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993|回复:3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乘密严经》...如来藏.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2-01-13 01:2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大乘密严经》...如来藏.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尽、把阿赖耶识体中所有一切法种都全部证得,成为如来无垢识而成就佛道。过程如同在找到黄金以后,把黄金打造成金指环。所以经文中的「金」是比喻阿赖耶识,所以经文接著开示:

《大乘密严经》卷3:

「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
 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
 …………
 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譬如好真金,光色常充满。」

整段经文都是将阿赖耶识比喻为金,!四大之大种性自性乃是阿赖耶识所具备的自性之一,所以阿赖耶识入胎以后,依父精母血、无明贪爱等业力(或菩萨愿力)…为缘,而能依其大种性自性来成就色身;而所成就的色身无常败坏。然而这段经文的「指环」乃是比喻「如来清净藏」,不是比喻身体。

《大乘密严经》卷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出过欲、色、无色、无想于一切法自在无碍,神足力通密严之国,非诸外道二乘行处。与诸邻极修观行者,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皆超三界心意识境。」

本宝典一开始就点出密严佛国净土,不是外道乃至二乘行者所能到达,更而点出密严净土乃是超出三界的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1:「佛亦如是,化形普降于诸世间,随众生心所乐不同,皆使蒙益。无空见者,复令当诣密严佛国。如其性欲而渐开诱,为说一切欲界天王自在菩萨摩尼宫等诸安乐处,乃至诸地次第十方佛土功德庄严,尽于未来随机应现。」

宝典打从卷一开始,就说明 佛降生于世间,随众生心性根器不同而宣说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等不同的法道,众生只要信受,都能得到利益。而不著二乘空见者,也就发大心修学大乘菩提而发愿成就佛道者,就会教导这些大乘行者亲自到达密严佛国净土,亲自领受密严净土的种种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1:

「解脱者亦尔,惑尽而清凉,
 入于无漏界,密严之妙土。
 此土最微妙,非余所能及,
 佛与诸菩萨,清净之所居;
 三昧乐现前,以此而为食。
 欲生斯土者,当修真实观。」

密严净土乃是无漏法界,一切净土中最为微妙,没有其余净土可以及得上密严净土。密严净土乃是诸佛以及菩萨们清净的居住处。想要到达密严净土的行者,就要修习真实观,也就是修学如何能真实观察到密严净土的方法。要观察密严净土,就要知道密严净土究竟是何样的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2:「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密严佛土是最寂静、是大涅槃、是妙解脱、是净法界,亦是智慧及以神通诸观行者所止之处;本来常住,不坏不灭;水不能濡、风不能燥,非如瓶等勤力所成,寻复破坏。非诸似因及不似因之所成立,何以故?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宗及因,各差别故。

密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

密严佛土是如来处,无始无终,非微尘生、非自性生、非乐欲生,不从摩醯首罗而生,亦非无明爱业所生,但是无功用智之所生起。……」


密严净土是寂静极寂静的境界,由此可知密严净土的自住境界中是无六尘、无七识妄心的境界,所以是最寂静的净土世界。是大涅槃的境界、是微妙解脱的境界、是清净无染的境界,也是具备般若智慧的菩萨行者所依止之处。密严净土「本来常住、不坏不灭」,也就是说密严净土不是依众生业力而出现在三界世间的,是无始以来,本来就存在著的净土境界,所以尽未来际都不会坏灭的净土境界。水无法把密严净土沾湿、风亦无法把密严净土给吹干;换句话说:地水火风都无法破坏密严净土。密严净土是法尔如是的从无始以来就这样存在著,没有一因一缘可以出生祂。

一切佛国净土都是该佛国之 佛于因地时,发愿而历经佛道的成就所成的净土世界,都是微尘所成的器间世界。为何唯独密严净土却不是因缘所生、不是微尘所成的器间世界?经文接著开示「密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密严净土是超出语言文字、心想的境界,一切言语心行皆到不了密严净土的境界,原来密严净土是唯心净土的境界,并不是世间中的佛国世界,而是唯心净土的自住境界。所以密严佛土是一切众生的自心如来的自住境界,是没有开始也永远不会坏灭的心体。

所以 佛是要大乘行者都亲自到达密严净土的境界,就是要行者们都证得自心如来,亲自领受自心如来的种种殊胜而难可思议的境界。到了卷三,经文的最后,终于为大众直接说明众生自心如来 – 密严净土是哪个心:

《大乘密严经》卷3:

「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一切众生第八阿赖耶识就是「密严佛国唯心净土」。因此 佛施设了教外别传,使用种种机锋帮助弟子们所证悟的密严净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也就是禅宗自西天初祖金色头陀大迦叶尊者在灵山见 世尊拈花所悟的心,传自西天第二十八代祖,也就是 菩提达摩尊者,又传自东土而成为东土的禅宗初祖;而后历经一花开五叶,从 六祖大师以后,禅门兴盛,一直传到今天,所悟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密严净土」。

《大乘密严经》卷1:
「至于密严已,渐次而开觉;
 转依获安乐,寂静常安住。」

在卷一时,就已经开示大乘行者证得「阿赖耶识密严净土」以后,就能亲自去体验、领受阿赖耶识种种的功能体性,所以「渐次而开觉」,随著所证而令所觉悟智慧次第增上。所以一切成佛的法种,都是阿赖耶识所持,阿赖耶识当然就是如来藏,成就佛道就是要从到达「阿赖耶识密严净土」开始故。

不论是从卷三「藏即赖耶识」等上下文,乃至综观整部经文,都不断在阐释「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修学大乘就必须要证阿赖耶识,从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次第修学其总相的智慧、别相的智慧、函藏在阿赖耶识体中一切种子的智慧,而成就佛道。也就是说:要成就佛道,就是要从证得阿赖耶识开始,而阿赖耶识体中函藏著成佛的一切法种,所以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开始修除心体中的不净法种,开始修学验证心体中一切种子,就是「由金打造成金指环的过程」。打造的过程,就是「展转」。金指环还是由金打造而来的,所以说「金与金指环无差别」。就如同成佛所证的如来无垢识是由阿赖耶识所打造而成的,所以阿赖耶识与如来无垢识「展转无差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3 1:29:08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2-01-13 10: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阿赖耶识不等同于如来藏

大家不要上萧平实的当。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2-01-13 23:3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那麼, 你能不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密嚴經會這麼講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請問這部經是佛陀說的 ? 還是您說的 ? 另外說阿賴耶是如来藏會使人上什麼當 ? 會損失錢財還是會身体不健康 ?


能不能說一下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3 23:33:29编辑过]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2-01-14 00:4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论坛谢绝萧平实体系的帖子,谢谢合作
发帖回复
查看:993|回复:3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