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除觉支
要回复原来清净的本性,必定要扫除种种烦恼。
‘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诸真正善根,故名除觉支。’
所谓“断除诸见烦恼”,是说种种见解、烦恼都要将它扫除、断离。烦恼即是心所起的喜、怒、哀、乐,世间人每当发生事情时都产生烦恼,烦恼是世俗的粗相,是患得患失之心。
富有的人患失,经商的人也患失,怕失去钱财,怕生意失败,失去赚钱的机会……,这种患失的心理就是烦恼。地位愈高的人,患失之心愈重,时时刻刻都烦恼失去权势与地位。子女多的人也有很多烦恼。希望子女学历高,却又担忧升学压力与竞争激烈,于是将子女送到国外求学。一个家庭,家人各分东西,顾此失彼,这也称为烦恼。
有钱、有地位、有子女的人,患得患失;没钱、没子女、没地位的人,也有患得患失的烦恼,整日想著如何赚钱,怎样得到子孙,怎么求取名利地位……。总之,不论是拥有或没有的人,都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这就是烦恼。
学佛者所谓的烦恼比上述的情形更严重,有形无形都是烦恼、起心动念无不是烦恼。种种烦恼非常微细,心思不能专一是烦恼,“昏沉”、“掉举”也是烦恼。
何谓掉举?就是在拜佛、打坐、诵经时,精神都不能集中,老是向外奔驰,这叫做掉举。有些人别人在诵经,他眼睛就慢慢合起来,最后便睡著了。常常有人念经念到打盹,这也是一种烦恼。
烦恼有粗相的烦恼,也有细相的烦恼,无论是世俗的烦恼,或者是佛法中所谓的烦恼,既然学佛求道,就必须将其一一断除,训练心思安然自在,没有喜怒怨憎爱的分别,要有平等的爱心;有平等的大爱就不会生特别的爱意,也不会起特别的怨恨心,如此就能心情平静,去除欲念,也不会产生患得患失的恼乱心,所以我们必定要好好断除这些烦恼。
有的事情该发生的就会发生,要以欢喜心去接受,不该得到的,就不必太刻意去追求,如此,便可安然自在、断除烦恼,达到这个境界,就称为“善能觉了”。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的人或不投缘的人,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人。若能善解善恶,好好分析所爱的人事物,就可以做到怨亲平等,这就是“善解”。
一切的法,是用来修心,一切的物质,是用来帮助生活;“足心之物”,是指任何物质只要能发挥其用途,就应该心满意足。例如居住的地方只要能避风雨,身穿的衣服只要夏能遮体、冬能保暖,吃的食物只要营养充足,就应该觉得满足,以知足之心来看待世间物质,也可以称为“善能觉了”。
若能看透世间的物质与爱欲,自然能“除去虚伪之法”。一切的虚伪都是起于欲心染著,为了求取名利,所以不得不虚伪;若能够用坦然的心态来接受日常的现实生活,就不必以虚伪之心去对待他人。
学佛者必定要时时秉持诚与实的心理,这样才能去除虚伪,除了平时要去除虚名与虚利之外,我们所求所学的法,一定要合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在现实的人生里踏踏实实地发挥自己的功能,这才是真正的实法。绝对不可迷信,在宗教的枝节上求取幻相;应该在踏实的人生中体会佛法的智慧,如此则法不虚伪。
除了学习实际的教育之外,最好能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经验及所了解的道理教导他人,这就是“除去虚伪之法,增长诸真正善根”。虚伪的法若是去除,真正的善根就能生长起来,这就叫做“除觉支”。
摘自 “静心思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