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中第一修布施,若施中有求,
这种布施并未淡化心中的“我”,
还可能因此强化了“我”,
所以是有漏的布施。
所得的果报最多是人天善报,
还不能最终脱离境界之困,
并不是大乘佛教的布施。
大乘佛教的布施是在世俗化生活中
见贫苦起慈悲之心,布施解困,
此为福德,并且在布施的同时,
心中深知能布施,所布施,
被布施的过程,都是一场空,
都是缘生缘灭罢了,
只是世俗的显现而已,
但必须施以援手,
这就是佛说的慈悲与智慧。
倘若有人觉得,既然是一场空,
那么就不必布施了,
这就是“法执”的边见,
没有世俗中布施的行为,
也不会产生在布施中“空我”的智慧
能够认清这两者及其两者之间
的关系,就生起了菩提心。
慈济理念的内修诚正信实,
外行慈悲喜舍,付出无所求,
还要感恩,正是悲智双运,
福慧双修的人间佛教的教育,
也是大乘佛法的菩提修心。
莲花虽美,生于泥塘,
佛座莲台,传法如常。
在世俗世界中,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真正的修行者,
能感受到寒意,但不会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