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状态: 川哥
是时候写一下“川哥”了….
川哥,比堂弟小个10多岁,因为名字中带个川字,
所以大家都开玩笑喊他“川哥”。
川哥家里在小城市,父母白手起家,很辛苦的攒了一些家业:几家超市、一个养殖场、一个饲料加工厂。
川哥长得人高马大,188公分,250斤,大家开玩笑说跟他爸养殖场里的肥猪一个型号。
川哥家境不错,父母做生意没太多文化,读书不太好,高中毕业后就到处游荡,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正式的工作。
川哥的街头智慧,一直是堂弟所欣赏的,这一点和堂弟近10多年打交道的人不同。
川哥很喜欢找堂弟一起玩,我实在想不出他俩有什么交集。一个是街头无害的混混,一个是颇有学识的学者。
堂弟说“川子有很多街头智慧,经常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比如说,川子会,在自家的厂子里晃来晃去,没什么正经事做,自己的未婚妻正忙的焦头烂额。“
”他会冲上前去突然来一句:这是谁家的小妞,忙成这样子,要不要坐下来休息一下,让大爷陪你开心一下?”
“这时候他女友会噗嗤一下笑了,打他几下,继续去忙自己的事情。”
“他自己没钱的时候,会突然搂住他妈的肩膀说,大姐,日子没法过了,给点钱呗”
“他妈也是很烦他每天晃晃悠悠,烦躁的跟他说:滚一边去。”
“川子这时候会不急不恼也不羞,继续腻着他妈说,这位美女干嘛这么烦躁呢,这么好的天,我就是要点钱,给几个花花呗”
“通常他就把别人逗乐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虽说他每天没有正事,没有读过书,但是还是对很多新兴事物保持一些好奇”
“比特币刚出来没几年的时候,他跑来问我,你说这是啥玩意,哥要不要你也去帮我买几个?”
“有一次,外地的商贩到老家去买一种特产,恰好在他家超市里买烟,他过去跟人家搭话,弄清对方的想法目的之后,拍着胸脯跟人家说:当地最大的前5家种植户,三家是他们家亲戚,最大的一家是他二大爷”
“商贩半信半疑之际,他跑遍了半个县城,跟大大小小的种植户说好了帮忙收购他们的产品,每一斤给个几分钱的回扣”
“搞定了种植户,回头又打电话给商贩,说他二大爷们货都备好了。商贩又是给他每斤几分钱的回扣”
“然后这项业务,就成了川子每年必有的业务,收入不多,但也够他吃喝玩乐一阵子。”
“有点闲钱的时候,他会去放贷。每个月7%-10%的利息,一年下来接近100%”
“有些贷款收不回来,他就当人中间当一回皮条客,给各路小官、商贩介绍个买春业务,但又从来不强迫。”
“倒不是他道德有多高,只是他觉得暴力就是欺负人,而且量刑很重,但介绍一下呢,就是你情我愿,一笔神不知鬼不觉的买卖”
“我以为很多文化不高、收入不高的小姑娘会恨他,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看起来很喜欢跟他做生意或者插科打诨”
从道德上说,这种生活是没什么值得叙说的;
但是撇开这些道德说辞,我们这些在象牙塔的人,会惊讶竟然有人以这种生存模式而吃喝玩乐开心不已,这固然是命,但是观察起来还是很有趣。
“川子的特点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别全信;他的话一部分一定是事实,一部分是场景铺垫,另一部分就是他自己的小心思利益诉求”
“有时候我惊叹他这种模式的活力和有效性,只是没有学历、文化,只能游离于主流之外,游荡于江湖;外加又是小地方,所以没有那么多机会…”
“可如果他有一点学历,深处大城市周边呢?是不是跟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然后又锒铛入狱的大佬们,一样的模式?”
“此外,对比之前那些被自己单位领导逼的挥刀行凶、或者跳楼,或者被逼疯的海归学者们,川子是在贫瘠的入地上游刃有余;后者们太脆弱了,脆弱到不能保全自己,显然称不上智者。”
题外: 只是描述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不涉及道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