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102|回复:5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慈诚罗珠堪布: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1-11-23 22: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慈诚罗珠堪布: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对应视频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395046&iid=29780741&cid=21



一、为何要区分生存的方式和意义

    今天简单地讲一下最基础的问题——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虽然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道理,但要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最需要和最缺少的,并不是密宗、大圆满,就是这些基础的修法和认识,因为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

    虽然密宗大圆满是很高级的法,但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来看,现在还不是修的时候,如果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修大圆满或是其它的密宗,效果不一定很好。这并不是说 大圆满和密宗有什么不好,大圆满和密宗当然是很好的甚深之法,但修者的根基必须与法相配,我们需要的是效果,并不是大圆满、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名声。如 果根基不配而提前修大圆满、修密宗,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整个佛法,尤其是藏传佛教特别讲究次第。修行人的层次也是参差不齐,有些人修了很长时间,修行也比较好;有些人又刚刚开始,连佛教的一些基本道理都不太了 解,但总的来说,基础的问题仍然是最关键、最需要的。现在我也是在基础的方面努力,并没有去修大圆满、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我相信,只要基础打好了, 其他的都好说;基础不好,修什么法都不会有效果,所以,在基础上面我们一定要下功夫。

    基础是什么呢?你们都知道,基础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每个人都会说,但是做到了没有?以前我们讲过“佛教的定义”,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怎样衡量自己修的 是不是佛法呢?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在很多论典中对佛教下了这样的定义,很简单,就一句话——修任何一个法,能够断除烦恼的叫做佛法;不能断除烦恼,或者 对断除烦恼没有什么帮助和效果的,就不是佛法。

    很多人学佛的时间比较长,既修完了五加行,又念了很多咒,每年也听了很多开示,现在我们回头自我检查一下,我们在修行结果——断除自身烦恼方面有没有明显 的效果和进步,如果没有的话,虽然不能说以前的修法都是白修,当然有善根,至少在我们心田里播下了很好的种子,但谈不上是真正地断除烦恼。如果是这样,就 需要调整,看看问题在哪里,究竟是我们的修行方法不对,自己与所修的法不适应,还是自己不够努力。我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基础没有打好,或者没有巩固 好,有一点基础的人,需要巩固基础;没有基础的人,就要打好基础,所以,我们应当从出离心开始修。

    为什么要讲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义呢?我觉得掌握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包括不少学佛的人都把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义混为一谈,除了生存的方法以外,没有生存的意义,就像愚昧无知的畜牲一样。

    对一个动物来说,如果因前世的因缘能够活到10年、20年,它也顺利地活到了10年、20年的话,这就是它的胜利,对它来说,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很多人也是这样,生存的意义当作生存的方法,生存的方法当作生存的意义,不学佛的人是这样,居士当中的部分人也是这样。这 两年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但有些人的所谓学佛,只是为了追求人天福报,既不特别地强调下一世怎么样,更不寻求解脱,主要是在现世生活中能够过得好一些——健 康、长寿、发财,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点目的去烧香、拜佛、念经等等,从外表上看是在学佛,但实际上是把佛法当成了一种生存的方法。不信佛的人,将努力工作作为生存的方法;信佛的人,将去庙里烧香拜佛作为生存的方法。这种所谓的学佛,根本没有涉及到生存的意义。我们应当分清什么是生存的方法,什么是生存的意义,这是基础的基础,是学佛的第一个入口。

二、生存的方法

    生存的方法,是指衣食房车等生活的条件。修行人的生活模式应该是什么样,佛的要求是什么样的呢?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放弃一切到山洞里面去修行呢?能够这样作当然是很好的,但很多在家人做不到,因为做不到,所以佛也没有这样要求。简 单地说,佛对所有佛教徒只是要求四个字,就是少欲知足。对于出家人和在家人来说,少欲知足四个字的含义不尽相同,作为在家人,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四个字 的意思呢?

    我见到的有些人中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拥有三、四套别墅,但这些人却并没有住这些房子,而是很多时候都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还有很多人有三、四辆车,但是 只用一辆车,其他的又闲置于车库……这样的生活,就不是少欲知足。另外,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过度地开发能源,过度地砍伐森林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生存 方法,也不符合佛的要求。

    该怎么理解佛的要求呢?虽然人的生活离不开金钱,如果根本没有钱,现代人更没办法生存,佛也没有说这些生活的基本条件不能有,但佛要求我们,在一般的情况下,个人的生活应当尽量地简单一点、朴素一点,只要能够生存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生活得太优裕。这不是说一定要吃不好吃的,一定要穿很旧的衣服,一定要住很破的房子,佛也说了,如果因前世的福报,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不需要太多的辛苦,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就能过上很优裕的生活的话,也不一定要过很朴素的生活。少花一些精力来追求物质财富,过简单的生活,也就是说不能太奢侈,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佛告诉我们的生存方法。

    但我们往往会为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生活,而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痛苦。譬如说,现代文明病的三大根源——肉、牛奶、鸡蛋,都是根本没有必要的食品,但我们却为了这三大食品而杀了多少生命,给众生带来了多么大的痛苦!我们以前都不知道,都在依照一种不正确的模式生活,以致于给很多众生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只是一个比喻,其他方面我们也可以依此类推。

    佛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特别讲究不要堕两边,不要走极端。如果生活太穷,就走极端了,只有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人,才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修行,绝大多数的人不行;但是,如果生活太腐败,吃多了、睡多了、电视电脑看多了,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病。很多医学博士也讲过,因为美国人吃肉吃多了,所以百分之五十的美国人得了心脏病,因而,佛给我们制定的生活模式,就是尽量地简单一点。

    另一个关键性的原则,是不能以杀盗淫妄等十不善作为生存方法。在不违背这个原则的前提下,如果生活过得好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只有极少数福报很大的人,才能一生当中既不太费力,生活也能过得很好,一般而言,生活过得越好,付出就会越大,所以,佛要求我们尽量地选择比较简单的生存方法。

    大家想想,以前没有学佛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将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义分开过?我想应该没有。那个时候我们一般会认为,吃喝玩乐就是生存的意义,但佛告诉我们,吃吃喝喝只是生存的方式,而不是生存的意义。

    譬如说,一辆汽车的生存意义是不是燃烧燃料呢?当然不是,它生存的意义,就是交通运输,燃烧燃料只是它的生存条件,因为有了燃料它才有活力,才可以做事情。人也是这样,衣食住行等等,是生存的方法,至于生存的意义,学佛的人与不学佛的人在认识上会有很大的差别。

    现在我们懂得了佛讲的道理,也在跟着佛陀学习,佛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就尽量地去做,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达到佛对我们的要求,如果百分之百达到了,我 们就成佛了,但我们可以做到百分之三十、五十,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的时候从哪里开始呢?就是从区分生存的意义和生存的方式开始。

    吃好吃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住豪华的房子不是生存的意义,以后我们只能把金钱等世俗的东西当成维持生命的条件。

    不学佛的多数人就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世间的哲学,也根本分不清生存的意义与生存的方法,真正能够懂得什么是生存意义的人只有佛陀。

    曾经有一个有钱的人告诉我,他做一桩生意可以挣几百万,但这对他来说只是在银行存折上面多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有吃有穿,一个人能用的就只有 这么多了,再多几百万、几千万也用不着。我觉得他说得很不错,事实就是这样。当然,如果他把这些钱财拿来做慈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那是另外一回事,如 果不做这些事情,只是积累很多金钱,这是不是生存的意义呢?不是。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1-11-23 22: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三、生存的意义

    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生存的意义,虽然很多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最终的意义,就是要为解脱做一些准备。现 在大城市的人都买了各种各样的保险——生病了,有医疗保险;年老了,有养老保险,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这些保险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死了有没有保险呢?没 有保险!真正大难临头的时候,很多人就没有任何保险了。当然,如果确定后世不存在,人死了就一切结束了,那么,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就可以了,我们不需 要为死亡以后考虑,但从人类有史以来到今天,任何一个哲学家,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能真正推翻轮回学说,证明后世不存在,相反,轮回存在的如铁一般的证据 却越来越多,这不是什么猜测,而是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回避现实——后世一定存在,既然如此,那我们该怎么办,需不需 要为后世考虑呢?当然更需要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往解脱方面去想,通过轮回过患、死亡无常等修法来培养出离心,走上解脱道,就是生存的意义,因为真正能够走上解脱道,就彻底地解决了我们的生老病死。如 果是大乘佛法的话,不但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而且也可以逐渐解决所有众生的生老病死,所以,我们要高瞻远瞩,不能只看到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蝇头小利,这 样我们会彻底失败,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充满悲伤、充满嗔恨地离开了人世,因为他们生前没有区分生存的意义和方式,所以导致了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现 在仍然做不到的话,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这种失败不像世俗间争权夺利的失败,那些失败是小失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我们一生结束的时候还是以失败 而告终的话,那就是最大的失败。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来弥补呢?很难说。所以,现在我们一定要在行动上分清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三年前,我要求大家给我写一份纸条,讲一讲自己每天所作的功课。三年过去了,现在我要你们谈一谈你们在这三年当中的修行体 会——有没有实实在在的进步。如果三年当中什么进步都没有,这样下去,再过六年、九年、十二年,也很难有进步。佛教里面讲过一个逻辑,无论是什么东西,如 果在一秒钟的万分之一那么短的时间当中一点也不动的话,则在万分之二、万分之三、万分之四甚至万分之万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动了。同样,如果三年当中没有任何 进步的话,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也不会有进步。

    我在这两、三年当中讲了很多法,虽然很多人要求我讲密法,但我没有讲。为什么不讲?不是我不会讲,五部大论等非常复杂的逻辑我会讲,密法我也会讲。但对我 们来说,这些不但没有太大的用处,你们的思想也会因此而混乱,最终还是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出路,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的滋味,所以我把那些复杂的东西都抛开 了,讲的都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修法,但是你们修了没有,修了以后有没有什么体会?  


    因为人很多,情况肯定也不一样,有些人会有进步,有些人没有进步,但要看绝大多数是什么样,如果绝大多数的人都比较有进步,那还可以;如果绝大多数的人只 是理论上懂了一些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去落实,那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这种写纸条的方式对你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那么长时间了,如果什么进步都没有的 话,大家就会惭愧,想必以后也会认认真真地修行!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1-11-23 22: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健康、顺利、发财,而是为了解脱。只有断除烦恼以后,才会获得解脱。虽然在三年、五年当中彻底断除烦恼 不太现实,但减少烦恼没有?即使没有明显地减少,但往减少的方向走了没有?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就从点点滴滴去做,没有必要谈佛的境界是什么,菩萨的境界 是什么,《现观庄严论》讲什么,中观讲什么,月称菩萨说什么,龙树菩萨说什么,这些太多了,一生都说不完,寻根问底地去追究这些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没有 用。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学《现观庄严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讲菩提心,讲得非常复杂,每一个字上面都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我都设法去掌握。比如 说,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分类,分开以后有多少,归纳以后有多少,世俗菩提心是什么样,胜义菩提心是什么样等等,天天研究这些,对一个观点有支持的、有反对 的,反对的人用什么样的逻辑,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教证去驳倒他,驳他的时候这个人又怎么样反驳等等,在菩提心上面花了很长的时间。几十年过去了,我还 没有菩提心,这是多么令人汗颜的事啊!但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不管菩提心的若干观点,只是去修菩提心,结果人家修成了,我们却没有修成。

    作为居士就更不能像我这样,本身居士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短短的时间内,又去听这个法、听那个法,最后一个都不修的话,就像一个人吃东西,吃完了之后却不能消化,结果全部吐出来一样没有任何意思。

    我这几年没有讲太多的逻辑,除了针对目前居士容易有怀疑的地方,或必须要说清楚的少数问题给了一些解释以外,其余都是真正的修法,但你们修了没有?当然, 如果你们反过来问我,你修了没有?那我很惭愧,我也没有修。从现在起,我们都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大家要一起修,所有人都要修,我要修,你们也要修,这是最 关键的。

    我们在理论上早就知道什么是生存的方法,什么是生存的意义,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跟没有学佛的人一样,还是把金钱当作生命的意义。从此以后,我们应该将 二者区分开,把金钱看得淡一点,没有以前那么执着。实际上,“金钱”这两个字,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内容,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可以用“金钱”两个字来代表。

    我见过很多生意做得比较大的企业家,据他们说,他们的事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扶贫,为了弘扬佛法等等,如果真的是这样,也不需要放弃金钱,只是内心不能那么执着。

    我经常听到很多居士给我说,希望佛菩萨能给我加持,让我的生意做得更好,让我能挣更多的钱去供养三宝,虽然这个发心不错,但实际上我们不需要用钱来供养三 宝。真正的佛菩萨不希望我们有更多的钱,他们更希望我们有出离心、菩提心。对佛菩萨来说,我们有钱无钱无所谓,他们希望我们的是,只要生存没有太大的困 难,就一心一意去修行,竭尽全力地把握住自己的生死,这是我们目前的工作。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通过引用教证也阐述过一个观点,如果菩萨自己一个人到静处去修行,耽于减少烦恼的幸福、禅定的滋味,而不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堕落,所以,如果有了菩提心,事情还是要照样去做,但做事情的目的就不一样了。

    有一个比喻可以说明这一点:你们每个人肯定都知道飞蛾,但你们知不知道飞蛾为什么投火?挡都挡不了,冒着被烧死的危险,一定要投到火里面去,它是不是要故意自杀呢?不是,它就是很喜欢火,所以一定要投到火里面。

    这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因为其它的蝴蝶对火就不那么敏感。也许从现代生物学或医学角度来说,有一些物质方面的解释——在飞蛾这种昆虫身上,有一些对火非常敏感的物质。现在的所有事情都是用科学来解释的,但最关键的原因却不是这个。

    所有事情都有因缘,因缘有远的因缘和近的因缘,也叫做远因和近因。远因是很早以前造成的一种因,近因就是当下的因,现在我们从物质方面所作的所有解释都是 近因,它的远因是什么呢?是飞蛾的上一世非常执着自己的相貌,或是非常喜欢漂亮的人,特别地执着色蕴,无论是男的女的,无论是对谁,这样下一世就会投生为 飞蛾,飞蛾投火身亡的原因就是贪心。

    我们都是凡夫,死了以后一定要投生,非投生不可,连佛都挡不了,如果佛能够阻挡,今天我们肯定不会在轮回里,佛已经把我们全部度完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作为凡夫,谁都不能选择一定要投到哪里——一定要做人,一定要做天人等等。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不由自主地投生呢?这肯定不是我们的本愿,如果出于 自愿的话,那绝对没有一个众生愿意投生为畜牲,更没有愿意投生到饿鬼、地狱道的,但地狱里面却充满了无以计数的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轮回有贪心,这 是很简单的道理。

    对不太了解佛法的人来说,怎么样走解脱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解脱在哪里?解脱的路线怎么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地球仪、地图来查找路 线,但解脱的路怎么走,就似乎显得很麻烦。但是,依靠佛的教诲就不是很难。就像一条街上的所有人都在往前走,其中一个人一下子掉头往回走一样,在轮回的道 路上,所有的众生都是往前走,往前走走到哪里呢?走到地狱、旁生、饿鬼道等处,但修行人却往回走了,往回走,走到哪里呢?就是要回归自然。

    现在不是很多人说要回归自然吗?但世人所回归的“自然”,不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回归自然,就是走解脱道,放弃对轮回的贪欲心。目前我们需要的,就是出离心。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把金钱当成生存的意义,也不能把传统观念当中的儿女家庭、天伦之乐等等当作生命的意义。

    对一个凡夫来说,生命轮回非常痛苦。也许有些人不一定承认,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痛苦,拥有一些暂时的幸福生活,就自以为是地说,我的生活已经是人世间最 顶峰的生活了,什么极乐世界、解脱,我根本不需要!但他们看错了,他们目前的幸福生活并不是永恒的,这是他们对轮回的认识不够造成的。具体的道理我不讲, 在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尤其是轮回过患里面讲得很清楚,通过观修我们就能知道,如果这样一直往下走,前途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头!

    从现在起,为了获得解脱,我们必须放弃那些世俗的金钱、名利。当然不是全部放弃,释迦牟尼佛在显现上也天天托钵化缘,天天要吃饭,当然,佛吃不吃饭肯定是 无所谓的,但在众生的眼里,佛也会如此示现,凡夫就更做不到彻底放弃世俗生活,但除了生活以外,我们还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走解脱道。在此基础上, 哪怕念一句咒,就已经开始回头了,走一步是解脱道,走两步也是解脱道,走得越多,离解脱越近。依照我们以前的方式生活——不回头一直往前走,就会离解脱越 来越远。

    这样说起来虽然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出离心比菩提心容易一些,所以我们先易后难,能做到的先做,释迦牟尼佛的方法也就是这样,不能把最难的东 西先推给你,否则所有的人都会灰心失望,能做到的先做,做完以后再做其他的。譬如说,出离心生起了,就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了,就修空性;显宗中观的空性了 解以后,就提升到密宗大圆满的层次,这是最踏实的路。

    虽然我讲的这些内容,是针对刚刚学佛的人而言的,但我想很多人还是需要的。让你们讲什么是出离心,什么是菩提心,你们多数人都会讲,考试能及格,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及不及格?我想我不及格,你们及不及格?如果不及格的话,那我们还是需要实实在在地修。

    前几年我讲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去年又讲了很多空性的修法,今年又回到最基础的地方,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从头开始学。你们是不是有点不理解,但我认为这是 需要的,你们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需要调整一下?在实际行动上,你们是不是把最基本的修法修好了?空性、大圆满离我们还很远,所以你们不要要求修最高的 法。

    我不给你们布置其他的作业,你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文字上的作业,再不能多了,但是我也给你们安排一个作业:你们要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两年修行的进步是什么。 过一段时间我要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问你们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出离心,在出离心、菩提心上面有没有什么进步、收获,内心深处有没有获得什么佛法的利 益,这是修行人最基本的成就。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1-11-23 22:0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慈诚罗珠堪布: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今天讲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叫《佛教徒的生活模式》。内容虽然简单,但对修行人来说还是很重要。作为一个佛教徒,究竟该怎 么样生活,释迦牟尼佛早就给我们制订了一个模式,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遵循这个共同的生活模式。如果按照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 就会很有意义,此生也不会很痛苦,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一、不堕两边


那是什么样的生活模式呢?释迦牟尼佛在律藏里面对出家人说:生活不能堕两边,也就是陷入两个极端。


中观也提到两个边,是指常见和断见。生活的两个边,是指太艰苦和不知满足的两种生活方式。

太艰苦的生活,就是故意过非常贫穷、非常困窘的生活。当然,这是对一般人而言的,像米拉日巴那样的少数修行人,贫穷对他们来说不但不是修行的逆缘,反而是 修行的顺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作为一般的人,如果过得太贫困,经常为了生活考虑太多,操心太多,就没有时间考虑出离心、菩提心、解脱等 等,虽然艰苦生活也许对有些人的出离心生起有一些帮助,但仅仅因为生活艰苦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活在人间没有意义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这种人也不一定会去 寻求解脱。真正的出离心,是要寻求解脱。日子过得苦也不一定有出离心,只有精通佛法,并将其融入自心的人,才有可能具备出离心,所以,普通佛教徒的生活不 必过得太艰苦,不能故意去过很苦的日子。

很多去过印度的人知道,印度有些外道的生活很艰苦—不穿衣服、不吃饭、不洗澡等等,有各种各样的戒律,他们认为这样苦行就会获得解脱;有些外道非常崇尚五火—四周燃起熊熊大火,再加上空中的烈日。他们认为,修行人应该跳到五火中被焚烧,在肉体烧坏之后,就有可能得到解脱。

“因明”里面也讲过一个外道宗派的观点,认为精神和肉体都是轮回的因,其中任何一个受到破坏,都有可能解脱,可以摆脱轮回。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

佛教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因不是身体,而是业力,如果业力存在,即使肉体一再地消失、完结也没有用!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留下了很多以前的习气,当这些习 气成熟的时候,肉体随时都会产生。可以这么说,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到众生的肉体,都是阿赖耶识的产物,就像唯物主义所说的精神是大脑的产物一样,只要 阿赖耶识上有业力,再怎么折磨肉体,也无济于事,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求佛教徒不要故意去过艰苦的日子。因为无论多么艰苦,也只是自己痛苦而已,不可能从中 看到解脱的曙光。

不可否认,如果不是不想过好日子,而是因为福报不够,没有条件过好日子,那是另外一回事。释迦牟尼佛不是说学佛的人不能贫穷,必须富裕,不是说穷人不会解脱,或过苦日子的人不会解脱,只是说没有必要故意去做穷人,不要故意堕入一个边,故意过贫苦的日子。
假如有些人本来经济很宽裕,却误以为生活富裕就不会解脱,必须吃苦才会解脱。佛就不赞同这些观点,佛陀认为,哪怕一辈子不吃、不喝、不洗澡,也不能获得解脱。

顺便插一句,有的外道又认为,在恒河里面洗澡可以获得解脱。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说法。身体上的污垢,不会使我们流转轮回。如果心里的我执、贪、嗔、痴的烦 恼洗不掉,那外表洗得再干净,都跟解脱没有关系;如果真正要洗,也是洗精神上,也即阿赖耶识上面的污垢,只有洗掉这些污垢,我们才会解脱。

不少人看过米拉日巴的传记,他在山洞里没有吃穿,更没有条件洗澡。还有很多以前藏地的修行人也像他一样,是在艰难困苦中获得解脱的。很多人在知道他们的事迹后,就想当然地认为,想解脱就要过苦日子。

其实,真正的苦行,是要有耐心,有精进心,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畏艰险地认真修行,这才是苦行的意义。如果仅仅误以为不吃、不穿、不讲卫生就是苦行,就会解脱,那乞丐岂不是会率先成就了?

佛告诉我们,在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和不太在乎的前提下,也可以过很富裕或很优雅的生活。


第二个边,也即第二种极端,是通过付出很多的代价或依靠不正当的手段,不知满足地享受奢侈生活。

为什么这是一个边呢?因为,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必须为奢侈的物质享受付出巨大的代价—时间、体力、脑力,所以佛认为不值得,修行人应该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这四个字,是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个生活法则和原则。这四个字的内容有很多的层次—对米拉日巴那样的修行人,对一般的出家人,对普通的在家人,都有不同的解释。
对一般人来说,少欲知足这四个字并不意味着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而是说不能太奢侈,应该过平常人的正常生活,该有的不能缺少,但不能欲望太强,以致超过一定的界线。
譬如,有些人认为,穿名牌衣服、开名车、住洋房等等是身份的象征,高层次的人物就应该如此,这样在社会上就会很有面子。其实这些都是不需要的,佛说的奢侈 就是这些。作为普普通通的凡夫,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光是靠外面的物质来满足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欲望会没有尽头、无休止、无止 境地无限膨胀,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不管任何人的身边,总是会有人超过自己。如果因为不甘落后而去奋斗,就会没完没了,一辈子都在物质追求当中虚度年 华,直至生命结束。贪得无厌的下场,就是永远也不会幸福!


关于这些,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找到很多事例,无论是观察自己,还是观察其他人都一样,所以,少欲知足是很重要的。


二、理应遵循的原则


远离这两个边以后,真正的生活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生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佛认为,佛教徒应以自己所处
时代的普通生活水平为准绳,既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佛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正常生活。

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挣钱了呢?可以挣钱,但要掌握好如何看待钱财的问题。无论是自己挣的钱,或者是修学菩萨道的出家人接受别人供养所得 的钱,都要知道这些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众生,自己只是帮众生把这些钱管理和分配而已,哪里需要做善事,就把钱送到哪里。


如果抱着这种态度,则即使是在家的修行人,也可以去挣超过正常生活水准以外的钱;如果缺乏了这种态度,则无论是出家人接受别人的供养,还是在家人去挣超出标准生活之外的钱,都违背了少欲知足的原则,故而永远都不会幸福。


三、金钱不是万能的


按照佛说的去做,生活、金钱都不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违缘;否则,假如不会协调解脱和生活之间的冲突,很多人就会迷惑困扰,掌控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金钱与幸福,哪个更重要?”
大家想想,如果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会怎么回答。

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多年前就回答了: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金钱并不重要,仅靠金钱是不可能让人类满足并从中获得幸福和自由的。但大多数人却认为,没有金钱,就不会有幸福,金钱是决定幸福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极少数人以外,一文不名的人当然不会觉得幸福,但是否很有钱就很幸福了呢?不是,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

在一些贫困地区,物质极端匮乏,贫穷的人们与发达的物质生活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人人都想摆脱穷光蛋的生活,都认为如果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虽然每个人 都知道人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但只是为了在走之前自己过得幸福一点,大家都会拼命地为之奋斗不息,力图拉近自己与优裕的物质生活之间的距离。

然而,当真正有一天距离缩短之后,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会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增长。比如说,在北欧等很多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国民福利非常好,人们应有尽 有,什么都不缺,但这些国家的自杀率却异乎寻常地高—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公布的自杀率得知,芬兰、瑞士、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自杀率均位于世界 前十位。对他们来说,金钱、物质等等就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重要了。虽然大家都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很多西方人却并不快乐幸福。这一切表明,物质财富与幸 福快乐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以美国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做比较调查,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数字,1代表“我感觉非常不 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是5.8;但是,在过去多年的调查中专家们还发现,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 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此外,肯尼亚的马赛人—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一群游牧民族,他们的快乐指数同样为5.8。

美国密歇根州或兰市或普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G?迈尔斯(David G.Myers)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证实,“财富与幸福之间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矛盾。迈尔斯发现,自1950年以来,美国人均购买力增长了两 倍。难道由此推算,美国人在2000年时的幸福感就应该是1950年时的3倍吗?……尽管现在这代人的经济条件比上一代人好了很多,他们却没有感到幸福。 事实上,美国年轻一代比他们的长辈更加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琼.M.图文齐(Jean M. Twenge)对1953-1993年间所作的269项研究指标进行了大规模分析,以测定当时儿童和大学生的焦虑程度。2000年公布的分析结果表 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的平均焦虑程度高于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精神病患者。

英国未来基金会的迈克尔?威尔莫特和威廉?纳尔逊在《复杂的生活》一书中指出:“在过去50年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人们增加多少快乐。这是进步的悖论。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安全,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他们的生活却似乎更压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经过研究得出:在最近40年间,自认“非常幸福”的美国人一直呈下降趋势。一项最新统计还显示:在1960-2000年期间,按 不变价格计算,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欧美发达国家,最近十 几年间,精神抑郁的人数却在与年俱增。对此莱恩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 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

佛陀早就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现在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证实了。上述的数据很明确地显示,人类幸福感的来源不是物资生活。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又似乎都在经历不幸。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即使拥有更多的物质与金钱,并不能保证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幸福。这些道理在佛经里讲得非常清楚,但西方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才发现。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面讲过一个比喻:“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麻风病人的皮肤下面有一种小虫,病发作的 时候奇痒无比而且也很痛,很多病人为了减轻痛苦,就去烤火,不料小虫在受到刺激后,反映非常强烈,结果使病人更加痛苦。这个比喻,就是暗指人的贪欲。我们 一直都认为,金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然后拼命去挣钱,结果有了钱反而更不幸福。

另外,《亲友书》及其它论典当中也讲:“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物欲及物质享受就像盐水一样,人越喝口越渴,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无限膨胀的欲望就会使人越来越痛苦。
事到如今,很多现代人心里都划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以前认为,经济发达以后,人就会幸福,但如今的事实怎么并非如此呢?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的啊!这是不是说明,当有一天我们像西方人那么富裕的时候,会不会也一样不幸福呢?

过去西方的一部分哲学家也认为:金钱或物质生活是幸福的来源。从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开始,就有人这么说。比如,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就扬言道:“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1-11-23 22:0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启蒙运动的时候,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个一直高喊“人是机器”的拉美特利也认为: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是肉体器官通过感觉而得到的,他说:“幸福是 不能依靠思想方式或感觉的方式的……如果在自己的思想中寻找幸福,如果想靠研究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真理来寻找幸福,那就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寻找”伏尔泰也认 为:生理器官的满足,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根源和动力。他们竭力反对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认为感官享受是追求幸福的动力,无论是法律或者宗教,都不应该阻碍人 的欲望。
在这些思想的带动下,西方人拼命地挣钱,在奋斗了几百年以后,却发现有钱了还是不幸福,尽管有了名车、别墅,有些人还有了游轮、飞机,但精神上却异常空虚、颓丧、痛苦,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了。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在《幸福》(Happiness)一书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翻了两番,我们拥有更多的食物、衣服和汽车,房子更大,中央空调更普及,有更多
的时间和机会去海外度假,一周的工作时间更短、工作待遇更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了,但人们没有因此而感到幸福。”
美国博士达林?麦克马洪(Darrin M.McMahon)花了六年的时间来研究幸福,他应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参考,写了一本书,叫做《幸福的历史》,其中指 出:美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在1900年为46.3岁与48.3岁,到了2000年已升至74.1岁与79.5岁……然而,如果从这样的资料就推论西方 人因为物质与科学进展而愈来愈幸福,却是错误的想法。自1950年以来在美国从事的详细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数比例一直维持在60%上 下,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比例却从7.5%下降到6%。此外,单极型忧郁症比例也似乎大幅升高。


书的结论中写到:“过去数千年来驱策着西方文化的那种渴望与追寻,那种崇高的不安,显示了人类只要维持着凡俗的身份,就永远无法知道某些事情,永远无法回 答某些迷题。极致幸福的圣杯就是其中之一。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圣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一个救赎的圣物,一只装盛我们痛苦 的容器。”
所有这些结论,都是人类历史活生生的数据和经验告诉我们的。


佛教不排除轮回里存在相对而暂时的幸福,但不认为有绝对的幸福,总的来说痛苦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这个观点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接受了。但肯定还是会有很多人觉得,没钱的人痛苦,而有钱人不会痛苦,但上述事实已经说明,金钱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的想法是错误的!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就表明,只要我们按照释迦牟尼佛规定的生活方式去做,就能过上比较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如果温饱不能解决,那也不会幸福,但是,当生活水准达到一个标准以后,就一定要少欲知足,假如那时候还不知道少欲知足,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西方人经过了几百年,才发现以前追寻幸福的方法是错的。我觉得,也许再过一百年左右,全世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最后都会不自觉地走到佛制定的这条道路 上来,因为只有这条路才行得通,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幸福。原来那种只有物质才能让人幸福的想法与说法,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个死胡同了。一方面人类自己不会 幸福,另一方面,大自然也不允许我们过这样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能源,地球供养不起,人类别无选择,都要走这样的路!所以,只有懂得怎样生活,才会在轮回 当中获得相对的幸福。


四、信仰—幸福的来源


另外,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在其它生活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幸福感是不一样的,有信仰的人的幸福感会远远超出没有信仰的人的幸福感。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有信仰的人可以在混乱的社幷会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身份,在精神上有一个依处,明确了生存的目标;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是有 信仰的人会适当地控制自己的物欲,多多少少地知道物质不可能给人类带来最终的幸福,他们的欲望相对来说不是那么严重,因而相对比较幸福。


五、幸福的途径


我以前也说过,释迦牟尼佛不但在空性、无我、光明这方面是超凡绝伦的,仅仅在追求世间的暂时幸福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只有佛陀的思想,才是跨世纪的伟大思想。
以后我们要尽量地过这样的生活,只要有车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车;只要有表带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表;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牌……少欲知足当然不是叫你不要穿衣服,不要吃饭,那是不可能的。


戒律有一个不能逾越的原则,就是不能要求凡夫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佛陀非常透彻地了解凡夫的心态,凡夫什么可以做到,什么做不到,他很清楚,所以佛不会有 过分的要求。他不会说,所有人一定要过艰苦的日子,而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把时间节约下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做,首先我们永远也不会幸 福,其次我们永远也做不出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大家务必要三思!


《亲友书》中有个偈颂是这样说的:“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佛陀谆谆告诫后人:在所有的财产中,知足少欲是最为殊胜的,所以应该恒常知足少欲。知足的人即使没有财产,也是真正的富翁,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究竟的大安乐。


《环球科学》杂志2007年第4期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变得幸福》,文中指出:“1不要专注于目标; 2抽空当当志愿者; 3习惯适度; 4争取满足; 5练习活在当下。”其中也没有说要挣很多钱、穿名牌、开名车……可见我们以前的观念都陷入了误区。


释迦牟尼佛非常了解物质、金钱与人的欲望之间的关系,没有钱的时候,人是什么样;如果有了钱,人的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他才给我们量身定制了这样的生活模式。
凡夫却不知道自己的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的趋势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只认为物质生活会带来幸福,因为我们今生没有很多钱,没有当过超级富翁,虽然前世 当过,但早就忘了,所以对物质没有一个真正确定的定义。当物质生活跟我们有一定距离的时候,多数人会想往物质财富,认为只有金钱才是消灭一切苦难的万能解 药。


真正有意义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只有到佛教里面去找答案。其他诸如哲学等世间学科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往往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他们的人 生意义,就是及时行乐,趁着活蹦乱跳的时候,要抓住当下,尽情享受,然而,尽管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浪费了自己的生命,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破坏了生存的环 境,结果还是不幸福。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们寻找幸福的方法出了问题。


对多数人来说,了知这些是有很大必要的。继续追求物质生活?还是换一种更有意义的活法,这对我们的人生去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得到这样的人身,听到殊胜的佛法,还有一定的时间去修行,这是我们极为难得的一次机会。除此之外,世间的任何其它东西都不会如此难得,不要说世间人很羡慕 的名利、财富等等,哪怕是珍贵无比的如意宝,我们前世都曾经拥有过,将来也一样会拥有,但这些东西并没有给我们今天留下任何好的结果。
我们一定要知道,就像汽车的用途不是燃烧燃料而是运输,燃烧燃料只是汽车的“生存方式”,在消耗燃料的同时,汽车也要管运输一样,人的用途也不是吃喝玩乐,吃喝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但不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标。


什么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呢?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这个答案永远也找不到;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有的机会,好好地修行,更好地服务一切众生!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1-11-29 11: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顶礼堪布。
发帖回复
查看:1102|回复:5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