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 如何从心理上对治忧郁症及焦虑症
一切心灵上的苦受现前时,只有完全接受,才有减轻、乃至灭除的可能!但是,若不能接受人生本是无常、苦及无我的真相,就不可能究竟灭除心灵上不断出生的苦受。其中无我的部分虽然涉及佛法深妙的观行,非一般人所能知、能证,但是只要能够认知、并接受世间的本质就是无常、是苦这两个事实,就足以令人远离忧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生了;对于已经身处此种种不善境界的患者,也能渐渐令其解脱。
佛教有云:「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做者是!」现前的一切际遇,都有前因,无一例外。若言:不一定是前因所造成,那就请问:世上有那一件事,没有前因而能有后果?绝对没有!所以不可因不知何者为前因,就称无因而有;若是无因而有,则不吃喝也能饱足、不滋生也能成长、不著衣也能御寒、不工作也能赚钱、不学习也会游泳、不种稻米也会有饭吃……,类似之因果,遍及一切时、遍一切处,无所不在,说之不尽。既然凡事都不离因果,若不信因果,就不会约制自己的行为、就会不断任意造作不善之因,将来就必定会受到不善之果报。简而言之,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由于果报必须等到缘熟时才会现前,所以会有长短不一的时间差,因此经常会令人忽略因果的必然性;如果因此而不信因果,肆意而行的结果,就只有无奈的等待恶果的现前了。
忧郁症或焦虑症的发生,多出于对各种不顺心、不合意等种种逆境所造成的挫折感而无法排除,以及对得失看得太重而引生。其实,只要出生以后,就难免老病死的果报,谁也无法避免;在人的一生中又充满了与亲爱的人别离、与仇怨之人的相处,以及无穷无尽所求不能实现的痛苦;由此衍生无量无边的苦受,令内心不断的计较衡量、挣扎燥动、无法平静;轻者坐立不安,重者彻夜难眠,内心犹如火焚,无以止息。此苦人人皆曾经历,唯有轻重长短的不同,依各人的福报多寡与罪业大小而有差别。谈到福报与罪业,必定不离因果,也就是前所言之善有善报…等语了。
若人不信因果,就难免随贪嗔痴起念,而造作诸不善业(业者,指已经完成某种善恶行为),于是只有等待未来的不善果报来折磨了,例如:违犯国法、伤人害命、夺人所爱……等强烈的不善业因,肯定会引生不善的现前果报。多行善事,不与人争,必为人所敬重,将来受其恩惠者,终必善报之,若不得善报,就很可能涉及过去世的前因了;待偿完不善果报,现行之善因,仍不坏灭,未来必有偿报之期。
当已深信因果,就会对现前的种种挫折,生偿债想,而愿而能虚心接受而不抗拒,这就是对此不善果报已经完全接受了;由于深信一切法无常,不能久住,必有转圜之机,所以不会以怨报怨,因此就能避免怨怨相报,而无有止期了;这就是深信因果者的正知见,也是离苦的最佳之道。如果实在无法忍耐心灵上的煎熬,就应远离现前的境界、远离现前的不善因缘,才能眼不见、心不烦;躲得远一点,苦受就会少一点,因此就能减少或免除怨恨相对或求不得之苦;若为了不捨某种利益而不肯远离,那就是在自讨苦吃了。当善境界现前时,亦不贪恋,深知这一切即将过去,不能久住,在善境界消失时,就不会有爱别离之苦了。因此,对于感情或物质上的欲望,切莫投入太深,否则必定会引生怨恨相对、求而不得,或是终必与亲爱之人或物离别之苦。
人生在世,最后一无所有;命终之际,纵然家财万贯、子孙成群,又与自己又有何干?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离去,除了其他幽魂,又有谁能相伴?丰功伟业,亲友眷属刹那即成梦幻泡影,一无真实!直至此时,才知人生原来是梦,辛苦赚得的一切,最后无一能够依存,自己原来只不过是个过客而已。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深入观察、思维,不求心静而心静止矣!
以上所说,皆是出于佛门教理。世间万法之中,唯有佛法才能教人究竟离苦,其他一切方法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即使有一时之效,只要苦本不除,心病即无法痊癒,最后肯定药石无效!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普天之下,没有比佛法更好的心药了。如果一时之间,还不能深信因果,就请一本《金刚经》详读熟读;在每天晚上的睡前,暂时排除外缘、远离喧闹、收敛心神,单独一个人读经并思维其中的道理,应有速效!个人在初学时,曾有此亲身经历,犹如醍醐灌顶、即得清凉,此种境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届时便知。唯此经含有极深妙义,非一般人所能知,如有机缘,以后再深入也还不迟!目前就以经文表面的意思进行理解已足矣!若内心苦极,觉得快要或已经罹患忧郁症或焦虑证的人,请不要长期依靠中西药来压抑,就请依以上所说,自己试著把心结解开,解结毕竟还须系结人!在阅读以前,一定要暂时放下身心的苦恼,然后专心探究。或找时间到图书馆,一个人静静的阅读,切忌呼朋引伴!因为唯有孤独才暂时收心,能收心才能把经文看进去,如此才能读懂经中所说的道理,然后与自己现前的处境互相对照,心病即能渐轻、渐除矣;但因各人的智慧、根器不同而有差别!请注意:这个方法必须以纯客观的求知心态,进入经文探索,这样才会有效、才有可能令心火渐熄,而得清凉。
如果不愿信受佛法,或认为佛经都是迷信,或者想以批判的心态来读这部经,就请不要阅读了!但仍希望能够记住这句忠告:“有求皆是苦,无求乃安乐。”如果还是不能信受,那就只有等待此次苦受的无常,以及下一次苦报的继续来临了。
一智 合十 20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