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2月8日下午 ]
演讲人: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能与对佛教很有贡献的明慧法师,佛学院的各位出家师父,居士菩萨们,集聚在梅州千佛塔寺,共享佛法的甘露美味,我个人而言非常高兴!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佛教徒应怎样修学、弘扬佛法,这从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团结和合、弘法利生四个方面来讲。
一、清净戒律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必须要有一个戒律的所依。故佛临入涅槃时说:“我在世以佛为师,我入涅槃,波罗提木叉者,是汝等大师。”《法苑珠林》中云:“又智度论云:若人欲求最大善利,应当持戒。戒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住,戒亦如是,一切善法皆依戒住。”所以,若没有戒律,世间最胜功德和出世间四圣果——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就无法现前。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遇到佛法、行持善法非常不容易,在有这么好的机缘时,一定要受持戒律。如果自己各方面的因缘具足,就应受持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的戒律,其功德非常广大。《大宝积经》中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假设有人以七宝装满恒河沙数世界,供养一切如来,当然功德无量无边,但这也没有一个人受持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本缘经》中亦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在座的大多是出家人,在种种眼花缭乱的外境纷纷呈现的末法时代,我们能有出家的因缘,能获得佛陀的戒律,就应如护眼目般护持,这是非常有福报的。
其实,出家僧众对人类社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影尘回忆录》里面讲:倓虚大师遇到一位钟表经理,这个人说:出家人不干活、不生产,整天在寺院里消耗,对社会是一种负担。大师以他熟悉的钟表比喻说:就像钟表的轴承非常重要一样,和尚是“世界的大轴”!虽然出家人不动,但他们为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造福、祈福,让人们行持善法,贡献非常大。最后这个人哑口无言。
所以,虽然出家人不一定像农民、工人、商人一样,在社会上从事生产、流通,但实际上,却在改善整个人类社会乃至一切众生的心理和精神。当然,出家僧众也应以戒为师,若具有净戒和闻思修行的功德,就可以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作为在家居士,也应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佛陀在《等持王经》中讲得很清楚[1]:在正法时代,于千百万劫中,以七宝、花盖、花鬘等供品供养诸佛,其功德无量无边;但末法时代,哪怕一天守一分戒律,其功德也远远超过前者。因为人的根机不同,大家不一定有出家的缘分,像大比丘和比丘尼一样,看破今世、放下一切,在寂静的地方度过自己的一生;但作为修行人,至少也要受持居士五戒中的一两分戒律,其功德也相当大。
我们都知道,在《大悲妙法白莲经》(即汉文《悲华经》)中说[2]:在千佛教法下受持戒律的在家人和出家人,因种种原因破戒,但因受戒的原因,即使堕入恶趣,在贤劫千佛最后一佛——胜解佛的教法中,一定会获得解脱。所以,从长远利益来讲,受持戒律相当重要。从暂时来讲,没有清净的戒律,连获得人天善趣的果位都相当困难;就像没有盆子,也不可能有盆子里的水一样。所以,戒律相当重要,大家应护戒如眼。
二、闻思修行
光受持戒律还不够,佛经里面讲,在有了戒律之后,还应闻思修行,因为这是佛教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被人们共称为第二大佛陀的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过:“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也就是说,佛陀妙法最根本的是教法和证法,教法唯一通过讲经说法来弘扬,证法唯一通过修行来获取。如果一个佛教的道场,没有讲经说法和修行,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象。所以,闻思修行非常重要!
单就闻法而言,也特别重要。《华严经》中云:“一切佛法以何为本?不离闻法为本。”意谓:一切佛法的根本实际上不离开闻法。而闻法的功德也很大,《正法念处经》中云:“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为什么离开了闻法,没有一法能调伏心呢?因为要调伏心,首先要听受佛法。在座的各位应该清楚,许多人都因不听佛法,导致不懂佛法,对佛教没有正信,甚至产生各种误解和非理作意。
现在汉地金碧辉煌的道场特别多,作为道场应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对出家僧侣开办佛学讲座,安排法师讲经说法,因为讲经说法是佛教最根本的事业。僧侣们也应持之以恒地听闻佛法,不能今天在一位法师前听一两堂课,明后天就走了。这种不稳定的行为,不要说修学佛法,连做一名企业员工也无法胜任。因此,出家僧众一定要长期闻法。
第二,要让在家居士听闻佛法,因为没有听闻佛法,就不可能懂得佛教的真正意义。现在一个大城市有几百万人,皈依佛教的可能有几万、几十万,这么多人当中不知有没有真正懂得佛教教义的?如果对教理一点一滴也没有领悟,表面上看来是一位修行人,或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实际上是非常可怜的!而且,这种徒有形象的佛教徒,对佛教是有利还是有害,也很难说。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闻法。
尤其希望汉地的道场,在各方面的因缘、条件具足时,能对在家居士长期开展讲经说法活动。因为,很多寺院对出家人有讲经说法,但很少有让寺院里的法师为在家人长期传法的。刚才得知贵寺准备修建讲经堂,若能建成非常大的讲堂,让成千上万人都能听法,不知该有多好!
当然,烧香拜佛也很重要,因为现在世间人特别喜欢平安、健康、发财。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让来到寺院里的人,获得他们最欠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佛法。因为,人们在社会中长期遭受各种染污,心中贪嗔痴等烦恼涌现得极其猛烈,痛苦、焦虑层出不穷。对这样的可怜众生,如果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出家人视若无睹,那就不合理。因此,我才有这个殷切的期望。
当然,讲经说法者主要是出家师父。如果有居士智慧、能力、人格、悲心等因缘具足,也可以让他们给大家开导佛教的意义。这样自他都能得到利益。
闻法以后,还要思维和修行,否则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意义。《华严经》中云:“乃得佛法,但以口言,无有是处。”如果在得到佛法之后,光在口头上说得滔滔不绝,实际上一点都不行持,那就是口是心非,并没有真实的利益。因此,要再三思维、修行,这样才能品尝到佛法的美味。听说贵寺修建的过程中,大法师每天坐禅一两个小时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思维、修行佛法的意义。
《大般涅槃经》中,有三种精彩的比喻,即:无目者、一目者、双目者,分别对应无有闻法、只闻而不行持和有闻有行三者。意思是说,从来没有听闻过佛法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人一样;只听闻佛法,而没有修行,就像只有一只眼睛的人一样;既有听闻,又有实地修持,就像具有双目的人一样。每个人都愿意具有双目,不愿意有残疾,那就要闻思修行并重。
自古以来,包括汉地禅宗、净土、华严、唯识等宗派的高僧大德在内,都是通过闻思修行获得开悟,而饶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如净土宗的慧远大师,以前他学道教和儒教,在道安法师那里获得法利后,他说:“儒道九流,皆糠粃耳。”所以,真正通达佛教教义时,会觉得世间法没有真实的意义,包括儒教、道教等宗派,都是糠粃,不是精华。因此,要真正品尝到佛教的教义,必须再三闻思修行其内含,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这种殊胜的因缘。
因为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佛教要像以前那样兴盛,也有一定的困难。像唐朝,22个皇帝只有一个不信仰佛教;元朝时,忽必烈等皇帝把藏传佛教引入汉地,很多皇帝都信仰藏传佛教;在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崇信佛教,翻开历史书大家都明白。在这样的时候,全国上下所有贫富贵贱的人都会重视佛教,因为国君信仰佛教,下面的人即使没有信仰,表面上也会装着顶礼佛陀。虽然现在要达到这样的局面不容易,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让许许多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也并不是很困难,但首先自己要闻思修行。
闻思修行的基础需要人格,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就特别强调人格教育。虽然孔孟思想所讲的人格很重要,但最根本的就是人要稳重,在学到知识后不能傲慢,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报答恩德。因此,我们都应在人格贤善的基础上闻思修行。如果没有闻思修这一核心,任何道场都是形象,也不可能将佛教的精华传递给他人,想通过修行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获得圣者果位,也相当困难。
总之,希望各个道场都要认识到闻思修行的重要性,并尽一切努力创造闻思修行的气氛和因缘,如果有这方面的条件,还要全力以赴让善缘越来越增上!
三、团结和合
佛陀在《大宝积经》里面讲:“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实际上,任何一个团体、组织,都应该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因为只有在融洽的氛围中,才有生存、发展的机会。所以,在藏汉等地弘扬佛法的人,都要有开阔的心,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佛法。实际上,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各个教派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我们不应把佛的宝藏据为己有,成为个体化,更不应把它当作个人的宣传品来排斥一切纯正的佛教。
佛教就像虚空,覆盖所有器情世间;佛教就像海洋,谁都可以饮用;佛教就像空气,谁都有享用的因缘。但佛教徒往往以自己的偏见和狭隘见解,把它束缚于特别微小的空间,而没办法弘扬开来。因此,应排除个体主义,要有“佛门一家”的广阔胸襟。
佛陀在《摩诃僧祇律》中讲过:“离诤讼和合,寂静觉泥洹。”所以,在弘扬佛教的时候,一定要远离一切争执不休的言行,而和和乐乐,这样就能获得寂静,并能觉悟涅槃。
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不少佛教道场,很多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和知识分子,心态都不像以前。大家也应从宏观出发,不能因为我是学密宗的,你是学显宗的,或我是学净土宗的,你是学禅宗的,就互相排斥、抵触,一直互不接纳。当然,自己是什么宗派,也没有必要舍弃。如果自己一点主意、方向都没有,那就不合理。但在自己宗派的基础上,还应容纳、接受其他宗派的优点、经验、教训,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所有佛法。
我认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是每个道场、每位教徒的责任,这个重担需要大家共同肩荷。所以,居士之间不应为了一个上师整天争论:他是你的上师,我的上师是这位。有的还把大家共同的上师当作私有财产归为己有,甚至说这个寺院是我的寺院,那个寺院是你的寺院,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在藏汉佛教的历史上,因为宗派之间不团结、不和合,对上师的观点争执不休,发生了很多特别丑恶的事。这是谁造成的呢?这是个别佛教徒没有包容心,没有容纳所有佛陀教法的智慧导致的。
我去过很多藏地和汉地的寺院,如果住持心地广阔、心态开放,能接纳所有清净宗派的上师和教法,那他的传承弟子也会有这样的心态。如果一位上师只顾自己小小的范围,那他的传承弟子也会跟着他学。所以,上师一定要有包容心。
以前也讲过,不管是悲心还是智慧,佛教与其他宗教都不相同。其他宗教的悲心只涉及人类,有的只悲悯自己的教徒,对异教徒和其他众生却一概排斥,甚至进行杀害。而其他宗教的智慧,有的只顾及今世,如分析物质等;有的虽然顾及下一世,但下一世只能变成天人,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结果,甚至连寻找上一世的能力和智慧也没有。大家都清楚,佛教的智慧能将一切万法彻底抉择为空性,而悲心遍于一切众生,这是至高无上的。
虽然从佛教的教义来讲,完全可以团结和合,但人的分别念却特别狭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若真正有无私、大爱的心胸,佛法就可以广泛弘扬。
总之,团结和合是修行、弘法的最好方法。
(接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