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489|回复:9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自修日志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24-03-16 01:2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自修日志

借此贴纪录一些读到的好的文章,心得。


甲辰年丁卯日戊寅日

枭神夺神,犯小人。 有点不乐,找了些文章疏解自己。读到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受益匪浅。


“心即理”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第一,你的内心世界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一切问题核心途径。

你在现实世界里的人生遭遇,人生命运,不管好坏都是自然力通过你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来的, 人生的重点就是经营你的内心。


反省:今天的小人是不是我的嗔怨心找来的。怨气不好,低能量。忏悔中。

第二, 你的内心世界里超级富足,本自具足一切东西,

包括智慧,财富,

幸福,健康,能力,

就像一个埋藏很深的金矿一样,

你不需要过多向外求索抓取,

你今生真正唯一的工作就是思考,

通过专注聚焦到思考,

行动把金子都挖出来,

在大脑中形成完整具体清晰的影像,

在现实世界里,

根据你大脑已经创建成熟的影像,

不断的搭积木拼拼图,

就可以获得你希望得到的任何东西,

所以王阳明对他的学生说人人都是圣人,

其实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很牛逼的。


第三,

虽然每个人心里面都埋着金子,

但是金子上面覆盖的是垃圾,

你必须做到心外无物,

心如明镜,

不要让心里滋生太多的垃圾,

被世间的人情事变,

喜怒哀乐,

视听言动,

富贵贫贱,

患难生死,

乱了心志,

你必须训练自己心不着相,

相不住心,

如如不动。

这里是借鉴了禅宗思想,

制心一处,

无事不成,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这3点你能做到的话,

对“心即理”就彻底掌握了。


二-其次什么是“致良知”?

就是做良知指引下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

那什么是良知?

很多人理解成伦理道德层面的良心善心,

慈悲心,

责任心,

这个只是良知的表层,

这良知可不仅仅是凭良心做事那么简单,

如果这么肤浅的话,

是没有任何威力的,

良知最重要的是下面三层东西:

一是内心明白了宇宙天地的法则规律真理,

认真遵循,

不对抗不偏离。

二是你找到了那个隐藏在大脑二元对立思维之后的神性意识觉知,

你能观察到觉知到大脑控制的肉体,

不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是你大脑和肉体的观察者觉知者。

三是你找到了人生使命愿景理想目标,

开始用生命的自由意志主导人生。

这三个东西让良知变得真正完整起来,

良知真正建立起来的人,

内心秩序非常顺畅,

能量状态非常强大,

智慧变得特别发达,

身体器官变得异常敏锐,

凡事一眼看穿,

有如神助,

处处呈现奇迹。


三-最后什么是“知行合一”?

这是积极入世的精神,

你不要像个和尚道士一样远离红尘,

跑到深山里避世,

光在脑袋里想,

想的比做的多,

你必须去做良知指引下,

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

边做边悟边验证,

边修补 边完善 边提升,

懂了才能更好的做,

做了才能真正的懂,

才能懂更多。

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做事方法,

很多人的毛病和苦恼的根源就是想的太多,

做的太少,

大脑一直在空转空耗,

不断的滋生一堆垃圾,

又不自主的让这些垃圾指挥身体,

最终的结果就是碌碌无为,

厄运不断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24-03-16 01:2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它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王阳明说良知如佛说的“本来面目”。它是人生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是“元意义”,是人生各种意义的根据、本体。这个本体却是个虚灵,不能着一物,如眼里容不得一粒,不管是沙子还是金子。然而它又是根本慧:做事情,它是成所作智;看人情事变,它是妙观察智;在任何环境中,它是贯通心物、建立意义的平等性智;它是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让人生生不息进取超越的大圆镜智。地,无水是焦土;人,无智是僵尸。良知能给我们的就是这个根本慧,让我们随我的“分”去建立意义通道。致良知即明心见性,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智更断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

良知具有两层含义: 1)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2) 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


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无非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只要我们恢复了本心之仁,也就是存了天理,也就是致了良知,从而就能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乃至超越善恶对立的道德境界,进入到“万物一体”的天地境界。


2.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3.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4.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解读】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5.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解读】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但能让人有错改过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仅仅将悔恨留滞在心里,则又会因为用药而添病。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们的心,才是一切意义的发生之源。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24-03-16 18:4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阳明心学引用了不少佛法思想。阳明先生让人敬仰。

头像
1操作4 #
头像
4 #
1
24-03-22 09:4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3-22-2024

生命之花的灵性法则



一、人有兩次生命的誕生,

一次是你肉體出生,一次是你靈魂覺醒。

當你覺醒時,你將不再尋找愛,而是成為愛,創造愛!

當你覺醒時,你才開始真實的、真正的活著!

二、當你願利益眾生時,所有的資源都會流向你,因為資源是服務眾生的。

三、懂得愛,成為愛的那一天,你將不再尋找愛、追求愛、渴望愛。

幸福不是找到你愛的和愛你的,而是成為愛本身!

四、靈魂來到地球,不完全是為了體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也不完全是為了喜怒哀懼,功名利祿。

靈魂因著凈化提升的需要來到地球,所有利益眾生、利益地球的修煉、修行都會讓靈魂凈化提升。

愛與慈悲是凈化提升的必經之路與究竟之路。

五、小我講利,先利再益,煩惱不斷。

大我講義,先義後利,快樂回家。

愛自己不是愛你的小我,而是聯結回歸你的自性本我,清靜、慈悲、光明,愛就是你的本性。

六、當你替天行道,利益天下,天就會來幫你!

愛,是通往天堂的門票,恨則是地獄的通緝令!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選擇在你。

七、記住:當你全然敞開的時候,最先進來的是光和愛,不是怨恨和傷害。因為,光最快,愛最高!

八、所有天賦的資源都是讓你替天行道,義行天下的。辜負上天的美意和厚愛,你就關上了幸福喜悅的大門!

九、當我們不認可自己時,我們就開始評判別人。

當我們不接納自己時,我們就開始抗拒別人。

當我們沒有自己時,我們就開始要求別人。

總之,我們內在感覺匱乏時,我們就開始折騰、折磨別人。

十、受害者就會成為加害者。

你渴望得到的滿足也正是你無法為別人做到的!

你缺失的也正是你不能分享給予別人的。

自我了解、自我滿足、自我負責,這是你成長的必經之路。

十一、做你自己,不是做你想要的自己,

是做回你本來的、本源的、清凈無染的自己。

十二、衰老的標誌就是從過去看現在,以經驗過當下,用固定應變動。

成長的標誌則是從現在感恩過去,在當下創造體驗,以變化面對變化。

十三、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想法活著,

有的人依靠多數人的想法活著,

還有一種人,他們無依無執,

所以勇敢光明的活著。

有的人依從自己的感受去傷害別人,

有的人爲保護自己的感受去冷漠別人,

還有一種人,他們打開了自己感受著眾生的感受,喜怒哀樂,深沈,寧靜,慈悲!

十四、你要的是成功還是成功的人生?

成功只是名與利的豐收,而成功的人生是和一群人,過想過的生活、做想做的事,是共同達到、達成的生命過程,成功的人生的秘密是找到以及培養一群和你一樣的人,彼此增加對方的價值和意義。

十五、當你停止成長,你所有的資源也停止了。

在害怕失去的恐懼中,你會開始抱怨、責備、索取、取悅、控制等。

在關係中,停止成長的那一方要麽變成受害者,要麽變成加害者!當一個人不斷持續成長時,資源源源不斷的湧向你,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

十六、自己能夠做到,也許只是會讓你自負而不是自信。

而自己做到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別人做到,

帶給別人價值和意義,那麽你會瞬間有了佇立山頂的感覺,那時的你,已經獲得了真正的自信、自在與自由!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24-06-15 21:2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除了生病外,我们所感受到的所有痛苦都是价值观,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所谓内心带来的。

心外无物


人本来就是宇宙一部分,和天地万物为一体,皆为五行运作之物。

修心,即可打通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从而知过去未来,万事之理。并和万物沟通。

心静,无妄念,则万物能量集于一体。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24-06-16 22:0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给你的东西,要让它们喜悦,这样才能轻松前行。

生活也能在愉快中度过。

难道不是已经给予了你足够多的东西吗?

要让它们活起来并利用好它们。

为什么生活中要那么焦虑呢?

因为你杀死了给予你的东西,所以你自己也会承受死亡的痛苦。

如果不是有限的,事物就无法显现。将事物显现出来时,它们就变得有限了。

我不是一直在说要感恩一切吗?

一切事物都有其相应的意义。


-《日月神示》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24-06-16 22: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即使是同样的神之子,也有本家和分家之分。

本家是人类。

分家是动植物。

在神面前,本家和分家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位置上它们是不一样的。

三十年后会重建这个世界。

从现在开始,世界会一天天变好,即使再固执的人也会臣服。

神是喜悦的,因此要除去人心中的恶,才能通向神,这是低级的教导。

这不是大道。

这是理性构建的神。

大神是大欢喜的,因此他也包含着恶。

在人心中包含一切,真正的不动天国就会降临。

包含一切的心中,恶也不再是恶。

以前的教导只是以前的教导。


《日月神示》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24-07-30 19:5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观察者就是创造者。 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未来。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24-12-07 12:4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活在当下是解脱的途径

  • 在佛教中,解脱(涅槃)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对当下的专注(如通过正念或禅修)。这种专注让人超越对业果的执着,从而不再被业力束缚。
  • 关键:活在当下不是消灭业力,而是超越它。通过不执着于过去的业力结果,也不执着于未来可能的果报,你可以达到一种内在的自由。

转化业力

  • 活在当下也可以成为转化业力的机会。业力本身并非“固定的命运”,而是一种动态的因果关系。当你在当下做出有意识、善意的选择时,可以转化负面的业力,并创造更积极的结果。
  • 善业的积累:即使你无法完全逃脱业力,通过活在当下、行善、修德,你可以种下更多善业,从而改善未来的因果。

从灵性角度看超越

  • 在某些更高层次的灵性视野中,业力是相对的,存在于二元对立的世界(如善与恶、因与果)中。而当一个人能够完全活在当下,进入非二元的状态(比如道教所说的“无为”或印度教中的“梵我合一”),业力对其影响便会终止。
  • 真实的自我:如果你体验到超越时间和因果的真实自我(“纯意识”或“本性”),那么业力不再对你有所束缚,因为它只作用于二元世界中的“个人”身份。

活在当下不等于逃避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回避因果责任。你仍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当下的觉知让你可以以更智慧和慈悲的方式面对这些因果关系,而不是被它们奴役。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24-12-07 12:5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减少对过去行为的执着和对未来结果的期待,可以让业力的作用变得微弱,背后的逻辑根植于业力如何发挥作用的原理:

1. 业力依赖于执着和反应

  • 业力的基础:业力本质上是行为(身、语、意)及其带来的后果。这些后果并不是机械发生的,而是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对事件的反应密切相关。
  • 执着与强化:当我们对过去的行为怀有悔恨、愤怒或过度依赖(执着于“我曾做过什么”或“我本应该做得更好”),这些情绪会加深业力的影响。同样地,如果我们对未来的结果充满期待或恐惧,就会种下新的“因”,从而产生更多的“果”。

2. 当下觉知打破业力的循环

  • 觉知是转化的关键:活在当下的觉知状态让人能够以清醒的心态面对现实,而不是陷入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这种觉知可以打破因果循环,因为你不再通过情绪或无意识行为去强化过去的业力。
  • 停止种新因:如果你对当下完全专注,不被过去和未来所牵引,就不会在无意识中种下新的负面业力。此时,你既不纠缠于过去的“因”,也不创造新的“果”。

3. 执着让业力显得更沉重

执着是一种内心的纠结,它使得业力的作用被“放大”:

  • 过去的执着:如果一个人对过去的行为感到强烈的悔恨或愧疚,他实际上在不断地重复和强化那段经历的影响。比如,过去的伤害或失败如果一再被回忆和自责,就会像在内心中重复种下种子,业力因此更深。
  • 未来的期待:对未来结果的强烈期待或担忧,也会创造新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不安或执念,这些都会让原本的因果关系变得更复杂。

4. 不执着让业力自然显现和消解

当你减少执着时,业力的表现变得更加自然和简化:

  • 自然显现:业力会以一种不带强烈情绪的方式呈现,你可以以平静的态度接纳它,而不是抗拒或放大它。
  • 逐渐消解:业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没有额外的情绪能量去“加持”它,过去的因会随着时间自然消散。

5. 业力的微弱是因为它的依附对象消失了

  • 业力的“燃料”:业力需要依附于你的“我执”(对自我认同的执着)才能发挥作用。当你完全活在当下时,“我执”会被觉知的状态淡化,业力失去了支撑点,也就变得无力。
  • 例子:一个人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这种执着就是业力在发挥作用。如果这个人学会活在当下,不再执着于那段经历,这个业力就不会再对他产生持续的影响。

6. 心理和灵性的双重作用

  • 心理层面:活在当下能让人从负面情绪中解脱,避免情绪的恶性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心理学原理来削弱业力。
  • 灵性层面:在灵性视角中,活在当下意味着与“真实的自我”连接,这个自我超越了因果链条,因而不会受制于业力。

总结

业力并不是一条不可改变的固定链条,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强弱取决于你对过去和未来的反应。活在当下,通过减少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待,能让你摆脱业力的束缚,使它的作用变得微弱甚至消失。就像风吹过湖面,执着会掀起波澜,而当下的觉知则让湖面平静,业力的风也就无处可施。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489|回复:9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