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3708|回复:4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世间最好的爱情,就是我叫杨绛,你叫钱钟书!所谓爱,就是这样了吧!(深度好文)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6-06-20 05:0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世间最好的爱情,就是我叫杨绛,你叫钱钟书!所谓爱,就是这样了吧!(深度好文)



有些人,见一面,你就知道,就是这个人了。


相见前,他是清华著名的才子,名气大,架子也大,像一个传说,在北平的文化圈里传过来,传过去。


而杨绛,也是一个传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他才冠三梁,她艳压群芳。


这样的两个人,一见面,注定会发生一些什么。


1932年早春,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他们终于偶遇。


当时钱钟书大褂著身,穿布鞋,戴老式眼镜,面容清癯,文学青年打扮,但目光熠熠,一开口,就能感觉到言语在发光。


杨绛后来说,他机智幽默,智识过人,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而钱钟书,面对清华“七十二煞”,则觉得她温婉至极,又聪慧无双,他后来写诗,赞杨绛“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一切就这样开始了。


他猴急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她也含羞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所谓一见如故,已不足以说明。唯有一见倾心,才恰如其分。


然后便是书来信往。


钱钟书文采斐然,情书撩人心弦,杨绛被迅速融化,两人终于谈到了终生。


有一次,杨绛的回信落在了钱钟书父亲钱基博先生的手里。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来,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


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


1935年,两人完婚,牵手走入围城。


婚后,杨绛读到英国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把它念给钱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


杨绛答:“我也一样。”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6-06-20 05:0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杨绛父亲杨荫杭,是无锡著名的大律师。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无锡人,中国古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出身名门,知书达礼,这种结合,正是“门当户对,珠联璧合”,两家人是真正的“皆大欢喜”。 而除了身份的相配,二人才学、品行,亦在伯仲之间。 夏志清曾说:“2 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一对像钱锺书和杨绛才华高而作品精、同享盛名的夫妻了。” 胡河清亦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 杨降的书,我手头有几本,除了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而外,其余《干校六记》、《春泥集》、《倒影集》,都是墨酣语畅的精品。 尤其《干校六记》,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娓娓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杨绛的散文,是璞玉浑金般的存在。 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就连钱钟书自己也承认,“杨绛的散文比我好。”他还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而钱钟书,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学者与作家。 他记忆力超群,国外学者说他有“照相机式”的记忆力,一点也不夸张。稍有名气的古代小说,随便挑选一段来考他,他都能倒背如流,甚至连好汉们使的兵器,有几斤几两,都能背得出来。 钱钟书在蓝田的国立书院任教时,图书馆的《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丛书,他都浏览过,除此之外,明清别集,他至少看过千余种,但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说,别人随便拿一部来问,十之八九,他都能复述其中的内容。 1979年,将近七旬的钱钟书在美国访问,再次证实了自己的记忆奇才。 费景汉说,“耶鲁大学在场的老外都吓坏了!” 他的博学,亦是近代史上无人能及的。 夏志清称他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 舒展称其为“文化昆仑”。 钱钟书曾对李慎之说:“西方的大经大典,我算是都读过了。”环顾域中,除了陈寅恪,还有谁能作此言,敢作此言? 而写作,大多数读者,单知道他的《围城》,因为已成幽默文学的范本。 但他的著作,其实早已等身。《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宋诗选注》、《管锥篇》……不必一一枚举。 他的小说清如水,明如镜,绝少沾染古洋味、古董范和学究气。 而他的古文造诣,亦无人能望其项背。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不论散文骈文,诗词曲赋,还是小说戏曲,俚语谣谚,他全能招之即来,奔凑笔端,遣词造句,隶事用典,简直如行水上,自然成文。 最才的女子,最博的先生。 最慧的杨绛,最敏的钟书。 琴瑟和弦,鸾凤和鸣。 婚姻如此,夫复何求?!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6-06-20 05:1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1942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爆得大名。 此时正值杨绛创作上升阶段,钱钟书说自己要想一部长篇小说,她毫不犹豫揽下所有家务活,甘当“灶下婢”,鼓励他创作。 因为急切地想看到钱钟书的稿子,每天晚上,他就把写成的稿子给她看。 杨绛大笑,钱钟书也大笑。 两人常常放下稿子,相对大笑。 “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杨绛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做法。 两年后,《围城》成功问世。 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其实,《围城》写作时,上海正值沦陷,艰难岁月里,夫妻两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想想就令人动容。 在将生活琐事料理的井井有条之余,杨绛还以惊人的胆识,保护丈夫的手稿。1945年在上海,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镇定地藏好钱钟书《谈艺录》手稿,保证日后该书的顺利出版。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真正的爱情,不仅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坚守。 (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6-06-21 16: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种知音体真是看不下去啊。。。放下文学成就,这真的不算艳压群芳啊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6-08-20 16:2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俩人感情到底如何啊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3708|回复:4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