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皈命淨土法門
前些日子,有位長期住在美國修行的法師寫信給我,堤到一些佛法方面的問題。這位法師非常客氣,首先表示慚愧,懇切地求佛懺悔。因為當年他離開台灣的時候,在修持上仍有許多疑難沒有解決,極待澄清,內心中不無罣礙之感。他為了學佛修行,已經在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法門中,摸索了大半輩子。本來學教理,研究經典;後來改修淨土,然後再習禪定;接者又學密法,大概黃教、紅教、花教都去湊湊熱鬧,經過一下。如此天南地北轉了一大圈,現在又回到老路,專修淨土法門。
在信上,他以為我大概很反對他這樣的做法。我說我很高興你遍學一切法,因為你把天底下所有的法門都摸過以後,再也不會胡思亂想,因好奇心的驅使而定不下心來。反正什麼都學過啦,人生的各種滋味--酸甜苦辣大致都經歷過了,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玩意也也差不多都玩過試過了。--那麼,我說你現在正好放下一切,死心蹋地,一心歸向淨土。
這位法師接到我的回信,馬上再來信說,他把我的信打開一看,哭了。他說想不到老師從來沒有拋棄過我。其實,我從來也沒有關照過誰,拋棄過誰,待人接物一切都是隨順自然,依本分而行。於是我建議他,你還是回台灣來,我找個地方給你專心修持。而他認為自己自從大學畢業出家以來,身體一直很虛弱,雖然多年來嘗試一心一意用功修持,如今畢竟感覺到自己業障深重,必須先切實懺悔,希望業障減輕一點後才回來看我。又說他念佛總想得個一心不亂的三昧,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很慎重的要我為他開示。
像這一類信件,從海內外各地寄來的很多。我也常常為這麼一大堆來信感到頭痛。有時覺得這些信擱得太久了,實在應該答覆一下,三更半夜獨自坐在書桌前,一處理就是兩三個鐘頭。寫文章很麻煩,雖然我下筆不慢,但畢竟多了,應付不來。所以常常引用清朝詩人吳梅村的兩句名詩自嘲:「不好詣人貪客過,慣遲作答愛書來。」不喜歡去看別人,拜訪人家,倒貪著別人過門來訪;習慣拖延時間慢慢回信,卻希望朋友多多寫信來。這是古人的情況,郵政通訊並不發達,現在這個社會不行了,往往看到信函就頭大了,信上一定有什麼疑難的問題吧,因此這位在美國法師的來信,也擺了好幾天沒有回覆。
前天,從智法師跟我說,十方念佛會的會員說到老師好久沒有跟大家結緣了,他們很希望老師能抽空給大家說幾句話,我想,這位在國外的法師要我為他說明念佛怎樣才能得到一心不亂?倒是一個現成的題目,我說就拿這個講講如何?從智法師聽了,笑得嘴巴都裂開了,連說好好,我們都喜歡聽。於是我要他在我講演的時候,錄下音來,寄給美國這位法師,免得我又花時間寫信。現在的談話等於我和這位出家朋友在對話,提供他一點念佛修證的方法和意見。
幾人念佛得到了一心不亂
我們念佛修行,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很起碼的要求。但是古往今來,究竟有多少人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亂、得到三昧正受呢?恐怕很少,對不對?我想大家也有同感。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亂的話,往生西方絕對沒有問題,甚至不生西方,就在今生今世進一步證得一個果位,那也是很容易的事。
同時,我們也應了解,一心不亂不光是念佛法門的初步目標,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亂。即使修學一切外道功夫,也同樣以此為追求的對象。所謂外道並非罵人的話,不是排斥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依佛經言,凡是不識本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因為天下任何事情都是這個心所造作,你學密宗也好,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全由這個心在施為。像一般道家的守竅練氣等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到成就,也非得做到一心不亂不可;甚至於普通世間的各類學問技藝,同樣講求聚精會神,心無雜念,否則很難有大成就。一心不亂的功夫就有這麼重要。
進一步說,假使真證得一心不亂的境界,繼續精進不已,那麼,到達最高的成就,使成了佛。成了佛自然一心不亂,但是這個一心不亂,同念佛法門初步意識上修得的一心不亂,是大有差別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心不亂包括由最初念佛的一心不亂,直至最後成就佛果的一心不亂,而此二者之間的界限和差別,在那裹呢?
我們要了解,由於古代中文辭彙不足,因此佛經上這個「心」字,有時是代表我們凡夫散亂的感情思想,所有的胡思亂想都叫它做心,也稱為妄心或者妄想,這個虛妄不實的東西,非常困擾人,讓一切眾生永遠生活在煩惱痛苦之中,不得解脫;有時這個「心」別有所指,代表圓滿無缺的「真如」道體,即是法界全在心,或者一心包含一切法界。「法界」為佛學專用名詞,普通學術上稱為「宇宙」。宇宙代表上下無窮盡的時間,以及四面八方無量無邊的空間。這觀念已經令人感覺很大了,但是佛學在翻譯上並不採用,改以「法界」稱之法界的含義更為廣闊,涵蓋了宇宙這觀念。因此,最終真正究竟的一心不亂,不是在意識妄想心的層面上,而是法界一心,一心法界;也等於所謂的「真如法界」。禪宗祖師們常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又說:「心外無佛。」意思都是一樣。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正是最後徹徹底底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有這兩種層次上的分別。剛開始修行時,不管是學禪學淨、修密作觀,所追求的功夫,都是屬於初步的一心不亂。這個初步的一心不亂,依我們現在的平常用語來講,便是做任何事情,在任何狀況之下,都要精神完全統一,注意力絕對集中。如此,修行才能建立起強固的基礎。
要與藥師經合併參究
這番道理我們了解了,現在再回轉來談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幾千年來在中國各階層的民間社會,流傳非常普遍,所謂三根普被,指上等、中等、下等三種不同根器的人,皆適合修習。這是以聰明才智的高下所作的一種權宜分類。我們中國佛教的淨土行者,不論三根之別,皆著重持名念佛的修習方式。持名念佛所依據的經典,我們大家都曉得是淨土三經中的小本阿彌陀經,行者要唸南 (ㄋ丫)無 (ㄇㄛ) 阿(丫) 彌 (ㄇ一)陀 (ㄊㄨˊㄛ) 佛 (ㄈㄨˊㄛ),阿彌陀佛的阿 (丫),最好別唸成ㄨㄛ音。丫走開口音,和ㄨㄛ的發音差別很大,唸時阿--彌--陀--佛,各字音節若稍微拉長一點更佳。這一個要點,我曾經再講過,希望大家不要忽略。
我們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梵文的直接翻音。這四字主要的含義是「無量光壽」,光明無量,壽命無疆,永遠不生不死。所以,念阿彌陀佛,不只是與死人之事有關,也影響到生的一面。其實,阿彌陀佛也稱長壽佛,與東方表法的長壽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彼此合一,一東一西,互通聲氣。東方西方本無差別,地球是圓的,法界是圓融無礙的,根本沒有東西南北之分,有分別是凡夫眾生的心量所建立的相對觀念。在法界一心佛的境界裏,圓融無礙,超越一切時空的限制。因此,我常建議諸位,將阿彌陀經和藥師經二者合併參究一下,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念阿彌陀佛也可以使人再創生命的生機,使你去惡為善,消災延壽,克服苦難。萬一時候到了,一口氣不來,還可一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
那麼,念佛法門的念,到底是怎麼個念法呢?這嚴重了,必須認識清楚。我們現在一提到念佛,大部份人一定馬上想到阿彌陀佛,同時便張開嘴巴唸出聲來,好像沒有唸出聲,不算念佛,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時發出聲來,因此在中文「念」字旁邊,加上一個口成「唸」,表明是靠口的作用發音,用嘴巴來唸佛。但是我們應該曉得,具正念佛的這個念,其實只要在心裏想,便是「念」了。想念想念,「想」和「念」二字是同義語,二者合成一個辭。譬如我們中國人講話,遇到一個久不見面的朋友,往往說,哎呀,我好想念你喔。這個想念,同初步念佛的「念」,是同一回事。現在社會許多家庭,不管有錢沒錢,兒女長大出國留學的很多,剩下兩個老人家,坐在電視機前,孤零零打發日子,很可憐。這種對兒女的深深思念,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我想恐怕比念阿彌陀佛的念,還來得刻骨銘心,還來得真切。念佛要如思念自己心愛的親生兒女一樣,朝思暮想,時時刻刻掛在心頭,如此才容易上路。否則,光是嘴巴表示唸佛,心不在焉,那是口說無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