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庭背景
出生什么家庭不是自己能选的,高中的学校好坏,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以及zipcode其实能透露很多信息。我们不能撒谎的,但是呢,咱们可以选择措辞和合理的包装自己。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爸爸是上市银行的高管,孩子又写的实打实,无疑就是在告诉招生官,我可是富二代,我有的是资源。这时候就要低调一点,写父亲职位是banker就好,不要把自己放在被高标准的坑里。要注意让看自己申请材料的人,有中立(或者同情)的态度。除非自己的家族强大的让大学想抢着要自己,或者能给大学带来免费的公关效果,不然父母高新的,职业写的笼统一些就好。如果父母是蓝领,这种写的具体一点会有一些优势。
家庭背景在申请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普遍来说没啥作用,就是对学生的资源有个大体了解,除非这个孩子是全家第一个上大学的(比如我哈)。
大学想要知道的是评估这个孩子大概会获取的是什么样的资源,如何把握了这些资源。比方说家里条件很好的孩子,上私校,学马术,高尔夫,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不elevate一下学了这玩意对社会和自己有什么作用,写了也不加分。如果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还学马术,高尔夫,可能会让officer觉得奇怪,你学这玩意干啥?
你是夫富人家或者中产家庭的孩子,就想想怎样心系天下,领导更多人解决社会问题。你是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心系天下,但别忘了其实路子反而更多。比如可以打工帮助家庭缓解经济负担,帮助其他low income的孩子做补习,不用非要去砸钱和时间,搞家庭经济能力范围之外的兴趣爱好。
美国这个社会体育和才艺出成绩,离不开家庭大量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大学招生部自然也懂这些的。这也是为什么饭店老板的孩子,有时候更有优势。咱们华人知道这些生意其实挺赚钱的,但招生官并不知道。招生官们也想做好人,也要追求意义感。让那些没出过大学生的家庭出一个,让那些穷人家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这些在大学招生官的心里是正义之道,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基石,肯定会有同情分。
对于中产阶层父母又有一定学历的孩子来说,没有本科进名校的爹妈,没有能给捐款的实力,还没有穷人家的孩子的优势,这该怎么办呢?那就是想办法展示自己用尽了所有的资源,抓住了每一个机会,而且有潜能成为能帮助母校的人。
怎么做呢?我认为就是展示志向,学会marketing,让自己引起admin officer的无限想象力。
学生不要把目标仅仅定在当医生、律师、工程师。因为这些职位虽然有意义也能帮助人,可是没办法提升母校。比如常青藤之类的学校,缺的不是这些打工者,而是下一个总统,下一个捐楼的,下一个新兴产业的创始人。
这不是说谎,而是要了解这个社会的趋势。大学它是一个business,生意就有生意的agenda和盈利模式。大学的盈利不光是钱,而是影响力,学生就是这个大学里的一个个成品,那么大学当然要费尽心机的搞出各个领域,各个种族,各个阶层的社会领袖们。要来一些有理想的,也要录取一些有商业头脑的,要收一些能从政的,也要收一些能干事的。
比如与其说自己想当医生,不如说自己想要解决公共卫生中的什么什么挑战,要拿到MD后如何如何的。与其说自己要当律师,不如说自己要通过律法解决social injustice的问题之类的。让面试自己,审核自己材料的人,找到一个不仅政治正确,还让自己看了热血沸腾的因素,努力的为这个学生争取一席之位。还有就是面试的时候别傻乎乎的光回答问题,这个更职场面试一样,也要准备一两个问题问问面试官,让人家更有印象,觉得这孩子有点水平。
如果孩子不是那种想去改变世界,想去奉献出生命的热情做点大事的人,这是非常非常非常正常的。比如像我家老二长大后还是坚持做一个蛋糕师,那真没必要去上多好的大学占着资源。去优秀的国家学习专业的糕点技术,也是非常美好的。
人生不是一个赛跑,而是一个旷野。
我高中的时候生物老师是哈佛的,他在我们那个烂学校教AP生物,有一次他让一个学生把帽子摘了(学校规定),结果被吐口水。我记得他气得脸涨的通红,却结巴的说不出话来,上课时只能跟我们AP班的孩子们诉苦。他那时候应该五十多了,肯定不会把这事儿告诉他妈,甚至可能不会告诉妻儿。当然,做高中老师没什么不好,他说自己挺喜欢这个职业的。
子女人生最终的路程,我们做父母的能了解的知之甚,而且走着走着都并不是一路人。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还未分叉时稍微引领一下,给孩子搭建一个手脚架,让孩子自己去创造人生的这个壁画。如果十几岁时找不到灵感也不要紧,大师们也都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