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
|
2007-11-10 09:57 |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仗。
然而,如果没有学会尊重并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就会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确的信条。
一旦我们过于依赖这些信条,它们就会成为僵硬的教条。
并且,很多这些信条,本身就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
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爱情也是最难把握的,这时的感觉似乎过于纷繁复杂,于是我们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觉,而去信赖一些教条,这是非常危险的。
(一)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
这是关于爱情的最普遍的教条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条。
对于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而言,这个信条正确。但对于一个心态充满恨的人而言,这个信条错误。
之所以如此,是由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所决定的。
假若一个人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是相爱的。那么,这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好。
但假若一个人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是病态的,是相互对立甚至仇恨的。那么,这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糟糕。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结果。并且,一个外部关系越重要,我们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厉害。所以,一个内心恨越多的人,他越爱一个人,他就越是那个人的地狱。
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看到男人杀死自己的爱人的新闻,便是这个道理。
又如,多数连环杀手选择的攻击对象是有共同点的,譬如一个连环杀手的受害者都是红上衣和长头发的女子。那么,可以说,这一类型的女子,便是这个连环杀手
的梦中情人,是他所爱的对象。但他越爱她们,他就越想攻击她们,因为他的“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妈妈”的关系充满暴力和仇恨。
当然,多数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中是既有爱又有恨,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于是,多数人的爱情势必会爱恨交集。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基本是温暖的、和谐的且最好还要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果,那么,一个简单的前提条件是,你和爱人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基本是温暖而和谐的。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爱到极致,恨也到极致。那么,这个渴望本身就说明,你的内心是分裂的,是冲突的,而你也势必会去寻找那种内心严重分裂的人。
在自由恋爱时代,只要爱人不是你被迫选择的,那么爱情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是你主动选择的。
所以,只要是自由恋爱,试着不谴责对方,试着从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后主动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无论是谁,其内心一定是有分裂的一面的,并且这一面一定会在爱情中展示出来。你如此,爱人也如此。爱情既是两人美好一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也是两人分裂
一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如果两人都乐意承担各自的责任,那么两人的内心都会得到很大的修复,爱情就起到了极大的治疗效果。
我们一定要看到爱情的这一面,否则很容易会对爱情产生失望。
最后,我再次强调,尽可能地远离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的人,除非这个人有自省的能力。
(二)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我们都渴望爱,但又不敢相信爱,非要看到对方给出爱的证明,我们才敢相信。
这种心理,女性尤甚。
那么,对方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爱的证明?
很多人内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爱。假若对方越忘我地爱我,甚至会不惜践踏他的尊严,可以为我的一顶点利益,而舍弃他的一切,包括财富和生命……
假若你有这个自觉或不自觉的答案,那么等待着的你,便是地狱。
因为,一个人在追求你的期间越忘我,在关系确立后就越容易“忘你”。这种巨大的转变,会令很多人愕然。尤其是女子,她会认为,恋人追求自己期间之所以那么忘我,原来仅仅是抱着一个目的——得到她的身体,而一旦得到了,他的自私的本性就出来了。
这样的说法,会令男人看起来极其居心叵测,极其险恶。
居心叵测的男人肯定有,而且数量也不是极少数。不过,就我了解,多数那种先是忘我而后“忘你”的男人,是真诚的。追求期间,他们是真诚的忘我,关系确立了,他们是真诚的“忘你”。
因为,忘我和“忘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
我们为什么会痴爱一个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对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他就越容易产生迷恋性的痴爱。
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他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没得到爱人,那么这个幻象就永远不会破灭,于是这个人就会永远爱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爱人,他会发现爱人并不是他的“理想自我”,于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爱人从他的“理想自我”变成了她自己,于是,忘我就变成了“忘你”。
这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一个关键原因。
当然,这个游戏是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心态健康的女子,看到一个忘我痴迷她的男子,尽管意识上可能会为他感动,但本能上觉得不舒服,觉得有些东西不对
劲,并因而远离这个男子。但一个内心缺乏自爱的女子,她过于警惕,难以相信一个男子的爱,她必须要看到那个男子忘我的爱,她才能放下警惕,才以为这个男子
爱她。
于是,被追求期间,她享受男人的忘我的爱,关系确立后,她忍受男人的“忘你”的折磨。
其实,假若用心去感觉,那么她会发现,这个男子恋爱期间的忘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他看似在忘我的爱,但其实根本就不了解她,根本就没看到她的真实存在,他爱的只是他投射到她身上的幻想而已。
这个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恋爱期间极其“忘我”的女子,一样容易是爱人的地狱。
(三)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
这句话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人们都是爱学习,爱自省的。
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话更准确——“江山易改,本性难易”。
也就是说,一个懂得爱的人,会一直懂得爱;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一直不懂得爱。爱的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
如果用内在关系模式的概念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相爱的人。不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不相爱甚至相对立的人。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于是,童年与家人关系和谐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达到和谐,童年与家人关系冲突太激烈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产生冲突。
这种投射是相当恒定的,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
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
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他的年龄越增长,遭遇的爱的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