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242|回复:5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求助]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2-07-25 16: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求助]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不好意思, 请问版主及各位大德,这个是要干什么?好像很复杂。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b6f5d0100q3gr.html


 



【见分】

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之一。见分即指诸识的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的对象)之主体作用。‘见’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换个方式说见分即心识的缘虑作用,亦即主观的认识主体。心识生起,自其自体变现相、见二分,相分是色法,概括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见分是心法,有缘虑作用,是认识的主体。不过此见分与相分,都是识体之所变现,摄物归心,所以成其唯识。参阅‘四分’条。


【相分】

心法四分之一,即自心体上变现出为见分所缘的境相。此在唯识学上、摄尽一切所谓客观的现象。心识是能缘虑之法,心识生起时,识体变现出相、见二分,见分是能缘虑的作用,相分是所缘虑的境相。唯识宗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内识之所变现,故所谓相分,是第八识的色法种子——所谓相分色所变现的境相。

相分之相与像字通用,如相片又称像片,亦称肖像,故所谓相,亦就是影像。此影像不是外境的‘本质色’,而是托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色’,在眼识上再变现一重‘相分’(影像),由眼识的见分去缘。所以唯识学上说︰‘识所缘,唯识所变。’


【自证分】

又作自体分,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的第二分。自是自体;证为证知,即为自觉的证知作用。四分中的见分有缘虑、了别相分的作用,但不能自知其所见有无谬误,故必须另有一证知见分的作用,即是自证分。自证分即识之自体,故又名自体分。自证分还有一种再度知的作用,与自证分互相为证,以证二者有无谬误。参阅‘识体四分’条。


【证自证分】

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的第四分。这是识体作用的一部分,即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的作用。自证分有证知见分的作用,但谁来证知自证分有无谬误呢?于是识体更起能缘作用,以证知自证分的所证是否正确,此再度证知的作用,即是证自证分。但谁来证知证自证分有无谬误呢?就是原来的自证分,因为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二者互缘互证的作用,所以就不必另立一个证自证分了。


南无阿弥陀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5 16:15:00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2-07-25 17: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请问这是不是在讲心理学 ?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2-07-27 08:4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您可以参看南怀瑾先生的“中观与唯识”。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2-07-27 11: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Thank you.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2-07-27 14: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南怀瑾先生 说



『楞伽经与禅宗心印


  在要正式讲“禅”以前,有一样东西,必须重复提出讨论的。


 


  达摩祖师传了禅以后,临走交给二祖一部经典——《楞伽经》,嘱咐后世,学禅做工夫,应以《楞伽经》为蓝本,也就是以《楞伽经》“印心”。文学上所描写 的“心心相印”的典故就出于此。所谓“印心”的印,是对证、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纸上盖了模子——印鉴,原来的印虽然拿走了,而留下来的印鉴,与原来 的印子绝对没有两样。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与天上的月彼此符合,这就叫做“以心印心”。


 


  《楞伽经》在佛学内,不但是禅宗重要的经典,同时也是唯识宗——法相宗的主要经典。为什么称为《楞伽经》呢?楞伽是南印度锡兰岛的一座山名,佛在此与弟子们说了这一部经典。


 
  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对心的分析太笼统,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学所讲第六识的阴面“下意识”,再下去就茫然无知了。


 


  全部佛学所讨论的,就是一个“心”。小乘的佛学,只讲到第六识,而大乘佛学,才讲到与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识、第八识。我们要了解第七识、第八识,在学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识学。而唯识包括六经十一论,《楞伽经》就是其中之一。


  


学禅,目的在“明心见性”,而对“心”分析最清楚最彻底的是唯识。所以,学禅一定要懂得唯识。现在无论东西方所流行的禅,往往只拿禅宗里面一些公案的 风光,例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或搞文学境界,如“天地一沙鸥”等,以为就是“禅”,未免太偏。现在我们要讲禅,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础 上,去探讨禅的究竟。』


 


 


以上,


 


对不起,又不明白了,南先生说『对“心”分析最清楚最彻底的是唯识』,那个
见份,相份不是眼睛吗 ?为何又变成心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7 14:57:51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2-07-28 02:0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末学粗浅的理解:
眼睛是只是看的工具而已。
以下是引用NOCONFUSE在7/27/2012 2:57:00 PM的发言:

南怀瑾先生 说


『楞伽经与禅宗心印

  在要正式讲“禅”以前,有一样东西,必须重复提出讨论的。

 

  达摩祖师传了禅以后,临走交给二祖一部经典——《楞伽经》,嘱咐后世,学禅做工夫,应以《楞伽经》为蓝本,也就是以《楞伽经》“印心”。文学上所描写 的“心心相印”的典故就出于此。所谓“印心”的印,是对证、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纸上盖了模子——印鉴,原来的印虽然拿走了,而留下来的印鉴,与原来 的印子绝对没有两样。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与天上的月彼此符合,这就叫做“以心印心”。

 

  《楞伽经》在佛学内,不但是禅宗重要的经典,同时也是唯识宗——法相宗的主要经典。为什么称为《楞伽经》呢?楞伽是南印度锡兰岛的一座山名,佛在此与弟子们说了这一部经典。

 
  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对心的分析太笼统,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学所讲第六识的阴面“下意识”,再下去就茫然无知了。

 

  全部佛学所讨论的,就是一个“心”。小乘的佛学,只讲到第六识,而大乘佛学,才讲到与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识、第八识。我们要了解第七识、第八识,在学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识学。而唯识包括六经十一论,《楞伽经》就是其中之一。

  

学禅,目的在“明心见性”,而对“心”分析最清楚最彻底的是唯识。所以,学禅一定要懂得唯识。现在无论东西方所流行的禅,往往只拿禅宗里面一些公案的 风光,例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或搞文学境界,如“天地一沙鸥”等,以为就是“禅”,未免太偏。现在我们要讲禅,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础 上,去探讨禅的究竟。』

 

 

以上,

 

对不起,又不明白了,南先生说『对“心”分析最清楚最彻底的是唯识』,那个
见份,相份不是眼睛吗 ?为何又变成心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7 14:57:51编辑过]
发帖回复
查看:1242|回复:5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