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九祖。
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 人。
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因读莲池袾宏的《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烧毁所着《辟佛论》。
二十岁,诵《地藏 本愿经》,发出世之志。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
因听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名智旭。 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
偶罹病将危,乃专意求生净土。三十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流弊,自此决意弘律。
三十二岁,欲注《梵网经》,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扬台 教,注释经论。
师为人严峻精到,厌弃名利,固持戒品,弘扬律藏,生平以阅藏著述为业。
综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教义,尤重天台,并主张 佛、道、儒三教一致。除佛教诸宗外,亦研究儒家及基督教,著作范围甚为广泛。
其禅法是承继延寿、梵琦、真可的文字禅,而会归于天台教观。于天台教义亦有独 到的见解,在教判方面,安立贯通前后的五时说,于教理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于观法则沿用山家派的妄心观。于律学方面,注重戒律实践。
其 禅、教、律学,终皆指归净土,主张禅净合一。又鉴于当时佛教各宗门户分歧的流弊,力求诸宗调和,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其思想的总结为三学摄归一念,以 念佛总摄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清代以后,台家讲教多以师之经论经疏为依据,形成“融合禅、教、律而归入净土”的灵峰派,延续至今。
著作颇多,有《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阿弥陀经要解》一卷、《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梵网经合注》七卷、《毘尼事义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阅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禅解》十卷、《四书蕅益解》四卷等四十余部。
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 人。
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因读莲池袾宏的《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烧毁所着《辟佛论》。
二十岁,诵《地藏 本愿经》,发出世之志。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
因听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名智旭。 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
偶罹病将危,乃专意求生净土。三十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流弊,自此决意弘律。
三十二岁,欲注《梵网经》,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扬台 教,注释经论。
师为人严峻精到,厌弃名利,固持戒品,弘扬律藏,生平以阅藏著述为业。
综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教义,尤重天台,并主张 佛、道、儒三教一致。除佛教诸宗外,亦研究儒家及基督教,著作范围甚为广泛。
其禅法是承继延寿、梵琦、真可的文字禅,而会归于天台教观。于天台教义亦有独 到的见解,在教判方面,安立贯通前后的五时说,于教理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于观法则沿用山家派的妄心观。于律学方面,注重戒律实践。
其 禅、教、律学,终皆指归净土,主张禅净合一。又鉴于当时佛教各宗门户分歧的流弊,力求诸宗调和,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其思想的总结为三学摄归一念,以 念佛总摄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清代以后,台家讲教多以师之经论经疏为依据,形成“融合禅、教、律而归入净土”的灵峰派,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