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833|回复:7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德宗萨钦哲仁波切-法露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3-03-30 09:5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大德宗萨钦哲仁波切-法露

1,曾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快乐、悲伤,曾有那么多人渴望得到你的爱,你也曾渴望得到那么多人的爱。你们为爱疯狂,


 


争吵,甚至自杀。这就是我们如何在玩轮回的游戏。


 


 


2,当你追逐幸运的同时,通往不幸的门被打开了。真正的幸运是知足。


 


 


3,The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merit is always in reference to what is closer to the truth or farther away from the truth.


 


Anything that brings us closer to the truth is merit. Anything that takes us farther from the truth is lack of merit.


 


 


4,不只是爱情,记住一切都很短暂。你要这样想:或许这是我喝的最后一杯咖啡,或许这是我读的最后一本书。


 


当你时刻生起这种警觉,才能真正去享受和爱。否则,我们永远都在考虑下一件事。永远都在考虑下一件事。


 


 


5,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业也不仅是“这是我的业”的结果而已,


 


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字面上来说,业是指行动——任何的行动。“相信业”的意思,就是对你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


 


 


6,如何能找到“我是谁”,这个问题本身非常重要。我并不是说它没有答案。但在佛教里面,寻找“我是谁”本身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7,你们必须要学习去“思维”。我想让你们几秒钟的时间真正的“思维”我是谁。并不是让你们去思维:“我是中国人”;


 


“我的护照号码多少”,这些循规蹈矩的事情,也不是思维“我是男的”或是“女的”是超越这些问题。就是思维:“我是谁”。


 


 


8,西方极乐世界与去西方毫无关系,它是指我们所有二元分别的参考点这个太阳,完全的落下去,并且超越了参照,这才是最庄严的佛土。


 


 


9,“禅修”这个名词已经被滥用。我们应该把这个名词改成“活着”。因为无论三分钟、五分钟,在禅修的那段时间里,你在活着,


 


你是有意识的活着的。目前,我们基本上是行尸走肉。当我们喝茶时,我们在想着别的事;当我们看着美丽的树木时,我们注意不到


 


绿茵美景。活着很重要,可是赤裸裸的活着更重要。


 


 


10,如果你想体验实相,就必须发起纯正的出离心。当然,关心此生和来世并不等于执着,但是,对于今生来世唯一有价值的关怀,


 


就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缘——生存的真正目的,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生命的真实意义。


 


 


11,在佛教中生活的“意义”并不重要。如果你问我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执,不痴迷,


 


没有特定的习惯,不偏执。


 


 


12,在多数佛教的观念里,精进表示你要多念经,多念咒,要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把你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


 


这是一般佛教里认为的精进。 但是精进并不只这些。很努力地去读一个东西,或是很努力地去修法这个并不是精进;


 


精进表示一种愉快或愉悦,这种愉快是很重要的。


 


 


13,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


 


真正的爱才有可能。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关怀别人。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


 


都和真爱相反。


 


 


14,我们几乎一直被愤怒、嫉妒或傲慢所牵动。我们透过五种有色太阳眼镜来看事情:妒忌的眼镜、愤怒和眼镜、傲慢的眼镜,


 


等等,我们透过完全扭曲的观点来看实际客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变得不正常。


 


 


15,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慈悲”呢?因为与愤怒、嫉妒等相比,慈悲是最安全、最接近菩提心的情绪。慈悲来自于了解与同理心。


 


 


16,释迦牟尼佛说,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我们的人生,它像一个旅店,人来人往,check in and check out. 听起来很简单,


 


却是相当惊人的真谛的教授。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短暂”的美妙之处。假如一件事物真的“永恒”地停滞下来,


 


无论多美好,也会发臭。


 


 


17,我们的期待,如果审视它,就连我们走路的方式都是基于期待。我们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获得赞美,以便不会受批评,


 


以便得到某种东西,以便受到重视...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真诚无造作。缺乏真诚无作时,我们就再度变得软弱,


 


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18,「解脱」意指从误认幻相为真实的迷惑中解放出来。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想要」解脱,必须「想要」获得证悟。


 


只有在培养出对证悟真诚的渴望时,我们才会自动地在世俗层面上学习如何「不想要」具有野心。这种渴望不易生起,但是如果缺乏它,


 


毫无目标地踏上心灵之道是绝无意义的。


 


 


19,观照心念的要点是让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相融,这个修持可以在各种日常情况下进行。例如,当你在电扶梯上,或在赶火车,


 


或在百货店里,或在电影院中,尽量将你们的心相融在一起,直到你离开为止。这一点都不占用时间,结束后也很容易回到你正在做的


 


事情上,不论你是在购物、看电影或看足球赛。


 


 


21,佛法修持的核心是「正念」,如同我们一再被提醒的,修行者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不散乱。因此,有了正念做为修持的核心,


 


当我们忆念上师时,我们已经在呼唤他了,而且,也可以确定他已经听见了。从某方面说,忆念上师是最有效的一种正念。


 


 


22,保持真诚会增长你对别人的尊重。你会知道他们正因为他们自己不真诚而在受苦;你会毫不傲慢,自然地以细心周到的慈悲


 


来响应他们;你会同理他们的易受伤,并有真诚亲切的合宜举止。


 


 


23,如果彩虹出现,人们会认为这是很吉祥的事,如果晚上梦见上师来到你面前,你会认为很好。这些都是极端的想法,减少它们,


 


不要在意,不要太去想它们。如果你能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大手印行者。因为不管谁来了,佛来了也好,魔来了也好,都是你的眼睛


 


耳朵舌头所感受到的,不过就是如此!


 


 


24,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情绪呢?完全不要造作,只要看着它就好。当你注视情绪的那一剎那它就会消失。初学者会发现情绪很快会再出现,


 


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你开始看着自己情绪的瞬间,它们立刻就会消失。即使只消失了一瞬间,「情绪消失」的这个事实,便意味着智慧


 


曙光在片刻之间出现了。


 


 


25,误解菩提心就只是仁慈、温和与无私地关怀他人,是个多么容易掉入的陷阱。一旦我们掌握到菩提心更完整的面貌,才会开始理解到


 


某个人是否为菩萨,并不在于他们的外表与行为,而是在于他们对空性的理解,而空性的精要即是悲心。


 


 


26,「觉性」是佛陀教法的精随所在,从你觉知自己吸气与呼气的清凉空气,到你对自然感知的甚深觉知,都是。具有无量悲心和勇气的


 


一切诸佛,其主要目的和事业就在於为我们响起能带我们趋向此觉性的警钟。


 


 


27,谈到佛法,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佛法和生活分开,佛法并不包含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常跟人说,这样的佛教修行对我们可能没什


 


么帮助。


 


 


28,“我们为什么要佛教?”简单的回答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持久的、便宜的,而且可随身携带的乐趣。这要如何办到呢?


 


就是了解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


 


 


29,如果你真正有智慧的话,便能找到涅槃的地方,就在痛苦里。痛苦是最好的老师,你不必花一分钱,不必很尊重他,也不须发什么戒言,


 


这老师都与你同在。 事实上痛苦是你逃不掉的。所以我们虽然生活在这充满痛苦的社会里,如果有清楚的觉知,那我们便会更尊重佛法。


 


这即是法对我们的加持。


 


 


30,我必须强调,那些新出炉的菩萨们,他们的慈悲心、菩提心与自信心都尚待成熟,若过速采取行动或假想自己负有某种使命,


 


是相当不明智的。如果你一定要有任何使命的话,那就是祈祷与发愿,愿有天自己会成为英雄。你最不该做的事就是第一天开始就表现得


 


像个英雄,那只会带来失望与挫折。


 


 


31,佛法的挑战在于它的单纯。事实上,越深奥的教法越单纯。单纯之所以是个大挑战,是因为你没办法经由学习、讨论和研究来破解它。


 


你越努力尝试,它就变得越复杂,虽然我们抱怨复杂性,其实人类在某种程度上热衷于复杂性。


 


 


32,【什么叫散乱】基本上,轮回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持续的散乱。想得到赞扬是一种散乱;逃避批评是一种散乱。在俗世里被称作“不散乱的”、


 


“全神专注的”,从修行的角度看,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很有组织、很有文化的散乱。只要有一个目标,你就必然会有散乱。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3-03-30 10: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33,如果你困在情里,如果你有伴侣。给予一切的众生自由很难想像,但至少我们可以给自己的伴侣自由,给我们彼此自由,这很重要。


 


34,试图以改变外在的世界来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把毫无准备的你激怒。


 


35,当你说 “我爱你”的时候,你的意思并不是这样,而是在问 “你爱我吗” ,或者是 “我想拥有你” ,我们所说的爱,通常是不折不扣的自私。


 


36,佛教徒常会犯一个错误:他们不做小的积聚福德的事,例如每日行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的。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


例如捐一年的预算款给佛教大学,每个月供十万盏酥油灯,或兴建一座寺庙等,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或资源之故。结果,他们什么也没做。


 


37,从究竟的角度来说,让心灵宁静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实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佛教老师宁可你有一个动荡但看到实相的心,


而不是一个长久平静却见不到实相的心。


 


38,「禅修」这个词已经被滥用。我们应该改成「活着」。因为无论几分钟的禅修,在那段时间里你在活着,你是有意识的活着。目前我们不是这样。


当我们喝茶时我们在想别的事;当我们看着美丽的树时,我们注意不到美景。活着很重要,赤裸裸的活着更重要。当你这么做时慈悲将生起。


 


39,修持,不是要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那只是满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让你活得开心快乐, 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我们的情绪及习气如此强大,即使真諦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必须先定义什么是「快乐」真正的意义。


 


40,悲心也是治疗寂寞的最好方法。寂寞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太注意自己而产生;当你努力减少自己的寂寞时,反而更加寂寞,


因为你把自己锁在自己里面。只要你从自我中踏出一步,开始关心别人、发展悲心,就能从寂寞中解脱,而发现许多伴侣——这并不是我们一般


所了解的“爱你的邻人”,而是爱一切众生。


 


41,当我们臣服于一些专门设计来被浪费、且须不断替换的产品时,我们变得格外浪费。推广这些产品背后唯一的目的就是牟取暴利。所以销售


这些产品的公司积极地鼓励我们养成越来越浪费的习惯,这样他们就可以卖给我们越来越多没用的东西。


 


42,父亲听列诺布仁波切曾说: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就是佛法。很多修行人都有过或梦想过惬意的"修行生活"。在一种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中,


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道友彼此安慰、鼓励,这种想望并非不好,但若以为这就是修行,则加入的只是"成佛者俱乐部"。


 


43,视一切事物短暂而无价值。我们并不一定要将一切都给光,但我们对它们不会有执着。当我们了解所有的财物都是无常的和合现象,无法永远


紧握不放,布施实际上就已经实现了。布施的要义是消除我们对恒常的概念。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3-03-31 06:4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44,当我们修行佛法,有时会有障碍,比如丧失愿力、丧失虔诚、丧失慈悲... ...。为什么?因为你快靠近目的地了。魔罗要赶紧出来干涉!他有各种办法,首先,好胜心;其次,欲望;第三,怀疑;第四,不间断的散乱... ...


 


45,身为普通人类,我们都有很多很多情绪,最让我们稳输不赢只有损失没有一点好处情绪就是骄傲和嫉妒;尤其是嫉妒,完完全全没有一点道理。如果说别的情绪会让你贫穷,嫉妒这个情绪就是会让你彻底破产。嫉妒是我们最难侦查到的最难看清楚的;更要命的是嫉妒会以很快速度把别的情绪鼓动起来。


 


46,现代某些“金刚乘”师徒之间的表现,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让人觉得,或他们自己觉得,“金刚乘”允许你饮酒吃肉,或者允许你纵情于异性之间。他们认为“金刚乘”是一条允许你干这些事的道。但是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在所有的“密续”中,找不到任何一句话,是允许你作以上这些事的。


 


47,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想延续好的东西,或者想在未来用更好的来取代它;或者我们沉溺于过去,忆念着曾经快乐的时光。讽刺的是,我们事实上并未曾真正珍惜过我们所怀旧的那个经验,因为我们正在恐惧中忙于攀执于期望。


 


48,佛陀教导人们,若要富裕,就要布施;若要征服敌人,就要慈悲。但他同时规劝大家,若要富裕,首先要知足;而若要征服敌人,先要征服自己的嗔恨。究竟上,他教导大家,经由解构自我,痛苦可以从根断除,因为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痛苦。


 


49,假如你看到一朵美丽的花,突然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太棒了!安住在那一刻,那就是你结合你的生活与灵性生活的方式。安住当下,而非过去――没有用的,它已经过去了,不要太过停住于未来――没有用的,它不在你的控制。


 


50,佛从没说过,离弃轮回才能够获得涅槃。佛说的是,轮回不存在就是涅槃。佛从来没说,你放弃轮回,然后到达涅槃。佛说,你必须了解轮回不存在,那就是涅槃。


 


51,佛教的终极目标不是放松自己,与宇宙合而为一。学佛的目的是成佛并利益众生。


 


52,念诵是禅修的一部分,是一种禅修技巧。禅修有点像以毒攻毒,我们的根本问题是持续的散乱。因此禅修的作用是以一种散乱来中和其它的散乱。念诵就有点像是这样。实际上所有的仪轨,甚至只是供水,如果你认真清洗器皿,真正专注于清洁,就是修持了禅定。


 


53,佛陀自己讲的非常清楚。他说: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里。佛从来没说,我只待在佛堂里。所以只要我们有虔敬心,只要我们有慈爱、悲心、祥和时,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那就是我们的佛堂,那就是我们的精神空间或时刻。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3-03-31 06:5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54,业是心灵的一种力量。动机好的时候就会产生善业,动机不好就会产生恶业。业是唯一能够跟着我们到任何地方去的东西。


 


55,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56,尽管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发愿证悟,听上去很抽象,而且有点诗意,但它是一个你不应该抛弃的根本愿望,是所有祈愿的前提。


 


57,老子的道德经与金刚经相类似。尽管中国人喜爱读道德经,却似乎喜欢流连在儒家的思想里。道德经谈到不要改变,只是接受一切。这真是了不起的观念和表述。什么都不要做,不要改变,不要造作,不要量度,随它去。


 


58,如果你真正有智慧,便能够找到涅槃的地方,就在痛苦里面。痛苦是最好的老师,你不必花一分钱,不必很尊重他,也不须发什么戒言,这位老师都与你同在,事实上,痛苦是你逃不掉的。所以,我们虽然生活在这充满痛苦的社会里,如果有清楚的觉知,那我们便会更尊重佛法。这即是法对我们的加持。


 


59,不要干扰别人的心,也不要欺骗自己的心。


 


60,苦谛的意思,不是"生命是痛苦",而是"知道痛苦";灭谛的意思,不是"消灭痛苦",而是"痛苦并非真实存在"。


 


61,如果我劝大家建一个寺庙,很快就有很多人响应;我劝大家救济非洲的贫困者,响应就远没这么热烈了,有些人甚至还提出质疑,可见很多人更喜欢宗教而不是真正的佛法。


 


62,当伟大的萨迦派上师谈论心的时候,他们说:“观察心。心的明相是僧;心的空相是法;明空不二是佛。”明空不二是无法言说,超越语言的,它是上师,不可言传,亦即大乐。


 


63,我们称拥有菩提心的人为菩萨,而菩萨的称号,也代表着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不单是具有帮助众生的勇气,同时有勇气去面对现实,去面对这个充满了无明、迷惑的人生。


 


64,你或许认为,自己的心越调伏,就越有可能看见他人的狂乱,然而事实恰好相反,成熟的修行者对他人的显相,通常会比初学者更加清净。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3-03-31 06:5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65,佛教就像一门科学,一种基本原理,一个方向。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它,但成为一个佛教徒并不意味着突然间你不能做这,不能做那……


 


66,修行者获得越多的证悟功德,他就越加谦卑,他与上师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便会越加具有虔敬心,他越听闻、思维佛法,就会越快减少骄慢与自负。


 


67,我们总是把许许多多不同的像、不同颜色、不同的分别带进我们的修行里,使修行变得非常困难……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各种不同的标笺、各种不同的传承都放在这些念头时,我们的修行就变成了对我们生活的一种打扰。


 


68,为了使佛法易于入门和理解,后人把这个真理分门别类,使得进入它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但之后令人遗憾的事发生了,这些方法成为所谓的“佛教”——一种宗教。这真的很令人遗憾,因为我们开始被方法所吸引,而非真理本身。


 


69,我认为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消费社会认为完全无用的东西,比如像音乐、舞蹈、戏剧、诗词等这些东西——这些可能不会为你带来很多金钱,但可以在生命中为你带来更多优雅与优美的东西。目前,人们认为任何可以带来金钱、薪资和利润的,才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70,多数人觉得慈悲心是替别人感到难过,慈悲并不是为别人感到难过,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这种心境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区别,没有任何偏颇的意见,所以叫作“慈悲观”,所以由此可知慈悲也是修静观的方法,因为我们愈修慈悲感觉到外面的一切都是平等的。


 


71,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佛的教法,包括一切究竟的真理。若不了解佛法的真义,每天只是念诵、修行,就不算真正跟着佛的教法而行。 因为我们不了解实相,即使修行了很久,也没有修成;就像我们修财神,修了半天仍然贫穷;就像我们灌了上千个顶,却没有培养出一丁点善的品质。


 


72,弟子:“一切都是心的投射?连你也是我心的投射?” 宗萨仁波切:“是的。”弟子:“所以我看到的你,和他们看到的你不一样?”宗萨仁波切:“他们看到什么,也只是你的投射。”弟子:“那……” 宗萨仁波切:“是不是觉得很孤单?不要忘记,连你自己都只是你的投射,所以没有人在孤单。”


 


73,人究竟是什么?人间不过是一个剧场,我们正在演着一个角色,不能因为有超越,我们就不好好演戏,因为任何名角都是观众捧起来的,你的超越与你表演的投入息息相关,然而,你却要明白,舞台上的你并不是你,它只是你生命的一个表象而已,你的本质仍超越于它。嬉笑怒骂,出世入世。


 


74,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缺乏自省。我所说的甚至并不是精神修行,我说的只是自省而已。比如当我们愤怒时,我们发泄出来,而不是想想愤怒本身是怎么回事。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3-03-31 07: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75,大乘佛教说:“你的嗔恨与地狱没有差别,没有外在的地狱。”如果你仇恨某人,并采取攻击或报复的行动,那本身就是地狱的体验。


 


76,寂天菩萨说:“在念头与念头之间,那里就有佛。”然而我们不相信就这么简单,我们到处去寻找佛,我们要找那发光的、伟大的、灿烂的佛。我们不知道,因为佛离我们太近了,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他,就像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一样。


 


77,当你审视你的生命并分析你的焦虑时,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你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担心过去或者忧虑未来。实际上,活在当下很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情。


 


78,有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最简单的。难怪在所有佛教的修行中,第一件事就是皈依。这就是为什么我昨天说,我修行了这么多年,到最近才意识到,其实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特别是初学者,同时也适用于资深的修行人——修皈依是精髓。


在你皈依之前,我应当告诉你基本的皈依戒:皈依了佛,你就不应当再把任何未觉悟者作为究竟的皈依对象;皈依了法,你就不应当再去皈依任何教导你极端见地的道;皈依了僧,你就不能再允许任何崇信极端见地的人给你精神上的影响,因此你不能把任何相信极端的精神见地者作为你的修行助伴。


 


79,你的经验随时在改变,今天你觉得不错的经验,到明天就未必了。当你和朋友、客户、敌人或陌生人谈话时候,如果你能给真相留点空间,或者意识到对方是占有欲太强还是漠不关心,实际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定义的话,那就是修心。这比你念一大堆咒要好太多了,因为它能真正地使你的心得到平衡。


 


80,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那么我们半数以上的紧张和焦虑将会消失。但我们缺乏这样的了解。我们或许在理智上有这样的了解,但没有真正接受它。你仍然会认为某些事物是永久的。这是我们会有问题的原因。


 


81,发心非常重要.它不只在修道之初,在中间也很重要.当你走过这永无止境的心灵旅程之时,正确发心永远是你的支柱。


 


82,有很多人都问:我修持那么多年了,到现在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的自私还是非常的大、我的骄慢、我的嗔恨等等。在这种种时刻,譬如你正在经历非常强的愤恨,你应该想:希望一切众生的忿恨都在我的身上成熟,让他们都远离忿恨的痛苦。


 


83,我们一般所谓的慈悲都是情绪,但是,佛的慈悲不是情绪。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3-03-31 07: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84,透过逻辑、争论或分析,你绝对无法了解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成。这是由于情绪永远压过理智,阻碍我们见到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能降伏情绪烦恼。


 


85,问:如果想修持密宗,我们如何去找上师并且知道这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宗萨钦哲仁波切回答:念《金刚经》,让上师找到你,而不是你去找他。


 


86,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很重要的是必须先定义什么是「快乐」真正的意义。对于那些喜好奢华的名流或无所事事的浪荡子,我会说,要想达到你们所认定的快乐,佛法是毫无用处的。然而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么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


 


87,各种烦恼里让你稳输不赢的烦恼就是两种:傲慢和忌妒。傲慢是非常复杂特别的情绪,拥有这样情绪的人非常没有安全感,心胸狭窄封闭,非常容易受到伤害,被傲慢牢牢的控制没有自由尚不自知,发型、时装、名片、字体都是桎梏自己的牢笼,创造了一种优越而又自卑的复杂情结。


 


88,非常可悲,我们人类谋杀时间只是为了等待死亡。就好像是说:“在死亡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是吃东西?还是要买东西?还是要看电影?还是要找人打架? 我们做这些事情是为了要麻木自己。没有觉醒的东西在,就只是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谋杀时间。


 


89,下次你跟家人说“再见”,“晚上见”的时候你可能自己心里这样,可是不要说出来,自己这样想“也许这就是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再看到他”。我自己就这样试过,真的很有用。我的经验是这会让我们更珍惜别人,比较能够宽恕别人,因为真的是很难得的,时间(同为一家人)也很短。


 


90,骄傲使人脆弱,你愈骄傲就愈容易受伤害,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如此地受限制。你不交朋友,使自己很受限制。嫉妒是另一个连续不断的偏执妄想,因为它,你杜撰出许多故事,创造出这么多能量。


 


91,当某人向我们发怒的时候,我们只感受到他的怒气,而在那个环境里实际上也有一些美的东西。同样,当我们碰到美好的事物时,就忽略掉并存一处的那些不顺意的情况,结果后者就成为使我们追悔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的生活,这就是把佛法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办法。


 


92,如果我们已经完全信服上师与自己一直都未曾分离的话,“上师瑜伽”就完全是多余的。虽然感觉“连系”就意味着他是个分离的个体,但我们仍然执着于自己与他“连系”的概念,这个概念把我们束缚在二元分别上。“上师与自己不可分离”的认知,是我们所会拥有的唯一永远无法被剥离的了悟。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3-03-31 07: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93,自我永远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作,无法放松地随事情自然发展;而只有当自我经历了许多困难后,才不会再小题大作。


 


94,男女关系最多变,也最能说明和合现象与无常。有些夫妻以为他们能借着读书或婚姻咨询来维持至死不渝的关系。就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小小的了解也许能带来短暂的和谐,但却无法顾及婚姻和合关系中许多隐而不见的因素。


 


95,当某人真正决心要修行成佛时,他会认为自己已脱离一切执着。“自我”可使这人几乎在做任何事情时,无论那件事多自私多缺德,他都相信,是为佛法和众生利益。第一个自私行为会导致第二个,一直滋生下去,直到他回到起点,完全迷失在轮回中,却留下一个更强更狡猾的“自我”需要调伏。


 


96,当你听闻教法的时候,如果怀抱着错误的心态,像是想要提高知名度,或是因此得到写论文的构想等等不正发心,那就失去了法的效益。因为法的效益是要能够深深进入你的心,破除迷妄的网。现在起不了作用,因为你没有运用佛法来摧毁迷妄之网;佛法反而成为一条线,将这张网绑得更加牢固。


 


97,我们生命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一件已发生,另一件还没发生,一个是出生,另一个是死亡。这两件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事情,都无法控制。隐约能控制今晚选的餐厅,一旦去了餐厅,就失去了些控制,选择被限定在菜单提供的范围内,在一定限度内,自由地选一两样,这就被我们叫作“自由”。


 


98,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如果你像悉达多一样地检视情绪,试图找出它们的起源,你将会发现它们根植于误解,因此根本上是错误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


 


99,一些人具有这种态度:“喔,我感到沮丧,我感到内疚。”于是修持佛法,让自己走出沮丧。这种态度非常糟糕。修持佛法不是让自己走出沮丧。要远离沮丧可以去找治疗师,用不同治疗方式或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修持佛法是为了成佛,不在乎沮丧与否。我们要的是成佛,这种态度非常重要。


 


100,了解佛教的慈悲并没有阶级的差别是很重要的。一般我们认为别人比我们不幸、替他难过,才会生起悲心;但是要体验纯净的悲心,就必须平等舍心。如果你企图从高低阶级的心态上来做,就永远无法体验真正的悲心,而只会增长自我。具足大悲的人一点不比受苦者、也就是他慈悲的对象来得高。


 


 

发帖回复
查看:833|回复:7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