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550|回复:6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1月7日最新開示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4-01-06 23: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1月7日最新開示
 

“貪”會帶給人一時快樂,結局卻是無盡麻煩;“嗔”能讓人瞬間壓倒對方,卻會埋下無窮禍患;這二者都來自“癡”,由於不明道理,所以不懂取捨。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http://weibo.com/suodj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4-01-07 00:0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壬一、(應知三毒的作業):



問曰:貪嗔癡三毒各有什麼樣的危害作用呢?



貪業能攝集,嗔業起鬥爭,



癡業能增長,如風於大種。



貪欲的作用能攝集有情及財物;嗔恚的作用即是興起鬥爭;癡的作用能增長貪嗔諸毒,就像風大對諸大種能遍及推動增長作用一樣。



欲斷貪嗔癡,必須先明各個之作業功用,也即先要了知其危害作用。有情眾生的煩惱細分有八萬四千乃至無數種,而總結起來可以包括在貪嗔癡三毒之中。其中貪欲,有攝集情器諸法的作用,比如說人們見到某有情或某器物,內心立即生起想得到的欲念,這種希求外境之心,即是貪欲心。針對貪欲的這種作業或功用,大小乘佛法相應提出了對治法。如小乘的不淨觀,以了知所欲境的不淨名言本質而壓制貪念的相續現行,從而遠離眷屬和受用;大乘行人以觀察貪欲境與貪欲念的本質,了知它們如幻無自性,以此而斷除貪欲煩惱。嗔恚的作用即是興起鬥爭,它是對某種不合意境的厭惡捨離之心,比如人們都厭惡疼痛,一旦某種境給自己帶來痛覺時,即會生起惱怒,與之作鬥爭以求平息或遠離。因此對治嗔恚,需要修習慈心忍辱,而且以合意的宮室衣食語言等,輔助調柔內心的粗惡分別念。愚癡是一種不明事理蒙昧無知的心態,其業用是增長貪嗔等煩惱,由於它的作用,眾生不明貪嗔的本質、禍患及對治,反而助長鼓勵貪嗔等煩惱。對治癡毒的方法,於小乘中主要順觀逆觀十二緣起,於大乘中修緣起性空,以無二智慧了達世俗諦與勝義諦的本性,徹底斷除無明癡心之根。此癡毒根一旦斷除,貪嗔煩惱即會自然息滅,猶如四大種中風大已除,其餘大種也會死寂無動一樣。否則,只要癡毒不斷,其餘貪嗔煩惱一定會不斷增長,如同風大存在時,火大在其作用推動下會更加熾盛,水大也更加活躍,地大也會不斷運動發展。因此,修行者必須如是明了三毒之各個行相,才能有效地以對治妙法斷除其危害。



譬如說,海中的鯨魚非常有力,若咬住了人或船,很難讓牠鬆口放棄,但是如了知其習性,施以火攻,牠立即會放棄而逃。同樣,貪嗔癡三毒對眾生的危害攻擊非常凶猛,一般人很難斷除,只有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賜予的殊勝智慧之火,才可徹底降伏。月稱菩薩言:「貪心攝愛欲,嗔心毀慈悲,無明愚癡者,不知其過患。佛陀所說法,此乃最究竟,唯有智慧故,泯滅諸煩惱。」如是依世尊所教之究竟智慧,了知三毒煩惱敵的詳情,後施以妙法,方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將煩惱徹底摧伏。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4-01-07 00:0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壬二、(必須斷三毒的理由):



問曰:既有對治三毒的方便,又為什麼要斷除它們呢?



不會故貪苦,無助故嗔苦,



無知故愚癡,由彼不達彼。



不能會遇所愛境故生貪苦;欲捨離對境而無助力故生嗔苦;不知無我理故而生愚癡苦,由於它的蔽覆所以不能了達彼等貪嗔是苦。



貪等三毒雖有對治方便,可令彼等暫時不現行,但是仍需進一步努力,以徹斷其根,因三毒只要存在,即會引生諸多苦惱。其中貪欲所生苦,即是有情貪求某種悅意境,不管是有情或器物,如果得不到滿足,即會生起求不得的痛苦;而貪欲本身有永不滿足的特性,故有貪欲者,這種欲壑難填的痛苦即無止息之時。再說嗔苦,其來源是因厭惡某對境,自己想摧伏遠離它,卻又得不到力量幫助以達到目標,因而生起不堪忍受的苦惱。然後癡苦,即是由愚癡不知正理而引生的煩惱痛苦。本來一切法之名言本性為無常、不淨、苦、無我,勝義中為離戲大空,由於愚癡無明,有情不知其實相,因此生起貪執、嗔恨、嫉妒等煩惱,引生種種痛苦。而且由於愚癡的障蔽,凡夫有情無法了達貪嗔癡煩惱是痛苦的真相,無由認識諸法本面而息滅痛苦。



譬如說,昔日有窮人偶然見到了美豔的王妃,即生起猛烈的貪欲,然而其貪求無法實現,這位窮人由是而飽受了貪求不得的苦惱;在漫長的求不得過程中,他經常覺得自己孤苦無援,無法達到目標,由此常常大發憎恨,恨天怨地,飽受嗔恨苦惱;他想求得王妃的貪念,實際上也是以愚癡無知而起,而且因愚癡障蔽,這位窮人始終不知貪求王妃是愚昧之舉,也不知此是引生痛苦之舉。因此可見,如有三毒存在,痛苦即無由止息,月稱菩薩言:「因自無緣分,一生求不得,此人在無有,更大苦惱矣!」故當思維貪等三毒過患而生起徹斷之決心。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4-01-07 00: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著重宣演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無著菩薩以《現觀莊嚴論》為宗綱,開創了廣大行派,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龍樹菩薩以《中論》為根本論,開創了甚深見派,直顯般若空性深義。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即聖天菩薩(亦稱提婆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四百論》;另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於《四百論》尤應深加研習。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4-01-07 00: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敬錄自《量理寶藏論》講記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2



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在整個世間當中,弘揚釋迦牟尼佛教法的論師當中出現過“六大莊嚴”,我們以前也給大家做過介紹。首先是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等有關經典裡面,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登地的龍猛菩薩,他造了《中觀》的相關論典;第二個是彌勒菩薩親自攝受的無著菩薩,也即開顯廣行派的無著菩薩;第三個是文殊菩薩親自攝受、獲得戰勝一切悉地的陳那論師。此三大論師人們稱之為“三大造論者”:《中觀》的造論者龍猛菩薩;《大乘俱舍論》的造論者無著菩薩;《因明》的造論者陳那論師。後來弘揚他們的教法、解釋他們論著的有三大論師,也即在蓮花當中化生的聖天論師解釋了龍猛菩薩的觀點;能背誦九十九萬部論典的世親論師解釋了無著菩薩的觀點;勝伏一切外道、抨擊一切外道的法稱論師,他解釋了陳那論師的究竟意趣。一般來講,人們稱這六大論師為“六大莊嚴”:三大造論者、三大釋論者,總共有六大論師。有關“六莊嚴二殊勝”也有不同說法:有些說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為二大殊勝論師,加上功德光尊者和釋迦光尊者兩位論師作為“六大莊嚴”。



不管怎樣,釋迦牟尼佛所有的大乘小乘教法,依靠這六大論師而進行弘揚的,這一點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其他傳承的佛教都是公認的。所以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的真實密意,必須要依靠這些論師們特別珍貴的論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7 0:05:39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4-01-07 00:1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敬錄自《佛子行》講記   無著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3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zhengfatihu.pdf



戊三、修學斷煩惱之理:



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鏟除佛子行。



眾生具有貪嗔癡等八萬四千煩惱,在分別念的誘導下,逐漸在相續中串習成熟,積習難改。因而,一定要執持不能忘記善法的正念、經常觀察三門的正知之寶劍,一旦煩惱剛開始萌生,馬上用這種武器斬草除根,阻止它在相續中繼續蔓延,毀壞自他的善根。所以,立即鏟除一切煩惱,就是大乘佛子的行為。



一個凡夫人,沒有煩惱是不可能的,無論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肯定都有貪心嗔心。其實這只是你不用竅訣而已,真正用竅訣的話,每一個煩惱都可以對治。以前成千上萬的修行人,都是通過對治煩惱而獲得了成就,涅熱巴格西說:“煩惱伺機出現時絕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對治消滅它。如果實在不能消滅,依靠供曼茶羅、懺悔罪業、祈禱上師本尊、觀想而誦猛咒,便可使之銷聲匿跡。”上師如意寶也常說:“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煩惱是很難的,但如果有了猛厲的對治心,即使生起,時間也不會太長。若能時時祈禱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縱然產生了天大煩惱,依靠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加持,也會馬上斷掉的。”《讚戒論》的後面還說,祈禱蓮花生大士,能夠遣除一切違緣。所以大家在修學過程中,遇到違緣的時候一定要對治。



現在很多人不重視對治煩惱,天天希求表面上的神通神變,實際上這不是正法。仲敦巴尊者說過:“若成為煩惱的對治則是正法,否則是非法。”正法與非法以能否對治煩惱來界限,不管是修什麼法、做什麼善事,關鍵看自己在對治煩惱方面有沒有起作用。如果起到了作用,那就是正法,一定要繼續修持。



我們生起煩惱時,要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說:“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一旦發現自己生起特別可怕的煩惱,馬上要強行斷掉。以前藏漢有許多修行人,假如自己生起了猛烈煩惱,就不吃不喝,用種種方式來懲罰自己,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倘若沒有這樣,一旦煩惱在相續中串習下來,要改的話難如登天。不要說無始以來的煩惱,就算即生中兩人產生口角,過了幾年仍會耿耿於懷。



習氣是很難以對治的,不僅是凡夫人,即便阿羅漢也不例外。曾有個阿羅漢五百世投生在高貴家族中,養成了傲慢的個性。有一天他來到恒河邊觀賞風景,恒河水神非常歡喜,連忙上來迎接,恭敬地說:“萬分榮幸,尊貴的阿羅漢您老人家來到恒河邊,參觀我們美麗的風景,歡迎光臨……”不等說完,阿羅漢打斷她的話:“你這個小奴僕,還不快快斷流,讓我過河!”水神氣得渾身顫抖:“普通人都不會這樣叫我,你一個阿羅漢,竟然如此污辱我。”她立即跑到佛陀那裡去告狀。佛陀靜靜聽著,然後說:“你不要傷心,我叫他給你賠禮道歉。”說完便和水神一起來到恒河岸邊。



聽了佛陀的教誨後,阿羅漢向水神道歉:“小奴僕,對不起。”水神更加氣憤了:“佛陀,您看,他還在罵我!”佛陀說:“沒辦法,他不是故意的,這是他累世的習氣。”可見習氣相當難斷,目犍連尊者也因前世當過猴子,證果後時常在僧眾中跳一跳,走路的威儀出一些問題。還有些阿羅漢,由於以前當過其他眾生,也會突然大聲呼喚等等。



有些出家人在眾人前威儀非常如法,走路也好、說話也好,特別調柔,看起來都起信心,但若沒有上師、道友時,行為也不一定是這樣。以前有一個道友,我每次看到他,不管是走路、說話,威儀相當如法,吃飯時好像嘴都不用動,慢慢慢慢就吞下去了。但有一次我偷看他時,他在屋子裡把衣服全部脫下來,一個人亂跳亂舞。所以,有些習氣真的很難改掉!




戊四、修學以正知念而成辦他利:



總之一切威儀中,觀心處於何狀態,



相續具足正知念,成辦他利佛子行。



總而言之,上述教言歸納起來,即佛子應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晝夜六時觀察自心處於善、不善何種狀態,行為到底如法、不如法。那用什麼來觀察呢?用正知正念。若不具足正知正念,自己在做什麼也不知道。很多人修行之所以不成功,關鍵在於沒有正知正念,因此寂天菩薩說:“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他合掌誠摯地祈請十方修行人,時時刻刻用最大的力量來護持正知正念,假如失去了正知正念,那就如同毀壞了寶瓶一樣,灌多少甘露也無濟於事。



打個比方說,我叫邁克爾的話,經常都要提醒自己:“邁克爾,你在做什麼?有什麼起心動念?今天為什麼要出去?心會不會散亂?”時時對自己加以觀察,修行就會成功,否則隨心所欲、放任自流,隨便怎麼樣都可以,那真的很危險。



三藏十二部經論的教言,歸納起來就是時時護持自心、觀察相續,並要成辦利他事業。朗日塘巴格西說過:“大乘的所為除了利益眾生之外,再沒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堅韌盔甲。”其他修行教言中也講過,一切威儀當以菩提心攝持,要將菩提心放在首位。



在座諸位都已經發了菩提心,想守護她的話,務必具足正知正念,同時要幫助他人、不損害眾生。昨天我引用了一個教證說,涵蓋大乘之一法,就是觀察自己的過失和維護眾生。這是所有教證的總結,好比做數學題時最後得出結論一樣,前面所講的經論竅訣之精要,就是具足正知正念和利益他眾!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4-01-07 00:1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敬錄自《修心八頌》要義   朗日塘巴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7.pdf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7



第三頌:



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



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應當恒常觀察自心,無論是坐車、睡覺、吃飯,都要省察自己有沒有遠離正念,而不是觀察別人的過失。一旦生起了貪心、嗔心、傲慢、嫉妒,就要及時覺察,意識到它們的危害性,用無我空性等方法來加以斷除。



比如看到別人的行為不如法,很想發脾氣,當下就要提醒自己:“我是大乘修行人,不能生嗔恨心,稍微緩一下,明天再說吧。”遇到引生貪心的對境時,立刻告訴自己:“我所貪的這些猶如夏天的彩虹,雖然顯得特別美好,然而沒有任何實義。”



貪心和嗔心不但會害自己,而且會害整個社會。如嗔心特別強的希特勒,發動“二戰”而毀壞了整個世界;貪心特別大的某些領導,因貪污國家的財產而給無數人帶來痛苦。所以相續中最可怕的,就是貪心和嗔心,當這些煩惱剛萌生時,一定要想方設法立即斷根。



立即斷根的方法,按照無上大圓滿的竅訣,則是認識煩惱的本性。如果生起了熊熊烈火般強烈的嗔心,那要觀察嗔心從哪裡來?現在住於什麼地方?最後去往何處?是在身體裡面,還是在外面?它的來源、顏色、形狀,分別是什麼……這樣一觀察,嗔心的的確確找不到。當然,有了上師的教言後,剛開始只會說,不能真正行持,但久而久之就會熟練的。



任何知識都有一個熟練的過程,我們剛開始看到電腦程序,簡直複雜得不得了,但學一段時間後,就會熟能生巧,對其全部瞭如指掌。對治煩惱也是如此,以前有一位格西,他當在家人時,腰間別著兩三把刀子,可是敵人卻多如牛毛,天天降伏敵人也忙不過來。後來他放下武器出家,結果連一個敵人也不存在了。所以,心清淨的話,外面的怨敵自然消失。



現在世間充滿種種誘惑,外境琳琅滿目,好看的、好聽的,什麼都會展現在你面前,我們凡夫人沒有主見,很容易被外境誘惑。故而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提醒自己的主動意識,如果沒有這樣,過段時間你可能就墮落了。所以我一直要求大家集中學習,倘若沒有集中學習,很容易在這個群體中掉下去,脫線後再上線,可能有點困難,大家在一起有種互動力,這樣應該會好一點!

发帖回复
查看:550|回复:6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