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2381|回复:20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雍正帝是再来的大菩萨,是否代表他所做的都是正确无误?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1-07-03 16:5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雍正帝是再来的大菩萨,是否代表他所做的都是正确无误?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六),编号:21-298-01
     

  问:印光大师说,清朝雍正皇帝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是否代表他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正确无误?即使他最后杀了自己的儿子,希望避免王位争夺的祸害,都是善巧方便吗?

  答:大菩萨再来,大权作略,那不是我们凡情能够想象得到的。如果大菩萨再来的话,他知道每个人过去未来,知道前因后果,那个我们凡夫没法子想象,我们 凡夫也做不到。你只有好好修行,将来你修行的功夫超过他,你就知道他了。你要为了解他这个真正状况,你要好好的修行,最好是最方便的方法自己有把握的,念 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情你统统明白了。否则的话,怎么讲也讲不清楚;讲清楚了,你也未必相信。还是你自己去证实最好,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 证实了。不过雍正确实对于儒释道三教真下了功夫,他真的是通达。我们今天讲这宗教和睦相处,多元文化,这个世界上多元文化应该是雍正皇帝是最初的创始人, 他主张三教一家,要团结一致。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1-07-03 17:1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雍正帝是再来的大菩萨 那在世的时候,雍正知道他自己是菩萨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1-07-03 17: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3/2011 5:11:00 PM的发言:
雍正帝是再来的大菩萨 那在世的时候,雍正知道他自己是菩萨吗?

大菩萨再来一般都知道自己的身份 但仍然要扮演好当前的角色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1-07-03 17: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菩萨为什么要变成雍正皇帝?也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吗?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1-07-03 17:3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3/2011 5:27:00 PM的发言:
菩萨为什么要变成雍正皇帝?也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吗?

渡众生吧.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1-07-03 17:4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他怎么度的众生呢,我对雍正皇帝弘法的历史不了解,知道的大多是不顾伦常的史料,是我着相了吗?不是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吗,这样也没有破戒? 师兄,这个《学佛答问》是哪位大德的开示啊?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1-07-03 18: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3/2011 5:49:00 PM的发言:
他怎么度的众生呢,我对雍正皇帝弘法的历史不了解,知道的大多是不顾伦常的史料,是我着相了吗?不是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吗,这样也没有破戒? 师兄,这个《学佛答问》是哪位大德的开示啊

我等凡夫不了解菩萨境界.
第2个问题末学能回答, 净空法师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1-07-03 18:1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佛教论坛上看来的: 雍正帝是密云悟禅师再来,禅师当时的一位弟子出了一本书,在民间流传很广,禅师看到这本书知见不正,断人法身慧命,可是已经没有办法,只有帝王才有能力,就坐脱立亡,投胎到帝王家,登基以后抄家就是抄这本书,这也是现代学者研究不出雍正的死亡之谜,事情办完就走了,这是虚云老和尚弟子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老和尚在书里写到的,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1-07-03 18:1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为众生故,而杀人造业。造了业,又要愿意背业。
菩萨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要大智大勇,方可为。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1-07-03 18:2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师兄说的对,一介凡夫理解不了菩萨境界。 不过谢谢师兄指教。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1-07-03 18:2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beidou5在7/3/2011 6:20:00 PM的发言:
师兄说的对,一介凡夫理解不了菩萨境界。 不过谢谢师兄指教。

不客气, 也是才在佛教论坛上看到话题, 觉得有趣,就转过来给同修们看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1-07-03 18:3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雍正《御选语录》御制总序

   如来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实有透三关之理,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有志于道之人,则须勤参力究,由一而三,步步皆有着落,非可颟顸函胡,自欺欺人。朕既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
   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先贤)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名为)前后际断者。
   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 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 转大***;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达摩西来,历代授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里,日往月 来,以至于今。
   虽然,广大法门,圣凡并托;华严香海,钜细同归。得骨得髓者固多,如麻如粟者何限。(而今)去圣遥远,魔外益繁,不达佛心,妄参祖席,金山泥封,慧日云 蔽。约其讹谬,亦有三端:其上者,才见根尘互引,法界相生,意识纷飞,无非幻妄,顿生欢喜,谓是真常。休去歇去,以空为空。不知性海无边,化城无住。果能 见性,当下无心。心既见“空”,即未见性。于是形同槁木,心等死灰。万有到前,一空不敌。纵能立亡坐脱,仍是业识精魂。况乃固执断见,必至变作狂华,谓因 果之皆空,恣猖狂而不返。岂非一妄在心,恒沙生灭。能不造生死业,断菩提根?!
   又其下者,见得个昭昭灵灵,便谓是“无位真人”面门出入,扬眉瞬目,竖指擎拳。作识神之活计,张日下之孤灯。宝鱼目为明珠,觅旃檀于粪土。噙着铁丸,口称玉液。到得腊尽岁除(命终)时,方知依旧是个茫茫无据。
   又其下者,从经教语录中,挂取葛藤,从诸方举扬处,拾人涕唾。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作为实法。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于无脱法中,自 生系缚。魔形难掩,遁归圆相之中;解路莫通,躲向藤条之下。情尘积滞,识浪奔催,瞒己瞒人,欺心欺佛,全是为名为利,却来说妙说元(玄)。盲驴牵盲驴,沿 磨盘而绕转;痴梦证痴梦,拈漆桶为瓣香。是则循觉路而扑火轮,能不由善因而招恶果?如是三者,实繁有徒,宗旨不明,沉沦浩劫矣。
    朕膺元后父母之任,并非开堂秉拂之人,欲期民物之安,惟循周孔之辙。所以御极以来,十年未谈禅宗。但念人天慧命,佛祖别传,拚双眉拖地,以悟众生;留无上 金丹,以起枯朽。岂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诸涂毒,灭尽妙心?朕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近于几暇,辨味淄渑,随意所如,阅从上古锥语录中,择提持向 上、直指真宗者,并撷其至言,手为删辑。曰僧肇,曰永嘉,曰寒山,曰拾得,曰沩山,曰仰山,曰赵州,曰永明,曰云门,曰雪窦,曰圆悟,曰玉林,十二禅师; 藏外之书,曰紫阳真人。乃不数月之功,编次成集者。其他披览未周,即采掇未及,非曰此外无可取也。是数大善知识,实皆穷微洞本,究旨通宗,深契摩诘不二之 门,曹溪一味之旨。能使未见者,得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妙闻;未知者,彻无知之正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此是人天眼目,无上宗乘。
   至于净土法门,虽与禅宗似无交涉,但念佛何碍参禅?果其深达性海之禅人,净业正可以兼修,于焉随喜真如,圆证妙果。云栖莲池大师,梵行清净,乃曾参悟有 得者。阅其《云栖法汇》一书,见论虽未及数善知识之洞彻,然非不具正知正见,如着相执有者之可比拟。(朕)亦采其要语,别为一卷,以附于后。兼此净土一 门,使未了证者,建菩提道场;已了证者,为妙觉果海,途路之助。
  爰为总序,弁于篇端,刊示来今,嘉惠后学。庶几因指见月,得鱼忘筌,破外道之昏蒙,夺小乘之戋弇。朕有厚望焉。

                                              雍正癸丑四月朔日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1-07-03 18:3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正好翻到这篇, 一起贴过来吧, 给雍正帝正正名

中国历史上治贪第一的皇帝——雍正帝,印光法师称其为法身大士

贴者注:在中国历代的皇帝中,我本来想把治贪第一的称号给朱元璋的,因为朱元璋剥贪官的皮的做法的确够激烈。但当我看到这个帖子后,我决定把治贪第一的称号给雍正帝,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越来越多的史料证实,雍正不但继位合法,而且是位勤政爱民,贪官恼恨的好皇帝。这也旁证了印光法师对他的评价。    印光法师是根据雍正的禅学造诣作出评价的,雍正精通禅学,在位期间大力护教,他本人甚至还会登台讲法。
-----------------------------------------------------------------------------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祯,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三任统治者。雍正夹在功业显赫的康熙和乾隆之间,一般都认为他只是承先启后的过渡皇帝,但我个人认为其在康乾盛世中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历史选择了他,他也交给了历史一份满意的答卷。日本史学研究者佐伯治曾评价雍正皇帝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若无雍正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雍正在位十三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 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创立秘密建储制等。正是他 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这样一位励精图治、致力于富国强民的皇帝,应该担得上“好人” 的评语。

      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却只得到一世恶名,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民间传说,最集中的是他“改诏夺位”、“骨肉相残”、“不得善终”三大恶名。从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说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民间流传关于雍正的死因有很多,有说是被吕四娘(吕留良遗孤)谋刺死的;有说被宫女缢死的;有说服丹药中毒而死或中风而亡;更有甚者说其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众说纷纭的死因,其实正反映出雍正登基后面临的现状。

      可一个公认的事实却是:雍正是封建王朝中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在位13年国库从接手时的所剩无几到卸任时的国富民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雍正在位期间没有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极力整治吏治建立了健全的领导和监督体制。以后人的眼光来看,愚以为雍正的“恶名”正是来于自己的功绩。

      雍正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欠,也因此得了贪财的恶名。

      在康熙统治期间,解决了长达八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收复了被郑经割据多年的台湾,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又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 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这一通仗打下来得需要多少银子?清朝经济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一方面叛乱此起彼伏,剿而不灭,用去大部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朝廷内 贪污成风,大小官员多以“借款”为由,私自动用国库银两竟高达上千万之巨!借了钱,又不还回来,这就造成了国库的“亏空”。国库里没有银子,就得增加赋税 向老百姓要,要到后来康熙都觉得老百姓太苦了,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旨“永不加赋”。国库只存银七八百万两,而又不能“加赋”,这就是雍正接手时的财政现状。

      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雍正为了维持大清帝国的运转,把眼睛盯在了“亏空”上,要把官员们欠国家的钱收回来。雍正决定从整顿吏制开始,钱粮亏空主要出在官吏贪污上。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钱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于是雍正下第一个法令,就是下达全面清查积空钱粮,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并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全部补齐,不许派于民间。康熙皇帝去世刚好一个月时,雍正便下令全面清查亏空钱粮。雍正不顾其父“尸骨未寒”,就要对康熙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可见事情之紧迫。

      在清欠执行上,雍正的做法很值得称道。

      雍正从中央直属机关内选派钦差大臣,同时又从各地抽调一大批候补州县随行。这个人选搭配很有意思。首先钦差大臣与地方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而且就在皇帝身边,肯定对雍正清欠的决心和信心十分了解,即便是有些孝敬及往来,在这事关自己脑袋的问题上,他不会冒那么大的风险给别人担事。而同时又有一批候选官员随行,对钦差大臣本身就是一种监督。要知道雍正给 出的政策是: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些候补们,眼睛都望穿了,好不容易盼到这么一个出头的机会,因此眼睛现在 都泛着蓝光,死盯着钦差大臣和受查官员,谁“和稀泥”谁就是动了他的“顶戴”,这样就避免了官官相护。同时,在古代官场有一个循环:上一任亏空,继任者填 补,离任的时候再亏空给下一任,所以亏空总是补不上。可这回继任者就是来查账的,还不趁机把前任的亏空账抹平?再者,如果他查不出亏空也就没有自己的继 任。因此,从哪方面讲,去查账的人都会“光膀子卖力气”地彻查到底。

      雍正这一出手,动静可真不小,雍正用两计“杀威棒”彻底粉碎了下面官员“走过场”的希望。首先查处主管财政的户部有亏空,而且亏空达二百五十万两,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尚书、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赔偿。另外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做过内务府主管,结果内务府也有亏空。当时全国上下都看着这件事情,如果这笔钱追不回来,那清欠将就此不了了之。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雍正向这位十二弟下了手,最后为了还钱履郡王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虽然履郡王此举有给雍正难堪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你还是要把钱还了,皇上至亲尚且如此,还有哪个官员能够赖账。但雍正也因此落了个刻薄的恶名。

      从履郡王的事件中,雍正看到了一个问题:官员亏空国库不是一时亏空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债一时还清有困难。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采纳了通政司官员钱以垲的建议:抄家。亏空官员一经查出,将其家产查封,家人监控,追索已变卖的财物,杜绝其转移藏匿赃银的可能。赃官们的罪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往日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封号,甚至连牌桌上都有了一种新打法:抄家和。

      雍正四年,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亏空案而畏罪自杀。想一死了之?没那么容易!雍正指出:“官职家财既不能保,不若以一死抵赖,留赀财产子孙之计。”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与此相同,广东巡抚杨文乾、闽浙总督高其倬、福建巡抚毛文铨等,雍正都对犯官“嫡亲子弟并家人等”严加审讯,最终“所有赃款着落追赔”。个中详情,《红楼梦》背景中的江宁织造曹家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这才有后来雍正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之说。在一场暴风骤雨般的专项整治中,亏空没了,国库也殷实了,但雍正也因此落了个好杀的恶名。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1-07-03 18:4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在解决了“眼前这点事”的同时,雍正于1723年成立了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会考府”,这为后来的整治吏治、反腐惩奸做好了准备。同时暗中安插密探,四处巡访,即使是巷尾街头的民间琐事,他都能马上知道。满朝文武官员都担心祸及自身,为人处事都格外小心谨慎。另外雍正还建立密折专奏制度,奏折由一种专用的特制皮匣传递。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把交给奏折人,一把由皇帝亲自掌握,任何人都不得开启,也不敢开启,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故称“密折”。这一下官员之间互相监督,并可直达圣听,官员们更是如履薄冰。吏治由此得以清明,但雍正因此落下个怀疑诛忠的恶名,甚至民间流传出雍正亲自设计的杀人工具--血滴子的传说。

      在这之后雍正又实行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等 政策。所谓摊丁入亩,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耗羡归公,更是把以前 各级官员的以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为由,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的“小金库”收归中央财政。动了这些官员的钱袋。

      清欠一事可以讲“事关根本”,成功与否决定了清朝能否安定、安全,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才大动干戈。但是由于他近乎“不近人情”的高压政策,深深得罪了各级官员。应该讲这件事情是影响到雍正整体评价的关键因素,他犯的非“民怨”而是“官怒”。

      雍正不仅仅得罪了当官的,更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文字狱在雍正朝尤其严重,他因此落了个好谀任佞的恶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静案。雍正六年,儒生曾静因受到明朝遗臣吕留良诗文的影响,锐意反清。让他的徒弟张熙去找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劝岳反清,结果被岳钟琪给举报了,曾静因此入狱。

      这种谋反的罪名,在当时凌迟或者灭九族都是有可能的。但雍正只是下令将审讯曾静的记录整理成册,在其中对民间不利于自己的谣言进行驳斥,起名为《大义觉迷录》。杀一个曾静对雍正来讲是没有意义的,雍正要借这个机会重塑自己的形象。而曾静也很配合,不仅自愿到各地宣讲雍正皇帝的“圣德”,而且还写了一篇《归仁说》,表达自己诚心忏悔之意。

      曾静案实际上仍然是在给雍正泼脏水,在查抄出来的物品中,大部分都是宣传雍正争夺皇位的内容,说他如何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以及贪财、好杀、淫色等。可见,此次不是真的要谋反,而是针对雍正个 人。而且从曾静选择的策反对象来看,他根本就没期望会策反成功,岳钟琪击败准噶尔兵、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当时圣眷正隆,试想,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跟着曾静 造反?曾静为什么偏偏就闭着眼找上了他?愚下认为,曾静就希望此事败露,造成轰动效应,以使得他的那些资料能够更广泛地宣传。虽然曾静策反没能成功,但他 已经成功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而且更让雍正着实加了一条罪状,也使雍正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这是一个倒枪刺,扎进去见红,出来时还得多加个血槽子。

      雍正得罪的这两批人,官员和文人,实际上是老百姓的眼睛和舌头,他们“看到的”和“所说的”,很快就被老百姓复制、传播。因此,当有“政治目的”的人散播谣言的时候,这些做官的不会加以制止,甚至希望这些谣言传得越广越好,把雍正赶下台最好,甚至有些人还会主动地去编造谣言。很多事情,不是坏在最上面,也不是坏在最下面,而是坏在中间。雍正的丑恶形象在这些官员的“口诛笔伐”中,进入了老百姓的意识中.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1-07-03 18:4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民间流传着雍正将康熙遗诏由原来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说遗诏至少有满汉两种文字,改了汉文改不了满文,无论传给谁总要写个人的名字,例如,传位于四子爱新觉罗·胤祯,“十字”能改,那名字怎么改?还有的说雍正是其母亲和年羹尧私生的,改“康熙遗诏”之事是年羹尧干的。这事情就更搞笑了,年羹尧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中的进士进而走上仕途,而这年胤祯已经二十一岁了。与合法性相关的还有很多传说,例如,雍正逼康熙传位给自己,说雍正逼死了自己的母亲,残害自己的亲兄弟抚远大将军老十四爱新觉罗·胤禵。可以看出,雍正就是一个靶子,所有的脏水都在往他身上泼。 

     说实话,我并不关心雍正是否具有合法性,作为历史来看,我只关心他对历史有什么贡献。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居然如此关心政治吗?封建中国江山易主不是什么新鲜事,老百姓管他谁当皇帝,谁当皇帝都是一样过日子。那么,为什么当时传闻这么多呢?

      很显然,当时虽然雍正已经做了皇帝,但自己的位置并不稳当,尤其争夺皇位的人都还没有死心。仔细分析这些传闻都是有政治目的的。修改遗诏,只是为了宣传雍正不具有“合法性”;“谋父、逼母、弑兄、屠弟”只是为了宣传雍正“非君子”,这样的人不配当皇帝。而且这些宫廷秘闻,老百姓就是想编都不可能说得跟真事似的,这只能说明这些事情不是始于民间。如果老百姓是听来的,而且是听雍正的政敌说来的,这事情可信吗?
 
     雍正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而且批复都以红砂朱批,这说明不是找人代笔,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如此评价雍正:“康熙、唐太宗,还有秦始皇这些勤政君主,没一个比得上他的。”可这样一个“一心为公以天下计”的皇帝,无论是在位的时候,还是身后都留下了恶名。

      雍正曾在年羹尧的奏折上批了一段流传后世的君臣说:“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实际上这对雍正又何尝不是呢?他一心想造福于民,却层层受阻,虽然取得了不少功绩,却免不了为当世和后世所恶。套用他自己的话讲,正所谓“做事易、成事难;成事易、守事难;得名易、保名难;保名易、全名难”。

      雍正在位仅十三年,个人认为却是对整个大清 王朝作出贡献最大的一位皇帝。但这样一个兢兢业业,一个一心为公的好皇帝,在位时以及身后若干年之内却备受争议,实在令人惋惜。但历史是公正的,近年随着 关于其相关史料的逐步公开,大众逐渐开始接受了这位好皇帝,甚至开始为其“平反”,这很值得欣慰。

      雍正的成功,首先在于他摒弃了人情的束缚。在封建官场,所谓的处世哲学,其实就是一部人情学。这类学问虽然让一部分人在复杂的斗争之中得以明哲保身,却让很多人失去了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机会。以结果看行为,雍正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整个国家社稷,为了黎民百姓。虽然在世时已经背负骂名,虽然他知道自己无力将自己的形象在百姓的口中和文人的笔下更改,但他依然努力地工作着,依然奋力地为了天下而不断得罪那些不得不得罪的人。可喜的是,近些年对雍正的评价正在发生改变,人们正逐步开始转变对他的认识,甚至有很多人已经喜欢上他,例如我自己。雍正在后世所得到的认同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为什么雍正一心为天下却不能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同和理解?为什么最为勤恳的皇帝在民众的眼中是个不仁不孝的人?为什么雍正做了那么多实事、好事不被民众所铭,而那些“花花新闻”却总是让人津津乐道?原来,为了国家,雍正得罪了当时那个国家的大脑和口舌——官员和文人,正是他们能够决定雍正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雍正的好心没有好形象,为我们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你的形象取决于评价者如何评价!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11-07-03 18: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lanhua在7/3/2011 6:19:00 PM的发言:
为众生故,而杀人造业。造了业,又要愿意背业。
菩萨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要大智大勇,方可为。

赞叹!


 


这就是菩萨道啊,之前一个师兄跟我讲过菩萨行,真是难呐。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11-07-03 19: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看了师兄贴的雍正《御选语录》御制总序,原来雍正皇帝是有这等的智慧。赞叹!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11-07-04 17: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受教了!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11-07-12 20: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哦!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11-07-13 14: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去雍和宫看看就知道了,雍正皇帝把自己的家都布施成了寺庙了。
但是要注意哦,看见藏密的佛菩萨,金刚护法的像,不要升起不好的想法,那些都是表法和怖魔的。
发帖回复
查看:2381|回复:20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