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姥爷真有意思。 我去研究了下混沌,发现它就是帝江?尚气在电影里创造了有这么个无头有尾带翅膀的吉祥物,挺萌的,居然是凶兽。想想还蛮搞笑的,让我想起本地某学校想创造多元文化,带着孩子们庆祝春节写对联剪窗花,红纸没找到,全用了白纸…
我眼里传统文化中最美的是诗词,其次是书法绘画。古诗词里丰富的意象大大超过其他语言,比如登高时想起家乡,看到流水想起时间,看到鸿雁想起远方的亲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里全是名词,却让人立刻能感受到孤独的旅行者清晨上路的凄凉。这边的孩子是不读诗的,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简直匪夷所思。跟孩子讲诗歌,需要解释的东西太多,有时难免失去耐心……她能领悟多少,只能顺其自然了。
你写堂弟爱看书 家里一排排的书的时候我脑子里一晃就想起了我姥爷
我姥爷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 还念过私塾 知识体系和咱们不一样
据我姥姥和我讲 我姥爷一时一刻手里不能没有能看的东西
58年之后被赶去拉板车,衣兜里揣着报纸 闲下来就看。
你堂弟包括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 都还算得上是幸运的人,比较起上上一辈的人
回复 1080楼Sherlock2020的帖子你姥爷真有意思。 我去研究了下混沌,发现它就是帝江?尚气在电影里创造了有这么个无头有尾带翅膀的吉祥物,挺萌的,居然是凶兽。想想还蛮搞笑的,让我想起本地某学校想创造多元文化,带着孩子们庆祝春节写对联剪窗花,红纸没找到,全用了白纸…
治愈堡12 发表于 2022-02-13 23:18
混沌就是帝江这个我倒是不知道
帝江也是上古神兽啦 但我是从网文里知道的 嘿嘿😁
你说到用白纸写春联,其实现在有些网文里这些凶兽也被描写的萌萌哒
没有了原本的含义
不知道很多年之后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还能保留几分啦
我有时会读读孩子作业,挺有意思。二年级的 humanity课会给你一篇历史资料,比如美国独立战争,读完了让你分辨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因是什么,果又为何。西方教育人文训练是从基本逻辑开始的。跟中文体系完全不一样。小学第一篇课文我记得是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行大雁往南飞。非常洗练,非常美。 那时候做的就是背下来默写出来,并不会去分析这里头的逻辑。我们现在所读到的中文经典也多出于本能和感知,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中年老男人们的感受,😂。动辄黄河之水天上来,千江有水千江月,落花人独立,天上人间。诗词歌赋,基本上全是意象和感觉。这种意象之美在美国生活的日常里经历得不太多,偶尔撞见很惊艳,比如那个著名的短诗,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s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哎呀,这种交流使得这个帖子有意义很多。
堂弟有几次和我说,他读有些书的时候,总有一些“我跟这个人好像认识。” “或者“这本书(的一部分)怎么像是我写的”的感觉。
这可能是心有灵犀、似曾相识的感觉,缘分之中的缘分,可以跨越时空的那种
感觉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别某种程度也增加了中西对话的困难。中式论述诉诸情感,以气势压人,一串排比句甩过去以为对方会立马拜服,结果西方人完全不为所动,心想你说的都毫无关联。西式论述讲求逻辑,陷阱藏在对事实的选取和剪裁里,推导论述一套下来行云流水,结果中国人心说:跟我玩这个,你以前干的那点破事怎么不提…..
这边孩子从小就教分清 facts and opinions 不过到了青春期还是不讲理😅😅
回复 1086楼Sherlock2020的帖子哎呀,这种交流使得这个帖子有意义很多。
堂弟有几次和我说,他读有些书的时候,总有一些“我跟这个人好像认识。” “或者“这本书(的一部分)怎么像是我写的”的感觉。
这可能是心有灵犀、似曾相识的感觉,缘分之中的缘分,可以跨越时空的那种
Peter_ML 发表于 2022-02-14 00:20
有书念的人是不孤独的
回复 1077楼yunliyunli的帖子我眼里传统文化中最美的是诗词,其次是书法绘画。古诗词里丰富的意象大大超过其他语言,比如登高时想起家乡,看到流水想起时间,看到鸿雁想起远方的亲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里全是名词,却让人立刻能感受到孤独的旅行者清晨上路的凄凉。这边的孩子是不读诗的,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简直匪夷所思。跟孩子讲诗歌,需要解释的东西太多,有时难免失去耐心……她能领悟多少,只能顺其自然了。
hearty 发表于 2022-02-13 23:23
我窃以为和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也有关系,象形文字就是会一直训练我们这种图画意像的能力, 而起源拉丁文的西方文字是表音文字,就那么些个字母排列组合,表达的意思和发音相关, 和它的型无关。常常有人说,英文的描写能力和逻辑性更强。
语言虽然是载体, 但是也反过来影响思维方式的。
我窃以为和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也有关系,象形文字就是会一直训练我们这种图画意像的能力, 而起源拉丁文的西方文字是表音文字,就那么些个字母排列组合,表达的意思和发音相关, 和它的型无关。常常有人说,英文的描写能力和逻辑性更强。
语言虽然是载体, 但是也反过来影响思维方式的。
Heiniu 发表于 2022-02-14 02:41
是的,中国字画一体,短短几句,寥寥数笔,多少意思都在里面。
我有时会读读孩子作业,挺有意思。二年级的 humanity课会给你一篇历史资料,比如美国独立战争,读完了让你分辨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因是什么,果又为何。西方教育人文训练是从基本逻辑开始的。跟中文体系完全不一样。小学第一篇课文我记得是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行大雁往南飞。非常洗练,非常美。 那时候做的就是背下来默写出来,并不会去分析这里头的逻辑。我们现在所读到的中文经典也多出于本能和感知,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中年老男人们的感受,😂。动辄黄河之水天上来,千江有水千江月,落花人独立,天上人间。诗词歌赋,基本上全是意象和感觉。这种意象之美在美国生活的日常里经历得不太多,偶尔撞见很惊艳,比如那个著名的短诗,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s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治愈堡12 发表于 2022-02-14 00:01
写得这么美,pound 是受了中国诗歌的影响。像其他Frank Wright 独具风格的建筑一定程度上受了日本建筑风格的影响。受了亚洲美感的熏陶才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和设计出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