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681|回复:7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集中贴: 大安法师关于净土法门若干疑问的开示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0-06-23 19: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集中贴: 大安法师关于净土法门若干疑问的开示
     问:“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自己一念心性之中,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万亿佛土之遥的净土,弟子甚感困惑,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诸佛说法,事理双备,不可执事迷理,尤不许执理废事。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从理上立言,道理虽是,然不是凡夫的境界。首先得明了何谓自性,何谓唯 心。自性乃清净妙明本性,又云自性天真佛。心这个概念,在佛经中有时指妙明真心,有时指攀缘心,有时指八识的妄心。说自性阿弥陀佛,是对吾人介尔一念体性 而言,性具无量光寿,寂照不二,即阿弥陀佛;唯心净土是对妙明真心而言,此心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量周沙界,西方极乐世界亦不越一念心之外。是故阿弥 陀佛极乐世界与吾人心性同体相关,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斯言确哉!然这悉是从理上建言。那么从事相上来说,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遥远的西方确有极乐世 界。净土在妙明真心之内,却在凡夫八识妄心之外。我等凡夫眼下全体是心意识用事,烦惑重重,是故不可执理废事,宜从事修入手,持戒念佛,读诵经典,广修福 德,求生净土,俟往生到极乐世界,方可现量亲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故,唯心净土,实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可到;自性弥陀,彼土实有一尊阿弥陀佛 可以亲炙。如是认知,不执边见,理事圆融,这才是大乘中道了义,才是净业行人之正见,于此不可颟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3 19:19:59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0-06-23 19:2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总想去东林寺闭关,一直也没有去成。几年来经常看您讲的VCD,今天能在大佛寺看见您来讲经真是特别高兴。学生有几个问题,请开示,人在临命终时,昏沉,提不起佛号,有人助念能否往生?


    答:阿弥陀佛慈悲至极,知道我们大部分人临命终时都有种种的障碍,包括昏沉。昏沉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昏沉啊,我们深层的意识——第七识、第八识,有着阿弥陀 佛光明的注照啊,神识第八识往生跟第六识昏沉没有关系的。我们平时具足信、愿、行,临终的时候也有往生的愿望,没有后悔,没有退转,阿弥陀佛一定能够帮助 我们安稳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一点不要担心。如睡梦去也是往生。可能大家还是觉得有疑惑,因为听惯了很多:临终这一声一定要在“阿弥陀佛”上才能往生, 最后没有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这个话,你猛的一听好像也有道理,如果从激励大家用功念佛来说,也有它正面的道理,也有它一点作用。但是你把这个 作为往生的唯一的一个状态,可能就让很多人内心不安了:“我能不能做到临终这一念就在阿弥陀佛上啊?忽然有一个横死,有个水灾,有个地震,我这一念没有在 阿弥陀佛上,是不是就不能往生了?”他有很多的恐惧不安。那么这种恐惧不安,难道是念佛行人的正常状态吗?《无量寿经》不断地说,你具足一念清净的信心, 至心回向,即得往生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十念”是通平时的,也通临终的。你平时具有十念,阿弥陀佛的愿力都 紧紧地摄受啊,都会临终来接引哪。所以佛在经典当中讲,就好像一棵树,它已经向西方倾倒了,最后锯下来——无论从哪个方向锯,它都是向西边倒的,它这种惯 势已经出来了。阿弥陀佛二六时中都在关心我们,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是临命终时。我们临命终时包括横死、水灾、火灾、地震,这些我们认为是突发事件,但是这个 在阿弥陀佛眼里都是正常的,因为我造作了种种的恶业,会有种种的死亡的状态,这都是正常的。但是无论是什么情况,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一定要兑现的。兑 现不了,他还被世间的这些昏沉、这些自然灾害所障碍,那说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满的,难道有这个事情吗?要相信阿弥陀佛对我们临终这种 接引的方案,早已经给我们设计好了,预备好了。你放心好了,把握当下,信愿持名,安心、放心地等待临命终的一刻。无论是你睡梦状态,还是昏沉状态,还是清 醒状态,阿弥陀佛都能保证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定要放心。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0-06-23 19:2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我感觉学佛和做人处事贵在“真诚”二字,可是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答:确实,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 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中就有“诚意”一条加以修养。真诚方可参赞天地之化 育,不诚无物。在学佛上面,更应至诚,直心是道场。正直心、质朴心、真诚心才能够趋近于道,与道相应;而谄曲心、虚伪心都离道甚远。挟带虚假心修行一辈 子,也终归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尤其是净土法门,是靠感应道交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的,如果你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诚,就不能感通佛力。阿弥陀佛的法身遍 一切处,愿力是真诚心流现出来的,我们也得要用真诚心去感通。所以我们一定要真诚。但这个又很难哪!我们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虚假的种子太多了,有时不经 意的时候,就会打妄语,就有自欺欺人的倾向,所以这就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不妄语,要把这个真诚的德行作为目的价值,而不是以工具价值去对待。比如现代国人 讲道德,常常是把道德作为工具、手段去讲,你真诚,就能得到什么利益,这对于教化中下根的人,作方便劝导是可以的。但对“真诚”的目的道德,也得高扬出 来,无论得不得到利益,你都要真诚,真诚有超越利益的目的价值。净业行人在世间,得树立真诚的风范,哪怕吃亏上当也要真诚,不打妄语,“至诚就能感通”。 吃亏上当一辈子,最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捡了一个大便宜了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0-06-23 19: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念佛同修应从哪些方面痛下功夫方有自在分?

    答: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与科技为主干,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向功利主义倾斜,追求物质感官的享受,放纵贪欲,为分得较大一块蛋糕而不择手段。是故,全球性的 道德低落,风尚解体,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以及地震、火灾、海啸、瘟疫、战争等灾祸便接踵而至。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惨烈,吾人当作深度思维。因果报应的法 则,在这个时代表现地何等的直白,埋头舔刀上蜜的人呀,谨防刀割其舌。 
    而对净业行人来说,在此浊世,宜从厌离心入手,观照娑婆秽土,众苦充满,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观照一切有为法的苦空无常无我,对此世间作火宅想,牢狱 想,粪坑想。对极乐净土作故乡想,清凉池想,常乐我净想,以安养刹土之乐,回顾娑婆世界之苦,厌离心自然深切。以娑婆世界的剧苦,遥观西方净土之极乐,欣 慕心自会恳切。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有此般若正见,就会令吾人在五欲六尘中,获得一种抵御的保护层。如鹅鸭披上羽衣入水,不受水的沾染一样。 是故修习念佛法门,般若正观至为重要,尤其是在污染日深的现代,这亦是信愿的本质内涵,敬希净业行人从此痛下功夫。具足厌欣,方能提起弥陀名号如金刚王宝 剑,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直透红尘诱惑之魔网,到达极乐莲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3 19:22:09编辑过]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0-06-23 19: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的了,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个说法是邪知邪见,大家不要去听。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为佛弟子,首先得要三皈五戒呀!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业,第二福就得要受持三 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在大乘经典中,千经万论处处劝勉赞叹持戒的功德,怎么说不需要持戒呢?有人说,末法时代众生持戒持不清净,所以就不需要持戒, 这个说法有混讹,要辨别清楚。作为念佛行人,一定要按照佛的制教来受持戒律,居士的五戒、出家众的二百五十条戒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因为戒律是佛 教的寿命,是佛教的幢相。如不持戒,佛教就会在这个世间上提前消亡;唯有戒律能使佛教生存与发展。佛在临涅槃的时候殷勤顾命:以戒为师。能够受持波罗提木 叉,就如同佛在世啊!一部《涅槃经》就是扶律谈常啊扶持佛的戒律,广谈常住真心;《遗教经》也殷勤地劝说持戒。作为佛弟子,怎能不听佛的话呀?佛这么强调 戒律,他怎么说不需要持戒呢?这是原则性问题,净业行人必须明白。至于说持戒持不清净,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持戒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去持。难道五戒就不能持吗?不杀生,难道一天到晚想到要杀人吗?不偷盗,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还想要偷别人的东西吗?不邪淫,难道学佛的人还去留连花街柳巷? 这些都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为什么不去做呢?至少在身口七支,你要把五戒做到;至于内心清净那是需要佛法长期熏习的。起码你在行为上能做到它吧!说出家人 都没有持戒的,这个观点就更说不通了。自古以来僧团难免鱼龙混杂,社会上传言某些出家众做得不如法,不持戒,甚至一些假和尚,到处化缘、赶经忏,弄钱什么 的,确实有这些现象。但是要看到,在这个时代僧团主流是好的,有很多比丘、比丘尼非常有道心,非常信因果的。那些真有道心修行的僧众,往往不出头露面,默 默无闻地修行,一般人也看不到,主持寺院丛林的僧众也有许多发大心行菩萨道者,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恭敬,去护持的。那么这些持戒的出家众在住持佛法,利益众 生,他们一定能够往生净土,而且品位不在中下。中国净土宗祖师悉是持戒念佛。吾辈净业行人应当将持戒念佛的家风在现代发扬光大。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0-06-23 19: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答:首先我们要认知到凡夫众生都是烦恼重重的,每天妄想杂念纷飞,我们与生俱来的贪、嗔、痴、慢、疑诸多的无明烦恼,一定会驱使吾人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 正因为我们是这样罪恶的根机,才有阿弥陀佛这种同体大慈悲心所流现的念佛法门和西方净土的设立啊!他就是令我们这个烦恼不断的众生能够带业往生啊!只要我 们在烦恼当中还有这个信愿持名愿往生心,我们决定能蒙弥陀愿力的加持,能横超三界啊!这不会有问题的,如果一定说我信愿持名,我没有烦恼,我心很清净,我 能够功夫成片,事一心乃至理一心都去往生,能达到这个水平固然好,那往生不在中下,然而自己业障深重,还有烦恼不断,每天还造作这样那样的恶业,然而只要 信愿持名,那也一定能往生!
    带业也带旧业,也带新业,你说我们学佛以后就都没有造业吗?你观察一下每天你的念头在想些什么?起个坏的念头就是个业啊!就有一个因果啊!我们因无明的烦 恼没有断,俱生我执坚固,会有什么清净啊!有什么慈悲啊!有什么无我啊!我们内心朋从尔思的大多还是贪嗔痴三毒烦恼,这些都是业啊!阿弥陀佛悲悯我们,不 舍一切众生,旧业新业一揽子解决,这个大航船啊!我们原来的呀!比如呀!业力四十由旬的大石头,然后我们再加点新业五十里的大石头放在这个航空母舰上,它 照样运输过去呀!但是并不意味着反正带业可以往生,我现在就造作很多恶业吧。不能这样啊!一个真心学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净业三福,随缘消旧业,更 不造新殃啊!念佛行人尽最大努力消旧业,尽可能做更多的善业净业,但在起心断恶修善业的过程当中,渗合着贪、嗔、痴的烦恼,这种杂毒之类是在所难免的,在 这世间上做事,我们常会犯错误,能找一个不犯错误的人吗?我们就是在错误当中成长的啊!如果这个念佛法门搞得非常严格,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那我们都 没有办法啦!所以这个一定要把它辨识清楚,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好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然而确实烦恼重重啊!我做不到的地方,那就全交给阿弥陀佛了,他老 人家会怜悯我等,会有慈悲愿力,一揽子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啊!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疾速成佛,这净土法门的异胜方便,圆妙妙法,吾人当深信不疑。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0-06-23 19:2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佛作为众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答:佛作为众生所信仰的对象,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性理念、信息层,这就涉及到佛的三身:法身、报身与应化身了。法身无形无相, 随众生的机缘,佛以无碍智种种神通变化让有缘众生产生信心,或者住如梦三昧在梦中示现佛相,或者有种妙香过来,让你感觉到佛的真实性。所以我们有没有智 慧,就看我们对佛的存在有没有信心。
    佛是什么?佛是觉,佛是智慧,吾人自性就具足佛性,具足对法界理和事的智慧把握。通过形态上,我们能够看到佛像、能够看到佛经,如果说没有佛的存在,那三 藏十二部经卷是谁说的呀?谁能说得出来呀?而且说得这么多呀!你问什么都能回答你,因为佛是一切智人。当佛在世的时候,频婆娑罗王请佛在他的国家结夏安 居,频婆娑罗王为了每天给佛提供丰厚供养,如奶酪和醍醐之类,就专门找了几个养奶牛的专家,待做完3个月的供养,国王就对养牛人说,你们在这里辛苦供佛3 个月,现在结夏安居就要结束了,还不快去问问佛法呀。这4个养牛的人都说好,他们走在去见佛的中途就商量:大家都说瞿昙是一切智人,我们听了都觉得很怀 疑,他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呢?瞿昙生活在王宫,对于四韦陀等典籍很了解,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也判别不了对错。于是就想到一个办法,问其他的问题我们 都不专业,我们问自己专业的问题就问养牛的方法。瞿昙是个太子从来没有养过牛,而我们是祖辈养牛的行家,我们就问我们懂行的问题。他们到了之后就问佛,用 什么方法可以令牛群繁衍得多呀?什么方法可以令牛长得膘肥体壮呢?佛就跟他们讲了可以使牛群繁衍得体壮膘肥的11种方法,这几个养牛的人一听,他们祖辈传 下来的只有其中的4到5种,而佛却说了11种,最后觉得佛是一切智人。所以相信佛的存在、相信佛的智慧、慈悲、相信他决定来拯救我们出离苦海,是我们这个 时代的众生思想上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突破怀疑,获得对佛的信心,就得救了。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没有信心你就没救了。所以,你要想成为与佛有缘人,就从相 信阿弥陀佛的存在与愿力下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3 19:24:03编辑过]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0-06-23 19:2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在家居士的早课、晚课应包括哪些内容为好?

答:在家居士早课、晚课以简洁为主,《印祖文钞》对这个居士做早晚课有一个很明晰的开示:你就念《阿弥陀佛经》,念三遍往生咒,赞佛偈,就开始念佛号——或者一千声、三千声、一万声,念完佛号再回向。早课、晚课都一样就可以,简单一点。
发帖回复
查看:1681|回复:7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