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6. 按照"左右“线,本故事第二版
这一版本比较无聊。。。。没有情色。
任何故事(aka 八卦),必须从时代、背景、人物来细八。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宋。。。
南宋的外交,简单分为2派:主战 vs 主和;南宋的内政,也可以简单分为2派:道学 vs 实事实干。有意思的是,外交主战派一般都是内政实干派;因为,打仗要钱要人要装备啊。靠”灭天欲“去感化金军吗?
所以,就南宋的政治环境来说,我们用简单的2分法:左右划出朝中士大夫派系。他们没有选择,入朝之后就必须选定派系,政治立场一来由自身的经历决定,也可能由同乡、姻亲或者各种学派传承来决定。党争之下,中间骑墙派没有什么空间,能够“打左灯往右转”的基本上在南宋看不见。
朱熹,道学派。他当时的职务,可以对应解释为“朝廷派往浙江的纪委检查组组长”。他做“纪委”实在是,怎么说呢,一来是非常合适:他树立了道德标杆啊,当然由他来执行。不过呢,也非常不合适:他的那个标杆,基本上可以把浙江官场全锅端。
唐仲友属于实干派。出身于浙江,又在浙江为地方官,当然愿意也有能力给本地做实事了。
再继续谈谈中国历代朝官的选拔、任免,提拔制度:科举!考试!文人的考试!文章中花团锦簇,引经据典;胸怀古今天下,高高在上的谈,就是不能低头看看民生民事。
进士出身,一般有几个选择:(我没有细查南宋的规矩;历届政府都差不多)
第一,留在京城做清职,例如国子监;有机遇就进入六部;有机会再进内阁
第二,留在京城做言官、纪委;这种“得罪人”的职务不是很容易做,但也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内阁需要平衡,有时候也会给刺头留个位置;
第三,外放博取地方资历,再慢慢爬上来,最终回京城进六部。
大部分人都选第三。对于”大家子弟“来说,他们的家族和师长日后会给机会让他们回来;但是对于平民子弟来说,终其一生他们就在异乡颠簸之中沉浮。”求稳“,”不出事“,就是他们每一任(3年一考核)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