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受戒 净 圆
世人皆知要劝人行善,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也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我们的周围也有劝人不行善的。这不,有位居士说:“我想受五戒,可我的意思刚一说出来,我的同修某某居士就说:‘你还敢受戒?受了戒要是犯了戒,那果报更厉害!’吓得我也不敢受戒了。”
到底该不该受戒,该不该劝人受戒,该不该劝人不受戒?
这个问题如何回答,作为佛的弟子,我们应该看看佛是怎么说的,佛是劝人受戒呢,还是劝人不受戒?如果你的想法做法和佛不一样,那就不符合佛法,那就是谤佛谤法了。
佛在临近涅槃的时候要弟子们以戒为师说:“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闇遇明,如贫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得归,当知此戒,即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佛在《希有较量功德经》中说:若复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二万岁中,常以四事,供养供给。乃至灭度,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各以华香、伎乐、幡盖,及香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若复有人,能受持五戒,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千亿万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
佛在《阿含经》中说:“持戒具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佛在一切经中皆赞叹持戒,劝导行善,为什么学佛的人群中还有人偏偏要唱反调呢?说是受了戒如果犯了戒,罪业更重。那这问题应如何看待呢?
律中说︰“出家破戒,胜过在家受戒,在家破戒,胜过世人无戒。”又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五戒相经》说︰“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由于能悔过,不堕三恶道。唯不受戒者,永无成佛因缘。古德说︰“天下最大的罪恶,抵不过一个‘悔’字,未受戒人,虽然没有犯戒,所作错事,不能改过自新,故无成佛因缘。
佛弟子莲花色比丘尼常赞叹受戒的功德,说如不慎破戒也不要担心!出家守戒,种下来生的大福报或是出家修行学佛的因,总比不受戒而犯罪堕入地狱,永无超脱之日好。
所以说,受戒如果守不住,还有忏悔之法;再守不住,还有舍戒之法。舍了戒以后还有重受戒的机会。但是,如果不受戒,那么受戒的功德就根本不会得到。更何况自己不发心受戒,还阻止他人受戒,才是真正的地狱之因。
受戒的殊胜之处在于能够传授给受戒人一个戒体,而这个戒体将帮助你持戒成功。
戒体是戒法的主体,是受戒人在纳受圣法于心时,由其信念和期待之情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的感动和力量,是一种为正法久住立志后的责任感。戒体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东西,它凭借受戒的因缘而得以显现。戒体产生的心理的力量通过受戒时的羯磨仪式被激发出来,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驚悚,从而有效地防非止恶。
业障重者,戒体显得难以发挥充分的作用。只要不去有意舍戒,即使偶尔有违戒之处,也无伤戒体,戒体是不会失去的,它还可以使你警醒策励,明了是非。
所以,我们今天受戒,最重要的是得到一个戒体,与佛戒结下缘,种下成佛的善根种子。除了我佛 持净戒,其余都是破戒人。只有受了戒,不断地犯,不断地悔,不断地守,才能不断地进步。通过受戒帮助人守戒,才是戒律的意义。若是你真能完全守住戒,还需要受戒吗?若是有一天你完全持住戒了,就说明你已经成佛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547050100rb5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