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投胎,等于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那么我怎么看过去,就是说我现在生活怎么样,好或不好的,去反引,我前世做得好与不好;将来怎么样,看现在怎么样,现在做善事、做好事,将来保证比较好的,现在做坏事,将来保证不好,所以将来好与不好就是现在做的结果。
所以这个心态对人生来讲,过去发生很多事情,好比前世了,过去的。发生很多事情,我们要得出经验,检讨、鼓励自己,错的不要再做,好的就再做,这就是经验。将来怎么样,将来发生很多事情,是现在种下的因的果,将来怎么样,我们要有勇气接受它,不要埋怨,不要怨天尤人。将来产生的事情,是现在自己种下来的因的果,如果希望好的果,好的未来,好的明天,就要好好掌握现在,为未来做更多的准备,种善因结善缘,这是最好的保证。以这种心态看人生,过去的就是经验;现在掌握目前、活在当下,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情,种善因,广结善缘;将来发生什么事情,要承担,要有这个勇气(承担)这个因结下的果,用这个态度看人生就比较积极。
最后呢,时间差不多了,我想说佛教与人生观。
我强调几点,我认识的很多的人,尤其西方,认为佛教是迷信的,拜偶像,不科学的,是消极的,其实刚刚相反,佛教并不是迷信,很科学的。我刚才也讲过科学了,清清楚楚讲了佛教跟科学的关系,既然不是迷信,我们拜佛不是求神,求佛,是求佛菩萨帮助我们,给我们信心,为自己种善因、结善缘,求佛、求菩萨没有用的,因为自己不做,他们帮助不了我。只有我们自己帮助自己,他们的加持帮助我们做得更好,但如果自己不做,佛菩萨帮助不了我,只要自己肯做,那佛菩萨就可以透过他们的慈悲心,可以加持,帮助我们做得更好,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来做,所以说不是迷信的。
更重要的是十分积极的,佛在强调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慈悲心来自度度他,帮助自己和他人,比如四大菩萨的精神。我们肯定要发个愿做这件事,这个愿付之行动,用智慧跟慈悲来支持这个行动。所以我们经常用四大菩萨的精神去做事,我讲一讲为什么佛教是积极的。
我讲的不是佛教的思想,是佛教的应用版。佛陀成佛以后,他出来讲佛,转法轮,给最初的僧团的比丘讲四圣谛。苦集灭道,当然,很深入地讲那个苦,讲怎么摆脱苦,生老病死的苦。但是如果我对普通大众这样讲,很多人不知道、不认同,所以我就这样改了一下,实际上苦集灭道是四个阶段,苦集灭道。
苦,比如说我们每个人经常会碰到很多烦恼,很多问题,你的烦恼、他的烦恼、我的烦恼、我的问题,这是苦;有些人采取一个态度,哎呀,怨天尤人,是上天对我不公平,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没有用。佛陀说最重要的是苦集。第二步,什么是集呢?原因。所以一部分说你这个发生的问题,苦恼、烦恼,已经发生,是存在的,不能逃避,一部分人就有勇气接受、认同这个问题的存在,接受它、认同它,第一步。第二步,集,就是我们要透过我们自己的能力,要找出它的根源在哪里,要找出它的因,要找出它的缘,因为每件事情的发生,我刚才说它的发生是因缘配合产生这个事情。
烦恼也是个果嘛,我要尽我的能力找出为什么产生这个烦恼,它因在哪里?它缘在哪里?只要我找出这个因跟缘,那么根据这个因跟缘的了解,我可决定烦恼可不可以避免,烦恼可不可以取消,或者这样取消部分的烦恼,所以第三部分是灭。消灭这个烦恼,可能全部消灭,可能消灭一部分,我们定了一个目标,第三部分等于说我们定了一个可行性目标。第四部分,苦集灭道,道是方法啦,我们根据我们定的目标,制定这个方法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你看,做人的态度是苦集灭道,一就是对发生的问题,我们积极采取一个正面积极的态度,要认同它、接收它;第二找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第三根据我们的了解制定一个目标;第四找出最理想的方法。因为当你理解原因以后,也找出对治原因的方法来处理它,解决它。所以苦集灭道是做人的四个程序,整个佛教的精神在第二步,集。因为你看,一个人,一个很普通的人,他看一个问题可能看很表面的原因,不能深入,很主观看这个问题,这样就算来解决这个问题,问题还是存在的。智慧越高的人,了解的不只一般的看法,他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只要他找出深入的原因,解决深入的原因,绝大部分的问题就解决了。
佛菩萨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里,所以根本没有烦恼。我们整个佛教的教导是提升,帮助提升我们的机会,只要问题一产生,我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解决问题更方便,烦恼越来越少,所以整个佛教精神在帮助我们提升智慧来达到第二阶段——集。苦集灭道,然后才有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提升智慧,就要靠修行了。在修行过程中也要提升慈悲心,所以你看佛陀出来讲经,十分积极的。说有问题不要放弃,不要埋怨,自己去找根源在哪里,定下一个目标,是不是很积极啊?完全不是消极的。很多人不明白,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根本不了解佛教。
有一次跟星云大师谈话,他告诉我一个案例,他说,有一个太太,跟他说:“唉!我的丈夫在外面有另外一个女人。”她很烦恼,不知道怎么办好,离婚又觉得不愿意,怎么办?星云大师说:“这是苦啊,如果你停留在苦,就永远走不出去。你问问自己,为什么丈夫会这样?本来是一对好好的夫妇,为什么突然丈夫离开你?肯定有原因的。你可不可以想想为什么这样?”叫她找出原因。找出这个“集”,这个太太不埋怨了,静下来,想了想:“啊,可能我过去沉迷打麻将,没有好好地照顾我的丈夫。他回来了,没有一顿好饭给他吃,没有家的温暖给他,这样很自然的,他要找外面的温暖。这样子就是原因了。”
星云大师说:“既然这样,那很简单,你想最终目的是什么样?发愿让丈夫回到你的身边,这是你的‘灭’,你的目标了。方法怎么样呢?很简单,改善、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了。放弃打麻将,家务做得好好的,丈夫回来了,弄很好的菜给他吃,给他温暖,这就是手段了。”结果怎么样?她丈夫回到她身边了。如果她永远停留在苦这个阶段,埋怨、埋怨、埋怨,不找出原因,结果不一样。
所以佛教是很积极的。佛教的积极性在于:第一,我们明白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能改变。我一定要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有勇气接受它。更重要的是,我们尽我们的能力,改变不能接受的未来,而事情尚未发生,不能接受的,尽量改变它,改善这个缘,改善一切。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生老病死这个问题。死,每个人不能逃避,但是怎么样看待死这件事,怎么安自己的心,是最大的问题。怎么改善自己不怕死,生生投胎,投胎更好(的地方)。种善因、结善缘,这是最好的保障。佛教,我相信不是消极的,是非常积极;不是迷信的,是科学的。佛在教导我们修我们的心,通过修心增长我们的智慧跟慈悲心,学四大菩萨的精神,发大愿付诸行动,以智慧跟慈悲支持我们的行动,所以智慧和慈悲作为基础,精进努力地行动,达到我们的愿,也是目标,所以这第三点是四大菩萨的精神。
既然这样,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心安理得,好像庄子说“内不化”这个境界。心永远安乐自在的,不怕,半夜敲门也不惊,心无挂碍,没有挂碍的事情,当然没有恐惧了,没有恐惧,也没有颠倒梦想,这个是《心经》讲的。这样我们肯定会建立和谐社会,人间净土就在我面前了,不要跑到很远的东方、西方,我们就是在净土里面生活,主要看我们的心怎么看。
最后再介绍几本书。在我做了18年校长,在退休之前两三个月,很多朋友问我:“校长你可不可以用简单的两三句话总结你18年的感受?”这难度很高啊,怎么用两三句话能总结18年的感受呢?我想了一段时间,结果用了“感恩”两个字,用“感恩”两个字总结我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觉得,校领导也好,无论有多少很好的意见和政策,如果没有老师同学认同、支持、推动,是不成功的。所以学校的成功肯定是所有的人投入的成功,所以成功都要感恩他们。从这个事情可以推广到任何事情。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周边的人、周边的助缘,十分重要。这个助缘要感恩,这样人生才快乐自在。所以用感恩两个字,这样很多朋友说,为什么不讲过去的经验,从小到大,从教育、信佛、出来做事。写出来写一本书,叫《感恩这一刻》,因为没有想到在这里做讲座,所以没有带过来,只有一本送给大和尚。这本书本来是在香港出版,上个月刚刚在西安交通大学用简体字出版,有兴趣的书店应该可以买到,去看看。
在佛教方面我对《心经》有点体会,其实我对《心经》了解很肤浅的,但是为什么写书呢?就是我的皈依师是柏林禅寺的净慧大和尚,净慧法师,星云大师也是我的好师父。他们说,现在在佛教界,希望多点你这样的人,科学的大学校,讲智慧,讲佛,比较好一点。他鼓励我多写书推出来,我说我没有能力写,他说没有问题,只要写就可以了。所以我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