的潜质,但离爆剧还差一口气,有点可惜,不过整体来说质量还是很好的
onesweetday 发表于 2021-12-30 17:41
这个剧觉得布景和建筑很美,但是的确没有更多的介绍。好处是大家都对洛阳文化很赶兴趣了。我下次回国也一定抽时间去洛阳.
我也是。
而且觉得刘备特虚伪。
我小时候看三国最喜欢孙权一支的人。
zzxxddss 发表于 2021-12-31 14:18
孙权那边的还都又帅又美
历史上柳家和武家有仇的。柳家柳爽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是唐高宗王皇后的舅舅。王皇后没有子嗣,柳爽就建议她收了和推李忠(一个后妃的儿子)作了太子。结果武则天做了妃子后和王皇后不对付,导致后来柳爽宰相被废,王皇后被缢杀,太子李忠被废后赐死。所以剧中让武大郎这么个武姓旁枝作大boss,世家首领柳然还能为之轻易牺牲就不合逻辑。还有兵部尚书沈凉提到被妖后鞭尸的英国公是李唐开创以来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在军中朝中威信和人脉很深,之前还在李治考虑是否要武则天封后时为她说过话,结果死后因为孙子不满武则天而启事要追随李忠被武则天鞭尸。所以宋凉口中动辄妖后,这样的兵部尚书会轻易为武大郎这样武家旁枝牺牲?而且历史上太子也不可能为女儿而给武大郎禅位,李家武家都不会答应。编剧能编这样没有逻辑的剧情,只有一个解释能合理就是:武大郎作boss能让武思月这个角色有更多的对手戏。可以想象导演为何说大boss这个角色改过五次人选。
历史上柳家和武家有仇的。柳家柳爽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是唐高宗王皇后的舅舅。王皇后没有子嗣,柳爽就建议她收了和推李忠(一个后妃的儿子)作了太子。结果武则天做了妃子后和王皇后不对付,导致后来柳爽宰相被废,王皇后被缢杀,太子李忠被废后赐死。所以剧中让武大郎这么个武姓旁枝作大boss,世家首领柳然还能为之轻易牺牲就不合逻辑。还有兵部尚书沈凉提到被妖后鞭尸的英国公是李唐开创以来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在军中朝中威信和人脉很深,之前还在李治考虑是否要武则天封后时为她说过话,结果死后因为孙子不满武则天而启事要追随李忠被武则天鞭尸。所以宋凉口中动辄妖后,这样的兵部尚书会轻易为武大郎这样武家旁枝牺牲?而且历史上太子也不可能为女儿而给武大郎禅位,李家武家都不会答应。编剧能编这样没有逻辑的剧情,只有一个解释能合理就是:武大郎作boss能让武思月这个角色有更多的对手戏。可以想象导演为何说大boss这个角色改过五次人选。
浮云散 发表于 2021-12-31 14:59
还有一种可能,除了百里大郎一支,春秋道别人并不知道武大郎是幕后呢?百里大郎跟春秋道别的派别显然不和。
我觉得剧方的骚操作肯定是有的,但是那么大投资,还有马伯庸团队的人也是编剧,就算传闻中那个编剧是54的闺蜜是真的,这种大节也不可能为了给54加戏而去改。感情戏加的也更多是因为导演想要迎合一部分喜欢看CP的观众市场吧。
这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虚拟剧,也不太可能都全部对上。
武大郎对春秋道的控制是个谜,掌春使,夏使都不知道他是春秋道的,这两是最高领导人了,那还有谁知道,他怎么控制春秋道的
武大郎如果是因为父母受到不公正待遇,从而恨武则天,要报仇,到这步都可以理解,他造反当皇帝可以说一个条件都木有
首先名不正言不顺。 李家那么多子孙还在,关键太子立好了,圣人把太子调回京都就是表明了她的心意,太子再没用也是恨其不争,并不表明会改变传位给武家。 朝廷的大臣都心知肚明。如果武大郎造反了,把个姓李的推上去,当个摄政王之类都可行多了。 况且武家也轮不到他,看了38集,才知道他家在武家家族里真的很卑微,不然父母不会被欺负,自己要去当御奉郎,话说这个工作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太监做的。
还有不可能成事啊。 他就是内卫的头,内卫就是御林军那种,可是也要整个内卫都听他的话愿意造反,内卫他最近的两个人李北七和他妹都没办法说服,更不用说下面的人。就算对内卫完全控制了,没有兵权也是个寂寞,就算暂时实现了对皇宫的控制,城外的守备军还有附近的军队打进来,就内卫那些人,根本抵抗不了多久。 就说剧里吧 ,他是靠春秋道,54月说,所有春秋道都被剿灭了,这么容易被消灭,那春秋道除了搞恐怖活动,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战斗力。
最后就算当了皇帝,没有朝廷大臣支持,这种造反上去的,朝廷根本没人听你的,当不了几天就被拉下来,命都不知能不能保住。
武大郎对春秋道的控制是个谜,掌春使,夏使都不知道他是春秋道的,这两是最高领导人了,那还有谁知道,他怎么控制春秋道的
武大郎如果是因为父母受到不公正待遇,从而恨武则天,要报仇,到这步都可以理解,他造反当皇帝可以说一个条件都木有
首先名不正言不顺。 李家那么多子孙还在,关键太子立好了,圣人把太子调回京都就是表明了她的心意,太子再没用也是恨其不争,并不表明会改变传位给武家。 朝廷的大臣都心知肚明。如果武大郎造反了,把个姓李的推上去,当个摄政王之类都可行多了。 况且武家也轮不到他,看了38集,才知道他家在武家家族里真的很卑微,不然父母不会被欺负,自己要去当御奉郎,话说这个工作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太监做的。
还有不可能成事啊。 他就是内卫的头,内卫就是御林军那种,可是也要整个内卫都听他的话愿意造反,内卫他最近的两个人李北七和他妹都没办法说服,更不用说下面的人。就算对内卫完全控制了,没有兵权也是个寂寞,就算暂时实现了对皇宫的控制,城外的守备军还有附近的军队打进来,就内卫那些人,根本抵抗不了多久。 就说剧里吧 ,他是靠春秋道,54月说,所有春秋道都被剿灭了,这么容易被消灭,那春秋道除了搞恐怖活动,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战斗力。
最后就算当了皇帝,没有朝廷大臣支持,这种造反上去的,朝廷根本没人听你的,当不了几天就被拉下来,命都不知能不能保住。
我想保护你 发表于 2021-12-31 16:18
我是觉得武大早就联合了逍遥子。
逍遥子一直没有被杀也使得道里没能推选新的leader。武大和百里大郎有合作对百里大郎来讲是以为多年的情谊,并不认为武大就是春秋道的人。知道百里大郎临死前和武大见面,武大说的那番话大概是归藏凤的话,所以百里大郎才确认武大是归藏凤。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逍遥子一直说他的归藏凤不是春秋道以为的归藏凤。春秋道推的是李家。
武大就是孤注一掷啊。像他这样的身份是没可能通过正常渠道上去的,反正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赌一次呗。他从小不就是赌上来的。
焕相最后居然一点交代都没有?她不是晋王那边的么?
百里大郎让自己爹死也是说不通的很。
还有大郎手下那个女杀手也不知道什么下场,不是说都剿灭了么,死了?
焕相最后居然一点交代都没有?她不是晋王那边的么?
xiaopeng3 发表于 2021-12-31 16:49
焕相以前各种意味深长的阴险眼神,和跟晋王的各种勾勾搭搭,如果是另一个结局,肯定有不少后续。现在这个结局,可以解释为焕相和晋王就是简单的男女关系,利用女官的地位给晋王搞点情报什么的。现在晋王失势,就回去老老实实接着做圣人的女官了。😂
要是不管预算和过审,让这楼里的看剧姐妹编个十集,代替现在的最后三集大结局,估计会精彩很多!
还有一种可能,除了百里大郎一支,春秋道别人并不知道武大郎是幕后呢?百里大郎跟春秋道别的派别显然不和。
我觉得剧方的骚操作肯定是有的,但是那么大投资,还有马伯庸团队的人也是编剧,就算传闻中那个编剧是54的闺蜜是真的,这种大节也不可能为了给54加戏而去改。感情戏加的也更多是因为导演想要迎合一部分喜欢看CP的观众市场吧。
这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虚拟剧,也不太可能都全部对上。
touchstone 发表于 2021-12-31 15:45
这不可能,兵部尚书和世家如柳然这样的连为谁牺牲都不知道就大业既成牺牲自己了?
历史上柳家和武家有仇的。柳家柳爽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是唐高宗王皇后的舅舅。王皇后没有子嗣,柳爽就建议她收了和推李忠(一个后妃的儿子)作了太子。结果武则天做了妃子后和王皇后不对付,导致后来柳爽宰相被废,王皇后被缢杀,太子李忠被废后赐死。所以剧中让武大郎这么个武姓旁枝作大boss,世家首领柳然还能为之轻易牺牲就不合逻辑。还有兵部尚书沈凉提到被妖后鞭尸的英国公是李唐开创以来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在军中朝中威信和人脉很深,之前还在李治考虑是否要武则天封后时为她说过话,结果死后因为孙子不满武则天而启事要追随李忠被武则天鞭尸。所以宋凉口中动辄妖后,这样的兵部尚书会轻易为武大郎这样武家旁枝牺牲?而且历史上太子也不可能为女儿而给武大郎禅位,李家武家都不会答应。编剧能编这样没有逻辑的剧情,只有一个解释能合理就是:武大郎作boss能让武思月这个角色有更多的对手戏。可以想象导演为何说大boss这个角色改过五次人选。
浮云散 发表于 2021-12-31 14:59
是的,柳家只会支持李家,绝对不会支持武家的。
还有抓了郡主就想让太子让位,武大郎把太子想的太善良了吧。武后为了皇位杀了多少个亲生子女了,区区一个女儿怎么可能要挟太子让位。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