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是印光大师提倡。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人(略述杨信芳《记梦悼印光大师》。见《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录译注》附录)
弘一大师称之为三百年少见的高僧,并恳求为弟子。印祖一生专修专弘净宗,皈依者五十余万人。《文钞》广传海内外,影响深远。被尊为净宗十三祖。
偈语(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给我们修净业的人指出“了生死的捷径,修净业的纲要”。是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偈语(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想今生了生死,生净土,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依教奉行。
下面分四点讲:
一、真为生死——学佛的目的
我们学佛究竟为了什么?在佛教徒中,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不加重视,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一般人学佛的目的,常见的有三种:
1、 为求消灾免难,保家庭平安
这也是合情理的要求。佛是众生慈父,如小孩遇到危险必定唤父母,众生遇灾难,佛菩萨自然来救。《普门品》说,水、火、刀兵、强盗等灾难,只要称念观音菩萨 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印祖说:“一切事情都可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决。除了做坏事。”许多人正是因为这样祈求而使灾难消除,得到利益, 才对佛法生起信心。
但,必须认识,佛陀出世度众生的目的不是这个,这只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让我们凡夫先尝点甜头,生起信心,进一步才提高到 了生死,生净土,成佛道,度众生的境界。这就明白,求消灾免难并非不可以;但如当作学佛的目的,就错了。好像把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珠,换个糖吃,这太不合算 了。
2、为求无病无痛,健康长寿。
病苦,对我们的折磨很厉害。不少人因受病苦,而信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信佛、念佛而疾病解除,增强信心;也有不少人因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长寿。等等。
这是什么道理?一句弥陀,是“阿伽陀”药,是万病总持的特效药。还有,学佛人清心寡欲,饮食清淡,思想包袱轻,免疫功能强,再加上平时种戒杀、放生等善 因,必定获得疾病消除,健康长寿的福报。但,这只算是学佛的副产品,并不是学佛的目的,更不是佛陀度众生的本意。纵然你活到120岁,不能了生死,出轮 回。有什么用呢?
3、求世间福报,有的求今生享福,有的求来生的福报。
有些人感到人生太苦,实在不想再活下去,想好好修来世,下一世才有好日子过。
有这种想法的人,从根本上说,对于人生的苦,轮回的苦,并没搞清楚。还想下一世来享福,这太糊涂,也太危险了。因为,你今生修福德,来世享福报。福报愈 大,造的恶业(杀、盗、淫)也越大。享福即消福,到第三世,福报享完了,恶业造就了,你就到三恶道去受报。所以,叫它“三世怨”,第一世,修福德;第二 世,享福报(造业、消福);第三世,堕三途,受恶报。
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当然要修福德(念佛是正行,修福德是助行),没有福德也不能往生。还有,印祖教导说:“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若 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福报是往生资粮),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很差,很少);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上面所说的,求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和求世间福报,都是学佛的副产品,只要我们认真持戒、念佛,都是必定得到的。如果只去追求这些,决不能了生死,出轮回。
所以,必须明白:只有“真为生死”,才是学佛的目的,也是修净土的目的。以上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发菩提心——学佛的动力
这是发愿心的问题,是念佛法门的关键问题。
首先,看你发的什么愿心?有的唯求自己往生,不管别人。这把念佛法门修成小乘法,与弥陀愿力不相应,怎么蒙佛接引?有的虽在念佛,不想了生死,只求世间福报。这把净土法门修成人天乘,永远出不了轮回,还谈什么往生!
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佛菩萨不为名利,舍己为人,度化众生。他们巨大的动力来源于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众生(培福德)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要以“无我”的伟大精神(就是大智慧),做种种利他事业(就是大慈悲)。所以说,它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愿心。
我们凡夫,开始学佛发心不大,往往是为个人,如疾病缠身,环境困难,遭受灾难等。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能信佛、念佛,持戒修行,佛菩萨不舍弃一个众生,都 会满足你的心愿。但决不能仅停留在这个上面,一定要扩大心量,从为“小我”,逐步扩大为“大我”。念佛求生净土,是为上求佛道,见佛闻法;乘愿再来,普度 有缘。因此,必须具有自度度人的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是求生净土的动力。
我们凡夫之所以在生死轮回中出不来,之所以烦恼很多、业障重重,根本原因,就在我执,把这个假的躯壳当做“我”。学佛要从“破我执”下手,少想点“我”,烦恼会少些;多想想众生,心量就会扩大些。菩提心就是在破我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菩提心的重大意义。菩提心能生长、培养一切善法。所以,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
《无量寿经》的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净土法门修行的纲领。发菩提心包括了信和愿,必须深信切 愿才能发起菩提心,有大愿心,才能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所以,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什么叫做多善根?莫过于发菩提心,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你 历劫修行的功德。”
这就很清楚,发了菩提心,能够消除多生累劫的业障,增长善根、福德,这正是往生的重要条件。印祖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归纳起来,说明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是我们消业障,培福德,生净土,成佛道的保证。以上谈的是第二个问题“发菩提心”
弘一大师称之为三百年少见的高僧,并恳求为弟子。印祖一生专修专弘净宗,皈依者五十余万人。《文钞》广传海内外,影响深远。被尊为净宗十三祖。
偈语(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给我们修净业的人指出“了生死的捷径,修净业的纲要”。是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偈语(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想今生了生死,生净土,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依教奉行。
下面分四点讲:
一、真为生死——学佛的目的
我们学佛究竟为了什么?在佛教徒中,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不加重视,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一般人学佛的目的,常见的有三种:
1、 为求消灾免难,保家庭平安
这也是合情理的要求。佛是众生慈父,如小孩遇到危险必定唤父母,众生遇灾难,佛菩萨自然来救。《普门品》说,水、火、刀兵、强盗等灾难,只要称念观音菩萨 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印祖说:“一切事情都可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决。除了做坏事。”许多人正是因为这样祈求而使灾难消除,得到利益, 才对佛法生起信心。
但,必须认识,佛陀出世度众生的目的不是这个,这只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让我们凡夫先尝点甜头,生起信心,进一步才提高到 了生死,生净土,成佛道,度众生的境界。这就明白,求消灾免难并非不可以;但如当作学佛的目的,就错了。好像把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珠,换个糖吃,这太不合算 了。
2、为求无病无痛,健康长寿。
病苦,对我们的折磨很厉害。不少人因受病苦,而信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信佛、念佛而疾病解除,增强信心;也有不少人因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长寿。等等。
这是什么道理?一句弥陀,是“阿伽陀”药,是万病总持的特效药。还有,学佛人清心寡欲,饮食清淡,思想包袱轻,免疫功能强,再加上平时种戒杀、放生等善 因,必定获得疾病消除,健康长寿的福报。但,这只算是学佛的副产品,并不是学佛的目的,更不是佛陀度众生的本意。纵然你活到120岁,不能了生死,出轮 回。有什么用呢?
3、求世间福报,有的求今生享福,有的求来生的福报。
有些人感到人生太苦,实在不想再活下去,想好好修来世,下一世才有好日子过。
有这种想法的人,从根本上说,对于人生的苦,轮回的苦,并没搞清楚。还想下一世来享福,这太糊涂,也太危险了。因为,你今生修福德,来世享福报。福报愈 大,造的恶业(杀、盗、淫)也越大。享福即消福,到第三世,福报享完了,恶业造就了,你就到三恶道去受报。所以,叫它“三世怨”,第一世,修福德;第二 世,享福报(造业、消福);第三世,堕三途,受恶报。
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当然要修福德(念佛是正行,修福德是助行),没有福德也不能往生。还有,印祖教导说:“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若 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福报是往生资粮),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很差,很少);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上面所说的,求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和求世间福报,都是学佛的副产品,只要我们认真持戒、念佛,都是必定得到的。如果只去追求这些,决不能了生死,出轮回。
所以,必须明白:只有“真为生死”,才是学佛的目的,也是修净土的目的。以上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发菩提心——学佛的动力
这是发愿心的问题,是念佛法门的关键问题。
首先,看你发的什么愿心?有的唯求自己往生,不管别人。这把念佛法门修成小乘法,与弥陀愿力不相应,怎么蒙佛接引?有的虽在念佛,不想了生死,只求世间福报。这把净土法门修成人天乘,永远出不了轮回,还谈什么往生!
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佛菩萨不为名利,舍己为人,度化众生。他们巨大的动力来源于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众生(培福德)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要以“无我”的伟大精神(就是大智慧),做种种利他事业(就是大慈悲)。所以说,它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愿心。
我们凡夫,开始学佛发心不大,往往是为个人,如疾病缠身,环境困难,遭受灾难等。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能信佛、念佛,持戒修行,佛菩萨不舍弃一个众生,都 会满足你的心愿。但决不能仅停留在这个上面,一定要扩大心量,从为“小我”,逐步扩大为“大我”。念佛求生净土,是为上求佛道,见佛闻法;乘愿再来,普度 有缘。因此,必须具有自度度人的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是求生净土的动力。
我们凡夫之所以在生死轮回中出不来,之所以烦恼很多、业障重重,根本原因,就在我执,把这个假的躯壳当做“我”。学佛要从“破我执”下手,少想点“我”,烦恼会少些;多想想众生,心量就会扩大些。菩提心就是在破我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菩提心的重大意义。菩提心能生长、培养一切善法。所以,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
《无量寿经》的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净土法门修行的纲领。发菩提心包括了信和愿,必须深信切 愿才能发起菩提心,有大愿心,才能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所以,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什么叫做多善根?莫过于发菩提心,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你 历劫修行的功德。”
这就很清楚,发了菩提心,能够消除多生累劫的业障,增长善根、福德,这正是往生的重要条件。印祖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归纳起来,说明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是我们消业障,培福德,生净土,成佛道的保证。以上谈的是第二个问题“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