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是在两个礼拜以内,从接到家人住院的消息,到踏上搬家回国的飞机。
很敬佩。
我当初不是为了我父母归的,是因为我lg在国内。
但去年我妈单位体检发现肝脏上有阴影,然后他们到上海来做进一步检查。确诊那天我陪着的,早上彩超的结果要到下午才能拿,但小医生的话里话外透露着这个可能是癌。中午等待的那几个小时简直是煎熬。最后确认是血管瘤,从检查到开刀到出院,我爸妈没有告诉我哥(他在纽约)一声,一直让我对我哥说他们在上海很好。
也许之前会对回来有这样那样的落差和遗憾,但经过这件事,我一点都不后悔了。因为如果我没回来,我无法想象他们老两口怎么去面对。很大可能也是选择向我隐瞒这件事,自己在那儿扛着。
我当初不是为了我父母归的,是因为我lg在国内。
我从来没说过我是”纯为父母海龟”阿
我从来没说过我是”纯为父母海龟”阿
我觉得这个要求父母作出的牺牲太大了..
尤其对大部分父母来说, 不讲英文,不会开车. 来了后, 没有固定的朋友,只能和附近探亲的父母SOCIAL.不能自己出远门..太寂寞可怜了.
而且纯技术的探讨. 父母来了这里, 怎么看病啊? 这里的探亲医疗保险又贵又什么都不包括啊..总不能次次去急诊, 然后不签字啊..
我觉得这个要求父母作出的牺牲太大了..
尤其对大部分父母来说, 不讲英文,不会开车. 来了后, 没有固定的朋友,只能和附近探亲的父母SOCIAL.不能自己出远门..太寂寞可怜了.
而且纯技术的探讨. 父母来了这里, 怎么看病啊? 这里的探亲医疗保险又贵又什么都不包括啊..总不能次次去急诊, 然后不签字啊..
re这个
至少我父母不愿意呆在美国的
我在美国的时候,多次邀请父母过来玩,他们都不愿意。最近几年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孙女,也不会去美国的。自己在家多舒服阿,早晨一帮老朋友邀着出去早锻炼,白天没事儿在门口大院里晒晒太阳聊聊天,要么打麻将,晚上到广场上跳舞。在美国,儿子儿媳上班,孙女送幼儿园后,只能在家看我给他们带过去的DVD光碟。虽然周末我哥他们尽量安排节目,但老人在那边还是很寂寞空虚的。
我妈牙齿不好,在那边的半年总是提心吊胆,不敢吃这个不敢吃那个,就怕牙齿掉了。不是说不能在美国看,而且看起来太麻烦了。
我觉得这个要求父母作出的牺牲太大了..
尤其对大部分父母来说, 不讲英文,不会开车. 来了后, 没有固定的朋友,只能和附近探亲的父母SOCIAL.不能自己出远门..太寂寞可怜了.
而且纯技术的探讨. 父母来了这里, 怎么看病啊? 这里的探亲医疗保险又贵又什么都不包括啊..总不能次次去急诊, 然后不签字啊..
re这个
至少我父母不愿意呆在美国的
我在美国的时候,多次邀请父母过来玩,他们都不愿意。最近几年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孙女,也不会去美国的。自己在家多舒服阿,早晨一帮老朋友邀着出去早锻炼,白天没事儿在门口大院里晒晒太阳聊聊天,要么打麻将,晚上到广场上跳舞。在美国,儿子儿媳上班,孙女送幼儿园后,只能在家看我给他们带过去的DVD光碟。虽然周末我哥他们尽量安排节目,但老人在那边还是很寂寞空虚的。
我妈牙齿不好,在那边的半年总是提心吊胆,不敢吃这个不敢吃那个,就怕牙齿掉了。不是说不能在美国看,而且看起来太麻烦了。
我会.
我不敢说是纯粹因为父母回国, 回不回国, 对任何人, 都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果. 但是父母这个因素, 在目前情况下, 算是比重很大的一因素, 而且不可忽略. 无法割舍.
我不太同意你说的, 岁数大了,只要能有子女的陪伴, 吃饱, 穿暖, 有人陪着看病就OK 了..
我觉得任何年龄阶段的人, 都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觉得COMFORTABLE, 才能觉得活的开心.. 越岁数大的人, 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就越差, 对旧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就会越依赖. 很多父母, 不讲英文,年青的时候, 也没有国外生活的经历 . 岁数一大把了,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语言完全不通, 不能单独随意出门,不能随意SHOPPING, 不能自己去邮局,不敢接电话, 要重新学习适应生活中所有的一切. 而且和整个社会完全脱节. 太寂寞悲惨了.
我父母都来过美国, 我也尽量的安排各种节目给他们, 请了好多次假, 陪他们到处玩, 周末也绞尽脑汁想节目. 买好多衣服给他们, 哄他们开心.也弄了网络的中文电视..可是他们还是不习惯..白天我上班后, 他们大部分时候, 也就守着电脑看中文的电视剧, 每天看好多集那种. 这种生活方式,太不健康了.
我父母在国内也能吃饱,穿暖, 也有公费医疗.基本的生活也没有问题..来美国, 唯一的好处, 就是能和我在一起..但是就为了这个. 要他们作出这么大的牺牲, 我觉得要他们选择是要左手还是要右手一样.必须要牺牲掉一个对他门很重要,但是又不可能兼得的东西. 这个选择, 要他们的牺牲实在太大..当然, 有的父母适应能力快, 或者本身的经历有关. 喜欢和适应国外的生活的除外.
其实生活在哪里都会有问题和不如意的地方. 但是有的东西,可以忽略,或者用别的东西弥补,也可以找办法解决. 譬如我喜欢吃中餐, 又不爱做, 就选择加洲. 喜欢作脸, 这里又人工贵, 但是东西便宜, 所以就买一堆回家自己DIY... 挑着牌子买, 不好用的扔掉也不心疼...
但是父母这个问题..我觉得回去才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至少对他们来说...我回国去, 要说牺牲, 可能就是收入会少不少. 买东西, 买名牌没有在美国这么爽了. 这个我觉得可以接受.
但是父母这个问题..我觉得回去才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至少对他们来说...我回国去, 要说牺牲, 可能就是收入会少不少. 买东西, 买名牌没有在美国这么爽了. 这个我觉得可以接受.
这种东西哪里有逻辑, 不同的人看中不同的东西而已..
我结婚了, 但是没有孩子..
就算有了孩子, 也不会影响我的选择. 我不觉得把孩子带回国去, 是不重视家庭责任感的表现.
关于孩子的教育, 留在海外难道不是剥夺了下一代受中文教育的权利吗? 海外的基础教育有那么重要吗?都上升到家庭责任感的地步了? 受国内的教育就是对步起孩子了? 而且孩子在海外长大, 受了海外教育就能怎么样? 他们的人生就一定比在中国长大幸福吗? 我并不这样觉得.
第二代移民是最没有归属感, 自身定位最成问题的一代. 文化融入也有问题. 真正的文化融入,得到第三,四代以后..
我觉得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强大, 心理健康, 自信, 善良正直的人, 比单纯的受所谓的海"外教育"要重要的多. 而且我人为, 父母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融入程度, 自信程度,对孩子这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第一代移民(至少我). 做不到, 在美国和国内一样的融入.
还是那句话, 一样的东西, 每个人心里的权重不一样. 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 所以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