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3153|回复:14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再忆南老(附:南怀瑾大师舍利子照片),南师开示集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2-10-27 18:3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再忆南老(附:南怀瑾大师舍利子照片),南师开示集
有关怀师辞世的经过

2012年9月19日早晨,怀师在与儿子南国熙讲完话后,说“我累了,要休息了”,随后入定坐化,此时怀师气住脉停,体软身热。弟子们心存希冀,只好宣布入定,不触碰怀师,全力护持,为怀师祈福诵经。至9月25日七日内,怀师体温和头部温度都未大变,身体柔软,体出檀香。

9月26日发觉怀师体温明显下降,遂宣布成立护持工作小组,并开始准备后事,进行修建荼毗炉等事宜。至29日怀师状况再无逆转。

9月29日下午,上海中山医院的医生到太湖大学堂审视并确认怀师已无生命迹象,开具死亡证明书,认定怀师辞世时间为2012年9月29日下午16时26分。之后为怀师换衣时,怀师身体柔软。

9月30日晚中秋之夜在太湖大学堂进行了怀师荼毗仪式。

 


 



月朗风清,睛空无云,群星皆隐。一百余名老学生,无不泪眼相对,庄重而深情地来送别最亲切,最敬爱的老师。


 


当南师的灵柩在一声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诵念陪伴下,由亲人护送出来时,所有的人无不泪奔如流,


 


悲抑不已。特别是播音器中传来了南师原声唱的佛号时,音容笑貌,直逼眼前,更是令所有的人涕泪悲泣。


 


在场的每个人都受南师无私大恩,而南师从来没求学生们做什么,除了要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更好地证道,更好地利生。



 


温总理的唁电,数语片言,却是极为崇敬,对南师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居功甚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周瑞金老学长一开口:“我们最敬爱最亲切的南老师。”却引来了四周泣声一片。南一鹏学长的致谢,更令人感动:


 


“父亲以天下人为子女,以子女为天下人。”南师的亲人,平时极少有机会见到老师,而老师却把所有的人当成自己


 


的孩子,亲切而慈悲,“夫子,温、良、恭、俭、让。”是也。



 


 


举火仪式由成都文殊院的宗性大和尚主持。众人颂七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后,按佛教仪轨,进行荼毗。众人纷纷跪拜,


 


口颂佛号,向火中的南师遗体行礼。



此时,天空如洗,明月朗朗,一切圆满如愿。主持人:“南老的一生如今夜之明月如此圆满!南老的愿望是希望所有


 


的人都如此圆满。”又感动了所有的人(下图所示:宗性法师正在主持南老荼毗仪式)。



南怀瑾先生圆寂前后异象(组图)


 


主持人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教务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作


 


《与南师友朋共勉歌》,并亲自吟唱,令在场无数弟子泪流:



 


勿成迷,勿著相,來來去去了舊賬,


 


秋風拂面太湖水,碧波後浪湧前浪。



 


何用悲,何來傷,南師自己有主張,


 


辛勤耕耘春復秋,無生滅處是故鄉。



 


莫私語,莫喧鬧,心燈相續最重要,


 


金粟軒裡青青秀,同願同行菩薩道。



 


不可言,不思議,月圓天心在秋季。


 


今朝撒下菩提種,他日龍華共相遇。




宗性 拙



壬辰中秋日




有关怀师荼毗后舍利子的情况


 

怀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怀师的头骨完整

 

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舌头完整,上面布满莲花状舍利子;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根据安排,怀师的舍利子不日将运往四川成都文殊院,在那里将举行法会以示纪念。怀师舍利子的照片也应会在近期公布。


 

有关怀师圆寂的缘起

 

 


有关怀师圆寂的缘起,据说有三:

 


其一,怀师身心疲惫,世缘已尽。


 

其二,在道法上,觉得大家未能遵循他的教导,走平实的入世修正心行之道,反而视他为仙佛之流高推圣境。


 

三,怀师的接班人据说已经等到并接过棒子,怀师觉得后继有人、再无挂碍。


以上是我了解的些许情况。怀师心思非一般人所能揣度,抑或怀师喜欢这种不知所终的结果吧。。。

 

 

 

 

怀師經過依佛礼荼毗後,頭骨完整,下巴完整,舌根呈蓮花狀,舌頭為半透明粉紅色,過去曾有此異象的據說只有鳩摩羅什法師。這是說法如雨,舌燦蓮花的果報,也證明老師講的法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虛言。



 


 


(加注:据记载,鸠摩罗什法师心知世寿已尽,但还希望继续译经弘法,当他稍觉身体四大不调,便为自己持咒加持,又请弟子共同诵念,然而回天乏术。圆寂之前,鸠摩罗什向僧众告别说:“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当他示寂以后,弟子们依佛礼予以荼毗,整个肉身尽化,唯有舌头不烂,完好无损,可见他译出的佛典与佛义是完全相合的。)



 


 


老師的舍利子共裝了七罐,有淡綠色,藍色,透明如水晶狀的,非常非常多,非常漂亮。這是老師真修實證的實實在在的證明。據聞老師最後在醫院身體非常不適時, 仍每日做工夫, 實地證明了他自己常說的“我隨時隨地都在用功”, 念念在定慧中。

他最後反覆強調生命的意義不在肉體上,自性是光明的,不要被四大牽著走, 不要玩弄四大,他又反覆強調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的道理。



他希望弟子們整合歷史,四書五經,及佛法,要弟子們不斷反省自己,謙虛,用功。

老師常說人要平凡,他也選擇了一個平凡的方式走了。



 


我寫下以上真實的事情是希望增添師兄們對佛法的信心。老師真實的証實了何謂 “真修行人”是也。




 


 


 


 

 

南师灵堂



[upload=jpg,53861588xcc07cbf07f7e&690.jpg]UploadFile/2012-10/2012102718243390739.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2 5:57:25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2-10-27 19:0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为何学佛的人多,而证果的人少?—南怀瑾




 


学佛重在见地、修证、行愿。



 


这次讲课,原则标榜的是见地、修证、行愿。其中较偏重于修证做功夫方面,行愿只略为提到一两句。



 


实际上我们大家学佛修道,都是想证果。但是为什么学的人那么多,而真正能证果的人那么少见呢?



 


主要是行愿不够,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愿的立场来讲,如果没有行愿,见地是不会彻底的;没有真正的行愿,修证功夫是不会进步的。



 


但我们最易忽略的,就是行愿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会感觉不上路。



 


现在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样合一来讲,比如有一个很明显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为什么要学佛学道?就算



 


不走学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个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个东西来依靠。基本



 


上来说,下意识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样,想以最少的代价,求一个非常大的成果。



 


等于求菩萨保佑的人,几十块钱香蕉,几十块钱饼,几块钱香,充其量花个壹百块钱。到了庙里,烧香、叩头、



 


拜拜,要丈夫好,要儿女好,又要升官、发财,一切都求完了以后,把香烧了,最后把香蕉带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这种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错,跪在那里一祈祷,就办了交待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我们自己要



 


想一想。



 


至于我们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会想,我绝对没有这种心理。但是依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方式不同而已。虽然没



 


有这种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虽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见性,成佛成道,并且最喜欢的是功夫、境界。只要听说哪个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



 


至于道与功夫究竟是什么定义,也搞不清楚,这就是见地不清。为何见地不清呢?严格追究起来,就是行愿不对。



 


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学佛学道的人,没有几个真正相信六道轮回,



 


更没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没有绝对的相信。这并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论上搞得清楚的人没有,至于事实上求证到的



 


更是没有。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为不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学禅也好,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上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



 


建房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心行都往这方面走。



 


比如我们学静坐,坐起来都想空一下,然后都在那里高谈学理,空啊!有啊!般若啊!这些佛法道理谈得头头是道,却没



 


有研究心行。为什么要求得空?空的后面是什么?假定真空了,是个什么样子呢?这些教理上都说了,可是我们没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尽管功夫修得好,气脉做得好,也是没有用的。多少人说自己的奇经八脉打通了,三脉七轮打通了。打通了



 


又怎么样?你说我气脉打通了可以不死,还没有一个气脉通的人不死的。你说气脉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点,也有气脉不



 


打通的人死得蛮好的。那么,所谓气脉打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没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说气脉通就跟着叫气脉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么样?先知又怎么样?多少个自称有神通的人死于高血压、糖尿病。



 


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究竟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都在高谈阔论,不切实际。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是没有发出来的行为,一切的行动则是思想的发挥。我们想求得空,这是在追寻一个形而上的



 


问题,追寻能够发生思想的根源。在行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几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变



 


成无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这样。



 


大家坐起来拼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对于空性的理,根本没有认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论,



 


这本书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大弟子僧肇法师所作。



 


当然,这本书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华,以及老、庄、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写“般若无知论”,



 


我们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说智慧到了最高处是无智慧。等于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又说物不迁论,物没



 


有去来,无动也无静,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当前这一下。又说:不真空论,空而不空,这些形而上空与行为



 


配合为一的道理,应多去研究。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大家一定以为是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骗。功夫



 


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



 


会圆满。这在中国文化上,不论是儒家、道家,说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个论调。




 


比如学道家的人讲,学道成仙有五类(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罗金仙,相当于



 


大阿罗汉)。道家认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练气脉,做身体上功夫,而认为这是道,这是修行的第一



 


大毛病。又说“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证不



 


到圣人的境界。不论怎么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成仙要修无数功德,无数善行才行。




 


什么叫善行?以道家标准,一个人危急了,濒临死亡边缘时,把他救出来,起死回生,这样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这个为



 


标准,要满三千善行,数千功德,才够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样,佛家要求我们起心动念,内在的思想行为



 


要转变。但据我所知,一个个的心行都没有丝毫动摇,太可怕了。为什么不能证果?是自己心理的结没有打开,八十八结



 


使的结,根深蒂固。




 


学佛的人有一个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




 


首先,因为学佛,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们口口声声谈慈悲,



 


自己检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这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二,贪瞋痴慢疑,我们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个例子,我们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气越大为什么?你打坐坐得正舒服,



 


有人来吵你,你还不气啊?这种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还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静的境界尽管好,下坐以后,所有的行为同静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论讲得也很对,做出来的完全相反。



 


所以佛家要我们先从戒着手,小乘的戒还只是消极的,只防止自己行为的错误,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则。大乘菩萨要积极培



 


植善根,这样才是大乘菩萨戒的基本。但是我们连消极的也没有做到,积极的更谈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论出家在家,以后学佛修持之路,应注意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当中的瑜伽地,这里面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红、白、



 


花、黄教的基本理论,修气脉、修止观的原则,也都告诉我们了,这点顺便提及。




 


比如我们晓得学声闻,要学八关斋戒,其中一条戒云:沙弥不准坐高广大床。为什么?高广大床就是上座、上位。为什么沙



 


弥不能坐?是先要养成谦虚的德性,叫你不要处处自我傲慢,动辄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个样子,就是要我们学谦虚。



 


我们看了这条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谦虚,做到了谦虚没有?据我了解,凡是学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



 


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为别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认是圣人。我们学佛同样也犯这种毛病,不过换一个名词而已,



 


觉得:他唉呀!很可怜,地狱种子啊!一样的道理,不肯谦虚。




 


尤其是有点功夫的人,只要学佛打坐三天,然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起来了,别人的功夫都不行。专拿一个圣人的尺码,



 


去量人家,而且这个尺码还是自己定的,眼光说有多短就有多短。人们在它的尺码下,当然都不是圣人,可是他却从来没有量



 


量自己有多长、多大,决不反照自己,这是最要命的。这个心行怎么办呢?所以为什么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这个



 


心行,贪瞋痴慢疑一点都没有转化,非常可怕,反省起来非常严重。




 


我再三强调大家,修道没有证果,不能证到空,就是心理行为自己转化不了,所以坐起来,只抓到意识境界造成的一点空,以



 


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学提出报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当儿,忽然发现自己的手伸上来抓脸。当时他想,奇怪,前一秒怎么不知道自己的



 


手在抓脸?用功还用得很好呢!当时他觉得有点难过,忏悔自己的无记。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无记也有无记的果报,你



 


说你是无心的,将来你所得的也是无记的果报。比如我们有时莫名其妙地受人打击,那也就是无记果报。这位同学继续打坐,后



 


来又发现自己在抓脸,他说这就叫“无明”失念了。




 


不过,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谈空这一念,只是起码的,最初步的一点,还只是诱导法,诱导我们成就、成圣的最



 


初步路子,但这个心念在同一秒钟,同一刹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们真静下来时,六根同时并用,万缘俱来时,若



 


 


能万缘都知,那就是六祖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够全知才行。



 


在清静专一的时候,你还能够用手抓痒,嘴里咬咬牙齿,脚同时敲两下,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说“我的心念在这个时候



 


空了,而抓痒并不属于念。”你们要知道,本能的反应就是念,那是阿赖耶识的念。所以有许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



 


实际上这个魔,都是自己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着魔的人,就是下意识喜欢玩弄这个东西,换句话说,他在心性方面根



 


本没有转化。




 


所以,我经常告诉同学: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也没有一卦全坏,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较算是六爻皆



 


吉,那就是谦卦。所以佛家叫我们学空,戒律上第一个要做到谦虚。试问有几个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谁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谦,才真能做到菩萨的慈爱。道家老子云:“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



 


佛家也是这样,佛家谦到什么程度呢?谦到“无我”,谦虚到了极点就是无我。




 


所以我们光想打坐达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守空,是“我”去守空,没有做到无我的空,假定



 


无我,何必求空呢?无我就已经空了。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其实,我们普遍



 


讲慈悲都属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无我,才能真慈悲。说我要慈悲你,就落于



 


下乘了。比如父母爱儿女那个仁慈,尤其是母爱,决不要求代价的,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爱,但那还是“情”,这情是由



 


“我”爱而发;菩萨的慈悲是“智”,只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




 


所以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



 


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



 


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



 


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比如贪瞋痴三毒,你说我们哪一点不贪?你说你一点都不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师一下,这是不是贪?我那里没有



 


东西可给你的,因为你“贪”,你希望老师那里也许有点东西可挖了来,这是什么心理?为什么自己不去用功呢?我当年向我的袁



 


老师学习,不是我向老师问问题,都是老师在问我。



 


比如有一次,两人由成都到重庆,那时交通不发达,到了内江,人很累。抗战时候搭汽车只能站着,整整站一天,到了内江茶馆里



 


,袁老师问:你累不累啊?当然累。你现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闭关时一样。那真一样,没有动过,就是“旋岚偃岳而常



 


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没有觉得动摇过,也没觉得风尘仆仆是辛苦。但是这个时候觉得自己有一点疲劳,还是不对的。袁老师讲



 


:唔!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还要一年,我会把这问题解决。



 


次日早起,我说:先生,你昨天睡觉时打呼好厉害啊!袁老师问:你晓得我为什么打呼?我愣住了,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接着



 


袁老师问:你晓得有一个不打呼的东西?我说那个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证。理上知道有一个在打呼,还有一个不打呼的,



 


在看这个在打呼。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说大家贪问,事无大小一概问。我们检查自己的心理,贪瞋痴慢疑要断,谈何容易啊!你说,你打起坐来会空,



 


没有用的。你在事上过不去,心事来的时候过不去,瞋心来的时候比谁都大。



 


什么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这是瞋的根。对环境,对一切不满意,有一点感觉不满意维持着,就是瞋心的开始。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2-10-27 19:1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至于痴,那就更不用谈了,引用袁老师的诗

 


业识奔如许  乡关到几时 蕴明明幻  诸缘处处


 


你看学佛的人,个个都晓得谈空,可是每一个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无一而不痴。没有智


 


嘛!这些根会在哪里发现呢?行为上没发现,梦中都会发现的。梦中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自己永远在贪瞋痴中。行为如果转


 


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认为气脉转变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听了多少人气脉通了,可是现在都到


 


茫茫的那个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


 


实说,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这一天盘个腿打坐看看,马上就不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这个是绝对不


 


骗自己的事。不要说真正善的行为,或内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贪瞋痴慢这些毛病解决了一点,那个境界就不同一点。所


 


们坐起来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贪瞋痴慢疑当中


 


一定有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这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不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如果没有检查这个,光是打打坐求一点空,求一点功夫


 


没有用的,奉劝你不要学道,你会把自己给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别注意,这也只是说行,还没有讲愿。至于发起救人救世之愿,能有一点行为为别人着想,处处能牺牲自己的人


 


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做得到,一点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证果,决无此事


 


讲义上,八十八结使与三界的关系,明白地摆在面前。能解开了多少个结,你就得了那个果位,这些考验都摆在眼前。别以为腿


 


盘一个钟头就能升上什么天;一个半钟头又能升上什么天,没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修的是心理行为,不是修腿


 


佛学叫我们除烦恼,佛学的翻译烦恼两字用得好极了。拿普通的学问来研究,烦恼是我们心理行为一个基本状态。


 


烦死了;讨厌。这些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罪恶,对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恶。以形而上本体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清静,


 


烦恼连带发生的行为,变成了后天的罪恶。比如一个人杀人,是因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点的烦恼开始来的,它对自


 


讲,是最大的罪恶;对外界来讲,发展下去,久了可以成为害社会、害国家、害人类、害世界的大罪恶,所以烦恼两字,不


 


轻易小看它


 


们讲行愿方面,这个心理的,要做到清静、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见性,应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一丝


 


毫的烦恼存在?如有烦恼存在就很严重了


 


有一种烦恼是来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谓气质之性,所以修道要变化气脉,也就是要变化气质。气质是


 


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


 


为什么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气质在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不是假的。所以烦


 


恼能转成菩提,转成觉性,随时清明


 


们每个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当然严格来讲


 


后天的愉快也属于烦恼之一。维摩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


 


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们的烦恼不是菩提,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总是跟着烦恼在转。比如刚才一个同学在讲,打坐腿子发麻,生理不好,烦恼


 


了。这个烦恼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是生理影响,所以生理完全转了,变成绝对的清净,修道的基础、定的基础才算有了。所以气


 


对于这一方面很重要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2-10-27 19:1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气脉又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你多行一点善,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



 


烦恼,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点善,能够这样做到了一些,气脉就会转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们打坐为什么静



 


下来?检查起来就是为烦恼。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许多罪恶的因素,都是由烦恼而来。



 


假如我们转掉了烦恼这个东西,完全转清了,这个时候,心境会比较清明一点点,然后我们才能够检查自己念头的起灭



 


比如我们坐在那里,觉得心境很清净,这是意识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们在清静这一刹那中间,隐藏了多少罪恶烦恼,能不能检查



 


得出来?假定有人说大话:在这一念清静当中,我绝对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罪恶。那么这个人不要谈修行了,他根本就没有见



 


嘛!我们在这一念清净当中,烦恼与罪恶的根根,有八万四千之多,这是假定数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



 


烦恼,因此就有八万四千方法,来对治这些烦恼



 


刚才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一到空的境界,或空灵境界一来,就起恐怖?非常怕,这很奇怪。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几点来谈



 


第一点,佛说堕落久了的人,见到空性,哈哈大笑,欢喜无比;堕落轻的人,见到了空性,会恐怖、大哭



 


第二点,另外一种说法,见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刚经上所讲:当知是人,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



 


佛所,种诸善根。学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浅的人,真的空来了就害怕,无法面对现实,去接受这个空。原因在哪里?因为执著,所



 


人生来总要抓住一个东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没有东西可抓的时候,你害怕起来了。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会起恐惧



 


第三点,当空境来时,忽然有恐惧心,这就说明你心里头已经有个恐惧,并不是空了,是有个恐惧占进来了,因为我们的习惯上爱执



 


著,爱抓一个东西,就抓住了这个恐惧



 


这么一点东西,有那么复杂的心理因素。我们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当中,隐藏了许多烦恼、许多罪恶?有没有检查出来?这都是修



 


当中看起来很空洞的理论,但却是非常实际的话。尤其是年轻同学们,闭起眼睛,觉得有一点清净,认为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



 


是心理的一个状况。也就是说,当我们打坐时,眼睛闭起来,脑子进入半休息的状态,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经也没有完全地休息。



 


是下意识当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识的记忆习惯上,呈现一个类似空的景象而已。而这个景象前面,还是黑茫茫的,然后在这里头



 


忙起哲学来了,玩起话头来了,然后觉得自己都懂了,还认为自己是一箭破三关呢!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养好了一点,脾气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关情欲就来了,也就是男女间的爱欲就强了。这点不要自欺,功夫做不



 


话说,功夫一做好了,男女爱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压迫就来了。这是什么原因贪瞋痴。贪欲的第一个根本无明马上就爆发了



 


没有这个来,气脉也不可能打通;来了以后,欲念又引起。这个中间的行——心行、行门,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对治过来



 


怎么去处理它?怎么去调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么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么来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这



 


头是个很大的关键。至于老年人以为自己没有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阳挽回到东面来,这件事真能做得到



 


话,第一关还是会碰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根本烦恼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2-10-27 19: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八十八结使,唯识百法明门论的五十一种心所,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随烦恼?随眠烦恼?这随眠二字

 


得非常好,它缠着你,跟着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状态中,自己也检查不出来,被它迷糊住了。其实,这也是自己的魔障


 


层一层检查,八十八结使能去几层,你禅定的功夫绝对就到了那里。若按照普通讲法,念住就是初禅,这个只是普通说法。至于


 


正的初果位,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禅,却不一定证得初果。因为果的标准就是根据八十八结使,也就是你那个下意识


 


的罪恶烦恼的根,贪瞋痴慢疑去掉了几层,就是果位的验。我们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为光是打打坐,抱一个话头就行了,没有


 


的。所以别人问禅,我就说:我有,你那里有好吃的我就来。哪有那么简单?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还要看你是住在


 


么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没有用的。气质没有转,心行没有转,没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气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禅,并不一定就是二果。单单气住,并不能证果位。气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与


 


不相干。而且气住了以后,只要一逗他,他发起脾气来比谁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错了。你认为气住了,自己有功夫、


 


道了,那个道卖几毛钱一斤啊?没有用的。主要关键在心理行为



二禅气住后,同时要查查八十八结使,心理的罪恶烦恼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业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许多人都讲功夫,讲了半天,


 


口意三业一点都转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脉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里不会死,这都是能够练出来的。这只是说明我们的生理功能,能够用心训练成各种状况


 


这个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于说,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于三果、四果,每个道果,都可以在发给大家的八十八结使那一张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随时检查自己,看看心理行为中,烦恼罪恶


 


的状态解除了多少检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


 


功夫做到了气住脉停,只能说明心行的功能,证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确可成就这些功夫、神通等。至于说证道,或证到空性,却


 


一定。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那就更难


 


这三身成就,也就是禅宗所讲的三关,真正的三关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禅宗祖师门,或其他许多人,虽然谈空说有,比如


 


次提过的雪岩钦禅师,道不可谓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们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现生做到的,先把气质变化过来,有善行开始做起,配合四禅八定的功夫,就有一点希望。我个人几十年来投身在


 


头,也在试验求证阶段。没什么功夫,也没什么修养。在没有到达那个绝对的求证以前,不要随便给自己定一个范围,下一个定义


 


,一下就错了


 


以上是行的部分。




愿呢?更难谈了,行愿不到,见地不会到的。换句话说,行愿不到,修证功夫也不会到。坐得好有什么用呢?你说:我打起坐来,


 


够坐三个钟头,心里清清净净。那是你在那里偷懒,也可以说是一种道者盗也。阴符经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华


 


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炼成道。人一生下来,偷天地间的食物、空气,打起坐来还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气,日月精华,这


 


盗多厉害!所以说道者盗也。但是阴符经常鼓励我们当盗,真把宇宙的东西偷得来,我们的生命就成功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宇宙


 


然后你可以再让别人抢去,这是道家的观点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2-10-27 19:1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墨子的思想出自于道家,墨子要我顶放踵以利天下,等于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牺牲自我,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

 


神仙传上的人物,道家神仙传上说,墨子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在世间。但是谁又见过他呢


 


杨朱则绝对自私自利,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现在回到主题,所以我们学佛打坐都是坐在那里偷盗,而在同一时间中,社会上那么多人却为我们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很了


 


起,就是早晚课诵的一句话: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就是行愿的愿,每天都提醒我们做功德。我们学佛的人都要随时随地检查


 


自己,每天要上报四重恩,这四种恩都是我们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


 


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靠社会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学佛的人要上报四重恩。我们活者一天,都要麻烦


 


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给我们,事实上如此


 


济三涂苦,同时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狱、饿鬼的苦痛。换句话说,随时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样去帮助他们


 


可是我们做到了没有?学佛的人只想怎么为自己求到法财侣地,你帮忙我成道,如此这么一个动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为什么不


 


帮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讲行,下面讲愿。愿发起了没有?自己想想看


 


至于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真是在念经,念过去就完了,心里根本没这回事


 


首先众生无边誓愿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最好你帮忙我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教我就好了。佛道无上誓愿成,


 


总有一天会成。这四句话我们往往是这样下的注解,只要一反省起来,就很严重了。所以说行门很难很难的


 


所有的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告诉我们了,都在讲行愿。行,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学佛的基本是在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


 


轮回,从心理行为上改进自己渐渐地,功夫、见地自然会进步。这不是说教,是我的亲身体验,不从这里下功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不会证果的


 


心行的改变比打坐、比修证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


 


所以说,为什么不能得定,甚至连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过


 


几天就没有了。盘腿打坐与定没有绝对的关系。至于坐在那里,你身心能不能转得过来呢?这个就是问题了。其实并不在于打坐的姿势


 


要在心行上检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够谈到定


 


今天结论重点就在这里。这次的课程以见地、修正、行愿为三大纲要。最后强调一句——行愿最重要。行到了,见地才会圆满,修证


 


夫才会证果。古人证果的多,就是在行愿


 


现在很流行木讷祖师传(密勒日巴),个个都很佩服他,那你能不能学木讷祖师呢?做不到。木讷祖师的老师那么故意整他,四幢房


 


盖起来以后要他拆掉,把背上都磨破了,流脓流血,他没有怨恨。你们天天想要老师传密法,只要老师开口骂两句,你们就要骂老师了


 


这样的心行,怎么行嘛!都想自己当祖师,当六祖。六祖到五祖那里求法,五祖叫他舂米舂了三年。我们不必舂米,反过来好像老师


 


欠我们的,假使在以前时代,早就一棒子打过来了。怎么那么不通呢?心是怎么个想法,自己不检查,还要求人家很严格,要求老师


 


严格了,这个是不行的,随时都要注意心行


 


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这个修证不到,不谈


 


现在社会上,一般讲功夫都有问题。因为全世界都在心理变态的状态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证到,都是自欺欺人之谈。我希望我们


 


这里在座的,能真正学佛,不要做自欺欺人之事


 


八十八结使这段很重要,很重要的。自己随时去检查检查,八十八结使去掉了多少。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菩萨地的做功夫程序都


 


讲完了,弥勒菩萨把怎么样修证,怎么样证果,所有秘密都告诉我们了,只要我们用智慧,尽心去看它就可以发现



大家拿着
这次所开列的书,包括大小乘经论及讲义去参考,好好从心行做起,必有好处,必能证果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2-10-27 19: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学佛要从做人开始——南怀瑾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这一段话,有那一个佛教徒做到了?


 


我常说我不是佛教徒,因为我没有资格当一个佛教徒。佛说假定有一个人,看见怨家,如己父母,


 


这多难啊!视怨家犹如自己的亲人,怨亲平等,这才是学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么,恩


 


怨分不清楚,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痴,要恩怨是非善恶分得清而又能包容。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佛,我问他你的父母怎么样了?他说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


 


孝顺的东西!还跑来学佛?孝顺都没有做到,人道都没有做好,还想成佛呀?哎呀!老师,我那个妈妈


 


脾气好古怪,好难相处。对呀!父母难相处,夫妻难相处,这些做不到,还想度众生?父母不是众生啊?


 


丈夫、妻子、儿女不是众生啊?欺人乎!欺天乎!自欺嘛!自己的亲人父母都没有尽到孝心、爱心,对


 


别人,对怨家,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学佛的人看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子女,


 


也视自己的子女如同一般众生。


 


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一段,就可以知道学佛是从做人开始。人都没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


 


灌顶,灌了顶就可以往生西方,念个咒就可以成佛了,你看这个贪心多重啊!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2-10-27 19:3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开悟的十个标准-南怀瑾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最平实的说法,是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到的,


 


包括了禅宗的见地、修证、行愿。


 


 


宋朝有两部大著作,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两者差不多同时。可惜,谈世间学问


 


的资治通鉴,流传后世,研究者众。而宗镜录几乎被丢到字纸篓里去了,一直到清朝才被雍正提出来,几次下


 


令,特别强调要大家研究这本书。


 


 


宗镜录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悟了。书中提出十个问题,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一望而知,


 


如看小说一样,一看就懂,不须研究。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


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前面这十个问题,可以作判断标准。


 


第一问,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画图的颜色一样,


 


与文殊菩萨等人的境界相同。你能这样吗?


 


第二问,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别人当面妨碍了你,总之,逢缘结镜包括很广,见色问声了不动心,日


 


常生活间,甚至晚上睡觉都能合于道,你做得到吗?


 


第三问,佛教的经典,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拿过来一看,都懂了,听到最高明的说法也不怖畏,而且彻底


 


的透彻明了,没有怀疑,你做得到吗?


 


第四问,所有的学人,拿各种学问问你,你能给予解答辩才无碍吗?


 


其余还有六问,大家可以自己研究。最后一段:


 


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


 


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


 


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


 


缕俱来。


 


若这十个问题连一点都做不到,就不可自欺欺人,自以为是。有任何疑问都应到处向善知识请益,一定要到达诸


 


佛祖师们的境界。祖师们所悟到的,你都做到了,才可以到绝学无疑之地,不须再学。“灰息游心”,妄想心都


 


休息了。“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到达大彻大悟后,或走小乘的路子,再转修四禅八定,证


 


得果位,六通具足,三身具备,神通妙用,一切具足;或走大乘路子,为他人牺牲自我的修持,出来宏法。


 


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假设你认为三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


 


趣道之门。永明寿禅师劝你仔细参看他所编的宗镜录,因为一切经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书中。如守母以识子,


 


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文字多美,这是永明寿禅师所讲此书的重要。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2-10-30 20: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八字与改变命运-南怀瑾


这个八字啊,有没有?有。这是依通,推理,推你前生种性所带来这一生的因果遭遇。换句话,八字就是所谓算命、这个是命根。那么但是八字是不是准确呢?准确。——推理。有西洋的算法、中国的算法、有各种各样的算法,但是最高的只百分之六十。如果某一个人对八字精到了极点、深通了,到了大智慧有神通的境界,算到了准到百分之九十八,最后还是不准的。因为这是靠推理、依通算这个命根。

命根是什么?宿业,所以古人也叫做宿命,你过去的业力所带来的。那么这个宿业带来的呢,八字,不要看八字,看相就看出来了。由这个相呢,学唯识叫法相宗,每一个人相上就带了,很明显的。当然不是面相,你讲话、态度、仪表、走路、做人、高矮大小……什么都有关系。瘦得像广素琴讲我脱了水的一样,那个就是他,个人业力不同。像广素琴他自己就没有脱水的,那又不同。这个就是命根所带。

你要做东方人、西方人,皆由命定。但是这个命是什么呢?是前生所带业力,无主宰、非自然。这个命定。

所以命根啊,这个生命来的,“但依本识”第八阿赖耶识亲种的分位,亲因缘种子所带来业力中分位的假立,分别种类。怎么叫做假立呢?你这个八字如果算这一生的这个命定了,再一生的命不是这个命了,看你现在所造的因果;是分位的假立。而且算八字讲运气,运就是一个阶段,年轻不好、中年好,中年不好、老年好,或者老年又不好,老年哪一年好、哪一年坏,它的分位的假立。

“非别有性”。他说另外这个命并没有个呆定真正一个命确定在那里,因为它是“分位假立”,所以真正修道学佛的人,大丈夫可以转命,为什么不能转呢?学会了算命更能够转命,我算到这个时候运气不好,再一推算是哪一点不好,我就在这个地方,四个字:“修德进业(进德修业)”,就非改不可。在本识上、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气上改。你说我这个是命定改不了——改不了你活该去受报!改命是什么办法呢?修德进业(进德修业)。

所以儒家教我们做人做事就是转命啊,大丈夫能立命啊!所以孔子也只讲“五十而知天命”。可是这个道理,你懂命理,不是算八字这个命理了,自己晓得、认识命,谈何容易啊!以孔子的修养,你看孔子一生,比你们哪一个青年都艰苦啊!生来父亲早没有了,母亲带他,十一二岁他就当家了。哥哥又是残废的,还有姐姐,一家要自己挑起来,又没有遗产,那多苦啊!什么都做过啊!但是他就转变了自己的命运,你看,万世的大圣人,这个了不起啊!这就是我们大丈夫所值得效法。你们最近有好几位,你说就是讲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拿自己的生命给大家赎罪,也就是说明这个命的道理。那么做不做得到呢?他的愿力是非常伟大,菩萨愿力一样,自他相互影响。所以同样的道理,这个命你要搞清楚。

“命根但依本识亲种分位假立,非别有性。”并不是特别有个固定不变的。尤其是学佛的人学会会算命,一天到黑迷信那个算命,我一看就烦了。本来教你们懂理,结果你还是搞,这样还是学佛法?这是外道了!一天在命运的迷信中。迷信就是不要给他迷住啊!你要透过这个理,所以算命懂得了这个理,哦,运气不好,不好怎么转呢?进德修业,就可以转嘛。运气不好,万事吃亏。所以算命的人,还有我教你们学会算命,最容易造口业啊!无意中就造了一句口业:“唉呀!这个地方你不大好啊!”他的心理受了你的影响,这句话就害了人家。他本来还没有事,“哎呦!他说我不大好,他命算得很灵的!”完了!本来还可以打过去的,给你一句话害死了,造了口业了。所以这是佛的戒律绝对不准的地方,很容易造口业。而且还会造意业,因为你看了八字,把这个家伙坏呀、好呀看出来了,嘴巴是:“嗯!很不错了!很不错了!”心里:“这个坏蛋,你这个家伙坏蛋,这个八字坏!”你的意业又不对了。

所以不让你们学,你们没有资格学。像我们玩了一辈子你看我绝口不谈这个,我也会看相,我也从来不看相,管它好的坏的!看那个人蛮可怜,可怜人本来那个相就难看嘛,你管他相好看还是不好看!你也不要他做你的什么人。可怜就要帮忙嘛!哦,他相好看可怜才帮忙,相不好看的可怜人就不帮忙?!你去你的,你还学什么佛啊!就是这个道理。相跟命,相比命还灵,这就是命根。

为什么每一个人有这个相貌呢?是本识的亲种的分位假立。但是你要知道,“非别有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哦!大丈夫就可以转变了。我看到很多修道的,大陆上有几个高僧,我要皈依的人,像你们见到和尚就皈依,我们当年二十几岁比你们勤快多了,一看这个和尚有道,跪下来就皈依。管你的!你爱收也好、不收也好,我叫你师父了,就赖上了。像你们笨笨的,还要选个时间,皈依不皈依还要搞的……像我们啊,看到对了就“咚咚”两个膝盖头发软,就一跪。所以有朋友说你发贱啊?我说哎对不起,就是发贱!“哎,这一个烂和尚都给他跪?”我说你看得的出来啊?!但是我这个膝盖头都没有跪错过,给我一跪过的,都被我挖出来,真有东西;外表上看不出来。

那些人你说看他的相啊,那是孤苦伶仃没有一样好相——哎,人家成道,是大好相!你仔细一看,都是大好相。他得了道,他那个坏相已经变成好相了。所以我从前有个师傅,眼睛、嘴巴那么大,鼻子像一个蒜头那么小,两个眼睛那么大,耳朵棋子那么小,而且长成一堆了,你看那个样子好看吗?哎,越看越好看,比他(师指一同学)还漂亮!那奇怪了。

这些在此地所见的也许不多,我讲的都是真话,不是小说,我都亲眼看过的。想想啊,相、命都不能范围一个人。尤其修道的人,范围不住的。他心一坚定了,就把它突破了。这要注意!


《唯识与中观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2-10-30 20: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真正的佛法没有人修的。包括你们诸位

-南怀瑾

 




達摩多羅禪經 南公懷瑾老师1992年講于香港 第一讲




达摩多罗禅经


按:


我们现在讲达摩禅经。我从离开台湾之前到现在,差不多十年之间,不讲真正的佛法。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人修的。包括你们诸位。尽管标榜自己在学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没有真正学佛的人。。。我基于这三个理由,几十年都不讲真正的佛法。平常逗你们玩玩的,没有真正谈功夫。现在讲达摩禅经,这就是真的佛法了。



第一讲


我们上课以前先听孙医师的报告。


孙医师的报告:昨天想到有关做人的问题,既然现在没有境界可见,反而对每一件事的看法就实在一点。人就是人,大厦就是大厦,房子就是房子。有所差别的是什么呢?就是以前多差别,现在少差别。如此来看报身、法身、化身的差别又如何呢?想到这里脑子一下爆炸了,眼前一亮每一个人的三身都现在眼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三身都是清清楚楚。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就在那个时候我体会到智与识的关系。以前是识,现在是智。原来每一个人三身都是一样?这是种性的果报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三身之中所现的少许分别,能转的是法身,所转的在报、化二身。因此我看到大道的终极,报身成就,就在不求而得之下示现出来的。


师示:很好。比以前有进步。


我们现在讲达摩禅经。我从离开台湾之前到现在,差不多十年之间,不讲真正的佛法。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人修的。包括你们诸位。尽管标榜自己在学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没有真正学佛的人。


一般所谓的学佛,都是求菩萨保佑我发财。自己站不起来,靠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想要他对我有所帮助,这都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世界上是不是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一个大问题。一切宗教都在我们本身生命以外去求一个不可知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叫做宗教。一般人学佛都是宗教的迷信,没有资格学佛。


其次,你们学是为了好玩,或者是身体健康,或者是好奇。尤其现在流行练气功、特异功能等,受到这些影响才来学佛。


第三点,一般学佛的人连做人都没有做好。人都没有做好,没有做对,那怎么能学佛。我基于这三个理由,几十年都不讲真正的佛法。平常逗你们玩玩的,没有真正谈功夫。现在讲达摩禅经,这就是真的佛法了。


要讲真的佛法,你们要先认识出世法。佛法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怎么样叫出世法呢?拿现在的话来讲,所谓佛法是脱离现实。绝对脱离现实,跳出现实,这叫做出世法。你们这些学佛的人,哪一个人能够跳的出来?不可能。以我自己来说,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功名富贵都有了,前途灿烂,我跳走了,到峨嵋山闭关去了。你们哪一个做到了?很多人虽然出家了,可是他们也没有跳出来。那只是讨厌现实生活的形态,换一个生活的形态而已。也不是真正脱离现实。所以没有人真正有资格学佛,都是闹着玩的,我骗你,你骗我。


还有一点,大家叫我老师,我到现在还没承认过哦!我不是老师!你们以为我客气,不是哦!换句话说是我傲慢。我没承认过你们是我的学生哦!这是很严重的话,不好讲太明白,所以只说我不是老师而已啊!


真正学佛,拿现在话来讲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谛。生命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不是讲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不是这个意思。生命真谛——这个生命究竟是怎么来的?是追求这个。这个是专门的学问。拿现在话来讲是个大科学。要经过求证的。要跳出现实的圈子去求证。你们一边想要现实的一切,一边想成佛得道。没有什么便宜的事。世界上如果有这么便宜的事。这个要特别声明。


我们就从孙医师的报告,三身这个问题讲起。佛说我们这个生命有三个身体,摸的到这个肉身,是父母给我们的肉体。这个肉身是假的,是租用的房子,用了几十年以后一定没有了。当我们生下来第一天已经开始死亡了。一个婴儿生下来第二天,比第一天已经老了,第三天更老,前面已经死掉了。所以庄子也讲到“人不要看自己活着,人活着是不亡以待尽。”你活一百年也要死的,所以生命等于是在等死啊!所以这个身体是业报的身体,是来受罪的。也就是说你活一百岁是受一百年的痛苦。我们也为了这个肉体要吃饭、要穿衣、要追求享受,这一切都被他骗了。


这个业报之身是不究竟的,是报应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的身体为什么天天有病?有痛苦?是业报的关系。自己有病、有痛苦、还不晓得自己业报很重,自己以为了不起,真是一个笨蛋。假使我们的生命活得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那个才是究竟。可是事实上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是借用的,所以这个是业报之身。我们现在的身体是报身,是受报来的。这一期生命,如果身体健康、有钱、又穷又苦、或者是残废,是前生的罪孽(业)带来的。受苦报。所以这个不是道。要找到法身才是道。我们的法身是不生不死的。找到了以后他的功能是千百万亿化身,可以变化出来。这是普通佛学告诉我们的。


我们现在本身就有这三个身。这个肉体是报业的身。男人跟女人在一起会生出孩子来。这也是化身的作用,变化不已。本身也在变化。我们的精神生命是法身。所以法、报、化三身在现在这个身上就可以体会到。


我们学佛真正要追求的是转化自己的报身。把业报的身体转化了,转成无病无痛,在绝对的健康中、快乐中。这个是初步。慢慢的由这个报身证到不生不死的法身,然后起千百万亿化身的作用。这才是学佛的主要道理。至于一般人讲空啊!有啊!讲什么禅啊!密啊!都不要谈。空与有是讲法身的原理。所以一般人学佛谈空说有,都是倒果为因,那是佛已经成就了,证到了,所讲的最后的东西。我们听了最后的东西,打起坐来就想求空求有,都是见鬼了。你空也空不了,有也有不起来,这是不对的,所以要求证。求证佛法最基本的要从小乘法门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入手。三十七菩提道品要特别注意。


第二点:讲修持你们不要迷信气功。那个是不究竟的,不对的。我们父母所生这个肉体,当生下第一天我们已经死亡了。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活着,真正活到是以哪一样为主体?请大家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风大,就是这个气,这点首先要认得。所以中国古人讲一口气不来这个生命就没有了。佛也说过生命的快速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但是这个呼吸是外表的现象。能呼吸的是什么?这个地方找到了,你才能真正修持,然后也懂得密宗,懂得气功,懂得道。


第三个问题:我在如何修证佛法中也讲过,佛告诉弟子们修行的十个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布施、念安那般那等。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这是两回事,不可以混淆。我们平时头脑不够清楚,把一呼一吸连在一起。


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所构成的。可是五大的性能是分开的,水是水,气是气,它是偶然组合来构成这个生命的存在。所以念身是另外一个法门。第九个是念休息。念休息对于现代人来讲很重要,一般人的脑子随时都在忙乱中,没有休息过的,促成快死。所以真正休息足够的人很不可能。并不是睡眠是休息,而是说真得定、放下、那才是休息。所以楞严经上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歇就是休息,真的放下来休息了就可以得道。你们打坐也不是算休息,因为你心里头还闹得很。


第十个是念死。念死很重要。所以佛所归纳的十念法门,第一个是念佛,最后一个是念死。你想成佛要做到念死,随时都会死,要把死看清楚。没有一个人是永远活着的。你忙碌了一生最后是为了死,可是你们只晓得忙碌,没有准备死,很可怜。所以我向大家提到过,佛的这十种修持法则最重要的是念出入息。


道家、密宗都有修气脉的法门,甚至于天台宗的六妙门都是从气来的。我常说你们学数息观,还是学会计?光去记那个数字干什么?所以真正数息,要怎么数?有方法。你们要注意。因此六妙门,还有密宗的修持,都是根据增壹阿念经里头,佛教罗睺罗修行的法门,就是安般品。这个数据我们今天不讲。你们回去先看。


安般就是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小乘的法门、大乘的法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今天主要的课程是达摩禅经。这一本经翻译很久了。文章翻的并不好可是你们要注意,这一本经是翻译在一千多年前,佛法进入中国不久,而且是由印度的法师传来中国,他自己先学会中文再翻译的。很难得。



“修行方便道安般那念退分第一”


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佛,修行做功夫,观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听呼吸也好,都是方便道,不是究竟道。怎么叫做方便呢?是一种加工的方法,入门的方法叫做方便。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究竟哦。这个方法讲什么?修这个呼吸出入息,安那般那,修这个法门。什么叫做念退分呢?譬如说你修了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懒得去搞了,就退步了,叫做念退分。这个念头,这个精神,退道了。


前礼牟尼尊 炽然烦恼灭


流转退住者 度以升进道


修行微妙法 能离退住过


亦灭一切恶 成就诸功德


他说顶礼释迦牟尼佛。我们凡夫心中的烦恼如火一样的烧,但是修安那般那这个法门,烦恼就会清净的。流转退住者:可是修行人都在轮回中,永远跳不出来。甚至有些人修一修就退道了,没有信心了。他说我要引导你们以升进道,怎样去求进步。修行微妙法、能离退住过。所以修行要懂得这个方便的方法。这个方法很微妙的,你真正理论上懂了,去求证,能够离开退道的心,离开了退住的错。也能消灭心中一切的罪恶,可以成就一切修行的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实智慧,灭烦恼盛火,出炽燃之宅,乘诸波罗蜜船度无量苦海。以本愿大悲力故不舍众生。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稳。


他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这位大导师,他善解一切法的现象,已经得到了真实智慧的境界。成了佛。已经灭除心中一切烦恼了,得到究竟的快乐,跳出了炽燃的火宅了。所以他成佛了,然后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乘诸波罗蜜船度到了清凉的彼岸。已经度过了无量苦海。但是佛以本愿大悲的力量,要把经验教给我们。他的悲心不愿意抛弃了任何一个众生。因此佛为修这个法门的人,说了平常不曾说过的法门。他是为了要引导没有跳出苦海的人,也使他们跳出来,使一切众生成佛,都得到安稳快乐的境界。


谓二甘露门,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胜道清净。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三退法,远离住缚,增益升进,成就决定。尽生死苦,究竟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


甘露是比喻诸佛菩萨不可言喻的圣水,你喝下去百病皆除。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


他说甘露门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叫做方便道,第二个是胜道清净。他说这两种方法具备了非常深奥、非常微妙,能令一切修行的人,跳出了三种退步的境界,远离不能进步,被烦恼所束缚、所困住。增益升进:使你一步一步的进步,决定可以成功,可以跳出生死之苦,得到究竟的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修这个方法同时可以除灭,一切众生没有智慧,长久的痴迷,可以跳出这个无明的境界。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


他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历代这些成就的祖师,以此智慧的法门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翻译这本经的人说,我现在把这个法门说出来。


我今如所闻 演说修行地


方便胜究竟 如其修所生


修行于善法 先当知四种


退减住升进 决定诸功德


我现在把历代祖师传承下来的方法,演释开来,修行一步一步的功夫,由方便道到达胜究竟。如其修所生,修行于善法:好好去修行这个呼吸法门。应当知道有四种现象。哪四种现象?修行退,退步了。住,也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停留在那里。升是升。进是进步。所以他这里讲修行用功是很科学的,分析很严谨。决定诸功德:这句话说你修行怎么会退步呢?怎么会停止呢?怎么样升进呢?这个中间有决定性的。一步有一步的功德,这个功夫有成就了才叫功德。


先当起等意 习行慈心观


须当止瞋恚 令暂息不行


烦恼暂止息


他说做功夫不能进步,第一个同你心理影响大有关系。也就是说你的慈悲心还没有发起。他说做功夫起等意,要起平等的意识。就是说我们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为了自私自利,我修行好了是为了帮助别人。你先要有这个心。如果以自私自利的心来修,不会成功的。先要起平等心意,习行慈心观,习惯自己的心理,要爱一切人、一切众生。要发起慈悲心,没有慈悲心你不要谈修行。我们大家学佛都是自私自利,都是为自己,要别人来慈悲你,不是你去慈悲人,这个心理自己没有检查出来,没有用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止息瞋恚心。怨恨别人,埋怨别人,生别人的气,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是对的。这是嗔恚心,这个瞋恚心不能止息,不会进步的。


令暂息不行:要你真做到慈悲心你做不到,但是假装一下,暂息这个瞋恚心不动,烦恼要暂时把它止息了。换句话说,你要做呼吸的功夫,你这个平等的慈悲心没有生起来,你想修这个法门做不到的,所以不会有进步。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2-10-30 20: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次当净尸罗 尸罗既清静


三昧于中起


尸罗就是戒律。尤其是男女的性行为必须要停止。戒律清静了你才能得定。三昧是梵音,意思是正受,正正当当的领受。玄奘法师另外翻成三摩地,就是定境。那个定的境界就生起来。


三昧已修起 观察应不应


善知应不应 修向所应作


既向所应作 专念系心处


他说你慈悲心生起来,戒律清静了,这个三昧境界已经有了。这个时候你要观心了。观察自己应不应,不是坐在那里没有思想,这个思想来的是应该、不应该。譬如说你坐在那里背部发胀,那代表骨节有问题,你是应该动一下或者是不要动呢?这个就要有智慧观察了,这就要依靠真有修持的老师了。要知道应该用运动或者吃药来帮助,或者是不动忍一忍,让他自己过去。


修向所应作:修行方向应该这么作。既向所应作:确定了这个方向。专念系心处:最后要专念一心了。什么叫做系心?就是你把心用绳子一样拴住,你心不向外跑了,到这个时候你做到心系在那里不动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感觉,每一个动向,你都很清楚。但是专念的心在这里拴住了,你晓得心拴住了才可以修这个出入息。上面所讲的都是准备的功夫。所以你开始就要听呼吸、闭气、计数啊,都是自己搞的,没有用的。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时候你定下来,心里头发生快乐之感。心定下来,不再向身体外面乱跑了,才开始正观。依风开始,我们这个鼻子它自然在呼、在吸。譬如你们现在一边听课,鼻子照样在呼吸,大家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呼吸在动。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因为你没有系心一处,心没有收回来,所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在动。等到你心收回来,自然晓得自己呼吸的来去。正观依风相,要观这个风。


正观依风时 其心犹驰乱


止心在入息 如系调御马


这个时候你心定了,听这个呼吸、感觉这个呼吸。正观依风相,依风是我的感觉思想,心和气两个合为一了,两夫妻一样相依为命,这个时候你心跟气两个配合了,正观依风时,其心犹驰乱:你的心还在乱跑,要怎么样不乱跑呢?止心在入息。你感觉到这个气进来了,就不放出去,忍在这里,止心在入息上,这是第一步。这就是所谓的寳瓶气了。并不需要另外吸一口气,自然进来,你心停住。开始时很短暂慢慢练习。止心在入息。


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


他说这个气由鼻子开始,到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整个宇宙同我们的生命都是在呼吸往来的。他说修安般有二种现象。


有一种修持高明的人,他看得见气同我们生命的关系,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第二种是看不见有感觉。我们普通人只有感觉看不见。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印出钝根。


如系调御马,这个时候心和气相依。进气的时候停止,如一匹马一样,把它拴住。哪一匹马会那么乖,让你拴在那里啊?要有方法


心既止入息 思惟正忆念


冷暖与轻重 柔软粗涩滑


这个现象要注意。你打坐起来随时定在入息上,这一匹马慢慢拴嘛,拴了以后马就乖乖站在那里。你的心同马一样到处乱跑,你这个息等于是拴马的绳子,你要把他拴好。心定在入息上。这个时候你有思想没有?当然有。思惟修嘛。


思惟正忆念,心和气合一,这个时候你身体内部,会因为身体健康不健康的关系而有这些现象,有时候全身发冷。有时候发暖。有时候感觉身体轻灵的飞起来。有时觉得身体粗重的不得了。有时候身体连骨节都软了。有时皮肤的很粗很痒,药都吃不好。有时涩,皮肤长出一粒粒的东西来。有时皮肤变得很滑,不但是外面,里面自己也感觉到。有时大便是通的,有时不通。这里只讲八种,还有酸、痛、胀、痒都会发生的。


修行谛觉知 随顺善调适


于触复不了 是说修行退


上面告诉你这些现象是必然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要谛觉知。“谛”就是很仔细。“觉”是要感觉到。“随顺善调适”,跟到他的境界,善于调配。你要懂得医药,懂得作功夫把它调整过来。这里只告诉你原理,要你调到舒适的境界。“于触复不了”,你修了半天对这些现象都感觉不到,知道了又没有方法去对付,这叫做修行退步了。


数一以为二 数二以为一


至九犹错乱 是说修行退


这里讲数息观,我们这个气出去了知道,进来也知道。比如数入息,进来数一,气呼出去了。再进来数二。数到第三、第四结果忘了,这个思想配合不起来。数一当成二,数二当成一,搞不清楚了,是说修行退。心没有专一不算。


还有一个方法是数到十以后,再由十倒数回业数到一。再由一数到十。每一数都要念念清楚。这个进来的气越停越久的话,真正的寳瓶气就来了。你身心的定力越来越大了。至于说气功治病,那不是问题了。这是讲数息观,佛并不是叫你做数习观哦!这是假设你修数息观,而数到心错乱,这是修行退。


若于修行退 更数从初起


十数满足者 远离诸过行


假定修行退步了,重新再来。数一到十,十口气不乱,心境不乱,你已经差不多了,远离诸过行,这就不错了。


不修与过修 或有异修起


有此诸过生 是说修行退


不修是自己不想修了,心里起了反感。或者有些人过度的修习,或者有异修的心念起来。比如说念佛好吧!观想不错,转来换去,有这种毛病出现,都是修行退步了。


修行若俱数 心惧生惑乱


惑乱若增长 是说修行退


修行若俱数,一般在进修的阶段,用数息来摄念。数的观念最后要丢掉,你忘不掉,一天到晚像数钞票一样,一、二、……十。你这是在干什么?自己的心或者起害怕了,这个法门恐怕不对吧?修得没有利益,自己烦恼又来了。这个惑乱的思想增长了,是说修行退。心理障碍起来了,是修行退。


气息不流通 冲击于鼻面


头顶悉苦痛 内或绞风起


息乱失其道 而彼不知治


身体极烧热 其心生愦乱


四种既错乱 依风极违诤


修行欲令息 而不善方便


不知对治法 是必疾退减


他说有时候你修行,你身体不一定对,或者感冒,或者内在有病气息不流通。你身上的气息不流通,鼻子这里堵住了,太阳穴这里痛,头顶这里痛,那就证明你身体里头有病了。所以有些人打坐会怕冷,其实并不是怕冷而是反应灵敏。所以这个时候气息不流通,鼻子、头顶都不对了。或者身内有一股力量在绞动,这就是绞风起,气路不对,气没有归元。



息乱失其道,息乱了,不照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的路线走。所以修行要懂得医药,什么都要懂,要知道对治的方法。自己不知道对治,身体就会发烧、发热。慢慢思想也乱起来了,乃至发脾气,或者性欲增强了,各种毛病都来了。这四种会错乱都是气息不调的关系,你想要修行到达一个宁静安祥的境界不知对治法,很快就会退步了,不想修了。


修行缘入息 而反缘出息


修行缘出息 而反缘入息


于二心俱静 是应修行果


寂止定意生 而复更求数


有此诸过谬 是皆修行退


他说修出入息的法门,应该修入息,你反而修出息,或者应修出气,比如说你今天心里很烦燥,甚至欲念特别重,要赶快修出气,把气呼出去。当你修出气的时候,你又起一个念头,改修入气。像这样应该修进,你修出,该修出你修进。于二心俱静,进也好,出也好,如果你心境很平静是对的。寂止定意生,如果得到定的境界,这个时候要立刻放弃了数息,不计数字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更来数,就发生很大的过错了,反而修行会退步。


急喘而安般 则令念错乱


由是错乱念 修行心发狂


其心发狂故 不知应不应


于二无分别 是说修行退


他说当你呼吸还没有调整好,你就修止要把它停止,这样乱来的话,实际上那个不是气而是风。急喘而安般这反而使你的思想乱起来了,会火气上来。这样子你妄念会更多,甚至睡不着觉,心就会狂乱,脾气会越来越大。其心发狂故,自己也不知道应或不应该,于这个应该与不应该之间不晓得调整。这会使你修行退步的。


修行数已成 息去亦随去


去已处处住 于彼善观察


既观令息还 还已起清净


不善知大种 是说修行退


数已成是说心气合一了,得定了。呼吸好像停止了,自己不要呼吸了,心很定。这个时候就不要数了,就要随息了,这个气出去,跟到就空掉了。空掉了以后如何?一切皆空。你到空的境界不要怕。去已处处住:气也停了,好像呼吸都停上了,死亡了一样,很舒服。于彼善观察:要氢这个境界仔细看清楚。既观令息还:身心内在是一股清净。不善知大种:这个时候要认识气,如果不认识也是退步。


长短悉分别 遍身尽觉知


身行渐休息 一切应决了


于此不善知 是令修行退


你在修这个法门的时候,气出来长你知道长,短你知道短。长长短短你都清楚了,而且全身内外气都充满了,你都知道。这个时候身体非常快感安祥,完全达到休息的境界。一切应决了,自己要认为还没有到,或者还求进步,或者觉得自己气候不到,那就糟了。于此不善知,你自己智慧搞不清楚,反而退步了。上面所讲的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念处有关系。


知善亦知乐 勤方便意行


当复制心行 令不至掉乱


这是初步从修气开始慢慢进入心境,非常的高兴。喜是心理的状态。乐是身体的轻松快感。努力的勤修安那般那这套法门,心意和气配合为一,渐渐使心的杂念妄想清净下去。制心不动,可以慢慢到达初禅的境界,这个时候才不会散乱,也不会昏沈。下面有小字注解,说这是受念处的境界。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还有心理上的忧喜,共有五种。


次分别知心 修行正观察


又生欣悦心 还复摄令定


非是不定心 定已心解脱


其次呼吸停止了,要观心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心里动念都很清楚。观心法门,每一个思想念头,不观迎他来,也不拒绝他来,来了就来了,过去就过去了,慢慢生出无比清净的喜悦。那么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随时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后此心得解脱,烦恼分别不起了。这个时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烦恼。


善修解脱者 不令心退没


若人退减分 则无有解脱


观察无常断 离欲与灭尽


出息入息灭 是名修行胜


善修解脱的人,这个心永远是清明的。如果退化了,退灭了就解脱不了。所以小乘修行得解脱,由安那般那入手,最后是观心哦!观察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然后离开一切欲,一切妄想,欲都没有了,离欲得四禅定,最后得灭尽定。得到定的时候呼吸就停止了,不呼也不吸,这是修行的胜境界。


如是十六行 自在心回转


觉触之所获 见得亦复然


上面所讲的十六行,由呼吸开始达到观心的境界。观察自心的法门。自在心回转了,由感觉开始起修。见得亦复然,最后见到空,得到定的境界。


若于见与触 不善识分际


是过应当知 无智令修退


所以说心的境界要看得清楚。见道不是眼睛看。触是感受得清楚。如果这个分际没有搞清楚就不对了。所以对不对你应该知道,如果不用智慧的观察,随时会退步的。


修行上增进 不应缘于下


缘下亦如是 不应上增进


修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当你还在基本的法门,你不要先跳到前面一步。当你已经进到前面了,就不要再去管后面。


苦见二增进 心住而等观


任之则自成 还到修行处


见世间一切皆苦,所以努力增进。此心平等而住,听其自然,还到修行处。


这一本经告诉你怎么是修行退步,这个教授法很好,先告诉你失败的,到后面才告诉你正确的、成功的。



1992年3月28日讲于香港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2-10-30 20: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追思南爺爺(太湖大學堂小學生們)


注意:本篇内容为偶然发现,不知道真假,尤其是南爷爷走前对郭校长说的话,是真是假?抑或是笑谈?待以后求证。



南爷爷走前对郭校长说:“以后如果你在台上讲故事,一个孩子说‘老师,你不用讲下去,我会了’。这时候,就是我来了,你一定要记好哦。”


 


(按:郭校长名郭妲晏,12岁起即跟随南怀瑾老师从台湾到美国,后就读于美国纽约大学本科和复旦大学硕士,几十年来一直追随南怀瑾老师。福建南普陀寺禅堂即是其发愿募集资金修建。后受南怀瑾委托出任“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校长。)



追忆南爷爷



G6 江南听雨
在那个愉悦中带着一丝空寂的下午,我们敬爱的南爷爷去逝了。太湖大学堂的创建者,于九月二十九日离开了人世。许多新生都与您未曾谋面,如今更是只能从以往的相片中再次追忆您。您,为何走得如此匆忙?还没有看到中国文化大现光芒的时日,怎麽就走了呢?可是,我们知道您没有远离我们,没有弃我们不顾。您正在看着我们,默默地守护着这所您历经千辛万苦所创建的太湖大学堂。可能在遥远的未来,您只会变成一段不可触及的历史,但我相信在不久,您会成为我们心中永恆不灭的光。您教会了我们审己功德量彼来处,让我们沐浴中国文化,体会禅宗静悟,这已经不是我们用感谢二字可以报答的,儘管我们见面次数不多,但您已经成爲了大家心目中的圣者。我们真心祝愿您。



永远的南爷爷


G6 李奕萱
十一长假,原本该欢庆的节日,却被一片阴云笼罩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人类的福星——南爷爷圆寂了…… 坐在电脑前,看着各大网站几乎是争先恐后地报导消息,看着网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心理不禁有些气愤南爷爷都走了,还不知道学习,还在批评什么“葬礼不周”!但这更加坚定了我听南爷爷的话的决心。南爷爷讲过什么话呢?印象最深刻的是“生活教育”。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因此,这位近百岁的老人建立了一所学校——不仅是语文、数学的课堂,更是生活的课堂、心灵的课堂。我一定努力朝目标发展,向所有不相信南爷爷会成功、学校会成功的人证明:他们错了!南爷爷走了以后才发奋,真是叫人惭愧。我还看了一些南爷爷的书,虽然我知道他很严厉,却也透出些幽默。我也知道南爷爷很厉害,自然就十分敬仰他。听说南爷爷还会投生并入读这所学校,我简直太期待了,不知有没有缘再见呐?《幼学琼林》上说:“百足虫死而不僵,千岁龟死而留骨。”是啊,我们又怎麽会遗忘南爷爷呢?世纪老人,精神不朽,刘芳千古,造福万代!电脑前,泪水又一次模煳了视线……



追思南爷爷


G6 史希言
桌面团团,人也团圆。也无聚散,也无常。若心常相印,何处不周旋。但愿此情长久,哪裡分地北天南。一首聚散,环绕在我的耳边,我想,南爷爷一定在我们身边,听我们唱歌,想像南爷爷脸上有着慈祥的微笑。南爷爷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他一直为我们做了很多,每时每刻他都为我们操劳。我一直很感谢您:“南爷爷,您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不会因为考试的分数来排名次,也不会让我们在重大的压力下学习,您也给全世界做了很多贡献,您为他人铺了一条人心之路。” 我对您的印象不太清,但我可以从照片上看见您那慈祥的笑容。您走了,我很伤心,可是爸爸告诉我:“没关係,一转身,二十年后,您又来了。”不知道,我是不是还可以见到您?我在网上看见您的身体已被烧成舍利子,洁白如玉,这就看出您意志的坚定。南爷爷,谢谢您。



南爷爷


G5 刘庭铟
南爷爷,是一个伟人。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几乎一生都投入到了知识的海洋中。全身心地去为大家做着伟大的贡献。南爷爷写了好多本对我们有益的书,里面满载着他的知识与经历,以及他的追求与梦想。不可否认,在这之前,我对南爷爷并无多大认识,但现在我知道了,他的影响力以及追求,南爷爷真的伟大。南爷爷在这裡渡过了在人世间的最后几年。因为岁月,它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面前消失,却转过来藏回我们的心裡,再来慢慢改变我们的容……貌……,以及我们的身体、心态。所以,南爷爷的智慧,积的德一点一点增加,身体却因为岁月的侵蚀变得孱弱,最终离开了我们,去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极乐世界。那裡没有苦难,只有快乐。我虽然和南爷爷未曾谋面,但,我可以感受到南爷爷永驻人间的精神,与受到的爱戴。就如南爷爷自己所说:“桌面团团,人也团圆,也无聚散,也无常。”是啊,我们的人生就如同桌席,和谁喝一桌,能遇到怎样的人是命中注定。虽然我错过了南爷爷的那席,但我还是会把握住那擦肩而过的缘份的。南爷爷,您还好吗?我想告诉您:您的精神,永驻人间。


四见南爷爷


G5 岳锐秋
2012年9月29日,南爷爷平静地去世了,他的一生不为自己,只爲别人,以妈妈的话来说,南爷爷是古佛在来。虽然南爷爷已经往生,可妈妈总说南爷爷还没死,他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还会再投胎中国,还会到太湖大学堂读书,不过那就是六年以后的事了。那时会有一个小男孩在上课时举手说:“老师,您讲完了吗?您讲完我就要开始讲了!”而这个小男孩就是南爷爷再世,真希望那时我能真的看见就好了,我相信南爷爷真的没死,也真的是古佛,也真的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四年级时,我总觉得那时是多麽幸运和幸福,我们四年级给南爷爷唱了一次歌,我们唱的是“Over the rainbow”,南爷爷很喜欢,并且在老师和客人们拍照时,南爷爷就在我左边,当时我别提有多麽高兴了,我当时心裡就想:“太好了,我在南爷爷旁边,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今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一时刻!”真的是这样,我永远忘不了!那是我最难忘的一次。还有以前,学校裡来了几个表演木偶戏的老师,老师说南爷爷也会来,我当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时不时往后望,啊!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那亲切的面孔。“是南爷爷!是南爷爷!”我心中暗暗大叫,那时,是我第一次见南爷爷。再来,是南爷爷专门为首届毕业生讲课时,我们也能去沾光,我悄悄带上本子和笔,把这个重要的时刻和重要的东西给记录起来,这成了我宝贵的珍藏物品。在这个很多人都在玩的时候,我记下了这宝贵的财富。这是我第三次见南爷爷。第四次是南爷爷和毕业生合影时,虽然只有一、二分钟,但我已很满足。这些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希望南爷爷早日再回来造化众生!我期盼着那一天!



南爷爷


G5 王艺璇
9月29日下午,当我们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的时候,有一位伟大的身影与我们擦肩而过了,他,就是南爷爷。和许多人一样,我爸爸妈妈也看过许多南爷爷的书。前一阵子,他们还在跟我讲《前言后语》这本书呢,南爷爷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我们,记得上一次见面南爷爷的身体还好好地呢,怎麽能说走就走了呢?过了几天,我妈妈爸爸也知道了这个消息,我们全家原本高兴地心情好像被泼了凉水一样,无精打采,一点儿也没精神。回到学校,听王兵老师说,南爷爷并不是不存在,他只是脱离了这个世界,去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世界——极乐世界,在那裡,没有痛苦,没有不愉快,是一个快乐的世界。南爷爷,您一生为中国教育付出了太多太多,爲了中国的下一代,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我们一定会把您的教诲铭记在心的!南爷爷,您还好吗?



南爷爷


G5 洪艺嘉
9月29日星期五,我们所有人回家过国庆节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高兴,但是就当我们高兴地时候,我们最最敬爱的南爷爷却默默地离开了我们而去了。 10月2日,我们正在深圳旅游时,妈妈突然严肃地说:“告诉你一件很坏很坏的消息。”我说:“什么事?”妈妈说:“南爷爷去世了。”我的心一下凉了,刚刚还很好的心情,现在一下变成了冰块。我想:南爷爷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身体健康,面带微笑,可爱可亲的人。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南爷爷怎麽就去世了呢?到了学校,校长跟我们说:“南爷爷的肉体虽然不在了,但是南爷爷的精神永在!”接着,我们按班级给南爷爷鞠躬,就是那小小的一鞠躬,可这里面却包涵着我们对南爷爷深深的敬意啊!南爷爷为我们做的实在太多,爲了办好太湖大学堂,南爷爷每天忙碌不停,都九十多岁了,眼睛看不清了,可是每天晚上到十二点都没睡,一直忙到四五点。唉,南爷爷真的好辛苦啊!妈妈以前常跟我说要珍惜。珍惜什么呢?要珍惜南爷爷,这位大圣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要珍惜大学堂这美丽的地方!再怎麽说南爷爷都已经走了,我这最后一句话,愿南爷爷能听见:“南爷爷,谢谢您,您一生辛苦了!”



南爷爷,我想对您说


G4 殷振原
  南爷爷,是您创办了大学堂,没有您,就没有大学堂,我就不能来上学。  您创办大学堂,是为了把中国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中国文化永不遗失。是您,结合中西、古今、文武的知识让我们来学。  您做人与做事都很认真,并且有智慧。虽然您已经耄耋高龄,但是您还是工作到很晚,只睡两三个小时,还很精神矍铄。  您非常关心我们,经常在关注我们。您经常在我们练武术的时候看着我们,还很想上来耍一耍,但是您的身体老了,耍不动了。  您的品德与做人值得我们学习,您捐出一百万,又让出了学校的十八亩地来建老太庙。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像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我们要让您的名字流芳百世。        
    南爷爷, 我想对您说


G4 张亦澜


  南爷爷,我想对您说,我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我经典背得很熟,虽然我不懂其意,但我慢慢会懂的。
  南爷爷,我想对您说,我看的书很多,却记不住好词好句,也不会用,但我会努力的。
  南爷爷,我想对您说,虽然我跑步要比某些人快,但武术却不如他们,但我愿意努力。
  南爷爷,我想对您说,您对这个学校有很大的贡献,虽然您走了,但我们依然记得您。


            南爷爷,我想对您说


G4 王远卓
  我以前在上外双语上学的时候,天天都很晚才能睡觉,因为每天的作业都很多,上了一年之后,爸爸和妈妈实在耐不住了,所以就决定转学……  有一天爸爸找到了一个南爷爷创办的学校叫“太湖大学堂”,之后我就进去了。  这时,南爷爷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南爷爷还是一直办着这所学校!  南爷爷,我想对您说:虽然我们见面的次数不多,但是我非常感谢您,如果不是您,我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学习方式!!



追思南爷爷


G3A 孔德容
  星期一,是我们祭奠南爷爷的重要日子,我们按班级进入七号楼,在老师指导下,一起向南爷爷的遗像行三鞠躬礼,虽然我有点伤心,但外表还是平静。  当时我看到了南爷爷的遗像就想到了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南爷爷过93岁生日时,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代表G1A班给南爷爷献上贺卡,上面还写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南爷爷收到时很开心呢!还有一次是武林大会的时候,有同学在台上表演,南爷爷看着好像很满意的样子,王兵老师说:“每到运动会和武林大会时,南爷爷都很想上来舞一舞呢。南爷爷年级这麽大了,想上来比试比试,不过听说南爷爷的武术很好,我还想看看呢!  “桌面团团,人也团圆。也无聚散,也无常。若心常相印,何处不周旋。但愿此情长久,哪裡分地北天南。”这是南爷爷的其中一首诗词,如果我们的心和南爷爷在一起,那干嘛还要分人间和天堂呢?



追思南爷爷


G3A 黄德高
  此刻,妈妈点起了三炷香,和我一起追思南爷爷。看着南爷爷慈爱的遗照,我非常想念南爷爷还在的日子。  南爷爷因为有您创办了太湖大学堂,我和同学们才有在这裡学习的机会。  南爷爷,知行合一、博才多学,令我们深深敬仰。  南爷爷虽然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心愿把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追思南爷爷


G3A 赵怡雯
  我听王兵老师说:“南爷爷要把老太庙建起来,于是好心的南爷爷就把他卖书的钱和稿费拿来捐赠给建老太庙的人,还捐了18亩地给他们来建老太庙。”我觉得南爷爷很好心。  我听说南爷爷重生了,可王兵老师说南爷爷的身体过期了,需要换一个身体。南爷爷在重生前对郭校长说:“以后如果你在台上讲故事,一个孩子说‘老师,你不用讲下去,我会了’。这时候,就是我来了,你一定要记好哦。”  南爷爷一辈子干了许多有用的事,南爷爷说:“我这一辈子要给人生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句话很有道理。  南爷爷充满自信,我觉得他是一个对世界上很有用的人。  另外,我很佩服南爷爷能写出这麽好的一首诗:  桌面团团,  人也团圆,  也无聚散,也无常。  若心常相印,  何处不周旋,  但愿此情长久,  哪裡分地北天南。



我一年级的时候,他93岁,他白髮苍苍,是个慈善的老人家。我本来要上去和南爷爷说话,老师不同意。我想说南爷爷像孔子有三千多名学生。我和妈妈上网查南爷爷的生平,才发现南爷爷有三万多名学生,比孔子的学生还多。我要好好学习,南爷爷在天上看着我们。


G3A 周思哲


  我相信南爷爷一定还会回来的,不然他怎麽会说那句话?希望南爷爷回来的时候,我还没有毕业,这样就能看到南爷爷变成了男生还是女生了。


G3A 陈楠



在南普陀寺的那天晚上,我梦到南爷爷说几百年后会再来到大学堂。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看到南爷爷。我希望有一天,南爷爷可以再来我的梦裡和我说话。


G3A 张啸宇



南爷爷走了,我心裡很难过。在祭拜的时候,我心裡空空的,我看着照片,真希望南爷爷在我面前出现。南爷爷我想你!


G3A 叶圣楠



老师让我们给南爷爷敬礼。一鞠躬的时候,我先把自己的心给平静下来;二鞠躬的时候,我想:祝南爷爷平平安安;三鞠躬的时候,我想:南爷爷不是在天堂就是在我们的身边吧。


G3A 柳润田



六年级的毕业礼上,南爷爷说了一句话“敬业乐群”。希望我们把中国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愿此情长久,心常相印。 希望来日,南爷爷乘愿再来,和我们一起扯铃、足球、武术、读经、静定…… 阿弥陀佛!


G3A 刘昊霖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2-11-08 14: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图片中的舍利子不是南师的,南师的还没有公布。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2-12-21 22: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又无舍利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从南怀瑾先生的教导中离苦得乐,自渡渡他了。

当然了,这是末学的理解 [em52]

最重要的舍利是法舍利啊,先生留下这么多著作,我们能否去读,读了之后能照着做到几分呢?
末学很惭愧,末学真的差得很多呢,尤其是遇到事情的时候:)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3-01-14 17: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MARKED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3153|回复:14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