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彼得.聖吉聊天,他說這次我們大家是否可以畢業了?他希望大家各自努力,傳承從老師這裡學到的東西。他從開始找到老師,一直到今年,15年中,每年都來向老師求教,也獲得了紮紮實實的收穫與成長。他這次發願把老師的學問和著述進一步傳到西方去,傳到世界去。他說中國文化對西方乃至全世界是很有幫助的,尤其這個時代和未來,世界充滿了危機,非常需要借鑒中國傳統文化諸多寶貴的思想與經驗。就拿管理學來說,如果只是寄託於規則和利益管理,而不是大家各自以內心觀照和修養為立足之本,就不是真正好的管理。
我跟彼得開玩笑,不過也是真話,我說現在談畢業還早呢。老師這一次,給所有見過面或沒有見過面的學生留了一張考卷,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人生考題,我們每個人要用幾十年或者餘生,去回答這個考卷,等將來見老師,自己去交卷,那個時候才知道自己打多少分,是否可以畢業了。所以將來我們走的每一步,自己心裏所思所想,所做所為,其實都是在答這一份考試卷。
講到大家最關心的傳承問題,我有另外一個看法,老師的學問是儒釋道三家,諸子百家都通的,不限於任何一家。我們借用佛家來說,釋迦牟尼佛走了以後,最重要的是什麼東西?我認為是佛經,就是經典,他一輩子智慧的結晶核心在於經典,他走後由五百羅漢來結集,然後留傳到後世。那麼佛像、寺廟、出家人或者在家的居士,也是重點,但是沒有那麼重要,一切都圍繞著經典。其實老師比釋迦牟尼幸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自己可以主導,出版自己的講課紀錄,或者自寫的書。【在老師走前,他的著述大部分已經集結出版完成了,只有一兩本他要出的書尚未出版,而尚未出版的這一兩本書,他已經親自審查完稿了,即將出版。其中一本講《中庸》的,他早已親自寫好稿子,準備放在最後出版的。】(加注:此为后修改处)這是比釋迦牟尼佛幸運的地方,同時也可以說是高明的地方,因為提前集結了,而且經過他本人的認可,認定過了。佛經後來的結集,有好幾次,爭議很多,因為佛陀不在場,無法給予最權威的認定。這是講傳承的核心是經典、著作。
【當然,也同樣適用四依四不依原則:「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四條原則,其實對於讀古今中外任何書或文章、聽任何人講話或上課,都同樣適用。否則就不是智慧之學,而是盲從與迷信了。】(加注:此为后加处)
至於傳承的另一方面——著作的推廣。老師出版的著作,從台灣開始,到香港,到大陸,幾十年來沒有做過宣傳,沒有做過廣告,完全是靠讀者自己的口碑,老師也不接受任何的記者採訪,根本就沒有去推廣,可是不脛而走,讀者滿天下。他的書在市場上是暢銷書、長銷書,幾十年了,一直如此。未來呢?我想還是會一樣。所以推廣著作不是問題,天下人自然會推廣。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只有老一代的人會喜歡他的書,後來發現年輕人也是一樣,現在十幾歲的孩子,二十幾歲的人,一直到九十幾歲的人,各年齡段都有南師著作的讀者。我看將來也會是這樣。
所以不用擔心傳承,天下人自會傳承。當然我們也是天下人之一,每人自己有多少能力,有多少心力,只要各盡所能就好了。我們幸運,親近老師多些,感受老師的身教很多,但是各人能夠從中成長多少,就看自己的智慧了。有緣親近老師,是我們的幸運,但並不代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