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489|回复:26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2-02-28 21:0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大师文钞分《增广文钞》、《文钞续编》、《文钞三编》、《文钞三编补》近二千多篇文章。为了减轻佛友阅读负担,此文钞选读专栏,筛除了《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印光大师文钞简编》、《印光法师嘉言录》 等专辑重复的文章,并拟定标题,省略部分繁冗寒暄之语,部分相关内容归纳整合,粗略分为上面几大专题。力求直观、方便、全面,以利于检索。对于初学,建议 先从《净土法要》、《文钞简编》、《嘉言录》入手,此文钞选读实为其补充。此专栏文章仅供佛友交流参考之用,若有个别欠妥之处,欢迎指正。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2-02-28 21:0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印光法师文钞不可不读

印光大师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在见浊波涌的时代, 力挽狂澜, 传承儒佛圣学于来哲;以正法眼, 弘扬净宗念佛法门, 为火宅国人, 直指离苦得乐之大道。其德业文字, 并将与法界同在。

  印祖一生的教化有两大纲宗:一者深信因果(即敦伦尽份,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二者求生净土(即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此二大纲宗上契三世诸佛之教理, 下应末法众生之根机。对于现代净宗行人, 亦具深切的指导价值。兹分述如下:


  一、深信因果。


  三世因果律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自古以来, 经由儒佛圣贤世代的教化, 善恶因果的理念深植于国人的内心, 支撑着传统道德的大厦, 成为升华生命求道证真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更迭, 人心浇漓, 圣教渐衰。继由宋明理学对因果的破斥, 二十世纪初欧风美雨的东渐, 以及科技与物质高消费的浪潮, 遂使现代人日益功利与“现实”, 三世因果之理或被时人遗忘漠视, 或被人斥之以迷信而遭攻讦。致令善无以劝, 恶无以惩, 道德风气每况愈下。不信因果法则的个体, 势必胡作非为, 杀盗淫妄;由这些个体所构成的邦国, 或几近一弱肉强食的动物园。天灾人祸亦接踵而至。呜呼, 欲挽狂澜于既倒, 醒良知于浊世, 舍三世因果律而莫由。另就净宗启信来说, 吾人深信三世因果, 便会自觉地持戒以制伏妄心, 修善以培植福德。福德积集一定程度, 便能开显智慧, 有智慧便能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信愿。是故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是引发善业契入净宗难信之法的前提。释尊殷勤开示的净业三福, 实乃末法众生理应力行之要目。证知印祖力弘因果, 对于淑世牖民、导信净土悉具深意。吾辈净业学人宜仰体祖师之心, 用作自行化他之行持。


  二、求生净土


  净宗念佛法门似浅而深, 似近而远。至简易而至圆顿。释尊以无尽大悲, 无问自说, 大畅诸佛度生之本怀, 乃一代时教归根结顶之大法。印祖悲智深鉴末法下劣凡夫, 欲以自力通途法门了生脱死, 万难万难。唯依信愿持名之特别法门, 仰凭阿弥陀佛大悲愿力, 往生净土, 横超三界, 万修万人去。这是印祖从长期潜修念佛法门, 博通三藏过程中所升华出的理念。据载:一法华参拜印祖, 相谈良久, 将辞去。印祖携手嘱曰:从来禅教诸祖尝曰:“天台教观一宗, 如或无人传之说之, 则为佛法趋灭之时。”今则不然矣。此法师殷勤问故, 印祖喟然曰:“今日圣教愈趋愈下, 人根浅薄, 于止观一法, 得出生死者, 万无一二。唯净土可依怙耳。设今净土一宗, 无人传之说之行之者, 则佛法真畏将灭尽矣。吾人为佛弟子, 尤宜勉焉。”(参见《印光大师全集》第七册)肺腑诚言, 老婆心切;木铎之音, 惊天揭地。一部《文钞》, 横说竖说, 千说万说, 总冀吾人信解此见, 信愿持名, 离苦得乐。


  一老法师开示:“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 印光法师文钞不可不读。”亦是慧眼独具, 悲心切语。有幸捧读印祖文钞, 实属宿世善根福德所致。进而依教奉行者, 尤为人中芬陀利华。全身靠倒六字洪名, 万牛莫挽求生安养, 庶可亲炙阿弥陀佛, 与印光大师把手同行。(三编附录·释大安法师·简体字横排版本跋)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2-02-28 21:0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心湛居士道席, 损书, 承悉一一。小印仓卒镌就, 附邮奉慧览。刻具久已抛弃, 假铁锥为之。石质柔脆, 若佩带者, 宜以棉围衬, 否则印文不久即磨灭矣。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 最服膺者惟光法师。前年尝致书陈情, 愿厕弟子之列, 法师未许, 去岁阿弥陀佛诞, 于佛前燃臂香, 乞三宝慈力加被, 复上书陈请, 师又逊谢。逮及岁晚, 乃再竭诚哀恳, 方承慈悲摄受, 欢喜庆幸, 得未曾有矣。法师之本, 吾人宁可测度, 且约迹论, 永嘉周孟由尝云, 法雨老人, 禀善导专修之旨, 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 善巧如云谷, 宪章灵峰, (明蕅益大师)步武资福, (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 密护诸宗。明昌佛法, 潜挽世风, 折摄皆具慈悲, 语默无非教化,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诚不刊之定论也。孟由又属朽人当来探询法师生平事迹, 撰述传文, 以示后世, 亦已承诺。他年参礼普陀时, 必期成就此愿也。率以裁复, 未能悉宣。(一九二三年二月四日温州 昙昉疏答 录自弘一法师)(三编附录·弘一法师复王心湛居士书)


  三百年来一人


  弘一上人尝谓余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盖自云栖后,法化之广,未有如大师者。(印光大师小史 陈海量)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2-02-28 21:1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散心念佛与至心谛听念佛,其功德大相悬殊

 

  闻居士久已念佛, 不知曾注意于信, 愿, 求生西方否。佛法法门无量, 无论大, 小, 权, 实, 一切法门, 均须以戒, 定, 慧, 断贪, 瞋, 痴, 令其净尽无余, 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 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 切愿, 念佛求生西方, 则无论功夫浅深, 功德大小, 皆可仗弥陀慈力, 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 但肯上船, 即可到于彼岸, 乃属船力, 非自己本事。信, 愿, 念佛求生西方, 亦然, 完全是佛力, 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 则生死已了, 烦恼不生, 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 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 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彼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 切不可依。念佛之要, 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 摄耳谛听, 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 与不听而散念, 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 皆可得益, 有利无弊, 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本欲详说, 以为时无几, 恐误归期, 故略取要义书之。余详文钞, 嘉言录, 阅之自可悉知。(续编·与张静江居士书 民国二十四年)(本站注:出处为弘化社版苏出准印JSE-0001832号《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


  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 出声持四字洪名, 摄心切念, 以心口分明, 清楚执持, 用耳谛听之法, 稍觉轻安, 欲修一心不乱, 专行此法, 可能达到否。 


      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 在心专注与恳切耳。(三编·答幻修学人念佛问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8 21:12:17编辑过]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2-02-28 21:1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当念佛时,但用十念记数,从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又一 句一句记得清清楚楚。若能从一至十记得清楚,则妄念无从而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以此为前方便。但用心记,不可掐珠。从一至十,从一至十,不可二十, 三十。须知若至二十,三十,则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来所示数息之法,亦只从一至十而止。莲宗宝鉴讹作从一至十至百至千至万,为害不小。又此十念与晨朝十 念不同,彼以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则伤气受病。此则从朝至暮,或声或默,或快或慢,用之无不相宜。但作务 之时,便难记清,当蓦直念去。至作务竟,仍复十念。若一直记觉费力,当从一至五,从六至十。或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随自心力,虽两气三气,并不 于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记而已。(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法语开示)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2-02-28 21:1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有污秽,何能生乎

  去年以校书无暇, 后又病, 故不暇修书, 但令李圆净寄德净之法名而已。以文钞中所说, 皆系开示, 而嘉言录, 又撮聚一处, 颇易领会, 何必又于百忙中复信。今之宏法者, 多皆以上根利器自诩, 又复以上根利器待人, 故不注重持名求往生, 而以开悟为期望也。此在当人自量可也。如其能开悟, 明教理, 又能断尽见思二惑, 则何善如之。如其不能, 固当依信愿念佛, 求生西方, 为唯一无二之决定良策。否则, 于种善根, 则诚有之, 于了生死, 恐难以预断其劫数也。汝处外道多,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若欲化人, 正不必张罗门庭, 但令大家各于自己家中修持, 如上所说之事即已。即欲立一机关, 但借一现成之寺庙, 为每期提倡之所。(期随人事以定, 或一月二次, 或一星期一次。不可空费钱财, 诸事从俭为要。)若即欲建筑, 当此时局艰难, 不但难以成就, 或致反招他祸。光一生不喜张罗, 以故一生不作主人, 不收徒弟, 但只在人家寺里作挂单僧耳。近十余年, 由外边谣言, 人遂谬听, 谓为善知识, 以致忙得不了。今已七十矣, 何能常忙。故急欲隐居, 拒绝一切人情往还, 即当去沪长隐, 以后不得又通信。(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2-02-28 21: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念至其极,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佛光者, 心光也。此之心光, 生佛同具, 平等一如, 佛不加增, 生不加减。以故世尊初成正觉, 深叹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但以从未悟故, 不免以智慧德相, 作无明业识, 迷心逐境, 背觉合尘。犹如长夜趋走, 不见正道, 不是撞墙磕壁, 便是堕坑落堑, 轮回六道, 了无出期。如来愍之, 示生世间, 成等正觉, 随顺机宜, 演说诸法。示一心之体相, 说三世之因果, 世出世法, 无不周备。又欲普利三根, 特开净土一门, 俾一切若圣若凡, 同于现生, 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以之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 得以亲证生佛同具之心光, 与无量光寿之性体。而又复垂慈接引于尽未来际, 以期法界众生, 同沐佛光, 同证心光, 光光相映, 成一常寂光世界而后已。此易园居士所立佛光社之本原也。至于社中所提倡者, 并不另起炉灶, 即在吾人伦常日用中, 各各敦笃而实践之。所谓父慈, 子孝, 兄友, 弟恭, 夫和, 妇顺, 主仁, 仆忠, 一一恪尽己分。如是, 则便是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之善人。又于周旋云为, 行住坐卧中, 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以佛之万德洪名, 熏己之无明业识, 熏之久久, 则即无明业识, 成智慧德相。清凉国师云, 凡夫颛蒙念佛, 念至其极, 即能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者, 此之谓也。况以深信切愿感佛, 佛以慈悲誓愿摄受, 故得感应道交, 万修万去矣。如来之慈, 法门之妙, 无以复加, 非有宿根, 莫能得遇。易园居士, 既深得其益, 复以劝导邑人, 同修此法。由是而业消智朗以往生者, 并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者, 何可胜数。以故翀田诸善士, 闻风兴起而踵行之, 特立分社, 以期就近居民, 同沐佛光, 同生极乐。足见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多生多劫, 深植善根也。(续编·婺源翀田佛光分社发隐)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2-02-28 21:1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最大之惠,莫过于劝人吃素,念佛

  凡贪瞋痴慢等习气, 必须对治, 令其不起。则三业清净, 与佛相应矣。平时既相应, 临终自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曹惠川, 法名宗惠, 惠即仁爱。仁爱之念, 常存于心, 则仁爱之事, 遍于日用。就中最大之惠, 莫过于劝人吃素, 念佛, 求生西方。次则莫过于教人善教儿女。人果各用善教, 则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矣。宗惠之义, 大略如是。若善体贴, 则其利大矣。至于净土法门之利益, 修持之方法, 当看嘉言录, 文钞, 此不备书。(文钞三编·复李尔清居士书)


  汝父之不能吃素, 由于不细心体贴, 反身而观。设使自己作了食物之牲, 断不至愿人杀而食我, 今有五谷养命, 尚欲助其贪馋, 生死不了, 到了被人食时, 诚可哀悯, 而已无可救援矣, 哀哉。(增广·复唐大圆居士书)


  按理宜净素。虽势难即净, 但宜少食。即食, 亦当存一怜悯度脱之心。非吃荤人念不得佛也。(三编·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至于吃素一事, 实为至易。但以未深体察, 故觉其甚难耳。吾人既惧兵灾, 当念一切生物自受屠割烹炮, 以供吾人口腹之欲, 彼岂愿死而乐供人服食乎。圣人以忠恕为教, 谓为违道不远, 以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为发挥其义。试思我与彼同赋此心, 同知贪生怕死, 同知趋吉避凶, 同知感恩怀恨, 何得犹日日食彼等之肉。既能忍心食彼之肉, 则与土匪劫贼同一心行。何得于土匪等之劫掠杀伤, 则不欲得。于水陆生命之杀戮烹炮服食, 则心安而意乐也。其故皆由于不肯反省, 故致违道悬远也。净土法门, 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 一切人皆得往生。有佛大慈悲力, 何须光为。近来之人, 多多见异思迁。有信心者, 每每不知净土之所以, 或学禅学教学密等法。若欲作大通家善知识则可。若欲即生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 则或致因所学者多, 藐视净土。由是既不能断惑证真, 以自力了。又无信愿念佛, 以仗佛力了。则将来三途六道之苦, 当比此时之苦, 胜百千万倍矣。(三编·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2-02-28 21:1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种念佛方法点评

  念佛一法, 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 专念他佛, 兼念自他佛之不同。专念自佛者, 如诸经中, 深穷实相, 以期悟证, 乃于五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七大等诸法中, 以般若智照, 了达此一切法, 当体全空, 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 并各种话头, 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 名为实相念佛焉。专念他佛, 有三种念法。一观想, 谓依十六观经作观, 或专观白毫, 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 或观广大法身, 及具观十六种观。二观像, 谓对佛形像, 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 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此三种念佛, 法虽不同, 皆需具有真信切愿, 方可与佛感应道交, 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 生彼极乐。此四种念佛, 唯实相念佛, 谛理最深, 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 及参究照察之力, 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 则悟尚不易, 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 下手最易, 成功最速。倘能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 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 未证三昧, 但以信愿持佛名号, 如子忆母, 常时无间, 迨至临终, 感应道交, 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 末世众生, 唯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 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 念到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 无念而念, 念而无念, 心佛两彰, 而复双泯时, 则实相妙理, 觌体显露, 西方依正, 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 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 得益最深, 最利末法钝根之士, 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 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 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于自他俱念, 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 以期明心见性, 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 虽似禅净双修, 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 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倘未到业尽情空地位, 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净双修, 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 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净土法门, 实为如来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门。以故往圣前贤, 人人趣向, 千经万论, 处处指归。东瀛某某, 节录诸经论, 阐扬念佛诸义, 为弥陀说林。章分十门, 理畅一行, 可为修净业者之一助。范古农居士, 特为校勘, 改为阿弥陀佛圣典, 用示尊崇之义。然其所录, 绝未叙明源委, 待有暇时, 居士必当依经详别。令一切人, 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 为一切上圣下凡共修之道。庶不致生自诩上根, 不肯修习, 并自委下根, 不堪修习等过。排工将竣, 令光作序, 遂约所知, 以为表白。须知念佛一法, 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上成佛道, 下化众生, 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如不见信, 请质之普贤菩萨。(续编·弥陀圣典序)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2-02-28 21: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专修念佛法门,现世即得消灾增福之报

  八十三岁老人, 来日无多。中华民国国运, 危如累卵。际此二事, 当汲汲念佛, 以求往生。又须率其家人一致念佛, 以作汝去世时, 彼等悉能助念之预备。又须叮嘱临终不可预为洗身, 换衣, 及问事, (此当预先交代)安慰, 哭泣等。随彼坐著死也好, 睡著死也好, 大家一口同音念佛。一直念至断气后, 再过三点钟后, 再为安顿, 万不可早。不但老人死如是, 即年青人死, 也须如是。此末后最要紧之一大事。若不预为操练, 及说其利害, 未有不被眷属瞎张罗所误者。念佛一法, 乃佛普度一切众生之最大法门。若有危险, 念之即可逢凶化吉。无事时念之, 则可消灾增福。然必须要求生西方, 方为究竟大利益。法名九张, 另纸开之。宗远宗持等, 皆令宗崇以前之宏扬净土祖师也。宗, 本也, 主也。远即晋远公(名慧远)大师, 为莲宗初祖。持即其弟慧持。永即慧永。绰即道绰。照即法照。峦即昙峦, 亦作鸾。导即善导。乃令其依莲宗大祖师以修持故也。小孙名福遐。福既遐远, 其寿必长。余不暇叙。王幼农并未皈依。其夫人与四子, 皆皈依。第二子, 一女, 未皈依。今为寄感应篇直讲十包, 一百数十本。灾童可令读诵, 又为解说。后来当不至不知因果, 归于匪类之窠臼中。(三编·复慧明居士书)

  当此天灾人祸, 相继降作, 宜发诚心念佛, 以祈覆庇, 庶不负此好时光。否则如入大海, 既无导师, 又无指南。欲不沉溺, 何可得乎。(三编·复蔡吉堂居士书)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2-02-28 21: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劝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为大放生

  接手书,不胜感愧。所言放生会之办法,足见慈心毅力。必须借此以普劝一切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方为大放生。并自己同伦,通皆放之于莲池法海中,俾永离生死苦,常享真常乐,方为放生之一大结果耳。(三编卷一·复周子秀居士书)


  令郎思孝,当名宗慈。以梵网经令行放生业,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于一切有生之物,皆作宿世父母眷属想,生慈悲孝顺心。不但不妄 杀,亦不宜食其肉,以肉皆由杀而得。若用钱买放,其放有限,若不食肉,并抱此志愿劝导一切,皆悉爱惜物命,则其功德大矣。宗主于慈,其于仁民爱物之道,庶 得其实。若杀而食之,犹曰爱物,此掩耳盗铃之计画,物若知之,必不生感恩之想。(三编·复谢慧霖居士书二)


  放生一事,即上海一处亦办不了,何可大张全国之名。全国人民通在水深火热中,无法可救,而况全国放生会乎。光以劝人吃素,为真放生。大场以前之 生,一住兵,则通为兵作食料。以后永无战争则可,否则又是为兵储蓄食料耳。居士护生热心,可谓第一。然须详审情理,方可得其实益。谛闲法师慕慈云忏主之 名,祈卢子嘉以西湖为放生池,大家都去放生。坏人偷捕,政府屡次要卖,诸居士几次赎,用数千元,犹令迁之他处。此之殷鉴尚不知,而徒张阔大之名乎。(三 编·复邬崇音居士书)


  大悲咒,但依现时所教之师念,即有无边利益。固宜日日常念,何须十斋。又吃肉一法,其害无穷。汝夫妇既发心生上品,何不常时吃素,而只十斋耶。不独自己吃素,尚宜令家人儿女通吃素。细看文钞,自知(南浔放生池疏发挥颇详)食肉之过,不食肉之利。此固宜努力,不得狃于习俗,且以十斋了之也。(三编·复李吉人居士书)


  徐本茂既知修持,何以不能长斋。殆以肉食为美,而不忍弃之耳。试思一切生类受杀时,苦痛情形,忍以悦口之故而食之乎。设身自处,能安心愿人杀我 以充口腹乎。种种贪馋残忍之心行,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使其详思,断不敢食。怨业要自己了,汝尚欲食彼之肉,则所有未至死地之苦,皆不名为苦。今生食彼 之肉,将必有被彼食之一日,则诚可谓怨业难了。彼之所说,似有悟机。然尚欲食肉,则悟只空话。空话毫无所益,譬如说饭能救汝饥否。光非逼人吃素。以彼所冀 望与所行,两不相符,故为恺切言之。(三编·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2-02-28 21: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于患难中不遭患难,非志诚念观音不可

  今日之世道,乃患难世道,欲其于患难中不遭患难,非志诚恳切持念观音圣号不可。而况身膺邑宰,当土匪军横行之时,若不仗佛慈威,欲以自己才智料 理,则难如登天,险于履冰矣。若秉除暴安良之大慈悲心,即得此种恶类,势必须办者,但存哀矜之心,自不至于结怨与遭祸也。去年一弟子曹运鹏,在安徽广德作 县长,因办一案杀过人,其党侣谋报仇。彼于十一月间退回上海,至腊月十三来十人至其家,问彼在否。其妻言出外去,其妻与女十九亦皈依光,见其形势,志心念 观音。匪搜其箱得二千元一折子,及百余元现洋,遂坐其家候彼回。彼回家,见十人各执手枪。问其所以,言特来报仇。问为何事,言为办杀彼之人。问以何故行 杀,遂言由上宪发来令杀。彼云此系上宪之命,非曹某自杀。匪徒不以为然。问汝等可认得曹某否,云认得。相谈许久,匪徒不耐烦,谓大家曰,我们且去,明天再 来,遂去。曹运鹏与匪谈说许久,问认得否,言认得,而竟不认得。且不问汝是甚么人而去,期以明日再来。匪去后,运鹏打电话于银行,令勿给钱,恐匪又来,挟 家同往青岛去矣。此种感应,多不暇书,能实力持念,决定逢凶化吉。演稿包内,附闺范一部,寿康宝鉴二三本,令子弟详阅。庶不致斫丧元精,致成孱弱,及与夭 折也。明道师在上海赫德路佛教净业社办流通,若欲请所有诸书送人者,照章程直与彼信可也。(三编·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四)


  观世音菩萨,誓愿弘深,寻声救苦。法华经普门品偈云。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此我释迦世尊,金口诚言,于三千年前, 偈答无尽意菩萨之明文也。如是灵感,史册所载,班班可稽。直至目下,益有事实为之证明,尤为信而有征者。普陀山天华禅院住持,修田大师,森于民十五六年, 在法雨寺助印老法师校对文钞,校订山志时,即同住一处。劝以念佛念观音,便生信向。迨今年,因时局关系,道粮无著,特由普陀乘轮来申叩募。适所乘华民轮, 因年久破烂,水入舱中,在舟山洋触礁沉没。时值黑夜,不知方向,乘客数百,慞惶失措,群呼救命。大师因知观音灵感,遂劝大众同念圣号,以求救援。因祸切燃 眉,信向同念者众。有近二百人,于黑夜中,自分千死万死时,得索一根,次第沿下礁石,匍匐登山。余近百人,葬身鱼腹。此事早见报端,第不知大师亦为劫后余 生之一人也。(续编·普陀山天华禅院承顶上海崇宁庵募捐启)


  人心太坏,以致灾祸相联。今麦田无望,尚须大家同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以求甘霖速降,否则池水已无,井水亦减,则将渴死。果真至诚,当可得雨, 以期早点种秋,尚可不至无秋可望,否则两年不收,人将何赖。已于十三日,令弘化社寄文钞十包,每包二部,尚欠分量,因加了凡四训一本,此书文理极圆满周 到,为一切人所当详读之书。智俊前日,亦有信来,言其父曾习外道,伊光亦随学,后阅所寄经书,乃不学其法,然尚有往来者,当渐为远离。现今纸贵之极,印书 之报纸,贱时二元三角一领(一领五百六张),今已五元多矣,尚日见涨价。当保贵经书,否则后来恐无力能得矣。送人时,亦当以此告之。又须令其恭敬,不可亵 渎。三月十六日(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复智云居士书一)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2-02-28 21:1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念佛法门,唯老实及深信者,方得实益

  念佛一法, 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 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 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 当做本命元辰, 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 令其改辙, 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 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 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 为易得益也。(三编·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既欲生西方, 必须三业清净。当戒杀吃素, 亦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均吃素念佛, 求生西方。生西方, 则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何忍令生我之人, 及同气连枝之人, 不得此殊胜之利益乎。旁人世人尚须劝其修持, 何况自己父母眷属乎。须知念佛求生西方, 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多有参禅讲经者, 不以此法提倡, 宜立定主宰, 无论他如何说, 汝总不依他的话, 另修别法。何以故, 以念佛是仗佛力了生死。有真信切愿, 志诚恳切念, 个个人都好了。其余法门, 皆须断尽烦恼, (即三界内见思二惑)方能了。其难易相去天渊。(三编·复周文珊居士书二)


  欲生净土, 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 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 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 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 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 不悟亦可往生。汝信中谓纵具厌秽之情, 未识自性奚若, 是志在开悟也。开悟而有信愿, 是为禅净双修, 最为高上。然世绝少真开悟者。何谓真开悟, 即所谓明心见性。乃于自心中彻底明了, 非只会说而已。会说不名开悟, 且勿误会。真到明心见性地位, 尚须信愿念佛, 求生西方。世人凡求开悟者, 皆不注重于信愿求生。而欲以此依稀仿佛之悟了生死, 则是自误误人。固不如老实念佛者为稳当也。光老矣, 不能为汝详说。今且为汝寄书二包, 汝息心读之, 当可备知净土宗旨。若或不能于此各书生信, 又去求明心见性, 求现身成佛, 光也不怪汝。但恐尘沙劫又尘沙劫, 仍在轮回六道中。然欲了生死, 必须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以为世间贤人善人。若伦常有亏, 三业多愆, 欲于临终蒙佛接引, 以与佛气分相反, 何有无感之应。凡遇有缘, 皆当以此告之。今为寄净土五经, 净土十要, 净土圣贤录, 了凡四训, 印光文钞, 嘉言录, 历史感应统纪, 观音颂, 饬终津梁, 念佛恳辞, 初机先导合编各一部。至于受戒, 当依文钞与徐福贤书, 在佛前自誓以受。今为汝取法名为慧范。谓以佛智慧所说之净土法门, 自行化他, 以为世范。祈顾名思义而实行之, 则幸甚幸甚。(三编·复方家范居士书)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2-02-28 21:1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不敦伦尽分,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

  尹王氏素不吃素念佛, 一闻净土法门, 便能认真修持。而且改所有田庄为慈云莲社, 俾有志修持女众, 同得依止修持, 实为难得。若非宿有善根, 何能如此, 诚所谓九品莲华也。然彼恐未熟闻净土法门, 固宜令其生真信心, 发切愿心, 决定求于临命终时, 蒙佛接引, 往生西方。切不可带外道炼丹运气之工夫, 以求长生。并冀为大罗神仙等。则便可不虚此生, 不虚此遇矣。今为彼取法名为慧导。谓以智慧导引同伦, 同生西方。又须令念佛者, 各各尽己之分。如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主仁仆忠。存好心, 说好话, 行好事。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以此自行, 复以此化他。则无知之人, 不敢妄生讥毁。倘不能尽己之分, 纵有修持, 亦难与佛相应。而且招彼无知者, 妄谓佛法无益于伦常世道也。历观古来大忠大孝, 深仁厚德者, 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是以观经三种净业正因, 第一即是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师长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能孝能弟能慈, 能令身三, (身三业杀盗淫)口四, (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 (意三业贪瞋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 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三编·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所贵学佛者, 要对治习气, 改过迁善。若无事尽管学佛, 有事时便置学佛于度外。则便成空名, 毫无实益矣。(三编·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2-02-28 21:1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作佛之要,在乎力行孝弟、返妄归真

 人生世间, 固宜各尽其伦。否则名虽为人, 实与横行之异类, 有何区别。孟子云, 人皆可以为尧舜。佛经云,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皆堪作佛。其为尧舜作佛之要, 在乎力行孝弟, 与夫返妄归真而已。其资之以成始成终者, 在于克己复礼,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而已。近世新学派, 竞学欧风, 废经背伦, 以至公然提倡仇孝公妻倮体等, 直欲人与禽兽无异, 其丧心病狂也甚矣。(增广文钞卷三·蔡伯伦居士嘤鸣集序)


  莲之为物, 虽出淤泥, 体常清净。人能一切不著, 乐我天真, 富贵贫贱夷狄患难, 视若幻化, 素位而行, 自适其适。其淫移屈怨之情念, 毕竟不生, 庶几与莲相似, 荣何如之。再进而论之, 一切诸法, 悉属生灭。勿道世间富贵尊崇, 不足为荣, 即令得作天帝, 乃至上生非非想天, 亦不足为荣。何以故, 以天福一尽, 复降人间, 既生人间, 难免造业, 既造恶业, 必堕恶道, 长劫轮转, 无有出期, 辱莫斯甚, 荣于何有。所可荣者, 断尽烦惑, 成菩提道, 现身法界, 度脱众生而已。然在凡夫地, 于现生中, 断难如是。固当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宝莲华中也。果能如是, 则临命终时, 感应道交, 蒙佛接引, 即得往生。从兹永离八苦, 常享四德, 亲炙弥陀, 参随海众, 闻法受记, 速证无生。不但自己如是, 倘能具大慈悲, 发大誓愿, 广修众善, 普化一切, 以此功德, 奉为父母祖宗回向, 亦得承斯善利, 同生西方。又况既生西方, 证无生忍, 则成无上道, 获大涅槃, 乃决定必得之事, 其为荣也, 又何加焉。(增广文钞卷三·莲荣堂跋)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12-02-28 21: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念佛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


  接手书, 读之令人心神畅悦。蘧伯玉行年五十, 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七十, 尚欲天假之年, 卒以学易, 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 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近世儒者, 唯学词章。正心诚意, 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 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 身之所行, 与圣贤所言所行, 若明暗之不相和, 方圆之不相入, 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佛经教人常行忏悔, 以期断尽无明, 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 尚于二六时中, 礼十方诸佛, 以期无明净尽, 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 不生惭愧, 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 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 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 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 即铜体亦不显现。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 日复一日, 积功不已, 铜质自露。又复加功, 光明渐发。光明虽发, 磨砻更切, 力极功纯, 垢尽明复, 照天照地, 为世至宝。须知此光, 镜本具足, 非从磨得。若非本具, 从磨得者, 磨砖磨石, 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 镜虽本具, 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众生心性, 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 若不改恶修善, 背尘合觉, 性具功德, 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 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 不但不得受用, 反致受其损伤, 可哀也已。念佛一法, 乃背尘合觉, 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 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 事务多端。摄心参禅, 及静室诵经等, 或势不能为, 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 最为方便。……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 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 又肯发露忏悔, 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 则所谓忏悔者, 仍是空谈, 不得实益。至谓欲心不贪外事, 专念佛。不能专, 要他专。不能念, 要他念。不能一心, 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 但将一个死字, 贴到额颅上, 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 我某人从无始来, 直至今生, 所作恶业, 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 十方虚空, 不能容受。宿生何幸, 今得人身, 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一气不来, 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 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 复堕饿鬼, 腹大如海, 咽细如针, 长劫饥虚, 喉中火燃, 不闻浆水之名, 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 复为畜生, 或供人骑乘, 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 愚痴无知, 以造业为德能, 以修善为桎梏, 不数十年, 又复堕落。经尘点劫, 轮回六道。虽欲出离, 末由也已。能如是念, 如上所求, 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 张钟馗, 临终地狱相现, 念佛数声, 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 一代时教, 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 九界众生离此法,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 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 信得及, 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 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 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 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 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 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 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增广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12-02-28 21: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者, 乃如来普度众生, 最圆顿直捷广大简易之法门也。何以言之。以一切法门, 皆须断尽见思二惑, 方了生死。而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 况思惑乎。断见惑, 即证初果。若约圆教, 则是初信。断思惑尽, 即证四果。圆教即是七信。初果初信, 尚有生死。四果七信, 方能了脱。而天台智者大师, 示居五品。虽则所悟与佛同俦, 圆伏五住烦恼, 而见惑尚未曾断。然大师本地, 实不可测。而临终只说登五品者, 深虑末世不致力于断惑证真, 唯以明心见性为究竟也。夫明心见性, 乃大彻大悟也。若最上上根, 即悟即证, 则可即了。否则纵悉知未来如圆泽者, 尚不免重复受生耳。至于五祖戒再作东坡, 草堂清复为鲁公, 尚未至甚。而海印信为朱防御女, 已属不堪。雁荡僧为秦桧, 则诚堪怜悯矣。甚矣, 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难也。如来一代所说通途修证教理, 虽法门种种不一, 绝无具足惑业, 能了生死者。唯净土一门, 但具真信切愿, 以至诚心, 持佛名号, 求生西方。无论惑业之厚薄, 工夫之浅深, 皆于临终, 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既往生已, 即已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从兹渐次进修, 即得亲证无生, 以至圆满佛果耳。此如来悲愍劣机众生, 普令现生顿出轮回之特别法门也。须知净土法门, 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 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 回向往生, 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 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著也。世有狂人, 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 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亦有愚人, 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 业力深厚, 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 与佛无二。五逆十恶, 将堕地狱, 遇善知识, 教以念佛。或满十声, 或止数声, 随即命终, 尚得往生。观经所说, 何可不信。彼尚往生, 况吾人虽有罪业, 虽少工夫, 较彼五逆十恶, 十声数声, 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 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 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 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 决难信受奉行也。吾常曰, 九界众生离斯门,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 下不能普利群萌。盖纪实也。今之时, 是何时也, 乃刀兵饥馑疾疫俱集之时也。虽未至三小灾, 亦三小灾之现象耳。况复邪说纵横, 知识稀少。欲闻正法, 颇不易得。有胡天仆居士者, 发菩提心, 笃修净业。又欲同人, 各得此益, 遂极力提倡而劝导焉。其殆以赞天地之化育, 代佛扬化, 以为天职欤。而一方之人, 闻其说法, 感此时世, 不禁厌苦欣乐之心, 油然而生。遂一倡众和, 靡不服从。(增广·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12-02-28 21: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世间之孝,出世间之孝,两者比较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然有世出世间,大小本迹之异。世间之孝,服劳奉养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悦其心,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 后世。虽其大小不同,皆属色身边事。纵令大孝格天,究于亲之心性生死,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况乎杀生以养以祭,俾亲之怨对固结,永劫酬偿不 已者乎。出世间之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 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 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 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 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是知佛教,以孝为本。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又于杀盗淫各戒中,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 心。于不行放救戒中,则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由是言之。佛教之孝, 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杭垣紫荫张公,孝思无既。亲没数十 年,每一念及,尚复挥涕。因念亲故,专念佛名。盖以我此色身,即亲之身。我既为亲念佛,亲必蒙佛摄受也。其孝也,可谓兼世出世而两全之也。而有其父必有其 子。其令嗣馨谷,善体亲心,笃修净业,广行众善。初则遍请名贤,发挥祖母费太孺人,苦节抚孤,德镇坤维之贤。刻其文为旌节录。冀所以慰祖母之贞灵,而安父 终身孺慕之孝思也。继则以父常时思慕,因筑一室,罗植松竹,额曰循陔小筑。中供祖母之像,四壁铺张名贤题咏。以期其父常奉颜色,而致其如在之诚也。又以循 陔小筑,遍求名贤题咏。一以彰其父之孝思,一以冀感发于同人。深合观经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道。既有净业正因,必获往生实果。然则紫 荫公之父子,及诸眷属。虽则尚居娑婆,实皆西方极乐世界中之诸上善人也。世之欲孝其亲者,可不以此为法乎哉。(增广文钞·循陔小筑发隐记)

 

 接手书,不胜感愧。光语不成文,何能发挥令慈懿德。但以现今时局仇孝,固不得不附于提倡孝道,以期稍挽恶俗也。懿德颂凑成百二十八字,不知可与诸大方家之鸿文并列与否。人子报亲,宜取乎大者。 祈勿事张罗,徒为耗费。节其所费,以作慈善公益,不但于亲于己有大利益,而且可以开通风气,俾来祝诸宾,亦得种福而仿行之。五九二编,字迹甚小,老眼难 看。且其所说,非我所知。祈勿再寄。窃谓凡欲立国立家,俱宜向根本致力,使道德信义不孚,内讧日起,何由制外。吾国衰弱至此,总以当事者徒事虚名,一蒙外 人诱之以利,则国家子孙,皆所不顾,唯利是欣,故致无可救药也。以弱至其极之穷国穷民,不以道德信义是培,而欲以报复耻辱,激其决裂之心,是何异使徒手跣 足之民,令冲彼刀林蒺地之阵乎。光方外人,本不足以言国事。不过以阁下不以愚昧见弃,不妨一吐所蕴,亦祝颂升平之愚诚也。今寄上文钞一部,观音颂四部,以 答嘉贶,并代祝仪。令慈既多年茹素,虔奉观音,尤当以净土法门,常为劝导。俾得信愿行,一一圆具,则他年寿尽,便预莲池海会,与弥陀观音,常相晤对。此之 一着,乃究竟荣亲报亲之道。阁下既有信心,固宜于此致力。余者皆世谛中事,究于亲身心性命,无甚关系也。成就亲生净土,即成就亲作佛也。亲若作佛,己必蒙 其摄受。光文钞中,有言及亲在,亲临终,亲殁后诸所应知事。祈息心阅之,未必无所益也。(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复周霁光书)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12-02-28 21: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不修净土,恐举世难得一二修到业尽情空

  汝之所说, 似乎有得大意。然只空话, 绝无一毫受用。佛法, 法门无量, 通须做到业尽情空, 方可了生脱死。否则, 纵有所得, 依旧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时, 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 若具真信, 切愿, 志诚念佛, 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 皆可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 所谓带业往生者。一生西方, 则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矣。以故末世善知识, 多多均主持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每有聪明人, 稍明教义, 或稍知禅理, 便以通家自居, 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 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 定规说空行有, 以身谤法, 将来必堕三恶道, 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 而莫能救济也。汝既愿皈依, 今为汝取法名为慧沧, 所谓换名不换体也。然前之沧, 系自他俱溺之沧, 今依佛法以修持, 便成自他俱利之沧。沧虽同, 其所以为沧者, 固不止天渊悬隔也。其念佛修持方法, 与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等, 文钞, 嘉言录, 均已具说, 此不备书。(续编·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光平生率真守愚, 绝不肯以大话撑空架子, 以自误误人。文钞中所说者, 均属人各能行, 又能现生亲得实益者。即人谓光无知无识, 但以愚夫愚妇所行之事教人, 亦无所惜。然亦有谓其合己机宜, 由兹生信修持者, 亦不乏人。须知佛法, 法门无量, 欲依之修持了生脱死, 必须到业尽情空地位, 方可。否则, 梦也梦不著者。(续编·复姚维一居士书)

  汝颇有家资, 值此时世, 当竭诚尽敬, 与宗德慧畅等念佛及观音圣号, 以作恃怙。至于研究教义及密宗各义, 亦不过开发智识而已。若欲资之以了生死, 则断断不能。何以故, 以彼各宗, 皆须自力修到业尽情空, 方有了生死分, 否则纵令悟处深, 功夫高, 功德大, 皆莫能了。唯净土一法, 不断惑业, 可以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此之法门, 非一切法门所能比拟。若无真善根, 断难彻底信。所言观经, 即观无量寿佛经。文钞中引, 或节三二句, 下即发挥义致耳。汝既未指页数, 亦不便查。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系观经之文。观经二字, 乃经之题, 而约略书耳。(三编·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了生死法, 净土法门, 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 若具真信切愿, 至诚恳切持念佛号, 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 往生西方。此之法门, 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 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 断贪瞋痴之烦恼, 烦恼断尽, 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 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 愈宜专修净业也。(三编·复石金华居士书)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12-02-28 21: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仗自力,烦恼习气若有一丝毫,不能出轮回

  光一无知无识之粥饭僧耳, 由徐蔚如谬以芜稿再四排印, 竟致渎及青眼, 尚不以芜秽见弃, 反谓其儒释融通, 有体有用。殆所谓志在敬佛, 遂忘其僧之庸劣也, 感极愧极。易园与光, 殆有宿缘, 每欲拉阁下以同往西方, 俾无量劫来, 及与现生, 所培之善根福德, 同归实际, 光极为佩服。以阁下当代文宗, 光一无知无识之挂搭僧, 故不敢随易园之班, 以修书奉劝也。今接阁下华翰, 见其曾看佛经, 不知何者禅也, 但觉净耳, 不胜欣慰。足知阁下般若种子, 殆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之所种者。夫禅至于不知, 方是真禅, 以见闻觉知, 皆意识中事, 唯其不知, 方能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 即如如佛耳。净至于但觉, 则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心佛不二, 心佛一如矣, 否则何名但觉。阁下见解如此, 已是超越近之学佛者万万。倘再能生信发愿, 回向往生, 则上品莲台, 当可独据。或恐阁下于禅净之所以然, 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 未能深知。谓既悟自心, 当处便是西方, 不须求生, 则其误非浅。何以故, 以凡夫纵能悟到极处, 尚有无始以来之烦恼习气, 未能顿断。烦恼习气若有一丝毫, 便不能超出生死轮回之外, 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 但具真信切愿, 无论工夫之浅深, 功德之大小, 皆可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末世众生, 欲了生死, 不依此法, 其难不可以喻矣。祈详读净土十要, 净土圣贤录, 自知光言不谬。若不以为谬, 且无多暇, 但息心详阅文钞, 自可悉知矣。(增广·复张季直先生书)


  阁下既看文钞, 宜依之而行, 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勿因读大乘经, 或遇宗教密等等知识, 喜其法门广大深妙, 与其开示亲切高妙, 遂捨净土而修其它法门。则不至徒有种了生死之因, 决难即生得了生死之果矣。何以故, 以一切法门, 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 方可了生死。否则任汝功夫深, 见地高, 功德大, 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 则仍旧仍是轮回中人。既在轮回中, 则从迷入悟者甚少, 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还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 不遇净土之法, 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 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 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 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渡海, 非己力之所可比也。然既欲现生了生死, 必须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以此自行, 复以此化其父母, 兄弟, 妻子, 乡党, 亲戚, 朋友, 俾彼等同沾法润, 同修净业。则自己之功德更大, 而其往生为决定无疑矣。……有文钞嘉言录之主, 有余书之助, 亦无所欠憾矣。此约真为了生死说。若欲做大通家, 则尽世间之书, 皆应读之。纵能做得大通家, 了生脱死, 更无望矣。(三编·复宁德晋居士书一)


发帖回复
查看:1489|回复:26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