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會—淨業三福 孝親尊師 胡小林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0/12/31 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一大廳 檔名:56-088-0001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本來這個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帶動企業走向成功的啟示」,老法師的意思,還是講一講自己孝敬父母這方面的一些體會。他老人家跟我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淨業三福,第一福的第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他說你在今年做了一些,有很深的體會,要把這體會拿出來供養大家。在講之前,我首先聲明,我是一個不孝敬的孩子。所以我剛開始跟老法師說,我說我能不能不講這個,因為這個是我做得最差的。老法師說現在很多人都不做,你由不做到做,這個轉變很重要,拿出來鼓勵大家。我說您要這麼說,那我就講講我今年從七月底一直到我老父親往生,十一月二十八號,八、九、十、十一這四個月,大概一百二十天左右跟我父親和母親在一起點點滴滴的一些故事。
一個企業家,為什麼要孝養父母?孝養父母跟掙錢有什麼關係?是,孝養父母很好、很應該,是一種美德,但是跟我的事業,跟我自己的小家庭,跟我的健康有關係嗎?能幫助我掙錢嗎?能幫助我考上大學嗎?能幫助我考上研究生嗎?能幫助我出國深造嗎?能讓我有一個好身體嗎?如果我們今天不把孝養父母跟我們現前的實際利益掛鉤,不把這個道理講清楚,現在這種商業社會,現在這種競爭的社會、科技的社會,人們很難回過頭來進行孝道。所以勸大家孝不是激動,也不是感動,而是要把實實在在的理論給他講清楚,當大家的理要明白了,大家自然就會回家孝敬父母。
所以我從七月底,香港回來以後,回到父母身邊,真實的做了四個月的兒子,對佛在經典上講的,還有我們淨空老和尚講的,還有印光祖師講的開始有體會。我們是學佛的同修,我們學佛的同修都知道這麼一句話,「一切法由心想生」、「境隨心轉,相由心生」。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我們如果想得好報,我們如果想得到現實社會的殊勝利益,這當中包括五福,升官、發財、有子、康寧、壽考終,這都是依報,換句話說,這都是客觀環境,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你的心,就是你的念頭。下邊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我想修這個心,我想修一顆純善純淨的心,所以我才能得到這樣好的物質跟精神的享受。沒問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有好心你得好報,你有壞心你得壞報。什麼是用最高的效率、最有效地方法、最穩妥的方式,能把我們這顆目前不太好的心給它修好,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有沒有一個好方法、好地方、好措施、好手段,讓我們把這顆心迅速的修好、迅速的契入境界?這是在座的每一位同修、學佛的人都希望得到的答案。佛有沒有說,印光老和尚說沒說,淨空老法師說沒說,如何高效率的、穩妥的修這顆心?說了,只是我們心粗而眼翳,忽略了,左耳朵聽進去,右耳朵出來。佛在《觀無量壽經》上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句話,「孝養父母」。你看,學佛,成佛,無論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還是未來的佛,從哪開始修起?孝養父母。印光老和尚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持戒念佛」,他也說敦倫。敦倫,五倫,第一倫就是父子有親,你看也從孝養父母開始。老和尚力主這麼多年推薦的《弟子規》,「首孝弟」,第一個就是孝。老和尚在講《了凡四訓》的時候,說積善之方有十個方法,第一個叫「與人為善」,第二個叫「愛敬存心」,老和尚在講這個愛敬存心的時候,他說這個十種方法積善,其實愛敬存心是基礎。我想大家都很熟,老和尚講了二十二個小時,在鳳凰衛視講的這個《了凡四訓》。
所以從這裡邊我們似乎能找到,為什麼這些祖師大德,為什麼這些佛菩薩都讓我們孝養父母,大家明白這裡邊的意思嗎?孝養父母是修清淨心、煥發愛心、提高覺悟的最有效、最直捷、最方便、最穩妥、最安全的第一步。為什麼?我在學校不行嗎?我談戀愛不行嗎?談戀愛你有性欲、有染污。我做生意,我不能修善心嗎?做生意你有利益。考大學,考大學你有追求,你有名聞利養。家這個地方,父母身邊,在這個五濁惡世,是我們唯一能找到的一個沒有自私自利,父母跟孩子沒有自私自利,父母為孩子沒有名聞利養,父母對孩子沒有所求、沒有五欲六塵,父母對孩子沒有貪瞋痴慢。你看昨天我們「耕心園」的小朋友們在上邊演那棵大樹,父母對孩子是無限的奉予,有求必應。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有瞋心,出發點也是為了愛你。所以家是唯一一個沒有這四個東西的地方,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是第一,修學的環境不一樣,受染污的程度少。
第二,父母對我們的恩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對我們這種大恩大德,給我們生命,給我們身體,給我們帶到這個世間,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不分白天黑夜照顧我們。如果對這種人你都沒有愛,如果對這種人您都沒有敬,你都沒有誠敬,我們就要問問,您對誰能引出這分真誠心?你說我對父母不真誠,沒有誠敬,我對淨空老和尚有誠敬,假的,那肯定有名聞利養,肯定有夾雜。印光老和尚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學佛的人沒有不想得利益的。關鍵的問題是,誠敬是因,利益是果,我們就要問,我怎麼誠敬?我想誠敬,我願意誠敬,因為有誠敬我就能得利益。你先從父母身上練起,如果你對父母都沒有誠敬,你說你對佛菩薩有誠敬,假的;你對佛菩薩這種誠敬是假的,所以你不能得到佛教的真實利益;得不到佛教的真實利益,你就得不到客觀的物質利益跟精神利益,這個利益就包括物質和精神生活。大家看到「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從孝養父母把自己的誠敬心引發出來,有了這分誠敬心,把這分誠敬心再擴展到師道。佛教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為什麼?因為孝道幫你把誠敬心引出來,你用這種誠敬心再用到師道上,你就能得到師道的一分利益;你十分的誠敬心用在師道上,你就得到十分的佛法利益,這個邏輯關係絕對是正確的。
所以,昨天老和尚晚上在這開示,我豁然開朗。師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為什麼?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嗎?我就強調師道不就完了嗎?為什麼要強調孝道,孝道跟師道有什麼關係?孝道能把你的誠敬心引出來。因為人最容易對父母誠敬,因為他對你最有恩情,他對你最愛,他在你身上花的時間最多,他對你照顧得最細致,所以你的誠敬心最容易出來。換句話說,如果這麼大的愛你的誠敬心都出不來,你說你對佛法有誠敬心,你對師父有誠敬心,不可能。那沒有誠敬心你就得不到利益。這就是為什麼三世諸佛,為什麼印祖老和尚,為什麼我們的淨空老和尚,反覆喋喋不休的勸我們回到家去好好的孝養父母。不是說我們回家去照顧父母,照顧父母的吃喝,不僅僅是這個,照顧父母的起居,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不是,不僅僅是這個,是因為你小子沒誠敬心,你要通過這個把誠敬心引出來,你就齊了,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
我們都知道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我們在杯子上貼個愛字,水的結晶就特別美麗;我們在杯子上貼一個恨你的恨字,這水的結晶就特難看。水是依報,我們的念頭是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那我們的公司是依報,我們的財富是依報,我們的健康是依報,我們的家庭是依報,我們的孩子是依報,我們的學業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你念頭要愛,你念頭要善,你的依報就善。從哪兒把你的念頭練善了?從什麼地方下手把心給淘洗乾淨,變成一顆愛心?從父母開始,最容易引發愛。因為什麼?有血緣的保證,有這麼多年細心的呵護,最容易引發愛。因為這是天性,父子有親。這種自然的安排你都沒有愛心,都出不來,那種利益的安排、欲望的安排的這種關係,你想把這個心引出來,這不是痴心妄想嗎?
所以我開頭先講十五分鐘,我是怎樣理解為什麼要孝養父母,孝養父母的心是純淨純善的,孝養父母的心是誠敬的,正是從這打下基礎,你的心好,你的心誠敬,你的心善,由此而改變你的依報,你的依報就會愈來愈殊勝。所以說,佛說孝養父母是福田,它能種東西、能長東西,道理在此地。不是迷信,是因為孝養父母的過程是陶冶自己一顆骯髒心的過程,是煥發自己愛的過程。心善了、心愛了、念頭好了,依報隨著正報轉,自然而然你的公司就好,你的家庭就好,你的學業就好,你的身體就好。所以,孝道的圓滿是大圓滿。從初發心到成佛,其實就是一個孝字,做圓滿就行了。這是我對為什麼要回家孝養父母,其實什麼東西能跟孝養父母比?沒有任何一件東西可以跟孝養父母比。有沒有一個替代的?沒有。因為這種天然的安排,父子有親就在這,剩下的都不行。你說夫婦有別、朋友有信、兄弟有愛、君臣有義,比這種父子有親差太多了,這個緣太深了,大因緣,成為一家人。所以我們有父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千萬不要離開他們,回到他們的身邊是修行,是淘洗自己骯髒的心,把自己的愛心煥發出來最好的方法、最好的途徑、最穩妥的手段、最方便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