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10万+|回复:546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关疫苗副作用的科学讨论-mRNA疫苗技术的发明者Dr. Malone - 请看二楼更新!6/13三楼有更新和回复!!!

头像
0操作501 #
头像
501 #
0
21-06-16 01: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支持楼主,选择屏蔽的,你们怕啥啊?最不可怕的就是真相了。

我在别坛发的,也贴过来凑热闹!

发篇我自己或收集或感悟的反对疫苗原因吧。先声明,非专业人士,贴出来纯属与人共享,没有鼓励你打或者不打,疫苗本身就是个人的事情,你自己决定。

1. 这次Pandemic有夸大嫌疑,政府医学界应对基本上是和应该做的唱反调。本来死亡率高的是70以上的老人,正常的应对是保护他们,而让其他人正常以达到群免的效果。但政府一而再的Lockdown,除了延迟高峰没啥效果。

2. 对Pandemic有溯源,阻断,救治和疫苗。溯源非常政治化,起起伏伏不详谈。政府媒体不断强调阻断和疫苗,唯独对救治一点不关心,给人印象一得病就完蛋了所以必须严格隔离,赶快打疫苗。事实上,救治现在有好多种方案。

3. 最让人不得不怀疑阴谋论的就是政府对待救治的态度了。HCQ这个用了65年的老药,红斑狼疮病人吃几十年都没问题,非洲有个头疼脑热就吃俩片,(非洲为啥一直不爆发?美国非裔就好惨,这是不是原因?)老川一提,马上成了毒药!严谨的医学泰斗杂志柳叶刀还刊登诋毁HCQ的假文章,简直闻所未闻。这NM不是亲身经历都不敢相信!BC省有位老妇,医生都下病危通知了,家属要求上HCQ还是不行,难道HCQ比死亡还可怕?!后来这位老妇的儿子给她喝Tonic Water(含Quinine,HCQ前身)给治好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近有个芬兰公司在美国申请鼻吸新冠药专利,主要成分就是HCQ和Ivermectin。

4. 疫苗出来了,本来是好事。政府媒体应该做的是公正的给出两方面的意见,而不是一边倒的推疫苗。更重要的是,就算推你也不能打压反对的人士吧。可现实是公开提出反对的医生被停职,自媒体人士被平台禁声,媒体政府不断诋毁反疫苗反Lockdown人士,除了描绘成无知,固执,受骗,还有最离谱的,种族歧视!

5. 疫苗出来了,问题也出来了。但有趣的是,只要是问题,一定是非常Rare的。AZ非常Rare的血栓最后停用了,搞得AZ厂家破天荒的发文叫委屈:NM伟哥麦当娜疫苗更差劲,死的人更多!

6. 其实Rare的副作用其实就是说有相当数量的没那么严重的潜在病人。正确的态度是研究找出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而不是迫不及待地辟谣掩盖。今天有报导BBC一位44岁记者AZ血栓死了,这都发生在疫苗多久以后了。

7. 疫苗有,但不够,啪的一下,厂家建议的2剂分2周打就变成了只打一剂。其实这样也没啥,都理解,但偏要说一剂就有很高防护力那就是胡扯了。(BC的兔博就说过一剂也有80%的保护,伟哥厂应该请她去做销售)

8. 疫苗上来了,但和头一批不太相符怎么办?没关系,立刻就有研究出来了,混打更好,防护力更高,NM这科学就跟玩似的,这两天可能看看疫苗太多了,混打的声音小了点,虽然还小声说可以混打,但推荐还是变成了2剂打同一种疫苗。

9. 疫苗有了,mRNA太新不是?没关系,有UBC的教授就说,哪里新,都研究40年了。这个技术很成熟了。NM这也能当教授?都哪跟哪啊?!一边说这种疫苗新,一边说这个技术成熟,是一回事吗?再说了,40年都没搞出来什么疫苗或者药物,这背后到底有啥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10. 疫苗肌肉注射,据说本意是停留在局部影响小。说mRNA代谢快,几个小时就没有了,所以副作用小。但又有说法,专门加了保证mRNA稳定的东西,这样停留的时间长点,多生产突刺蛋白多生产抗体。有文章说5天后还在睾丸发现mRNA。

11. 突刺蛋白是疫苗主攻对象。这玩意除了结合细胞表面 ACE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作用啊?没人知道。结合了ACE以后,会不会导致细胞被免疫误伤啊?更没人知道。疫苗以后出现的奇奇怪怪的副作用,是不是免疫误伤的结果啊?反正主瘤是一口否认的。

12. 以前观察到的 SAR1疫苗ADE现象,mRNA疫苗会有吗?

13. 得过病的人还要打疫苗嘛?以前是说要的。说是mRNA疫苗产生的抗体是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的好多倍。但昨天有文章说,得过病的人细胞有记忆可以保证终身免疫,原来那针白打了。

14. 抗体不是白生产的。人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生产多了,那个就有不足。听说有人疫苗后普通感冒搞得很狼狈,有说法是mRNA导致免疫下降造成的。

15. 听说有伟哥疫苗让50+的男人重振雄风!这短期利好会不会要长期还债啊?

16. 抗体浓度下降了又遇见变种这么办?因为免疫原罪,变种刺激生产的抗体多是前种抗体。这种情况会不会出现?如果出现以后怎么办?

17. 伟哥和麦当娜疫苗都说要打第三针Booster了,还要不要打第四针?每年都打?NM一本万利啊!

18. 下面就是转一些别人的文章了,个人觉得有道理,当然,个人是有倾向性的,认同文章自然是反疫苗的,不过不管怎么样,只是想说明反疫苗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他们标榜的自私反科学了!

18.1:http://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5.23.21257686v1.full-text


突刺蛋白的序列一出来,许多人就发现它有一段序列和对胎盘发育至关重要的syncytin

结构相似,推测疫苗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这个文章本来是气势汹汹的反反疫苗的,说没

有检测到疫苗诱发对胎盘发育至关重要的syncytin的抗体,然而贴的数据却清清楚楚的

显示打疫苗后血清对syncytin的反应显著增加。这拨反反疫苗的用了个巨高的阳性抗体

做对照,说你看,反应性比阳性对照弱多了,所以是阴性。但是自己又说:This

readout was based on standard ELISAs, as there is no data on clinically-

significant thresholds of anti-syncytin-1 antibodies.

18.2:Worse Than the Disease? Reviewing Some Possibl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he mRNA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http://ijvtpr.com/index.php/IJVTPR/article/view/23


这是MIT搞CS的外行写的。列了很多板上重复了许多的担忧:ADE,突刺蛋白自身的毒性

,mRNA技术本身的问题,比如整合到DNA,甲基-假全尿苷取代,脯氨酸取代,CG取代等。


外行们在场外都看得胆战心惊,忧心重重,不知道内行们咋还能睡觉呢?

18.3:天Cell居然发了篇ADE的文章

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662-0

预印版1月份就有,我在版上提过不少次。令人吃惊的是居然发到了Cell上。不是说这

种体外实验没啥意义吗?

18.4:Clinical Practice杂志两篇ADE文章研究

http://rivercitymalone.com/health/covid-vaccine-the-problem-of-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

是关于新冠疫苗引起ADE的,

文章建议打疫苗之前签署Consent表格,应该把ADE的风险加重列出来,ADE这不是理论

的,而是实际的风险

第二篇文章说了萨斯的ADE是spike蛋白的抗体引起的,不是N蛋白引起的


很多人造谣是说灭活疫苗容易引起ADE,现在看反而是mRNA疫苗更容易导致ADE

18.5: 而且根据下面的研究,ADE在抗体浓度被稀释的情况发生

Studies conducted by Chen and Huang’s team indicated that ADE is mainly

induced by diluted antibodies against spike proteins

18.6: 诺贝尔奖得主Luc Montainger - 新冠疫苗的ADE效应不可低估

http://greatgameindia.com/covid-19-vaccines-creating-variants/


Luc教授说,在疫情流行期间接种疫苗,是科学与医学伦理上都不可接受的事情。疫苗

产生的抗体可以反过来引导病毒的变异途径,导致新毒株的产生。


现有的数据显示,无论是英国毒株,巴西毒株,南非毒株与印度毒株,都在接种疫苗后

出现。


另外,Luc教授指出,新冠疫苗的ADE效应不可低估,各国接种疫苗后发生死亡率的突然

升高,二者存在协同性,或许正是ADE现象的有效证明,病毒学家不应该在此问题上保

持沉默。


他说,若干年后,这所有的失误,将出现在历史书上。

18.7:打疫苗第一天突刺蛋白就全身乱跑了

http://academic.oup.com/cid/advance-article/doi/10.1093/cid/ciab465/6279075


根本不是有人胡说的突刺蛋白只局限于注射部位。

18.8:疫苗搞乱了人的先天免疫系统

http://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5.03.21256520v1


接种辉瑞疫苗后,先天免疫系统里用来探测病毒的TLR4/TLR7/8被弱化了,倒是探测真

菌的被强化了。我早就说打了疫苗的以后那怕是普通的感冒都有可能很严重。

18.9:丹麦发现抗体对水貂基本没有保护作用

http://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5.07.443055v1

15000水貂8月份全部抗体阳性,恢复后PCR全部阴性,11月感染第二轮,75%的水貂PCR

阳性。

18.10:ADE:抗体依赖增强一般在抗体结合不佳时发生,导致有抗体的人病情更重。

OAS:抗原原罪会让人体在遇到变种病毒时主要诱发针对类似的老病毒的结合不佳的抗

体,而不是针对新病毒的高亲和力的抗体。

VOC:有可能免疫逃逸的变种,即与老抗体结合不佳的新变种。


这三者在新冠病毒上纠结在一块儿,是压在新冠疫苗上的三座大山。VOC大家都知道了

,而ADE和OAS尽管有许多文献报道,卖疫苗的一致不承认,否则根本就没人会买当前疫

苗的账。我觉得等未来ADE和OAS掩盖不下去的时候,人类必须改变当前的疫苗路线,合

成肽疫苗或者激发自然杀手细胞的疫苗再配合各种药物恐怕才是新冠的终极解决方案。

现在卖疫苗的两个老总给出每年都打几针的方案纯粹是丧心病狂的奸商行径。

18.11:确认体内ADE的文章终于发出来了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5/10/scitranslmed.abf8654

非常经典的抗体的尾端激发巨噬细胞造成严重炎症反应。


http://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7.13.190140v1

这篇文章其实去年7月份就预印了,但明显有人压着不让发。


tastejoy001 发表于 2021-06-16 00:59

内容有些没看懂,但你这个写论文的精神真让人佩服!

头像
0操作502 #
头像
502 #
0
21-06-16 01: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打了第一针,治好了我的"咽喉炎"or "胃反酸"。

症状有个几年了。感觉:好神奇

Advertisement
头像
2操作503 #
头像
503 #
2
21-06-16 01: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再来篇我对HCQ的看法:

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我的疫苗替代品

昨天通过微信药商从印度买的 硫酸羟氯喹到了,很幸运!

第一次听到硫酸羟氯喹是在同学群里,那时候武汉刚封城,我同学群里搞药的一大片,大都在美欧,于是我提出问题看看海外有什么好办法没有。结果反倒是一位在深圳做药的教授同学提取了 羟氯喹,说武汉病毒所发了篇文章,在体外培养液里, 羟氯喹 和人民的希望可以杀死新冠病毒。


国内新冠愈演愈烈,偶尔看到知乎上有人自己上 羟氯喹 治病的,就觉得怎么着也得拿到这个药,有备无患!知乎这个人也提到了前面那篇武毒所的论文。

zhuanlan.zhihu.com

一例利用硫酸羟氯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案例(2月16日更新-痊愈完结)

完结之语感谢各位朋友和医生患者一直的关注与私信,这里更出最后病人的状态。 目前病人自我感觉非常好,并于2月16日完全停药。停药前三日病人精神和状态都基本完全恢复正常。最近社区人员上门准备让叔叔进入隔离点…

zhuanlan.zhihu.com zhuanlan.zhihu.com


于是乎让国内亲友寄了些 硫酸羟氯喹,路上花了5个月,7月份才收到。


2020年3月,病毒登陆美加,一位纽约的家庭医生 Vladimir Zelenko 开创了Z-Pack,一个用 羟氯喹,阿奇酶素,和锌,得病早期用药5天。他当时医治了600多人,没有人死亡,在当时纽约腥风血雨中简直就是奇迹。他的文章几个月后发表了。

techstartups.com

Dr. Vladimir Zelenko provides important update on three drug regimen of 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 Zinc and Azithromycin (Z-Pak) he used to effectively treat 699 coronavirus patients with 100% success [UPDATE 3] | Tech News | Startups News

April 3 Update: In an exclusive interview, Dr. Zelenko provides an important update about the results of his COVID-19 patients: 700 coronavirus patients treated with 99.9% success rate using Hydroxychloroquine, 1 outpatient died after not following protocol. Last week, we updated …

techstartups.com techstartups.com


然后就是川普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这个药。


突然之间,这个问世65年,服用千万剂,在很多国家都不需要医生药方的药,在各种媒体里,名嘴里成为了毒药的代名词。


这里面最不能原谅的:

1 是CNN记者库墨,就是纽约州长的弟弟,这家伙得了病,上了 氯喹,就是 羟氯喹的前身,医治效果和 羟氯喹 类似但是比 羟氯喹 毒性要大一些。但好了之后仍然继续诋毁 羟氯喹。

2 是Tom Hanks,他和他老婆都染了病,都上了 羟氯喹治好了病但再没发一言!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柳叶刀的那篇伪造论文,真是把我的三观碎了一地。当年我搞科学的时候,能够在这些和自然,科学一样的高大上的 专业期刊 上发表一篇一作论文 ,那可是每个博士生,博后,教授一辈子都要津津乐道的成就。发文立意要新,数据要全,审批很严,造假很难。


但挡不住5月份柳叶刀发文说:回顾现有病人数据, 羟氯喹不仅没用,反而提高死亡率。

发表后, 虽然马上就有质疑的声音 ,但WHO还是停止了所以 羟氯喹的临床试验。

是假的真不了,柳叶刀不久就挡不住压力撤回了那篇论文。

DEFINE_ME


8月份,一个叫”美国前线医生“的团体,来到华盛顿,他们的挺 羟氯喹 视频一天之内得到了几百万的流量,但很快遭到了所有媒体的封杀,自媒体平台也是逢贴必删,美国的言论自由灯塔轰然倒塌。

America's Frontline Doctors

www.americasfrontlinedoctors.org www.americasfrontlinedoctors.org


各种各样攻击这些医生的文章大行其道:那个黑人医生鼓吹祷告,那个医生是川粉,另外一个是眼科医生,不一而足,拼了命的Discredit他们,但就没有一个能够指出他们医治的那几千的病例是不是真实。


与此同时我也向我的家庭医生提出要 羟氯喹,果不其然被拒绝了,据她说BC省管理部门专门提了,不能开 羟氯喹治疗新冠,开了药房也不能发药。


我直到今天仍然不明白,是什么样的一股势力竟然能够动员所有的媒体,政府,医药,来一起绞杀这样一个用了几十年的药,而且完全不给发声的渠道。


然后疫苗出来了,人们好像都有了希望, 羟氯喹好像慢慢淡出了人们视野。


今天终于快要轮到我注射疫苗了,疫苗的副作用也渐渐浮出水面,疫苗的风险收益比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吗?同一批人,早年说不用带口罩,后来说 羟氯喹是毒药,现在告诉我疫苗有用无害,我手里有 羟氯喹,我还要相信他们吗?


又去看了看 Vladimir Zelenko的网站,他最新的论文,雾化 羟氯喹通过鼻子可在1小时之内缓解新冠呼吸症状。文章第一段介绍了他去年3月以来,治疗了3000多病人(这里不包括没给药的,他的治疗方案中低风险的不给药,高风险的给Z-pack) 中,死亡率0.7%。

Nebulized Hydroxychloroquine use in COVID-19 Patients

Nebulized Hydroxychloroquine for COVID-19 Treatment: 80x Improvement in Breathing [1] Vladimir Zelenko, M.D.[2] January 24, 2021 Key Priority: Radically improve breathing Nebulized hydroxychloroquine as 150 mg HCQ in 6 ml (25 mg/ml) of isotonic sterile solution within the first five ...

docs.google.com docs.google.com



tastejoy001 发表于 2021-06-16 01:04

羟氯喹淡出人们的视野是因为确实没用吧!Trump一直提倡羟氯喹呢,得了新冠后也没有用羟氯喹啊!

头像
4操作504 #
头像
504 #
4
21-06-16 01:1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支持楼主,选择屏蔽的,你们怕啥啊?最不可怕的就是真相了。

我在别坛发的,也贴过来凑热闹!

发篇我自己或收集或感悟的反对疫苗原因吧。先声明,非专业人士,贴出来纯属与人共享,没有鼓励你打或者不打,疫苗本身就是个人的事情,你自己决定。

1. 这次Pandemic有夸大嫌疑,政府医学界应对基本上是和应该做的唱反调。本来死亡率高的是70以上的老人,正常的应对是保护他们,而让其他人正常以达到群免的效果。但政府一而再的Lockdown,除了延迟高峰没啥效果。

2. 对Pandemic有溯源,阻断,救治和疫苗。溯源非常政治化,起起伏伏不详谈。政府媒体不断强调阻断和疫苗,唯独对救治一点不关心,给人印象一得病就完蛋了所以必须严格隔离,赶快打疫苗。事实上,救治现在有好多种方案。

3. 最让人不得不怀疑阴谋论的就是政府对待救治的态度了。HCQ这个用了65年的老药,红斑狼疮病人吃几十年都没问题,非洲有个头疼脑热就吃俩片,(非洲为啥一直不爆发?美国非裔就好惨,这是不是原因?)老川一提,马上成了毒药!严谨的医学泰斗杂志柳叶刀还刊登诋毁HCQ的假文章,简直闻所未闻。这NM不是亲身经历都不敢相信!BC省有位老妇,医生都下病危通知了,家属要求上HCQ还是不行,难道HCQ比死亡还可怕?!后来这位老妇的儿子给她喝Tonic Water(含Quinine,HCQ前身)给治好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近有个芬兰公司在美国申请鼻吸新冠药专利,主要成分就是HCQ和Ivermectin。

4. 疫苗出来了,本来是好事。政府媒体应该做的是公正的给出两方面的意见,而不是一边倒的推疫苗。更重要的是,就算推你也不能打压反对的人士吧。可现实是公开提出反对的医生被停职,自媒体人士被平台禁声,媒体政府不断诋毁反疫苗反Lockdown人士,除了描绘成无知,固执,受骗,还有最离谱的,种族歧视!

5. 疫苗出来了,问题也出来了。但有趣的是,只要是问题,一定是非常Rare的。AZ非常Rare的血栓最后停用了,搞得AZ厂家破天荒的发文叫委屈:NM伟哥麦当娜疫苗更差劲,死的人更多!

6. 其实Rare的副作用其实就是说有相当数量的没那么严重的潜在病人。正确的态度是研究找出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而不是迫不及待地辟谣掩盖。今天有报导BBC一位44岁记者AZ血栓死了,这都发生在疫苗多久以后了。

7. 疫苗有,但不够,啪的一下,厂家建议的2剂分2周打就变成了只打一剂。其实这样也没啥,都理解,但偏要说一剂就有很高防护力那就是胡扯了。(BC的兔博就说过一剂也有80%的保护,伟哥厂应该请她去做销售)

8. 疫苗上来了,但和头一批不太相符怎么办?没关系,立刻就有研究出来了,混打更好,防护力更高,NM这科学就跟玩似的,这两天可能看看疫苗太多了,混打的声音小了点,虽然还小声说可以混打,但推荐还是变成了2剂打同一种疫苗。

9. 疫苗有了,mRNA太新不是?没关系,有UBC的教授就说,哪里新,都研究40年了。这个技术很成熟了。NM这也能当教授?都哪跟哪啊?!一边说这种疫苗新,一边说这个技术成熟,是一回事吗?再说了,40年都没搞出来什么疫苗或者药物,这背后到底有啥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10. 疫苗肌肉注射,据说本意是停留在局部影响小。说mRNA代谢快,几个小时就没有了,所以副作用小。但又有说法,专门加了保证mRNA稳定的东西,这样停留的时间长点,多生产突刺蛋白多生产抗体。有文章说5天后还在睾丸发现mRNA。

11. 突刺蛋白是疫苗主攻对象。这玩意除了结合细胞表面 ACE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作用啊?没人知道。结合了ACE以后,会不会导致细胞被免疫误伤啊?更没人知道。疫苗以后出现的奇奇怪怪的副作用,是不是免疫误伤的结果啊?反正主瘤是一口否认的。

12. 以前观察到的 SAR1疫苗ADE现象,mRNA疫苗会有吗?

13. 得过病的人还要打疫苗嘛?以前是说要的。说是mRNA疫苗产生的抗体是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的好多倍。但昨天有文章说,得过病的人细胞有记忆可以保证终身免疫,原来那针白打了。

14. 抗体不是白生产的。人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生产多了,那个就有不足。听说有人疫苗后普通感冒搞得很狼狈,有说法是mRNA导致免疫下降造成的。

15. 听说有伟哥疫苗让50+的男人重振雄风!这短期利好会不会要长期还债啊?

16. 抗体浓度下降了又遇见变种这么办?因为免疫原罪,变种刺激生产的抗体多是前种抗体。这种情况会不会出现?如果出现以后怎么办?

17. 伟哥和麦当娜疫苗都说要打第三针Booster了,还要不要打第四针?每年都打?NM一本万利啊!

18. 下面就是转一些别人的文章了,个人觉得有道理,当然,个人是有倾向性的,认同文章自然是反疫苗的,不过不管怎么样,只是想说明反疫苗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他们标榜的自私反科学了!

18.1:http://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5.23.21257686v1.full-text


突刺蛋白的序列一出来,许多人就发现它有一段序列和对胎盘发育至关重要的syncytin

结构相似,推测疫苗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这个文章本来是气势汹汹的反反疫苗的,说没

有检测到疫苗诱发对胎盘发育至关重要的syncytin的抗体,然而贴的数据却清清楚楚的

显示打疫苗后血清对syncytin的反应显著增加。这拨反反疫苗的用了个巨高的阳性抗体

做对照,说你看,反应性比阳性对照弱多了,所以是阴性。但是自己又说:This

readout was based on standard ELISAs, as there is no data on clinically-

significant thresholds of anti-syncytin-1 antibodies.

18.2:Worse Than the Disease? Reviewing Some Possibl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he mRNA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http://ijvtpr.com/index.php/IJVTPR/article/view/23


这是MIT搞CS的外行写的。列了很多板上重复了许多的担忧:ADE,突刺蛋白自身的毒性

,mRNA技术本身的问题,比如整合到DNA,甲基-假全尿苷取代,脯氨酸取代,CG取代等。


外行们在场外都看得胆战心惊,忧心重重,不知道内行们咋还能睡觉呢?

18.3:天Cell居然发了篇ADE的文章

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662-0

预印版1月份就有,我在版上提过不少次。令人吃惊的是居然发到了Cell上。不是说这

种体外实验没啥意义吗?

18.4:Clinical Practice杂志两篇ADE文章研究

http://rivercitymalone.com/health/covid-vaccine-the-problem-of-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

是关于新冠疫苗引起ADE的,

文章建议打疫苗之前签署Consent表格,应该把ADE的风险加重列出来,ADE这不是理论

的,而是实际的风险

第二篇文章说了萨斯的ADE是spike蛋白的抗体引起的,不是N蛋白引起的


很多人造谣是说灭活疫苗容易引起ADE,现在看反而是mRNA疫苗更容易导致ADE

18.5: 而且根据下面的研究,ADE在抗体浓度被稀释的情况发生

Studies conducted by Chen and Huang’s team indicated that ADE is mainly

induced by diluted antibodies against spike proteins

18.6: 诺贝尔奖得主Luc Montainger - 新冠疫苗的ADE效应不可低估

http://greatgameindia.com/covid-19-vaccines-creating-variants/


Luc教授说,在疫情流行期间接种疫苗,是科学与医学伦理上都不可接受的事情。疫苗

产生的抗体可以反过来引导病毒的变异途径,导致新毒株的产生。


现有的数据显示,无论是英国毒株,巴西毒株,南非毒株与印度毒株,都在接种疫苗后

出现。


另外,Luc教授指出,新冠疫苗的ADE效应不可低估,各国接种疫苗后发生死亡率的突然

升高,二者存在协同性,或许正是ADE现象的有效证明,病毒学家不应该在此问题上保

持沉默。


他说,若干年后,这所有的失误,将出现在历史书上。

18.7:打疫苗第一天突刺蛋白就全身乱跑了

http://academic.oup.com/cid/advance-article/doi/10.1093/cid/ciab465/6279075


根本不是有人胡说的突刺蛋白只局限于注射部位。

18.8:疫苗搞乱了人的先天免疫系统

http://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5.03.21256520v1


接种辉瑞疫苗后,先天免疫系统里用来探测病毒的TLR4/TLR7/8被弱化了,倒是探测真

菌的被强化了。我早就说打了疫苗的以后那怕是普通的感冒都有可能很严重。

18.9:丹麦发现抗体对水貂基本没有保护作用

http://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5.07.443055v1

15000水貂8月份全部抗体阳性,恢复后PCR全部阴性,11月感染第二轮,75%的水貂PCR

阳性。

18.10:ADE:抗体依赖增强一般在抗体结合不佳时发生,导致有抗体的人病情更重。

OAS:抗原原罪会让人体在遇到变种病毒时主要诱发针对类似的老病毒的结合不佳的抗

体,而不是针对新病毒的高亲和力的抗体。

VOC:有可能免疫逃逸的变种,即与老抗体结合不佳的新变种。


这三者在新冠病毒上纠结在一块儿,是压在新冠疫苗上的三座大山。VOC大家都知道了

,而ADE和OAS尽管有许多文献报道,卖疫苗的一致不承认,否则根本就没人会买当前疫

苗的账。我觉得等未来ADE和OAS掩盖不下去的时候,人类必须改变当前的疫苗路线,合

成肽疫苗或者激发自然杀手细胞的疫苗再配合各种药物恐怕才是新冠的终极解决方案。

现在卖疫苗的两个老总给出每年都打几针的方案纯粹是丧心病狂的奸商行径。

18.11:确认体内ADE的文章终于发出来了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5/10/scitranslmed.abf8654

非常经典的抗体的尾端激发巨噬细胞造成严重炎症反应。


http://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7.13.190140v1

这篇文章其实去年7月份就预印了,但明显有人压着不让发。


tastejoy001 发表于 2021-06-16 00:59

c你应该把这些单独发一贴。信息量很大,总结得很好。去年我让国内家人给我寄了hcq和阿奇霉素。国内人大多数也不知道这个zpack有用。我记得是知乎有个医学院学生发的帖子,后来全被删掉了。台湾hcq药厂早早被炸毁了。世上本没有阴谋论,巧合多了,阴谋论就出现了。

头像
0操作505 #
头像
505 #
0
21-06-16 02: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内容有些没看懂,但你这个写论文的精神真让人佩服!


fragcheng 发表于 2021-06-16 01:10

看了一下


水貂真太倒霉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506 #
头像
506 #
0
21-06-16 02: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羟氯喹淡出人们的视野是因为确实没用吧!Trump一直提倡羟氯喹呢,得了新冠后也没有用羟氯喹啊!


fragcheng 发表于 2021-06-16 01:13

我原来也这么想


但是现在是有新的文献说 如果新冠木有FCS HCQ其实是可以有用的 基于谣传印度用了一年HCQ然后变出了delta variant 这里面感觉不简单

头像
0操作507 #
头像
507 #
0
21-06-16 09: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509楼tastejoy001的帖子

层主的信息太dense啦!看的头晕


不过总结的很好。14那点以前说的少,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免疫力不是无穷无尽的,还有其它任务要做,比如压制带状疱疹

头像
5操作508 #
头像
508 #
5
21-06-16 09: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509楼tastejoy001的帖子

其它不说,人家真的不是因为“怕”才屏蔽你们。。。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意淫全世界都想灭了你们,只有你们是真理的斗士。其实人家真的是被烦的,或者觉得说了那么多,没什么好再争的了。。。

头像
0操作509 #
头像
509 #
0
21-06-16 14:5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谢谢lsmm的支持和补充!!

头像
0操作510 #
头像
510 #
0
21-06-16 14:5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这是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的58个研究的结果,每一行都是一个临床研究,最左边是作者,中间是结果的数据。绿色都是有显著效果的,红色是没有效果或者相反效果的。学过research methods的同学们都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trials里面效果会跟预期的相反,random偶然因素、不可控和混淆变量等等。所以元分析meta analysis比任何单个一个研究结果要更有说服力,因为如果元分析发现很强的效果,那就说明这个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人群里是真的有效果,而不是一次靠偶然random effect而产生的false结果。


回复一下你这一个帖子

绿色不是表示有显著效果。RR【ci】这个CI这一列才表示有没有显著效果


根据RR的定义,你发的图里面大部分研究(红色标出来了)显示ivermectin治疗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效果。左栏绿色可以用随机事件来解释。



fragcheng 发表于 2021-06-15 21:48

我确实之前写的不严谨,不是绿色的都是有显著差别的,你划掉的那句确实是我写错了。

不过你下面在table里都划掉的,就不对了。有些研究确实没有达到显著差别,但是那些绿色的研究的结果,都是用了ivm的组比对照组病情轻、感染少的,绿色的研究都是ivm组状况更好的,只不过因为有的研究里样本量太小,或者控制组本来的患病率就低、或者死亡率就低、或者到治愈的天数本来就不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因素,所以造成这些研究的结果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差异都是有的,而且都是有利于ivm的差异。

再加上有很多p显著的研究结果,怎么就不能说ivm有用么?一共有58个研究,我刚数了一下,里面29个都是p<0.05的显著差异,这些你都忽略不计么?


mm如果是你自己做project,搜集到58个研究,有3个是不利于x的,其余的都是x胜出,而且其中有29个都是显著的差异,你真的得出的结论是x无效吗?


请你冷静下来想想你真的是没有bias的看文献么?


Advertisement
头像
4操作511 #
头像
511 #
4
21-06-16 15:1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NYT best seller和普利策提名了五次的记者Michael Capuzzo写的关于ivm的报道。

[url]https://covid19criticalcare.com/wp-content/uploads/2021/05/The-Drug-that-Cracked-Covid-by-Michael-Capuzzo.pdf[/url]


这里有一篇详细写了媒体怎么打压ivm的经过的。

[url]https://fos-sa.org/2021/05/31/i-dont-know-of-a-bigger-story-in-the-world-right-now-than-ivermectin-ny-times-best-selling-author/[/url]

这里面提到


Dr Vikas P. Sukhatme, the dean of Emory School of Medicine, recently wrote in a column for the Times of India that deploying drugs such as ivermectin and fluvoxamine in India is likely to “rapidly reduce the number of COVID-19 patients, reduce the number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supplemental oxygen and intensive care and improve outcom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Four weeks after the government included ivermectin and budesonide among its early treatment guidelines, the country has recorded its lowest case count in 40 days.


头像
3操作512 #
头像
512 #
3
21-06-16 15: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521楼freys的帖子

这个dean也能出来说真不容易

头像
2操作513 #
头像
513 #
2
21-06-16 19: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确实之前写的不严谨,不是绿色的都是有显著差别的,你划掉的那句确实是我写错了。

不过你下面在table里都划掉的,就不对了。有些研究确实没有达到显著差别,但是那些绿色的研究的结果,都是用了ivm的组比对照组病情轻、感染少的,绿色的研究都是ivm组状况更好的,只不过因为有的研究里样本量太小,或者控制组本来的患病率就低、或者死亡率就低、或者到治愈的天数本来就不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因素,所以造成这些研究的结果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差异都是有的,而且都是有利于ivm的差异。

再加上有很多p显著的研究结果,怎么就不能说ivm有用么?一共有58个研究,我刚数了一下,里面29个都是p<0.05的显著差异,这些你都忽略不计么?


mm如果是你自己做project,搜集到58个研究,有3个是不利于x的,其余的都是x胜出,而且其中有29个都是显著的差异,你真的得出的结论是x无效吗?


请你冷静下来想想你真的是没有bias的看文献么?



freys 发表于 2021-06-16 14:59

统计学上只有显著差异和没有显著差异两种结果,有显著差异就支持这个药物的使用,没有显著差异就认为研究不支持这个药物的使用。比如JAMA上Eduardo López-Medina的研究,随便看到了67%的改善 (你说的绿色部分),但是作者明确说了他们的研究不支持ivermectin的使用 (Meaning  The findings do not support the use of ivermectin for treatment of mild COVID-19, although larger trials may be needed to understand effects on other clinically relevant outcomes.)


如果是你自己做project,搜集到58个研究,有3个是不利于x的,其余的都是x胜出,而且其中有29个都是显著的差异,你真的得出的结论是x无效吗?


所以回答你这个问题,这58个研究中,不是3个是不利于 ivermectin的,而是18个研究不支持使用ivermectin,假定 设置 alpha = 0.05 的话。而把 alpha设置为更合理的 0.01 (这个网站CI应该也用的这个水平设定)的话,就有一多半不支持使用ivermectin了。


另外,做meta-analysis的时候很关键的就是单个研究的质量。我只浏览了一下这个列表里面的前两个研究。第一个研究作者比较的是ivermectin+DOX和HCQ+Azithromycin,认为ivermectin+DOX 优于HCQ+AZI,但p>0.01。第二个研究,虽然p< 0.001,但更不能用来支持ivermectin,一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照,二是治疗组用的是 Ivermectin+Azithromycin+ Cholecalciferol (可能是A+C的作用,而不是I的作用),三是 样本数少的可怜。把这些研究汇总起来的meta-analysis 结论的可信度我觉得不会很高啊。


我没有否认 ivermectin可能有作用。但现有的研究至少不支持ivermectin有明显的效果,而多数国家的政府机构(不止一个国家)为了利益一起故意压制有效的药物更是难以让人相信。


而且即便你这个网站上也有很多研究都不支持使用ivermectin啊。很难相信这些研究者都被收买了,辛辛苦苦做实验,然后告诉大家他们的研究不支持使用ivermectin啊

头像
0操作514 #
头像
514 #
0
21-06-16 19:4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523楼fragcheng的帖子


而且如果考虑到研究者个人职业动机的话, 一般来说null result更可信一些。 因为 null result没人在乎,提起来就是oh,有人试过了没用。 但如果研究者能证明这个药有用的话,研究结果impact更大,同时伴随着业界名气地位和大量研究经费。

头像
1操作515 #
头像
515 #
1
21-06-16 19:4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确实之前写的不严谨,不是绿色的都是有显著差别的,你划掉的那句确实是我写错了。

不过你下面在table里都划掉的,就不对了。有些研究确实没有达到显著差别,但是那些绿色的研究的结果,都是用了ivm的组比对照组病情轻、感染少的,绿色的研究都是ivm组状况更好的,只不过因为有的研究里样本量太小,或者控制组本来的患病率就低、或者死亡率就低、或者到治愈的天数本来就不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因素,所以造成这些研究的结果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差异都是有的,而且都是有利于ivm的差异。

再加上有很多p显著的研究结果,怎么就不能说ivm有用么?一共有58个研究,我刚数了一下,里面29个都是p<0.05的显著差异,这些你都忽略不计么?


mm如果是你自己做project,搜集到58个研究,有3个是不利于x的,其余的都是x胜出,而且其中有29个都是显著的差异,你真的得出的结论是x无效吗?


请你冷静下来想想你真的是没有bias的看文献么?



freys 发表于 2021-06-16 14:59

作为一名民科,很少看文献,看文献的时候有bias也正常:)

Advertisement
头像
1操作516 #
头像
516 #
1
21-06-16 19: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523楼fragcheng的帖子


而且如果考虑到研究者个人职业动机的话, 一般来说null result更可信一些。 因为 null result没人在乎,提起来就是oh,有人试过了没用。 但如果研究者能证明这个药有用的话,研究结果impact更大,同时伴随着业界名气地位和大量研究经费。


王毅部长 发表于 2021-06-16 19:42

这句话很有道理呢。当然 阴谋论者 可能会觉得这些人被收买了:)

头像
0操作517 #
头像
517 #
0
21-06-16 20: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统计学上只有显著差异和没有显著差异两种结果,有显著差异就支持这个药物的使用,没有显著差异就认为研究不支持这个药物的使用。比如JAMA上Eduardo López-Medina的研究,随便看到了67%的改善 (你说的绿色部分),但是作者明确说了他们的研究不支持ivermectin的使用 (Meaning  The findings do not support the use of ivermectin for treatment of mild COVID-19, although larger trials may be needed to understand effects on other clinically relevant outcomes.)


如果是你自己做project,搜集到58个研究,有3个是不利于x的,其余的都是x胜出,而且其中有29个都是显著的差异,你真的得出的结论是x无效吗?


所以回答你这个问题,这58个研究中,不是3个是不利于 ivermectin的,而是18个研究不支持使用ivermectin,假定 设置 alpha = 0.05 的话。而把 alpha设置为更合理的 0.01 (这个网站CI应该也用的这个水平设定)的话,就有一多半不支持使用ivermectin了。


另外,做meta-analysis的时候很关键的就是单个研究的质量。我只浏览了一下这个列表里面的前两个研究。第一个研究作者比较的是ivermectin+DOX和HCQ+Azithromycin,认为ivermectin+DOX 优于HCQ+AZI,但p>0.01。第二个研究,虽然p< 0.001,但更不能用来支持ivermectin,一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照,二是治疗组用的是 Ivermectin+Azithromycin+ Cholecalciferol (可能是A+C的作用,而不是I的作用),三是 样本数少的可怜。把这些研究汇总起来的meta-analysis 结论的可信度我觉得不会很高啊。


我没有否认 ivermectin可能有作用。但现有的研究至少不支持ivermectin有明显的效果,而多数国家的政府机构(不止一个国家)为了利益一起故意压制有效的药物更是难以让人相信。


而且即便你这个网站上也有很多研究都不支持使用ivermectin啊。很难相信这些研究者都被收买了,辛辛苦苦做实验,然后告诉大家他们的研究不支持使用ivermectin啊


fragcheng 发表于 2021-06-16 19:27

咱们agree to disagree吧。这个事的真相,不管如何,早晚会水落石出的。


头像
4操作518 #
头像
518 #
4
21-06-18 16:2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1. 有很多人说疫苗的副作用要跟病毒的症状和长期损害来对比。但问题是,病毒对健康的损害程度的现有的数据,都是基于疫情以来的失败的医疗政策(得病了自己在家隔离,不要来医院,等血氧低的时候喘不过来气的时候再去医院)。这个政策,直接导致了其实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死亡,因为轻症的时候就开始用药(不光是ivermectin还有很多其他的有效的药,作为一个cocktail,比如vc,vd等等)很多情况下可以避免发展成重症,也可以显著的降低患病的天数,病人会更快更彻底的痊愈。如果是轻症就开始用药的政策,那么很多死亡可以避免,很多病人可以很快就恢复,很多病人都不会发展到长期long haul covid,长期损害也会大大降低,会有更多人完全康复,那我们搜集到的新冠的死亡率和造成的长期伤害的data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picture。那人们还会那么恐惧这个病毒么?没有那么恐惧这个病毒的话,人们还会去积极打疫苗么?

所以我说ivermectin不是只单提这个药有效果,也不是号召大家都去吃(吃任何药请跟医生咨询),而是有有效药存在的话,而且政府机构考虑到这些有效治疗手段的话,那么整个针对新冠的public health guidelines都会不同,更何况疫苗也根本不会拿到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另外,疫苗的长期副作用就是未知,没有数据就是没有数据,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CDC网站上写的对孕妇都安全,这不是不负责任是什么。


我反对阴谋论。有简单的解释,就不用更复杂的,我也不会擅自推断政府要搞什么大的阴谋,或者有人专门搞阴谋要利用新冠和疫苗控制社会或者怎么样,我觉得更有可能的情况,就是腐败,无知自大,和groupthink(这一点已经在这里体现的很明显了)。



2. 关于早治疗的重要性,这里有一篇landmark的论文说的就是早治疗的意义。这个作者Peter A. McCullough是一位内科领域的专家,你在scholar.google.com上搜他的名字,有很多篇citation上千甚至到四五千的论文。据说他是肾病和心血管病领域里citation最高的专家。他也是covid前线的临床医生。


McCullough, Peter A et al.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and Rationale for Early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SARS-CoV-2 (COVID-19) Infe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134,1 (2021): 16-22. doi:10.1016/j.amjmed.2020.07.003


他对疫苗的观点跟我之前发的podcast里面的观点是一样的,特别concerning,他也提到了政府的疫苗副作用报告系统数据库VAERS.GOV的数据,他的很多采访在youtube都被删了。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第一个只有30分钟,但足够颠覆主流的认知。


https://rumble.com/vgjw85-covid-shot-killing-large-numbers-warns-top-covid-doctor-peter-mccullough.html


Dr. Peter McCullough has been the world''''''''''''''''s most prominent and vocal advocate for early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SARS-CoV-2 (COVID-19) Infec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hospitalization and death. On May 19, 2021, I interviewed him about his efforts as a treating physician and researcher. From his unique vantage point, he has observed and documented a PROFOUNDLY DISTURBING POLICY RESPONSE to the pandemic -- a policy response that may prove to be the greatest malpractice and malfeasance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Dr. McCullough is an internist, cardiologist, epidemiologist, and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exas A & M College of Medicine, Dallas, TX USA. Since the outset of the pandemic, Dr. McCullough has been a leader in the medical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disaster and has published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and Rationale for Early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SARS-CoV-2 (COVID-19) Infection” the first synthesis of sequenced multidrug treatment of ambulatory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ubsequently updated in Review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He has 40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on the infection and has commented extensively on the medical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crisis in TheHill and on FOX NEWS Channel. On November 19, 2020, Dr. McCullough testified in the US Senate Committee on Homeland Security and Governmental Affairs and throughout 2021 in the Texas Senate Committee on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olorado General Assembly, and New Hampshire Senate concerning many aspects of the pandemic response.

更全的采访在这里

https://vimeo.com/553518199



3. 赞同最高的回帖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这位mm说“对一个新事物多讨论肯定是有意义的。但是我看文章看讨论,第一看的是作者的背景和credit。这个Dr.Malone自称是mRNA疫苗的发明者,还不是之一,所以我看了视频开头介绍,他是MD,MS,不是Ph.D.,我就觉得很fishy了,去pubmed查了他的文章,大概89年出版过一篇PNAS的关于mRNA transfection的文章,查遍mRNA疫苗发明者的文章,没看到提过这位博士的名字,搞商业的确实会self promote。”


首先MD和PHD都是正经的博士学位。

第二人家发的文章就是说的这个技术:

R W Malone, P L Felgner, I M Verma. Cationic liposome-mediated RNA transf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ug 1989, 86 (16) 6077-6081; DOI:10.1073/pnas.86.16.6077


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刊,也是顶级杂志了。他还有一篇co author的在science上的文章,引用将近5000。你这是开玩笑的。诋毁人家?

我说的他是mRNA疫苗技术的发明者,没说是疫苗的发明者。啥都没搞清楚就直接人身攻击,还这么多人点赞,我真是醉了。

心理学里有个现象叫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有兴趣的mm可以查一下是怎么回事。尽量避免cognitive dissonance,尽量避免confirmation bias,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条件。


4. 有关spike protein的可能的问题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MjPtDK8evg?showinfo=0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Du2wm5nhTXY?showinfo=0




请大家注意,从头到尾,所有的这些专家和学者,意见都是说可能会有长期的问题,现在的数据让人很担心,应该继续监测继续研究,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没有人说肯定有问题。所以也请打了疫苗的mm们不要太担心,毕竟已经打完了,而且也确实有保护效果,继续关注这事的发展就好了。


5. censorship.

很多专家都被禁言,删video,连巴西的政府部门 ministry of health就因为了发了一条推,说不要等,要早治疗,就被suspend了。可笑么。这些big tech不知道间接的害了多少人。

facebook有个“Vaccine Side Effects”的group,有200,000多members。结果说删就被删了。在强国生活过的各位,不觉得这个套路很熟悉么?为什么不让人说话。连有副作用的人私下讨论也不行。

这个已经被封的账号 发的图。图里的数据是CDC的VAERS的数据,openvaers.com可以看可视化的数据。


原帖里说的有关卵巢的图



6. 下面是总结的ivermectin的临床数据(有的反对的帖子里,专门挑一个没有显著效果的研究贴上来,一共有58个研究,专门挑一两个不显著的,完全忽视其他显著的,这是科学态度么?还是对证据视而不见)


这是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的58个研究的结果,每一行都是一个临床研究,最左边是作者,中间是结果的数据。绿色都是有显著效果的,红色是没有效果或者相反效果的。学过research methods的同学们都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trials里面效果会跟预期的相反,random偶然因素、不可控和混淆变量等等。所以元分析meta analysis比任何单个一个研究结果要更有说服力,因为如果元分析发现很强的效果,那就说明这个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人群里是真的有效果,而不是一次靠偶然random effect而产生的false结果。



上面这个图说明,所有的这些绿色的研究都得到显著治疗效果是因为random chance而不是因为它确实有用的可能性小于1 in a trillion


疫情期间有些研究者的paper还没有来得及经过peer review。下面是其中的peer reviewed的研究的结果


下面是所有的29个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的结果



上面这个图说明,所有的这些绿色的研究都得到显著治疗效果是因为random chance的可能性小于0.00001

换句话说就是ivermectin确实有显著效果的概率是大于0.999999。大家自己看够不够有说服力。


有人说为什么这么有用的药其他国家都不用。首先已经有很多国家用了,下面的图里可以看到全球的使用率。另外WHO(大家都知道他们腐败了吧?很多政策耽误了疫情的控制)等官方机构不更新他们的guidelines,这肯定会导致很多国家盲从他们的guidelines没有使用有效的药。













freys 发表于 2021-06-12 01:26

感谢楼主。


自从注意到Bryam Bridle的采访录音被删,我就开始关注这个议题。


正反两边的论文看了很多,基本上说剂量、说小鼠试验不能证明人体、说脏器富集物是lipid和蛋白无关,或者说viral蛋白与疫苗自体复制蛋白不同的都是旁证,完全找不到直接证伪 棘突蛋白代谢问题 的信源。


我本来是来请教有没有明确说清 疫苗后棘突蛋白代谢途径 的信源的。纠结了好几天要不要回国打灭活。看到这个帖觉得基本坚定想法了。


再次感谢楼主。


btw,注意到NIH自从发布19年12月献血样本里发现covid抗体的新闻以后,似乎内部人士很动荡:今早看到新闻是,NIH突然以一个2018年性侵举报的理由调查75位科研人员,并违反先例地停了他们的经费(什么性侵那么多人一起???)。其中还有一位华人T细胞学者被捕,备受折磨。感觉现在的美国医疗防疫学界如同在闹w g。


头像
0操作519 #
头像
519 #
0
21-06-18 16:4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没办法啊,不打疫苗等着被感染问题不是更大吗?

头像
1操作520 #
头像
520 #
1
21-06-18 17:5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463楼tidewater的帖子


是怎么确定mRNA的细胞自体复制棘突蛋白进程会在48小时后就停止的。请教一下有resource吗?如果免疫细胞不被激活反应不吞噬,继续复制的可能性有吗?几率是多少?

发帖回复
查看:117018|回复:546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