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439|回复:4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普賢行願品釋》一念入於諸劫願 ─ 索達吉堪布 傳講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3-08-12 11:0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普賢行願品釋》一念入於諸劫願 ─ 索達吉堪布 傳講

 



敬錄自《普賢行願品釋》  索達吉堪布 傳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683



戊四、一念入於諸劫願: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願我能一念間深入未來一切劫,未來一切劫都於一念間顯現,願我能一念間深入三世所有一切劫。



所謂入於未來一切劫,意思就是趣入未來一切諸佛的行境。未來有彌勒佛、勝解佛等無量諸佛出世,我們要發願於一念頃深入這些如來的行境。入於現在、過去一切劫也應如是理解。對於這個道理,印度某大德的《普賢行願品釋》說得非常清楚:“所謂深入未來一切劫,不是單單入於未來的時間,在未來一切劫中有無數如來、菩薩、聲聞,這些聖者具有不可思議的等持、智慧等功德,在未來一切劫中還有無數六道眾生,這些眾生具有不可思議的煩惱和業障,對於淨與不淨剎土或者上至佛陀下至地獄眾生的所有行境,我們要發願於一念間趣入。為什麼要發願趣入清淨聖者的行境呢?是為了聽聞佛法,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最終現前智慧、方便等出世間功德。為什麼要發願趣入不清淨眾生的行境呢?是為了以佛法饒益這些眾生。”



這個偈頌其實是發願現前聖者的境界。凡夫人不可能一剎那中行持無量善法,但是登地的菩薩卻可以做到。《入中論》中說,一地菩薩具有十二種百功德,如一剎那震動一百個世界,一剎那度化一百個眾生,一剎那示現百種法門,等等。如果我們實現了一念入於無量劫的發願,就能在一剎那中行持無量善法了。



《華嚴經》云:“無量無數劫,能作一念頃,非長亦非短,解脫人所行。”(無量劫能容納於一念頃,而一念頃沒有變長,無量劫也沒有變短,這就是解脫者的行境。)對凡夫來說,一念頃就是一念頃,無量劫就是無量劫,二者根本無法互融。而對解脫者來說,不僅念劫可以互融,並且一可以變成多,多可以變成一,有可以變成無,無可以變成有,什麼樣的境界都可以示現。



雖然現在我們做不到一念入於一切劫,甚至一天入於一萬年都很困難,但只要自己不斷地積累資糧、行持善法,經常發願獲得這種境界,將來總有一天會登地,那時就能於一念深入一切劫了。



這個偈頌講了第四地的境界。四地菩薩圓滿了精進度的修行,此地菩薩以大精進遣除了懈怠,現前了智慧的光芒,所以叫做焰慧地。



現在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時,對於其中的很多境界是無法想像的,就像按照成人的智慧標準給兩三歲的孩子講課,孩子根本接受不了一樣,因為小孩子耽著的只是玩具,他們只能理解123。不過,雖然我們暫時沒有《普賢行願品》的境界,但是當我們證悟了萬法在勝義中離一切戲論、在世俗中如夢如幻時,就可以現前這些境界,所以大家應該努力培養空性智慧。



通達空性特別重要。凡夫人對我和我所特別執著,對親友和怨敵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要求他們平等對待親友和怨敵,這是絕對做不到的。他們會想:敵人就是敵人,親人就是親人,怎麼可能平等呢?但是,很多佛教徒通過修行卻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將親怨完全視為平等。以此類推,雖然現在我們無法現前一念入於一切劫的境界,但只要證悟了空性,就會現前這種境界。



在《大乘止觀法門》中,以做夢、醒覺之間的對比,闡述了時間無有真實長短之理[1]。以前你們學過《醒夢辯論歌》,那裡面對這個道理也有詳盡宣說。大家應該看看這些論典,這能增進對於時間無自性的認識。








[1] 如云:我今又問汝,汝嘗夢不。外人曰。我嘗有夢。沙門曰。汝曾夢見經歷十年五歲時節以不。外人曰。我實曾見歷涉多年,或經旬月時節,亦有晝夜,與覺無異。沙門曰。汝若覺已自知睡經幾時。外人曰。我既覺已借問他人,言我睡始經食頃。沙門曰。奇哉,於一食之頃,而見多年之事。以是義故,據覺論夢,夢裡長時便則不實。據夢論覺,覺時食頃亦則為虛。若覺夢據情論,即長短各論各謂為實,一向不融。若覺夢據理論,即長短相攝,長時是短,短時是長,而不妨長短相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8/12 11:07:12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3-08-12 11:0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81



醒夢辯論歌.幻樂眾音講記



全知米滂仁波切 



益西彭措堪布  譯講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3-08-12 11:0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壬五、(認識真性)分二:一、認識實際;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癸一、(認識實際):



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



能壞眾惡見,涅槃不二門。



一切法空性無我的妙理,是諸佛聖者所行的一真境界,空性法能摧壞眾邊執惡見,是獲得涅槃的不二法門。



諸法空性無我的妙理,是法界究竟實相,是諸佛聖者的行境,若以言語解釋實相空性,可以如是詮指。《現觀莊嚴論》中云:般若波羅蜜,四聖者之源。內道的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的果位,皆來源於般若空性法,《般若經》中對此有多處強調,由此可見修習空性法的重要意義。若能通達緣起空性真義,即能摧壞三界一切惡見,因三界一切惡見,不外乎由常見斷見而衍生的執實邊見,若能以緣起性空正見對治,即可徹底毀壞這一切執著實有的邪惡見解。而且般若空性是獲得涅槃的不二法門,也即唯一法門,若不證悟空性,任何解脫果位也不可獲得。在此處,俄巴活佛、堪布阿瓊在注疏中,為聲緣是否要證悟空性,作了詳廣的辯論,在大疏中也引用了不少教證理證分析過。本注疏於此不再贅述,欲知其詳者可以參看《定解寶燈論》等相關的論著。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3-08-12 11:0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著重宣演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無著菩薩以《現觀莊嚴論》為宗綱,開創了廣大行派,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龍樹菩薩以《中論》為根本論,開創了甚深見派,直顯般若空性深義。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即聖天菩薩(亦稱提婆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四百論》;另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於《四百論》尤應深加研習。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3-08-12 11: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敬錄自《中論講記》   龍猛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9.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30.pdf



癸二、(說自宗無過失)分二:一、抉擇中觀正見;二、宣說緣起空性。



子一、(抉擇中觀正見):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眾因緣所生的法,我說就是空性,也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我”在藏文中不是很明顯,“我”指龍猛菩薩也可以,因為龍猛菩薩是根據佛的經典才宣說一切萬法是空性的;“我”指佛陀也可以,因為佛陀在《楞伽經》、《大般若經》、《寶積經》等經典中都有“我說一切法空”等的詞句。



對於人們所看到的名言中的顯現法,現代科學也試圖分析其現象和本質,並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說法,但在佛教看來,名言諸法的現象是由因緣所生,它的本質就是空性,唯有假名。《顯句論》說:由各種器具、零件組成的馬車,除了種種支分法以外並沒有實體,所以“馬車”只是假名。同樣,因緣所生的法無有自性,只是假名,這就是所謂的中觀道。



很多人不懂什麼是中觀,認為既不是上也不是下的中間就是中觀,但這並不是中觀。那什麼是中觀呢?《寶積經》云:“有是一邊,無是一邊,離二中間,則無色無受想行識,如是中道名為得證實相方便。”有是一個邊,無是一個邊,智者不住二邊,也不住中間,了達無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中觀道就是證得實相的最勝方便。《般若經》云:“云何名中道?謂離有起無起及有無等邊故,名為中道。”什麼是中道呢?不是有生不是無生,超離有無等一切邊就是中道。或者說,名言中有如夢如幻的顯現故不墮入斷邊,勝義中沒有絲毫本體成立故不墮入常邊,遠離常斷二邊就是中觀。



緣起、空性和中道只不過是名字不同而已,實際是一個意思。《般若燈論釋》中引用《楞伽經》云:“自體無起,體無起者。”“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空,若言從緣生者,亦是空之異名。何以故?因施設故。世間出世間法,並是世諦所作,如是施設名字即是中道。’”《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說:“所謂的‘中觀’、‘空性’與‘緣起’三者,本來就是同一含義,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以水月的比喻對緣起空性做了說明:“……在現見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實相之時,從月影之現分而言是世俗諦,從月輪無實空性分而言是勝義諦。”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說: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是大圓滿最重要的修行,本來清淨就是徹卻、直斷,任運自成就是托嘎、頓超,這二者分別是勝義和世俗。榮素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說:就像一個人既是婆羅門又是持戒者一樣,法和法性是一個本體上的兩個反體,如果證悟了法和法性也就證悟了二諦。



世間的智者們難以領會緣起空性的道理,這唯是佛陀的不共特法。許多論師在撰著中觀論典時都對這一不共特法以及宣講者佛陀進行了讚歎。《迴諍論》云:“空自體因緣,三一中道說,我皈命禮彼,無上大智慧。”全知米滂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宣說稀有緣起道,無與倫比殊勝者,令解三有之束縛,佛陀釋迦獅前禮。”《中論》云:“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世間曾出現了無數名人,他們的學說都被後人一一推翻,但誰能指出佛陀所說的緣起空性的半點過失呢?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有。世間雖然有種種誘惑人的花言巧語的學說,但它們終究不能引導眾生獲得解脫,而只有佛陀宣說的緣起性空才能使眾生擺脫輪迴的苦海。因此,學習緣起空性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對佛陀生起堅定的信心。



一般來說,對世尊生起信心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鈍根者的方式,一種是利根者的方式。鈍根者通過閱讀《釋迦牟尼佛廣傳》等經論,在了知佛陀所具有的布施、持戒、安忍等功德後對佛陀生起信心;而利根者是在修學並通達佛陀所宣講的緣起空性後,知道整個世間唯有佛陀才真正通達了萬法的究竟實相,從而對佛陀生起不退轉的信心,這時的信心絕不是膚淺的恭敬膜拜。如果不學中觀,可能只會人云亦云:“佛陀非常了不起,佛陀的功德第一……”而要對佛陀生起真正隨法的誠信,只有以智慧通達緣起空性。



當然,佛法的精要──緣起空性並不是那麼容易通達。為了通達甚深的空性,大家要經常祈禱佛陀。法王如意寶從印度回來後要求五明佛學院展開辯論,法王讓大家在辯論之前念誦《迴諍論》和《中觀莊嚴論釋》中的頂禮句,以此祈禱佛陀。上師在講中觀的時候也是先把本論的頂禮句念一遍,之後才開始宣講。因此,大家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祈禱。



這個頌詞相當重要,希望大家詳加分析,不能僅停留在字面上。雖然字面上的理解也是必需的,但最關鍵的是要看頌詞的內容能不能令心產生觸動?如果沒有觸動,那即使天天聞思修行也沒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定要讓最關鍵、最重要的頌詞在心中扎下根。如果能這樣,那對自己的修行將有非常大的利益,退一步講,不要說真正通達這裡所講的空性,哪怕只是在阿賴耶上種下空性的種子也非常有意義。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439|回复:4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