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时值四月,春风十里,令人不禁吟咏林徽因的这句诗。大多数人都以为这首诗是她对徐志摩的表白,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首诗是她写给儿子梁从诫的。
林徽因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堪称完美的母亲。
和平年代里,林徽因用旧货店淘来的老家具、野外考察拾到的石雕与无数卷书,把租来的四合院修饰得极富文化气息。她与孩子们一同阅读书籍,为他们朗诵诗文。每逢假日,不同领域的学者前来,围坐在她精心布置的茶桌边,饮一杯清茶,畅谈文学艺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人辗转逃难到西南,林徽因和梁思成亲手和泥、烧砖、垒房子,建起一座小房子,没有电、自来水和厕所,老鼠和蛇时常出没、木床上臭虫成群结队,条件异常艰苦。
但每天夜里,一盏油灯,梁思成在一块木板上写作,林徽因在旁查阅资料,还不忘用流利的英语,为孩子们讲解英文作品。她身体力行,培养他们时时、处处阅读的好习惯。
在孩子们眼里,林徽因乐观且坚强,虽生于大户人家,她却可以“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她在颠沛流离中曾因肺炎连发几天高烧,险些失去生命。
给美国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她讲述了遭遇的轰炸:“炸弹就落在距我们的临时住房大门16米的地方……离得最近的炸弹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
可虽然艰难、危险,她还是能享受生活艰苦之余的美好。她在信中说:“这儿的阳光总是异常的明媚,天空昼夜湛蓝,云朵自在惬意地飘动。”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持着“倔强的幽默感”,给孩子们传达了对生活的坚定信心。
教给孩子们的,更有“气节”。
抗战开始时,林徽因写信给当时在北戴河度假的女儿:“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逃难至李庄时,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再打到李庄来怎么办”。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
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战后,她的身体状况已相当糟糕,医生诊断她的生命仅剩五年,但面对朋友让她前往美国治疗的建议,她却拒绝了。她不愿意离开祖国,要与同胞共患难。她说:“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最看不起一类人,就是没喝过多少洋墨水,却认为西方比什么都好。”
她给孩子的爱,不仅是物质上的体贴,更是精神、品质上日久天长的熏陶——要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