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263|回复:3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从男生举报博导性骚扰事件谈同性交往中的“上下位”关系

头像
1操作1 #
头像
1 #
1
25-04-21 20: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从男生举报博导性骚扰事件谈同性交往中的“上下位”关系

某学生举报教授的105页PPT,引发的讨论已超越性别领域。然而,这一次,举报者却几乎遭到一边倒的批评。在同性恋社群内部,绝大多数声音批评举报者,对被举报的宫教授则大多报以同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本次事件的核心是教授与学生的身份不对等,“男男情”只是放大了传播的广度。人们普遍承认这种恋情存在“上下位”关系,也涉及师德问题。但在同性交往中,博导一定是处于上位关系的一方吗?


看待这段男男师生交往中的“上下位”关系,需要超越传统的性别分析框架。如果你认真阅读这105页PPT,你的直觉不会骗你:宫教授在这段感情中,分明是卑微的“舔狗”。仅从情感体验上看,许多人会得出结论:他在关系中是地地道道的“下位方”。


当网友带着预设和好奇点开PPT,里面呈现的大量细节会颠覆你的认知。传统的性骚扰或霸凌叙事,在这个故事中并不适用。从文本分析看,宫教授是这段关系中的主要付出者,表现为“弱势”一方。对方几天不理他,他便用尽心思极力讨好,就算你带着有色眼镜,也能读出爱的成分,而大量的细节反证了举报者似乎“处心积虑”。


更重要的维度是,同性交往中的“上下位”关系,无法脱离“性倾向”这一变量。看似处于上位的宫教授,作为同性恋者,面临几个巨大的风险点:他已与异性结婚,是知名教授,事业成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一旦同性恋身份暴露,对他的个人生活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在社会上表现的显性社会权力,不足以抵挡对方一句“我把你是同性恋的事说出去”的威胁。换言之,在同性恋交往中,表面上的“高位者”可能更恐惧、更脆弱。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高级官员与一位农民工恋爱,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看,官员似乎处于高位,但在性倾向上,农民工的顾虑可能更少。你只看到显性的权力,却忽略了隐性的权力。而在同性交往的风险中,隐性权力往往更具破坏力。这与传统两性关系中对“上下位”关系的理解截然不同。


同性恋社群在这件事上大多批评举报者,既与情感共鸣有关,也与现实经历相关。


2025年,我接到的三起求助案例中,均是看似拥有资源或“上位”的一方,在交往中被另一方以“举报到单位”相威胁,其中一位已因此被降职。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同性恋社群的交往中,向对方单位或家人揭露其同性恋身份,是分手暴力中最常见的控制手段,也是犯罪分子敲诈同性恋的惯用伎俩。这种恐怖记忆在同性恋社群中尚未远去,甚至仍在发生。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同性恋社群大多批评举报者——他的行为唤醒了社群的集体性创伤。


同性恋者几乎都要面对“是否出柜”的重大抉择。在未出柜之前,往往充满恐惧,担心暴露身份会失去事业、亲情甚至社会地位。举报同性恋身份,是攻击其最脆弱的一点。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用“扒绝户坟”形容敲诈同性恋的恶劣,这种行为在社群中被视为极端的道德背叛,甚至是人品上的黑历史。


同性恋社群很多人投射了愤怒情绪,也有对同性交友环境因举报的示范效应,可能变得更加污浊的担忧。


“上下位”关系有时是动态的。比如,当一个人爱你、追求你时,你作为被追求者可能处于上位,你就是对方的情绪控制开关。这与身份、地位、学识无关。但当关系冷却,对方不再积极,而你却开始“上头”,你可能转而成为“舔狗”,反转为关系中的下位方。在同性恋关系中,因为性倾向的隐秘性和社会压力,使得情感中的权力分配更加复杂。


看待“上下位”关系,不能仅从收入、身份等显性的单一维度出发。在一段关系中,上下位关系是流动的,每个阶段的权力分配都不尽相同。在同性恋交往中,隐性的上下位关系——如隐私掌控、自我认同、情绪稳定度,这些可能更接近事实真相。例如,宫教授看似掌握学术资源,但在情感和隐私风险上,他可能处于弱势。这种隐性权力的不对等,往往比显性权力更深刻地影响关系动态,在我看来,也可能更接近关系的事实。


这段男男师生交往从一开始就存在结构性缺陷。导师可以决定课题、推荐信、项目机会,甚至影响学生的学术前途。这种结构不必然导致操控,但确实容易使情感关系失衡。


再加上同性恋身份,以及一方已婚的复杂背景,这段关系更容易陷入隐秘交往和身份焦虑的漩涡。



系统提示: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rcj5j6aq9M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25-04-21 20:3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你如何看待这段关系?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25-04-21 20: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Qiangge 发表于 2025-04-21 20:03

某学生举报教授的105页PPT,引发的讨论已超越性别领域。然而,这一次,举报者却几乎遭到一边倒的批评。在同性恋社群内部,绝大多数声音批评举报者,对被举报的宫教授则大多报以同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本次事件的核心是教授与学生的身份不对等,“男男情”只是放大了传播的广度。人们普遍承认这种恋情存在“上下位”关系,也涉及师德问题。但在同性交往中,博导一定是处于上位关系的一方吗?


看待这段男男师生交往中的“上下位”关系,需要超越传统的性别分析框架。如果你认真阅读这105页PPT,你的直觉不会骗你:宫教授在这段感情中,分明是卑微的“舔狗”。仅从情感体验上看,许多人会得出结论:他在关系中是地地道道的“下位方”。


当网友带着预设和好奇点开PPT,里面呈现的大量细节会颠覆你的认知。传统的性骚扰或霸凌叙事,在这个故事中并不适用。从文本分析看,宫教授是这段关系中的主要付出者,表现为“弱势”一方。对方几天不理他,他便用尽心思极力讨好,就算你带着有色眼镜,也能读出爱的成分,而大量的细节反证了举报者似乎“处心积虑”。


更重要的维度是,同性交往中的“上下位”关系,无法脱离“性倾向”这一变量。看似处于上位的宫教授,作为同性恋者,面临几个巨大的风险点:他已与异性结婚,是知名教授,事业成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一旦同性恋身份暴露,对他的个人生活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在社会上表现的显性社会权力,不足以抵挡对方一句“我把你是同性恋的事说出去”的威胁。换言之,在同性恋交往中,表面上的“高位者”可能更恐惧、更脆弱。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高级官员与一位农民工恋爱,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看,官员似乎处于高位,但在性倾向上,农民工的顾虑可能更少。你只看到显性的权力,却忽略了隐性的权力。而在同性交往的风险中,隐性权力往往更具破坏力。这与传统两性关系中对“上下位”关系的理解截然不同。


同性恋社群在这件事上大多批评举报者,既与情感共鸣有关,也与现实经历相关。


2025年,我接到的三起求助案例中,均是看似拥有资源或“上位”的一方,在交往中被另一方以“举报到单位”相威胁,其中一位已因此被降职。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同性恋社群的交往中,向对方单位或家人揭露其同性恋身份,是分手暴力中最常见的控制手段,也是犯罪分子敲诈同性恋的惯用伎俩。这种恐怖记忆在同性恋社群中尚未远去,甚至仍在发生。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同性恋社群大多批评举报者——他的行为唤醒了社群的集体性创伤。


同性恋者几乎都要面对“是否出柜”的重大抉择。在未出柜之前,往往充满恐惧,担心暴露身份会失去事业、亲情甚至社会地位。举报同性恋身份,是攻击其最脆弱的一点。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用“扒绝户坟”形容敲诈同性恋的恶劣,这种行为在社群中被视为极端的道德背叛,甚至是人品上的黑历史。


同性恋社群很多人投射了愤怒情绪,也有对同性交友环境因举报的示范效应,可能变得更加污浊的担忧。


“上下位”关系有时是动态的。比如,当一个人爱你、追求你时,你作为被追求者可能处于上位,你就是对方的情绪控制开关。这与身份、地位、学识无关。但当关系冷却,对方不再积极,而你却开始“上头”,你可能转而成为“舔狗”,反转为关系中的下位方。在同性恋关系中,因为性倾向的隐秘性和社会压力,使得情感中的权力分配更加复杂。


看待“上下位”关系,不能仅从收入、身份等显性的单一维度出发。在一段关系中,上下位关系是流动的,每个阶段的权力分配都不尽相同。在同性恋交往中,隐性的上下位关系——如隐私掌控、自我认同、情绪稳定度,这些可能更接近事实真相。例如,宫教授看似掌握学术资源,但在情感和隐私风险上,他可能处于弱势。这种隐性权力的不对等,往往比显性权力更深刻地影响关系动态,在我看来,也可能更接近关系的事实。


这段男男师生交往从一开始就存在结构性缺陷。导师可以决定课题、推荐信、项目机会,甚至影响学生的学术前途。这种结构不必然导致操控,但确实容易使情感关系失衡。


再加上同性恋身份,以及一方已婚的复杂背景,这段关系更容易陷入隐秘交往和身份焦虑的漩涡。



系统提示: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rcj5j6aq9M



写得好。不是AI生成的吧


反正我觉得这两男的,都该接受鞭刑,大恶


男教师首先出轨,对婚姻不忠,尊从本性就不该结婚


男学生处心积虑勾引老师,人本性就坏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25-04-22 09:4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回复 3楼 LamourEstIci 的帖子

纯手工写作啊。

发帖回复
查看:263|回复:3
  • 1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