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78楼珞珈的帖子美,不是那些博物馆里面的Fine Arts,是我们自己。神性,存在于人性之中
这个写得真好。真的佩服
changheruhailiu 发表于 2022-01-21 18:41
文章写得很好。
但对于前面一段,大部分人说的教育,是 public education,用的是 tax payer 的钱。
如果这句话的上下文,是来说服应该使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持更多美学教育。 那我只能两手一摊,宪法给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力。
回复 78楼珞珈的帖子美,不是那些博物馆里面的Fine Arts,是我们自己。神性,存在于人性之中
这个写得真好。真的佩服
changheruhailiu 发表于 2022-01-21 18:41
文章写得很好。
但对于前面一段,大部分人说的教育,是 public education,用的是 tax payer 的钱。
如果这句话的上下文,是来说服应该使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持更多美学教育。 那我只能两手一摊,宪法给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力。
文章写得很好。
但对于前面一段,大部分人说的教育,是 public education,用的是 tax payer 的钱。
如果这句话的上下文,是来说服应该使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持更多美学教育。 那我只能两手一摊,宪法给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力。
tidewater 发表于 2022-01-21 20:49
你这个问题,其实是哲学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要去哪?
如果把人生意义定义为“赚钱,赚大钱,满足一切生理需要”,那“美育”的确没有什么产出。但如果人生的意义,至少是对于个人来说,是“体验”,是“真真切切的活一场”,那“美育”必不可少。
参考欧洲教育历史,和宗教分不开关系。学校的建立和Church服务目的其实一样:启蒙大众。300年以前,没有几个人明白啥是物理啥是数学;但不能说:他们不如我们懂得人生。用“美”来启蒙大众,就是告诉他们,除了满足生理需要,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宇宙世界的美。
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
中国的教育历史也反映了这一点。蔡元培办教育的时候,提出类似的美育启蒙的观念。北平艺专,杭州美专都是在当时食物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成立的。要是用“这玩意有没有用”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人生,何苦呢!
“美育”对于under-represented class来说,更加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与其在街头释放愤怒,不如画在墙上。这一点,在很多城市的贫民区都有具体例子。比如说开罗,比如说迈阿密。就不详细说了。
=====================================
不过你这个问题,倒是很好的segway,给Sargent的第二个故事,也就是前几天的一个议题:美育如果重要,谁来定义什么是美?谁可以执行美的权力?
你这个问题,其实是哲学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要去哪?
如果把人生意义定义为“赚钱,赚大钱,满足一切生理需要”,那“美育”的确没有什么产出。但如果人生的意义,至少是对于个人来说,是“体验”,是“真真切切的活一场”,那“美育”必不可少。
参考欧洲教育历史,和宗教分不开关系。学校的建立和Church服务目的其实一样:启蒙大众。300年以前,没有几个人明白啥是物理啥是数学;但不能说:他们不如我们懂得人生。用“美”来启蒙大众,就是告诉他们,除了满足生理需要,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宇宙世界的美。
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
中国的教育历史也反映了这一点。蔡元培办教育的时候,提出类似的美育启蒙的观念。北平艺专,杭州美专都是在当时食物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成立的。要是用“这玩意有没有用”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人生,何苦呢!
“美育”对于under-represented class来说,更加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与其在街头释放愤怒,不如画在墙上。这一点,在很多城市的贫民区都有具体例子。比如说开罗,比如说迈阿密。就不详细说了。
=====================================
不过你这个问题,倒是很好的segway,给Sargent的第二个故事,也就是前几天的一个议题:美育如果重要,谁来定义什么是美?谁可以执行美的权力?
珞珈 发表于 2022-01-21 22:57
在现代社会里,这个不是哲学问题。这个是宪法问题:你有没有权力去定义别人的快乐。(当然,基本层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快乐)。
你无权去定义别人,是应该喜欢米开朗基罗,还是应该喜欢 rap。你可以去 influence,但原则上不应该花纳税人的钱去 influence。
也就是说,现代三权分立的基石:界限(boundary)。
因为公立教育是用纳税人的钱。那么,如果我们允许少数人,花多数人的钱,去定义多数人的快乐,其本身是危险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如果交响乐不是多数人的快乐的话,那么,少数人就不应该用纳税人(多数人)的钱,去支持交响乐。
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竞,枯木枝头万树春”。如果交响乐会死,那么,让它死!(除了作为文物古迹保留一部分)。
或者换一个角度,如果交响乐不是多数人的快乐的话,那么,少数人就不应该用纳税人(多数人)的钱,去支持交响乐。
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竞,枯木枝头万树春”。如果交响乐会死,那么,让它死!(除了作为文物古迹保留一部分)。
tidewater 发表于 2022-01-21 23:21
哎,没办法,理工男好无趣的说
提供一个数据点啊:路西法,米迦勒和莉莉丝的纠缠人生。早年的上古神话情色文里面,大家还是文质彬彬的写“男女关系”。那时候比较保守,只写单人男性与单人女性之纠结。90%的这类题材里面,莉莉丝都选择路西法!
为什么啊?
米迦勒心里面只知道光明,太Boring了!!!
撤,明天有空去BPL实地拍一张壁画。
哎,没办法,理工男好无趣的说
提供一个数据点啊:路西法,米迦勒和莉莉丝的纠缠人生。早年的上古神话情色文里面,大家还是文质彬彬的写“男女关系”。那时候比较保守,只写单人男性与单人女性之纠结。90%的这类题材里面,莉莉丝都选择路西法!
为什么啊?
米迦勒心里面只知道光明,太Boring了!!!
撤,明天有空去BPL实地拍一张壁画。
珞珈 发表于 2022-01-21 23:28
Being boring 也是自由。不应该花纳税人的钱去定义别人是不是 boring。
自己出钱或者义工的情况,无所谓。
我觉得潮水哥的理论有一个不合理的假设,就是所谓理性行为人的假设。近年来由于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流行,大家逐渐意识到,把经济学里把个人当成一直不断理性思考决策的假设是错误的。
如果是简单机械编程的机器人AI的话可能会和潮水描述的类似。人是不一样的,人是超出机械思维的存在 - 人需要真善美。每个人有个体的人性也有社会性的人性 - 容格当年就认为人的潜意识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群集体或者社会的传承。具体怎么实现的不清楚有可能是通过基因传承的,就是说个人的性格不是完全后天形成的。
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真善美是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族能够延续的必要条件。就算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坏人,道德有瑕疵的人,也是一样需要真善美的。
以前中国的初中级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不知道卷成啥样了。
美国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宗教普及,信教的人比较多,很多德育教育是通过宗教或者志愿活动完成的。另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德育教育成分,比如the pledge of allegiance,体育比赛之前全体起立奏国歌等等。还有看不见的领导力教育也是德育的一部分。
美学教育不是强制性的,学校会开音乐绘画类的课,至少给孩子们一个接触到人类艺术的机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家长不愿意可以选自home school自己教孩子啊。
美,或者审美,确实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共同的审美是人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就像有时候读大师的作品好像在和大师本人直接交流思想一样。
珞珈前面说到的“一滴水如何不干枯"的问题答案就在这里吧 - 我们每个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是人类或者人群的一部分,我们就算死去后,可能有那么一小部分会传承下去,而我们的今天也有很大部分是前人的传承。
艺术是人类传承的一种载体。艺术品引起的共鸣愉悦感是我们对自己对先祖和其他人类的欣赏和肯定,也是对后人的馈赠。神性存在于人性之中,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美,或者审美,确实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共同的审美是人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就像有时候读大师的作品好像在和大师本人直接交流思想一样。
珞珈前面说到的“一滴水如何不干枯"的问题答案就在这里吧 - 我们每个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是人类或者人群的一部分,我们就算死去后,可能有那么一小部分会传承下去,而我们的今天也有很大部分是前人的传承。
艺术是人类传承的一种载体。艺术品引起的共鸣愉悦感是我们对自己对先祖和其他人类的欣赏和肯定,也是对后人的馈赠。神性存在于人性之中,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changheruhailiu 发表于 2022-01-22 08:38
2020 初期,法国有个女性指挥比赛,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一个非洲小国的女性指挥家想参加,她很年轻,只怕不到25。纵观音乐史,没有一个指挥家能够在30岁以前成为maestro,卡拉扬都不行。何况,这个小姑娘只是跟着一个志愿者学了几年而已。
那个志愿者,是去非洲做义务教育。他的理念,就是美育,音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成立了一个乐队,全部由当地的女孩子们组成。“教育女性,教女性知道美”,是被证明了的一个启蒙方式。
后来那个志愿者离开,女子乐队仍然继续,就由那个乐队的指挥小姑娘负责。
2020年初,疫情之下,小姑娘几经周折,举国上下给她凑款,辗转大半个世界才到达巴黎。这时候,她才有空想到:我不会说法语,英文结结巴巴;巴黎的女子乐队会法文,英文勉强;她们如何交流?乐队和指挥不交流,能够想象吗?
排练的录像我看了,先开始想笑;后来真是感慨万千。小姑娘像林子里的布谷鸟,哒哒哒的说着自己的语言;加上手势,有节奏有强弱,还在指挥台上跳舞。她根本不需要那只指挥棒,她就是音乐本身。
音乐是什么?无所谓classical,无所谓风格,无所谓语言,It's the power of Art! Resonance, 仍然是那句话,beyond race, beyond class, beyond gender;宇宙时空中的共同语言。
MFA的Rotunda
Sargent接下这个工作,因为他知道:他的画作也许会过时,也许有一天会被放地下室;不过,他设计的Rotunda永远是博物馆本身的一部分。
回复 90楼珞珈的帖子
这是个如何合理地使用纳税人钱的基本两难推理:
一个天才值得多少个陪读的书童。
进一步的推理:
在为将来人类 interstellar 做潜在贡献的天才, vs 文艺音乐天才,纳税人的资源如何平衡。
回复 90楼珞珈的帖子
“音乐是什么?无所谓classical,无所谓风格,无所谓语言,It''s the power of Art! Resonance, 仍然是那句话,beyond race, beyond class, beyond gender;宇宙时空中的共同语言。”
这句话很有文学色彩。不过也就限于很有文学色彩。
回复 90楼珞珈的帖子
这是个如何合理地使用纳税人钱的基本两难推理:
一个天才值得多少个陪读的书童。
进一步的推理:
在为将来人类 interstellar 做潜在贡献的天才, vs 文艺音乐天才,纳税人的资源如何平衡。
tidewater 发表于 2022-01-22 19:33
Interstellar, 哈哈,NASA前不久招聘:神职人员。为了可能的将来,需要和外星人沟通。和外星人咋沟通?越行而上越好。Cerebra Only
你保留意见,我继续Sarger的第二个故事。
五 波士顿公立图书馆,BPL,人民的宫殿
大约是1850年左右,一个charter 委托City of Boston建立图书馆。图书馆的宗旨,也是刻在大门下方的大字:Free to ALL!
Charter的主要捐赠者,也是后来Board of Trustee的一员,出身贫穷,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所以在他有所成就之后,联合其他的富豪一起,捐钱,捐出家藏书籍,捐出艺术品,City of Boston选了一块地,建立一个"人民的宫殿":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书籍里面,science很少,基本上是宗教书籍!
图书馆里面的艺术品很多,顶楼的壁画就委托Sargent完成,题目是:Triumph of Religion
Sargent参考了各个宗教和宗教故事,early Egyptian, Assyrian, Judaism, Christianity, Asian minor. 然后开始画。壁画从东西2端开始。第一期完成之后,他又得到了第二期的合同,就是在中间的长廊上继续,把东西2端的内容颜色风格融合一起。
BPL的壁画风格和MFA壁画风格完全不一样,我就不细说了。网上介绍很多很多。
五 BPL: Synagogue and Church
第二期的壁画初揭晓的时候,波士顿的评论从艺术角度对作品高度赞扬。但不久之后,犹太社区的Rabi就提出严肃的反对和抗议!
Synagogue,意思是公众的集会点;和Church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宗教的社会意味少些。这是Judaism的一个名词。在宗教壁画里面,她们往往被拟人化,Synagogue and Church被画成2个女神一起看书。但是,Sargent把Synagogue 处理成一个蒙着眼睛坐卧在地上的妇人。头发凌乱,身体却是肌肉健壮。
犹太社区的Rabi说:这不是我们的神!
犹太社区在那个时代逐渐开始对政治的参与。他们建造了很多属于他们的教堂,也给社区捐赠了很多社会资源。他们在财富上的优势被他们这个族裔的有识之士积极转化为政治优势。他们远古宗教故事里面,Synagogue 可能一度被描绘成弱势女性;但是在波士顿当时的社会环境下,Synagogue 是崭新的,是高大的;不应该被表达成一个坐在地上的无力妇女。
犹太社区的人说:这幅画必须被换掉;要么必须改!同时,当地的Christian团体表达了他们对犹太社区的支持: we are with you!
五 BPL: Synagogue and Church 2
一开始Sargent没有回应。这并不是第一次他的画被质疑。不过,事情的确越来越大。某一天,这幅画被泼上墨水;图书馆不得不拿幕布遮上这幅画。同时,图书馆的Board of Trustee 成立一个独立调查第三方,针对这幅画与Sargent开始沟通。
调查的结果是:Sarget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没有任何ill will。这幅画是艺术表达。图书馆不打算取下这幅画。
波士顿的人民反对这个调查结果!
波士顿人民说:
第一,图书馆是我们人民的宫殿。我们是这个图书馆的主人,我们拥有对图书馆的public display的最终决定权。Public display, 是一个公众testimony;不仅仅是个艺术品。它背后的政治意味,和隐含的社会观念必须经过人民的认可!
第二,独立调查的第三方,所有的成员都是established class. 他们代表的是他们那个class的审美,不是人民的审美。
波士顿人民的基本语言就是:美,必须由人民来判断;美的行动,也必须由人民来执行!
五 BPL: Synagogue and Church 3
争论长达5年!最后到了escalated to State of Massachusetts, involving legislation actions. 无论是图书馆的Board of Trustees, 或者是City of Boston, 或者是波士顿的各个宗教团体,还是波士顿人民,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提出服众的决定。
这个争执也间接的导致了BPL的壁画没有完成。Synagogue 对面的一侧没有壁画,只用几个书架代替。上面相片中,右侧是Synagogue ;左侧就是书架。Sargent把重心转向MFA的壁画;在MFA的壁画将将完成之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
这个故事没有stop right here,阳光下面没有新鲜事!
2017年开始,一系列的城市雕塑被拆除。例如,南方的General Lee。我偶然了解到这个故事是因为Harvard的一篇社会调查文章,从General Lee谈起,还有Washington,一直追溯到BPL的Sargent作品。
美,由谁定义?过去,现在,将来,或许一切未知,终将一切消散。
五 BPL: Synagogue and Church 3
争论长达5年!最后到了escalated to State of Massachusetts, involving legislation actions. 无论是图书馆的Board of Trustees, 或者是City of Boston, 或者是波士顿的各个宗教团体,还是波士顿人民,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提出服众的决定。
这个争执也间接的导致了BPL的壁画没有完成。Synagogue 对面的一侧没有壁画,只用几个书架代替。上面相片中,右侧是Synagogue ;左侧就是书架。Sargent把重心转向MFA的壁画;在MFA的壁画将将完成之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
这个故事没有stop right here,阳光下面没有新鲜事!
2017年开始,一系列的城市雕塑被拆除。例如,南方的General Lee。我偶然了解到这个故事是因为Harvard的一篇社会调查文章,从General Lee谈起,还有Washington,一直追溯到BPL的Sargent作品。
美,由谁定义?过去,现在,将来,或许一切未知,终将一切消散。
珞珈 发表于 2022-01-22 20:55
我觉得这不是 “美” 的定义,而是 “话语权” 的定义。因为这是 city 的 land,tax payers 加 donation 的 funding,voters (citizens) 当然有话语权。
但是,voters 有没有绝对的 “话语权”?voters 能不能直接去定义 “美”?“话语权” 是不是也应该三权分立?
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最优解,但早已有了可行解 。。。 看一看美国政府的 FDA / CDC / EPA 等等的专业领域政府部门的解决方案 。。。 voters 没有权力直接投票决定专业领域的具体事项(类比于 “美”) 。。。 但是 voters 有权力直接投票或者间接通过投票,决定每一届 committee (committee 成员必须是专业方面 qualified professional) 。。。 而该 committee 在其任期内决定具体专业事项的专业决定,voters 甚至政府不得以投票或者行政命令直接干预。
这其实也引起另一个话题,对于 public education,我们真的应该投资更多在音乐艺术绘画方面吗?那法律课呢?美国政府课呢?历史课呢?等等等等 。
我以前在国内是学理工的,到美国读的却是商学院。记得第一个学期的一门研究生的seminar就是讲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这里面提到了美国当年的镀金时代Glided Age和当年的强盗大亨家族robber barons。从中国来接触到美国早期的经济史还是挺有意思的,特别是这些人发家以后的各种行为,以及他们这种冒险创业的精神背后的激励机制跟美国早期的清教徒盎格鲁萨克森文化(对应于老欧洲)还是很有意思的。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国王没有贵族,算是平民或者人民创造历史的典范。可惜因为以前是学理工的,对美国历史人文经济心理学等等没有积累,上课的时候别人侃侃而谈,我基本上没法发言,乡下土包子啥都不懂。当时同学经常提到Horatio Alger,我也没听说过。
珞珈在美国历史名城精神首都之一的波士顿,有空多八卦一下当年的历史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