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0万+|回复:11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对不起,我要滚回中国了

头像
0操作101 #
头像
101 #
0
18-06-17 21: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每个曾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挣扎:要不要回国?回不回国背后有太多的考量,包括职业前景、长远规划、生活品质、家庭因素,甚至可以小到像食物、空气和交通这样的细节…… 但无论回与不回,都应该有坚实理由和连结自身经验的故事。今天Uni酱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无论如何都要回国的出国党的故事。


文|F小姐 From 别处World

微信号:else-world



萏 发表于 3/29/2017 10:20:10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50585&postid=74483911#74483911][/url]

可以理解,很多女生追求的那种文字表达上的畅快感,是她们生活的必需品。
一方面女性心理承受能力弱,很多事情不说出来就会觉得压抑得难受,另外一方面女生对于生活的要求更精细 细腻 很多即使具有微弱差异的事情也强迫症似的需要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而缺乏训练的表达会使人觉得词不达意,进而无法达到表达的目的,这同样无异于封住她的口不让说话。而说话,对于女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你可以让一个女生饿一天不吃饭,但你让她一天不开口说话试试?



所以我非常理解这位要回国的女生,她需要的东西,是她生命的氧气,说得大一点,就算是不写小说不当政客不搞娱乐圈她也得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因为这是她存在的价值。
头像
0操作102 #
头像
102 #
0
18-07-03 02:5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自己喜欢就好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03 #
头像
103 #
0
18-07-13 16:3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反倒觉得回去不适应。
头像
0操作104 #
头像
104 #
0
19-12-30 06:2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看一下哈
头像
0操作105 #
头像
105 #
0
20-05-12 15: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没毛病 母语只有一个

那些号称双母语的都是扯淡

我也是文科生 对语言很偏执

语言决定了你是谁

楼主要达到你想要的水平 用英文花前月下 风花雪月

唯一的办法是放弃中文的母语地位 把英文变成母语 中文退位成二外

但是这样你也就失去了用中文风流倜傥的能力

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 没有语言天赋基本不可能

所以 值不值得也是自己决定了

不过关于那些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大学生同学们(通常情况为白人装逼者)

实际情况是他们只是在和教授套近乎 想混一个A

文科和教授套近乎交流几乎是拿A的唯一办法 亲测有效

所以那些课堂上你觉得很厉害的分析句子结构 写作手段的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美国同学超级擅长这种毫无意义的长篇大论 俗称装逼 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而实际情况他们自己可能根本就言之无物 而他们自己也很清楚 实际教授也很清楚

哈哈 不过这个社会文化就吃这一套

所以楼主其实想多了 你那些同学懂得并不比你多会他们只是会装逼 这种装逼能力是从小培养的 基本属于必带技能 你去看政客们就知道了 除了川普

不过对语言偏执的人 要不就下定决心把英文变成母语

要不就回归中文

没毛病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06 #
头像
106 #
0
20-05-22 15: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文化上,或者说文字上的隔阂,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是没有办法抹去的。

人生总是不断地思考各种取舍,各种利弊。自己的选择,高兴就好。

头像
0操作107 #
头像
107 #
0
20-06-28 15: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一路顺风

头像
0操作108 #
头像
108 #
0
20-10-01 00: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生命有限,干嘛不去自己舒服的地方。20年前,即使不会英语,生活品质比国内高好几倍。可现在2国生活品质没什么差别,干嘛不去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生活?
yichuan 发表于 2017-03-29 22:52

生活品质没有什么差别?

头像
0操作109 #
头像
109 #
0
21-09-03 01:4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圣母心是病,得治。
技术员的乐趣你不懂。

😄

sgsgsg 发表于 3/30/2017 4:23:1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50585&postid=74490200#74490200][/url]

和我谈技术,你还差十万八千里

我是理科学霸,数学博士,论技术和coding我能碾压你。

但我依然深深感觉到了语言方面的无力。在美国语言将永远是我的桎梏。这世界上还是无知的人比较幸福吧



chens 发表于 2017-03-30 16:24

语言都学不好,说自己是学霸,徒增笑柄。

头像
0操作110 #
头像
110 #
0
21-09-03 01:4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圣母心是病,得治。
技术员的乐趣你不懂。

😄

sgsgsg 发表于 3/30/2017 4:23:1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50585&postid=74490200#74490200][/url]

和我谈技术,你还差十万八千里

我是理科学霸,数学博士,论技术和coding我能碾压你。

但我依然深深感觉到了语言方面的无力。在美国语言将永远是我的桎梏。这世界上还是无知的人比较幸福吧



chens 发表于 2017-03-30 16:24

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觉得自己碾压对方,可悲、可笑。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1 #
头像
111 #
0
21-09-03 01:4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现在中美哪里有什么本质上的优劣之分, 完全看个人生活的爱好和方式, 喜欢热闹的, 想家的, 对原生文化依赖强的就回中国, 希望人少的, 环境好点的, 适应力强的就留美国, 而且随时还可以变主意来回跑跑。。。。。。。。
cocojj 发表于 3/30/2017 10:14:55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50585&postid=74486611#74486611][/url]

本质还是有差距的。大部分当代留学生在中国都是中上阶层,来美国降低一档或更多。然后就觉得中美一样。田忌赛马。同等水平程度,当然是美国好。否则发达国家帽子早上来了。所谓比较,大部分都是拿中国的长处和美国的短处比。中美各地包括世界各地发展中发达国家走过,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帽子不是乱扣的。很多人国内中产阶级,来到美国没有达到同样国内的水平,就当然觉得美国不怎么样。毕竟现在来美国偷渡的中国人没以前多。而中国人来美国前对发达国家期待是完美国家。现实是发达国家自身问题不少。然后失望就说美国和中国差不多。其实是很没有理性的。


花的懒人料理 发表于 2017-03-30 10:24

说的好。

头像
0操作112 #
头像
112 #
0
21-09-08 22: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人生短暂,不喜欢就不要勉强自己,别人觉得好也不代表适合自己,跟着感觉走,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头像
0操作113 #
头像
113 #
0
21-09-10 00: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瞬间变成文盲

头像
0操作114 #
头像
114 #
0
21-09-14 18: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说出了我心中的话。说穿了,这里不是自己的文化,永远是外地人的感觉。在中文里面,可以追求艺术的境界。可是在英语里面,达到的是技术的境界。就好像农民工,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头像
0操作115 #
头像
115 #
0
23-10-18 03: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一群世界的异乡人,浪游在“别处”,谈论生活、人类以及美 每个曾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挣扎:要不要回国? 回不回国背后有太多的考量:大的方面包括职业前景、长远规划、生活品质、家庭因素,小的则可以细节到像食物、空气和交通…… 但无论回与不回,都各有坚实理由和连结自身经验的个体故事。 融入一种新文化的第一步,是能够娴熟地使用另一种语言。但我用了几年才逐渐认清:即使我的英文再「娴熟」,也永远不可能比得上我的中文。 也许某些同时使用中英文的人会觉得无所谓——语言不过只是个工具,能表达自己、能与人沟通就够用了,何必这么在意两者的不同。但在我这里,就是不行。 语言转换过程中最微妙的差别,都可能构成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撕裂感。 美国很好,但它始终无法成为那个能让我完全沉浸、与之水乳交融的国家。是不是真正「融入」了异乡这件事,你没法骗自己的。 我选择回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无法对英语妥协。而这种隔阂的种子,可能从我刚到美国时就埋下了。 还记得,我到美国的第一晚就被拽去party。当时我正处于困倦和时差带来的晕眩中,觉得自己简直在睁着眼睛说梦话,但仍假装兴致勃勃地和面前的美国男生谈笑风生。 结果,聊了没一会儿,他突然说:「哎对了,你去过澳大利亚吗?你口音很像澳大利亚人。」 我一个激灵就醒了,一边忙不迭摆手表明自己没去过,一边困惑:一个美国人评价我的口音像澳大利亚人,这正常吗?这什么意思?这在夸我?还是觉得我很滑稽? 天啊,我竟然因为自己的吐字发音而感到不确定和慌乱,这是我人生中极罕见的事情。 在我所接受的语言教育里,「有口音」是一件不对的事情。而我到美国第一晚就被兜头盖脸泼下一盆冷水——有口音也就罢了,居然还是跟美国八竿子打不着的澳大利亚口音…… 但那只不过是个开始。 英文,是让我失却骄傲的语言 我本科在美国念文化艺术新闻专业,核心课程是写作。 倒数第二个学期,「中级写作」这门课发下来的第一份阅读材料是1979年获普利策特稿奖的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Mrs. Kelly’s Monster),写了一场神经外科手术。 那晚我读得格外认真细致,把所有会影响阅读的生词都查了出来——许多都是涉及手术的专业名词,什么动静脉、动脉瘤……我一边磕磕巴巴地读着,一边难过起来,想着等会儿把生词扫干净了,还得再读一遍。而且这些词这么生僻,等到重逢时,由于时隔久远,我肯定还得再查一次字典。 我在母语里阅读的时候怎么从来没有遇到这么艰涩的情况呢? 比如「动脉瘤」这三个汉字,我不需要查字典就已经能猜到是种不得了的病;可在英语里见到它的时候,我压根儿一点思路也没有。 为什么在中文里我几乎感觉不到生词的存在?即使素未谋面的词组,也能朦胧地领会它们大致所指的意思。倘若在中文里遇到了一个生词——或者某种新奇的表述——我总能迅速地记住它,并立刻就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但英文里的生词总比母语里的冷淡百倍,我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和它们勉强熟络起来,稍不联系,它们就又翻脸不认人了。 最难过的是,我被困在生词里的时候,我的那些美国同学们却已经在分析写作技巧了……更别提某些不影响句子主干的形容词和副词,力所不及时都只能先放弃。 在中文里,我品得出修饰语的精妙和况味,而到了英文里,我竟然只求个最低限度的「温饱」——能读懂基本意思。 最后一个学期,迎来了「高级写作」。如果说「中级写作」传授的是「技术」,那「高级写作」传授的则是「艺术」——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张力和流淌,而我的英文支撑不起这份自由。 教授带全班去一个地质公园进行观察练习。在石灰岩溶洞里,我凝视着那些封存在沉积岩里的细碎的骨头,脑子里涌现出「上古秘文」四个字,耳边似乎有人在轻轻地说:如果悲伤有形状,一定是这些碎骨的模样。 这猝不及防的文思泉涌让我狂喜又让我绝望,因为它们全都是以母语的形态。 于是我下一秒就颓败地想,我并不知道「上古秘文」这个表达在英文里是否存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个降临在我耳边的美妙的句子原原本本地翻译出来。 怎么办,我在中文里所累积起来的骄傲,到了美国后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值。听说读写全线溃败。所有的敏感细腻精确……统统荡然无存。只剩一个字,就是糙。 那种落差太大了,仿佛风华绝代的佳人被人泼了一脸硫酸。 回到舒适区有什么错呢? 香港作家韩丽珠说过:「一种语言就是一个世界,连系着身份、价值观、思考模式、情感经验和意识建构、想像和实践。」语言和语言之间能够被翻译的部分太少了,说不同语言的人关注的问题就不一样,关注问题的视角也不一样,不是想融入就能融入的。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在美国弗格森枪击案发生之后,我们在课上探讨美国的种族融合,美国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从日常与非裔的交流细节谈到历史上让人触动的里程碑和节点。 我默默地听,也试图去懂,但我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让我无法感受到和他们一样的震动、体察到和他们一样的伤痛。 即使不谈社会民生、不谈政治历史,教授讲课时候随口提到一个美国本土网红,全班哄堂大笑,只有我 get 不到那个笑点。 ▲ 这就是那个我 get 不到的美国网红 honey boo boo。 外来者在新环境中感到失语,因为无论大事小事你都跟人聊不起来,日复一日感到自身的钝化和皱缩。 而更残忍的是,在离开了母语文化体一段时间之后,你连对于母语文化的掌控也逐渐丧失了。想在闲聊的时候跟美国朋友侃侃中国的网红?先别提能不能准确表述,现在中国最流行什么你可能都不晓得。 美国很流行一个说法: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使用一门陌生的语言,都在此列。 ▲ 经典美式鸡汤:生活始于踏出温室的那一刻。 诚然,不断尝试新鲜事物能锻炼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想呆在舒适区里又有什么错呢? 但凡你觉得某个地方是舒适区,大多是因为你已经在那累积了足够的资本,这笔财富说不定会成就你的一番事业,为什么要轻易地离开它呢? 又或者,并不是想着多么高远的志向,只是受够了在新的文化环境里的自卑和拘束,找回舒适区有什么不好吗? 我选择回到我的世界 在美国的日子里,我越发深刻感觉到自己在英文里是怎样一副兵荒马乱捉襟见肘的可怜相。我不是在怨恨自己英文不好,我痛苦的是,它永远都没有办法像我的中文一样好。我曾经在中文里怎样如鱼得水,在英文里就怎样举步维艰。 你读到这里可能想翻白眼:被吐槽一下口音、看不懂几个生词、写不好几篇文章,就能成为落荒而逃跑回国的理由了?就这么玻璃心啊? 但我相信,即使不以文字为职业,仅仅只是对语言的精准有要求、对周遭世界细腻敏感、或是在意文化环境舒适度的人,都一定明白我在说什么。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微妙落差,会让你在交流的过程中永远「磕磕绊绊隔了一层纱」。 那层纱很薄,但你知道它始终在那里。你挣不脱,终究无法真正拥抱和融入另一种文化。 如果没有去美国生活,我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我的母语已在不知不觉中关照了我那么多。英文确实丰富了我,但唯有中文才能最真挚地表达我。 于是,我选择回到我的世界。 P.S.也只有用中文,我才写得出这篇文。
萏 发表于 2017-03-29 22:21

感谢分享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6 #
头像
116 #
0
24-03-04 04: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支持回,因为很多高学历的人回国都过的很好,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引进很多优待

头像
0操作117 #
头像
117 #
0
24-03-05 19: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就像北漂天天想着要不要回老家, 其实是一样的。

头像
0操作118 #
头像
118 #
0
24-10-08 13:4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2楼 的帖子

我一直对“走出舒适区”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特别是中年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跟自己的短处较劲。这不是说不努力了,在正确的擅长的方向努力远比做令自己难受的事情事半功倍。

发帖回复
查看:280789|回复:11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