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637|回复:4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爱与欲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1-11-07 23:1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爱与欲

爱与欲二者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又言:「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捨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出家沙门,断欲去爱。」「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爱与欲二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爱的涵义广泛,遍及三界有情;有欲即有爱,而欲唯限欲界爱,包括自体爱、境界爱、后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或以爱与欲同义,爱即是欲。如云:「能离欲界欲,及离色界欲;入真谛现观,能离一切欲。」这是把三界修所断的烦恼叫做欲,断绝一切修惑,爱尽涅槃,究竟解脱。


 


如从狭义说,欲是五根所对的五种欲境--色声香味触,经论里分为三类:「一、资产圆满,二、自体圆满,三、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


 


如世人欲求青春永驻,体力勇健,色相端严,寿命长久,乃至未来生命的永续,即是「自体圆满」的事欲。


 


「资产圆满」是以自体为本,希求外物资产,成为身心的受用,以满足自我的享受欲、支配欲。如土地不动产、饮食、钱财、衣服、车乘等资产的拥有。


 


其他,父母、夫妻、儿女、亲友眷属爱的欲求,是为「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欲界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存在,由个人身心,延伸到身心相关的家庭、社会以及自然界的物质,对这些产生爱欲,采取种种手段以遂所愿,这是欲界有情之事欲。


 


上二界()有情,从初禅起,离欲恶不善法,即无诸欲--物欲、情欲存在。但离欲不即是断爱,爱生则苦生,色无色界有情,仍未跳出生死轮回。所以说:欲只是障道法,爱才是生死根本;离欲而越欲界,尚未超出三界。


-


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父子、兄弟、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诤故,以种种器仗转向加害,或以手杈、石掷,或杖打、刀斫。」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欲界人类,为了五欲的喜乐贪取,造成家庭、社会、国家的纷诤。人类的一切忧患、恐怖的问题,层出不穷,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


依唯识法相说,欲为五十一心所五别境之一,定义是:「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当面对所欣乐之境,未得而欲得,已得而患失;于违逆可厌之境,已来者求其速离,未至者求其永不来。这种厌苦欣乐的心理,为一切有情所共有。基于趋乐避苦之欲,当然要勤奋努力,以求欲望的实现。「五趣杂居地」的欲界有情如此,上二界有情,从「离生喜乐地」的初禅,乃至四空处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地」有情也不例外。如厌下粗苦障,欣上净妙离的禅法进升,即出发于「欲」的业用。


 


约有情生命延续的四食说,「意思食」即生存的意欲,很明显地,人是活在希望中;有希望才能使生命延续不断。如果一个人已经绝望,他也就活不下去了欲的心所法是通于善、不善、无记的三性。贪无厌足,欲壑难填,固然令人造业堕落,但佛法的善法欲,却是修证的重要因素。如人天乘人的胜进心,二乘人的出离心,菩萨行人的菩提心,也即是向上向光明、向解脱、向菩提的信愿,凭此意欲而修行而证果。


 


不过,佛教经论的「呵欲」、「离欲」、「断欲」,应该是基于解脱的思想,而把欲当做障碍解脱的不善法。如男女的淫欲,社会的情欲,外境的物欲,这些都是趋向的行者所要远离、厌弃、断绝的染污烦恼。虽然,佛法进修的层次不同,对欲的态度并不一致,如人天乘法主张节欲,在家居士受持五戒,允许受欲而禁止邪淫,即其一例;二乘法坚持离欲,如出家割爱辞亲,捨离情欲与物欲;大乘法则强调化欲,如净名居士示有妻子而常修梵行,也就是于欲离欲,在尘不染尘,「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的菩萨精神。


 


本来,「五欲妙境非真欲,真欲为人分别贪。」如俗语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色声香味触的事欲,如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干卿何事?为何给芸芸众生惹来这么多的麻烦?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可叹的是:世间尽多是庸人,凡夫俗子能做到不自扰者几希?学佛是对人生世间的觉醒,出世的声闻道与菩萨道,固然立志要做圣人,以证得阿罗汉果、无上佛果为终极理想,即使世间的人天道也不例外。例如世间正见,深信善恶、业果与三世的相续而外,还得正见有凡夫有圣人的差异。由于现前出世种子未成熟,暂以人天乐果为短程目标,事实上在五乘共法的修学中,已播下菩提种子,成为未来得度成佛的因缘。发心学佛,简言之,即是不甘于凡愚,不愿抱残守缺,而以希贤希圣,转染污成清净,离迷情成正觉为目的。


 


以上是对欲之内涵,作不同层面的分析。修学佛法的人,确信欲之不可纵,面对物欲、淫欲、情欲的欲境,如何实践其节欲、断欲、化欲的工夫?佛陀开示的对治法门,不出三学八正道,先以戒学克制欲境,净化身口,次以定力化解尘欲,后以智慧证悟空性,悲智双运,圆满功德


 


唯识学上有五净行的对治办法,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散乱众生数息观,我慢众生界分别观。釜底抽薪的办法是定动智拔,唯有成就定慧,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究竟度一切苦厄。五蕴既空,附属于色蕴之一的五尘境界,那有不空之理?通达心理、物理、生理现象皆是缘起性空,则于诸欲境染情,无碍无著,不但离欲去爱,且化凡情染欲为无尽的慈悲;菩萨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行,便是从此而展开。


 


六祖慧能大师答覆「在家如何修行」的问题,开头即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不明真意者误解为:不必修戒定,持戒修定是小乘人所为,不是最上乘禅行者所应修。其实,戒的重要,如自由民主所必备的法治;离法治而谈民主与自由,则国家秩序大乱;没有戒行,放纵情欲,奢望解脱,绝无实现的可能。有人套用济公传的「酒肉穿肠过,如来心中坐」的台词,宣扬「情欲中的佛心」,无疑是龙树菩萨所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真是我佛罪人。


 


戒是防非止恶的德行,戒行的纯净,需藉助于自净其心的定学;有禅悦法喜,取代欲乐的贪求,肯定身语二业不会犯过。而彻底的离欲,务必直观无常、苦、空、无我,转无明为般若,转爱染成大悲。如此自然诸欲不能染,爱尽解脱。三增上学,相资相成,如戒学,由别解脱戒、定共戒而道共戒,即戒即定即慧;定学,离五欲五盖,从世间禅而出世间禅,岂非三学具足?慧学成就,闻慧得正见,思慧得净戒,修慧得正定。三学次第,前前为后后之基础,后后则为前前之目标。三学如鼎之三足,修学过程,或可偏重,但不可偏废。佛门一向有信行人与法行人之分,也可说是重解与重行的两类型人。其实,到达究竟,二者都是信智合一,解行相应的。佛法成就者,绝无有信无智的愚痴人,也不会有有智无信的邪见人。


 


佛陀最后遗教:「依四念处住」;告诫弟子「以戒为师」的同时,又教以「当制五根,勿令放纵入于五欲。」「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从这一简单的开示中,当可获得修持要领,把握如何从诸恶莫作的戒行中,禁制情欲,远离尘念,达到三业清净,断欲去爱之目的。约八正道的德行而言,以正见为导,也即是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于日常生活中,智观缘起,缘起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了悟常性、我性不可得,当体即空,空即寂灭,终于「人从爱欲生忧怖」的问题解决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7 23:16:47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1-11-08 17:0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欲界愛, 背後源於男女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Q9VxtnP-RI&feature=related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1-11-08 17:1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欲界愛, 背後源於男女慾.



父母、夫妻、儿女、亲友眷属爱的欲求,是为「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欲界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存在,由个人身心,延伸到身心相关的家庭、社会以及自然界的物质,对这些产生爱欲,采取种种手段以遂所愿,这是欲界有情之事欲。不得時即生痛苦, 心中不斷攀緣所歷情境而生憂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



.............................欲界爱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1-11-16 11:4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Very good! Thanks for sharing!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1-11-18 12:0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SPZWL在11/8/2011 5:19:00 PM的发言:
 

欲界愛, 背後源於男女慾.



父母、夫妻、儿女、亲友眷属爱的欲求,是为「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欲界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存在,由个人身心,延伸到身心相关的家庭、社会以及自然界的物质,对这些产生爱欲,采取种种手段以遂所愿,这是欲界有情之事欲。不得時即生痛苦, 心中不斷攀緣所歷情境而生憂愁.


.............................欲界爱


 


为什么大家还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解脱呢?因为大家有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不瞭解三界五阴(自我)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所以会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值得追求的;这样的无明在解脱道来说,就是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为什么众生不能出离三界呢?因为有这个无明(又叫作一念无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当中,就已经被这个无明所缠绕,所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而不得出离。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非常真实的感觉自我的存在)。


 


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我讨厌那个境界;众生要产生喜爱或厌恶,它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也就不会有这一些喜乐与厌恶;所以说众生乐著三界的先决条件,就是有了「我」的想法与见解。因此想要解脱于三界,首先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断我见」。我们做一个比方:如果一念无明是一棵树,则我见就是它的根;而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就是它的树干、枝条与叶片;如果我见不断,则三界爱就不可能断除,因为树根还在,未来「春风吹又生」,三界爱仍然会继续生长出来,不是真的消失了。


 


众生确实的断了『我见』,也就是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果),初果的人,他不会再以三界当中的任何一个法,当作是真实的我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后连带著疑见、戒禁取见也会一并的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个加起来就叫作三缚结。也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见一处住地,所以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烦恼,因此证得初果的下一步,就是要断除欲界爱。



那么为什么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是欲界爱呢?因为欲界爱的内容深广,现前就已经被这个欲界爱所缠缚了,因此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就是欲界爱。初果人虽然已经亲证三界五阴法当中,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可依靠的,可是由于对于欲界的贪著尚未断除,所以此生结束之后,下一生仍然要出生在欲界天中。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 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1637|回复:4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