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4475|回复:20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 宣化上人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1-08-28 01:5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 宣化上人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由尊敬的宣化上人讲解

 全文连接在此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utra_explanation/Lotus/contents.htm
 
 1楼留作电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6 4:49:07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1-08-28 05: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沙发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1-10-16 04:5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恭敬经典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所以经典是佛的法身所在处。

助印经典、阅读经书、恭敬经书,皆可启发无限的智慧;但若对经书不恭敬,也能令人堕落不如意处。安置经书所应注意事项,略说如下:

  • 佛经是法宝,为众生离苦的指南,应尊重恭敬,若有破损,应速修补,不可烧毁或丢弃。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
  • 佛经要放在其他书籍的上面。举凡经、律、论其放置层次,由上而下依次为:原文经典、经典注解、一般佛学书籍、圣贤的言论、教化性书籍、一般书籍。
  • 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一边看经书。
  • 经书应恭敬放于清净高处,不可随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几上,及不净处。
  • 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持时,不得低于腰部,不可挟腋下。
  • 不可在看经的桌面上,摆置杂物,或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
  • 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
  • 书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间(限单身净房),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将经书盖好,且要安置在头的那一边。
  • 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 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做“人”字形搁置。
  • 看经应专心,若有杂念,应先阖上经典,净念后,再阅读。
  • 若无暇阅读,应转送他人,广为流通。
  • 不可在洗手间内看经。
  • 勿以口水沾指翻经页。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1-10-16 04:5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经前悬谈  (节录)
 全文在此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utra_explanation/Lotus/Lotus_preface.htm
 

第一,华严时


  在佛成佛了之后,首先说了《华严经》,这《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在我们人世间仅仅只有一 个下本,上本、中本都在龙宫里保存着。龙树菩萨把人间所有的文字都学尽了,他就到龙宫里去读诵藏经;这个下本,就是他在龙宫背诵出来的。因为龙树菩萨有过 目不忘的这种才能,所以他到龙宫里看《华严经》,看了一遍,就把这下本传出来人世间了。

 

  那么佛说《华严经》说了二十一天,在这二十一天演大华严的时候,只有菩萨看得见、听得到;这个 小乘的人呢、这个罗汉呢,和比丘都看不见的,也听不见的。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虽然有眼睛,可是看不见释迦牟尼佛现的千丈卢舍那身,现这一千丈的卢舍 那这么高的法身。千丈卢舍那身,我们以为是很大的,其实也不是很大;为什么?和阿弥陀佛比较起来,那相差太远了!所谓“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 海”,你看阿弥陀佛那个白毫——就在眉间有一个白毫相,宛转就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阿弥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么大;那真是个大眼睛!一个大海我们人就不 知道有多大了,这有四个大海那么大。那么这种偈颂是谁作出来的?这都是那些过去开悟的祖师,他们见到阿弥陀佛这个相好庄严,写出来的这个偈颂。

 

  若比较起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和绀目,那还小之又小呢!所以这千丈卢舍那身,并不是很大的。可是二 乘人看不见、看不见这个卢舍那身,有眼睛是有眼睛,但是看不见卢舍那佛的身。又,“有耳不闻圆顿教”,二乘的声闻、缘觉也有耳朵,可是听不见佛所说的这个 华严大法。所以在这时期,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只是教化这个大菩萨的、十方诸大菩萨摩诃萨,教化菩萨。所以华严时,于化法中,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于 化仪中,《华严经》是属于顿教,但是又兼渐教。

讲华严的时期,在“五味”来讲,比喻成什么呢?比喻“从牛出乳”,从牛的身上出牛乳一样。因为刚从牛身上取出牛乳,它这个能量很大的,补养性很足的,所以比方华严时期。

 

  在“五时、五照”来讲,这又好像什么呢?“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个太阳刚要出来的时 候,先照高山,这高山因为它高,所以太阳就先照到这高山。这就比方什么呢?比方佛所说的这个法就好像太阳一样,那么先给菩萨说法,菩萨就比方一切的高山, 菩萨因为在一切众生里边是最高的了,所以就比方是高山,这就是第一个时候所说的是华严。这第一个时期所说的“华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阿含时

 

  第二的时候就说的“阿含”。“阿含”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叫“无比法”,没有再可以比这个法 的;就是所有外道的法,都不能和这种法来比了,它高出一切的外道法。在阿含时,佛所宣说的,都是有关“经、律、论”三藏的教理,说有生灭的“因缘、四谛” 法;所以阿含时是属于“三藏教”,又叫“藏教”。

 

  在“五味”来讲,阿含时期,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从乳出酪”,从牛乳里面又变出这个酪了。这个 “酪”就是在牛奶里边提炼出来的一种东西,给小孩吃是很相当的。在“五时”来讲,好像太阳出来有十几丈高了;“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现在是把山谷所 有的最黑暗的地方也都照到了。山谷里边这个太阳刚出来照不到的地方,那么太阳出来几十丈高,就可以把这个幽谷也都照得见了。言其小乘人也都可以懂佛法了; 最愚痴的人,也可以明白这个佛法了。


第三,方等时


  第三就是“方等时”,“方”是四方,“等”是平等;方等时所说的经典,都是属于方等部的。于化 法中,方等时就属于通教。怎么叫通教呢?因为它“通前通后、通大通小”,既通前边小乘的藏教,也通后边大乘的别教;也就是既通到前边的“阿含”,又通到后 边的“般若”。通教是大乘的初门,刚刚要到大乘的里边;这“方等”就属于通教,通三乘来共学。

 

  方等时,从五味来讲,就相当于从酪里边又提炼出的生酥;这种生酥,就是小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吃 的,都没有什么害处。在“五时”来讲,又比方“食时”,就是太阳大约在早上九点到十点钟的时候;高山也照到了,平地也照到了,这就是比喻小乘人可以学,大 乘人也可以学,小乘和大乘的人都可以研究这种经典。


第四,般若时


  第四个时期,说的是“般若”;这般若是属于什么教呢?于化法中,般若属于别教。别教,这是大乘 的初门,刚刚要到大乘的里边。怎么叫“别教”?因为它“别前别后”,与前面的“阿含”、“方等”有分别,与后面的“法华、涅槃”也有分别;它又是“别小别 大”,也就是与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别,与后面“圆教”也有分别,所以叫“别”。所以别教是大乘之终,也就是要“转教付财”的时候;转教,是转三乘 的权教;付财,是准备说法华的圆满一佛乘。


  “般若时”这个别教,从“五味”来讲,就相当于从生酥里又提炼出来一种熟酥;这种熟酥,给大人 吃是很相当的,所以别教是属于大乘的初门。这就是比喻只有具大乘根性的权教菩萨,才可以学这种顿教的般若法门。又比方“禺中时”时,就好像是太阳在早上十 点到十一点的时候;这是太阳普照大地,可是还没有到中午,将要到中午的时候。


  究竟怎么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语,因为它有三种的意思,所以“多含不翻”;又“尊重不翻”,因为般若尊贵,所以就不翻。

般若具足三义,这三义是什么呢?就有:(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这文字般若就所有的,包括一切经论

                          经、律、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不要误会说这文字是世间的文字,      

                          是出世间的文字,并不是世间的文字;世间的文字,谈不到般若,只可以说是世间的智慧,世智辩聪。

 (二)观照般若。“观”就是观想,“照”是明照。观想并以智慧来观照、来照了一切的诸法。

                          好像《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照”--观照;

                          观照实相之理的智慧,你以你的智慧来观照这种的般若。

 (三)实相般若。什么叫“实相”?“实相者,无相也”,本来也没有相,但是又具足一切诸相、包含一切诸相;

                          一切诸相,都是从这个“无相”流露出来的,那么这就是“实相”般若。

                          所以用文字的般若,来生起观照的般若;以观照的般若,而达到自己本有自性里边的实相般若,这叫“般若”。


第五,法华涅槃时。


  第五个时期就是“法华涅槃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这部《法华经》。佛说这部《法华经》,说了八年,《涅槃经》说了一日一夜,所以说:“法华涅槃共八年”。所以你不要把《法华》这一部经看轻了;这一部经是佛究竟的极谈,是最究竟的一种法门。

佛以前所说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都是为着这个《法华经》来铺路,都是为着要说《法华 经》,才先说其他那四时的经典;所以在说其他那四时的经时,都是准备将来说《法华经》的,所以这部《法华经》叫“开权显实”。前边的华严、阿含、方等,以 及般若,那都叫“为实施权”;佛是为什么说那个法?就是为着这《法华经》。那么现在到这个法华会上,这叫“开权显实,废权立实”;把以前那个方便权巧的法 门都不要了、都取消了,就是留这个《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佛的真心,这《法华经》是佛的真身,这《法华经》是佛的法身,这《法华经》也是 佛的应身,这《法华经》也是佛的报身;所以研究佛法的人,如果不把《法华经》研究通了,那还没有得到佛法里真正的这个滋味。真正佛法的妙义,就是在这部 《法华经》里边;所以这个法,才叫“妙法”,这一部经,才比方是“莲华”。

这莲华是花中之王,花中最名贵的一种花。莲华是出淤泥而不染,虽然它的根从泥里出来的,可是又 隔着水;所谓“在尘出尘”,在这尘里边,而超出这个尘。莲华是一种妙花、妙莲华,这“妙莲华”是花中最名贵的一种花;那么这一部经,也是经中最究竟的一部 经。所以在佛教里有这么两句的谚语,这谚语就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就是《楞严经》;想要成佛,一定要学《法华经》。所以《法华经》 和《楞严经》这两部经,在佛教里占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尤其这一部《法华经》,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为了《法华经》而说的;所以《法华经》是经中之王,我们现在 能研究这《法华经》,可以说是妙不可言,也是最微妙的。

 

  法华时,就是“日正中天,遍照大地”。太阳正到中天的时候,无论高山也好,幽谷也好,平地也 好,任何的地方都照到了,人就甚至连这个影都没有了;比方在经过教化小乘、二乘及大乘初阶的人之后,还归摄受大乘根基的菩萨。所以这部《法华经》,不要说 听讲过,就听见《法华经》的名字,已经就种诸善根了!《妙法莲华经》这个名字,都不容易听见的。那么这叫“开权显实”的法门。

 

  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为的是什么?就是为的要说《法华经》。我们现在能听到这部《法华经》, 能闻到这部《法华经》,将来能了解《法华经》内容的妙义,这真是在无量劫以前种诸善根,才能遇着这种微妙不思议的经典、这种法会;所以这是一种最奇妙的一 个法会。佛一生,就为的说《法华经》,我们现在能听佛所说的《法华经》,这是每一个人应该生大欢喜、生稀有想。

你想一想,在美国开国这么多年,哪一个人正正式式地听过这部《法华经》?听过《楞严经》?没有 的。只有看一看这个翻译,也好像蚂蚁啃西瓜似的,在外面啃来啃去,也得不着味道;自己看经典,就和那蚂蚁啃西瓜是一样的。西瓜里边是甜的,但是它尝不着味 道,只在外边转来转去,围着那个西瓜转;转多久的时间,也没有法子知道其中的味道。那么我们现在是把这个西瓜剖开,就可以尝到里边的滋味了!


  《法华经》在“五味”里头,就是“醍醐”,这叫“无上醍醐妙味”;以“醍醐”作教相,比喻这部 《法华经》的滋味。这醍醐,据说是世间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种味道,所以《法华经》也就是像这个最好吃的东西,再没有那么好吃了!现在我们把《法华经》打开 了,这个味道,就等着每一个人自己去咀嚼、去尝一尝!


  《法华经》叫“妙法”,佛一生的目的,也就是说这部《法华经》。《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纯 圆,就是纯粹的圆教,在《法华经》,没有夹杂藏教、通教、别教,就是单单的圆教。所以在佛教里,《法华经》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学佛法的人,若没有读诵过 《法华经》,没有听过《法华经》,那根本就谈不到明白佛法。为什么?因为佛最终的目的就是《法华》,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你是个佛教徒,对这部经不认 识,那岂不是就不认识佛法?为什么不认识佛法?就因为没有明了这个“妙法”,所以就不认识。


  《法华经》好像日照中天,所有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论是幽谷、是乔木、是任何的地方,都得到 这种的光明遍照;所以在法华会上,人人都要成佛的。在本经上提到“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一切的人授 记,说这个人他若不专一其心,以散乱心到塔庙里,或者到佛塔里边,或者到庙里边,就这么念一声“南无佛”,一定会成佛的。

 

  以前讲《楞严经》的时候,我不是说过:“或有人礼拜,或复单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 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或者这么单合掌──举起来一只手;不过,单合掌对着佛,是不恭敬的。虽然这么最不恭敬的礼,或者这么稍 稍地低一低头,也都一定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到这儿来,又拜佛、又念佛,这将来一定成佛的。

说是:“单合掌、小低头、散乱心都可以成佛,我现在这么样诚心、这么样礼拜,那我这个功德可大 了!”你不要生这种骄傲心,也不要生这种自满的心;可是我们现在明白佛法,就要在这个诚心上再加诚心,这恭敬里边更加的恭敬,这才是对佛教勇猛精进。所以 不能自满,说是:“他单合掌、小低头、散乱心都可以成佛,我现在也不要修行了,将来我也成佛的!”不要有这种自满的心!


  法华会上说的这部《法华经》,以天台的观点,就是“圆、顿”之教。这个圆教,就是最圆融的了; 最圆融,如果再加上一个“顿”,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着,即刻成佛。这顿根的众生──顿,是“即刻、顿然”;顿然开悟,就是很快的开悟。六祖惠能大师就 讲“顿”,神秀大师就讲“渐”。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1-10-16 05:1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藏、通、别、圆”,这叫“化法四教”;又有“顿、渐、秘密、不定”,这叫“化仪四教”,合起来是八教,这 “八教”,是在“五时”里头说的。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就等于药方和药味一样;“化仪四教”是佛教化众生之仪式、作法,譬如医生开药方;“化法四教”是教 化众生之法门,譬如所用的药味。所以你单单开个方,若没有人用药,这个病是不会好的;单单有这个方,说这个方能治什么病,这是没有用的,但是得要用这个 药,用药之后,病才能没有的。

化仪四教:

(1)顿教:怎么叫顿呢?那么这个圆教就是最圆融的了,如果再加上一个顿,这个 顿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着,即刻成佛。这顿根的众生,这个“顿”呢不是那个迟钝的“钝”,这个“顿”就是即刻,就是顿然、顿然开悟,“顿”就是很快的, 叫顿。六祖就讲“顿”,那个神秀大师就讲的“渐”。《法华经》即是顿教,《华严经》则是顿渐教。

(2)渐教:渐,就是一步一步去修行,慢慢地开悟。在《法华经》之前的“阿含、方等、般若”三教,都属于渐教。

(3)秘密教:“秘密”,秘密的,佛所说秘密的教。这秘密的教,什么是秘密的教呢?就是所说的咒;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的。秘密,是“为彼说而此不知,为此说而彼不知”;为那一个人讲的法,这一个人就不知道;为这一个人说的法,那一个人也不知道,互不相知,这叫秘密。

(4)不定教:这个不定教,这是说法没有一定的,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以没有一定的法,无有定法。那么既然没有一定了,法就是活动的;活动的法,就离一切执着。所谓“因人施教,因病下药”,因为这个人,给他这种的教化;因 为人有这种病,就对症施药,给他这种的药来吃,对他这个毛病来说法。这叫不定教。

佛所说的法,都没有超出这五时和八教,由佛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完全是为的 《法华经》而说法。佛刚开始说《大华严》,这小乘根性的人不能接受;以后佛就“隐大示小”,就不讲高深的理论,讲很浅显的这个道理,这是“阿含”。为引二 乘人来发心,所以说《阿含》;然后再说“方等”,这是一步一步的。“方等”以后,说了“般若”,教人生智慧;有智慧才能得到、达到《法华经》这种妙法的阶 段,才能够听到《法华经》的程度。

可是,这《法华经》是最难得闻、最难遇到的;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华经》,就有五千个比丘一听 佛所说这个法,“这太不可信了!太不可信了!”就都站起来走了,退席不听了。“五千退席”,你算算,当时有五千个弟子都跑了,所以这部经是很不容易相信 的。佛说:“止!止!止!”说了三个“止”,止什么呢?“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就说:“我不讲了,我不讲了,我不讲《法华经》了!为什么呢?我这 个《法华经》的法,太妙了!难思难议,人不容易相信的。我还是不要说的好,我不要说了,不要讲了!”但是舍利弗尊者,就一定要请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妙法莲 华经》。


  释迦佛辛苦了几十年,就是预备说《法华经》的,为《法华经》这个圆教、实相的妙理,而才说“阿 含”、“方等”、“般若”;在以前所讲的那一些法会,都是为这《法华经》来铺路,这叫“为实施权”。好像修马路预备到纽约去,或者到美京华盛顿去。路一开 始修的时候,就为的到美京华盛顿去;修了很多年,才到了美京华盛顿这个地方。可是路虽然修出来了,有些人也不愿意到那地方去,说:“你愿意修这条路,那是 你修的。我不去!我不到那个地方去!”所以这“五千退席”也是这样子的。


  现在我们讲这部《法华经》,这真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会放光的,十方诸佛菩萨都特别欢喜的。我 们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忙里偷闲,要在百忙之中来听这个佛法,这是最妙的一部经。这最妙的一部经,我们如果错过了机会,就得不到这个妙法了;得不到 “妙”,就变成不妙了。所以我们人人都不要不妙,要找这个“妙”。那么想要找这个“妙”字,就要下一番苦功,能以一种坚固的心,在忙里偷闲,来研究这种妙 法;所以必须要有坚固的心,才能明了这种妙法。


 

究竟什么叫“妙法”?“这妙法呀,我知道!是很妙的!”不错!你这会儿真明白了。那么“很妙”,英文叫什么?叫 very, very good, very, very wonderful!究竟这个妙,是妙到什么程度上呢?说:“那我就不知道了!”你不知道吗?那现在我来告诉你。

这个“妙”,就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不可以心思,就是不可以你的心来想,你想来想去也不 明白;你若想明白了,那就谈不到妙了!就是你想都想不到的。那么想不到,更不可以说得出来!总而言之,不能说、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妙”;可是还要说,说 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形容这个“妙”,是讲这个“妙”的意思。

究竟这个“妙”,真正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唯佛与佛--只有佛和佛,才能明了这种境界。我们凡夫 说:“我懂了《妙法莲华经》。”你懂了什么《妙法莲华经》呢?这个《妙法莲华经》的法,就是不能懂的,这才是一个妙法!说:“那不能懂,我们又讲它做什么 呢?”我们讲,是讲少少的意思,多了,那没有法子讲得出来;若要把这整个“妙”字都讲出来的话,是讲不出来的。现在我是讲老实话!不会说我不懂得,就骗人 说:“我懂了!”、我不会讲,就说:“我给你讲 lecture(讲经)!”这真是骗人又骗自己!


我们现在首先说这个“妙”。什么妙?妙法就是妙;什么妙?众生就是妙;什么妙?佛也是妙;什么妙?天地间所有的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妙的。你说什么不是妙? 什么都是妙法!所以这个“妙”字,要是讲起来,那可是无穷无尽。说:“你讲‘这个也是妙,那个也是妙’,这‘妙’从什么地方来的?”我现在告诉你:“妙” 是从心那儿生出来的。你怎么会知道它是妙法呢?因为你有一个心,所以是心法妙;心法妙,然后众生法妙;众生法妙,然后就是佛法妙。


心法怎么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房廊屋舍,所有一切,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都是从每一个人现前这一念心生出来的;从众生的心里生出来的,你说妙不 妙?从那个心里怎么生出来的呢?“啊!我不知道!”这是个妙!“我知道!”你知道,那也是个妙!你不知道是妙,你知道也是妙。为什么呢?你为什么不知道? 这岂不是一个妙?你为什么又知道呢?这岂不也是一个妙?这是心法妙。


  那么心法妙,说:“这个心怎么会妙呢?”一般人一讲起心来,都往胸口指:“我的心在这个地方!”你的心在那 个地方?你这是错认了心了!你这是认贼做子了!就像阿难尊者似的,阿难尊者说他的心在里边,就是指着这个心。这个心是什么心呢?是个肉团心;这个肉团心没 有用的。怎么说没有用呢?它只是一块肉团嘛!你说这个肉团能有什么用处呢?没有用处!

 

  这个心,就是“集起心”;集,就是“苦、集、灭、道”的“集”,聚集烦恼而生起来的一个心。又 叫一个“缘虑心”;缘就是“攀缘”;虑就是“思虑”。它有攀缘和思虑的能力,只帮着你打妄想的;帮着你打妄想、帮着你生杂念的“第六意识”,也就是这个 “缘虑心”。所以“心”,就有“肉团心、缘虑心、妄想心、集起心”,这么多的名称;所谓的“心法”,你不要以为我是说的这个心。

“啊?那么我还另外有一个心吗?”你不知道吗?这是不是妙?你连你自己有个“心”都不知道,这 才是妙!你既然连心都不知道,那你连你的生命也不明白了。所以来的时候糊里糊涂的,也不明白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是一个妙;去的时候也糊里糊涂的,也不明白 到什么地方去,就跑了,这也是一个妙。生、死都是妙!

 

  “来的时候和去的时候不知道,法师你说这是个妙,我就算你是个妙;那么在我活着的时候,这大约 是不妙吧?”喔!这个更妙!怎么更妙呢?你也不知不觉的从小孩子就变成一个大孩子,大孩子又变成一个大人;大人之后,你也不知道怎么变的,又生出一大堆子 女;有了子女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一个老人了。你说这个妙不妙?如果不妙,你怎么会不知不觉就有这么多的变化?这都是妙法。


  可是这个妙法,我现在讲出来,你觉得:“喔!是有点意思,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是又不知道。“这个法师说是个妙法,就算它是个妙法了!”在没讲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是妙法,是不是?所以这个妙法,就是在你不知不觉间生出一种作用,那就是妙,那就是妙!


  这个“妙”,说起来多得不得了;眼前能看见的,都是妙。为什么呢?若不妙,你怎么能看得见呢? 你就看不见,说:“那么看不见,就不是妙?”看不见的更妙!你看得见也是妙、看不见的也是妙,你听见也是妙、听不见的也是妙。举出来一个小例子:我写“阿 弥陀佛”在黄布上,挂到前面;果前从布条下面往上看,回来我问他:“你看什么?”他说:“Very(非常)妙!”你说,他看得见的,他怎么知道是妙呢?这 也是妙!


  不单单能看见是妙。你是怎么就能看见呢?这就是《楞严经》上说的:“谁能看见的?谁同你看见 的?”你说这是妙不妙?若是看不见,你怎么又看不见呢?你说这是妙不妙?为什么近的东西你能看见?说:“那是因为离得近,所以我看得见。”你说这是不是妙 呢?这也是一个妙。远的你看不见,为什么你近的能看见,远的你就看不见?你说这是不是妙呢?这都是妙!


  你说你看见了东西,看见黄色的,你就有一个黄色的影子;看见青色的,就有青色的影子;你看见 青、黄、赤、白、黑、什么色,就在你的八识田中生起这一种影子。怎么会生起来的呢?谁教你生出这种影子来呢?这岂不是一个妙呢?你看见黄色的,没有一个人 旁边这么教你:“你现在看到黄色的,你在你的心里头,应该生一个黄色的影像。”没有人教,但是你自己就生出来了。这是不是妙?乃至于一个红色的、白色的、 蓝色的,一切一切的颜色都是这样,就生出这么一个影子来;你能生出这个影子,这岂不是妙呢?这就是一个“妙”!


  听,也是这样子的。你为什么有的声音就欢喜听,有的声音就不欢喜听?谁教你欢喜听的?谁教你不 欢喜听的?没有人。你为什么自己就会生出这种的“欢喜听”和“不欢喜听”?看东西,你为什么生出来一种爱和憎的心?见到美色,就生了爱心;见到不好的颜 色,就生出一种憎恶、讨厌的心,这又是谁教你的?说:“我不知道是谁教我的,但是我就是这么样想!”你就是这么想,这就是妙!


  所以一切一切都是妙,这是妙法,这是“心法妙”;由这个心里,生出千变万化。你说,若不妙的话,怎么会生出这种千变万化?所以这个“妙”太多了!我如果要说,几百年也说不完;若说完了,那也就不是妙了!就是因为说不完,所以就是妙!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呢?因为都没有超出这一个“妙”字。这一个“妙” 字,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你说这是妙不妙?一切佛法,都没有超出这个“妙”字,所以智者大师“九旬谈妙”;讲九十天,我告诉你们,就是讲九十 年,也讲不完这一个“妙”字!说:“喔!那这部《法华经》,我们这一生不要听啰!没有机会听完啰!九十年也讲不完一个“妙”字,那么经文不要听了!”你现 在也不要害怕。因为在现今的时代,一切的事情都讲“快”;讲快,这也是一个妙。那么我讲经也不会讲太慢了!讲慢一点,也是妙;讲快一点,也没有出去这个 “妙”。释迦牟尼佛讲经,既没有出去这个“妙”,我现在讲经怎么就会离开这个“妙”呢?所以也不离开这个“妙”。这个“妙”,你若离开了,就不妙;离不 开,这就是妙!


  这个法虽然是妙,我们若想知道这个妙法,还要先把这个“妙”放下。你若放不下,这是一个妙;你 要是放下了,那是真妙!那才更妙!你若不信,你可以试一试!你把身心都放下,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说这不是个“妙”吗?要把一切 都放下,才能得到这个真正的、自性本有的“妙”。你能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可是又还没有离开这个身心世界;不是说离开我这个身心、离开这个世界,才能没有 身心世界;就是在这个身心、在这个世界,而没有了!


  平时我讲话讲了好多次,或者有的人领会不到这个意思。我说:“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 知。”眼睛看见形和色,耳朵听到尘世一切的事情,心里也不知道,这也就是快要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了,这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所以才妙;要是容易的,也妙。所以这个“妙”字,你怎么样子都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没有超出这个“妙”!难怪智者大师讲九十天,没法子讲得完这个 “妙”!


  妙,不容易说;因为它不容易说,所以就是个“妙”。那么现在不容易说,还要说,这也是个 “妙”!所以这个“妙”,你怎么样讲都是妙!讲到什么上都是妙!没有一样不是妙的。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妙、妙、妙!“那么一切都是妙、妙、妙,又有什么用 呢?”你问到这个问题,这才是真妙!


  修行、参禅打坐,是追求这个“妙”;释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这个“妙”;一切的菩萨行菩萨道,也是追求、寻找这个“妙”;一切的罗汉把一切都不要了,也是找这个“妙”;一切的凡夫想要修行,也是为着追求这个“妙”;一切的圣人想要修行,也是追求这个妙。


  到成佛的果位上,就叫“妙”;什么妙呢?叫“妙觉”。菩萨叫“等觉”,谈不到妙觉,只有佛才能成妙觉,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明白这个“妙”。


  这个“妙”有什么用处?这个“妙”什么用处也没有!没有什么用,可是也什么都需要它。这是“放 之则弥六合”,这个“妙”若说它有大用、大造、大化,那么天地万物一切一切所有,都是从这个“妙”生出来。所以你不要以为又有天主、地主,又有人主造这个 世间;不是的!就是从一个“妙”字生出来。


  这个“妙”字,也只有佛可以当得起;本有的佛性,就叫“妙觉佛性”。所以这个“妙”字,谈何容 易!你能这么容易就明白了?可是你若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是不是就谈不到妙了?不是的!你若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更是妙!为什么呢?因为 你没有费力就明白了,岂不是妙吗?你费很大力才明白,那也更是妙!所以这个“妙”字,怎么样讲都是妙,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你说眼前什么的功夫不是妙?这个灯也是妙,这桌子、凳子、一切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现,都是妙!你若明白这个妙法,一切法都是妙;你若不明白这个妙法,一切法都是粗──粗,就是你觉得你都很明白了,其实你没明白。你细细研究它的本体,那都是从一个“妙”字生出来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1-10-16 05: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在今年暑假的时间,九十六天讲了《楞严经》;《楞严经》上面所说的“五十种阴魔”,都超过现在 这一些的天魔外道。所以这个“大同教”,我方才给它起名字叫“魔鬼”,这还是提高它的身份;其实它就连魔鬼都不如的,给魔鬼当孙子,魔鬼恐怕都还不要它。 不过我现在因为认识他们这些人,给他们提高身价,说他们为“魔鬼”。

你看“五十种阴魔”那种神通妙用,那多厉害!有的可以使他自己的头上放光,再把他的光移到你的 头上,你头上也就放光;你说,这是不是神通呢?这种的神通,在佛教里头都是魔,何况现在他不能放光呢!要是给他起个“魔”的名字,他还不够资格呢!为什么 呢?我告诉你,因为这一些个人就像乌蝇似的,东飞、西飞、南飞、北飞,飞来飞去,找不出它的出路,那么这一些盲从的人,也是这样的。


  怎么样叫“盲从”呢?就是跟瞎子去学道。你说你不明白,那么你学方法就应该跟着一个明白的宗教 去学;而他现在本身要理论也没有理论,要法也没有法,只是说:“啊,大同了!把所有的宗教都统集起来了!”这就是在中国有一句话:“打肿脸充胖子”,把自 己的脸打肿了来充胖子──胖子,就是 very fat 的人。因为他瘦,就自己把自己的嘴巴打肿;人一看:“喔!这是一个胖子、是个肥子!”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一般的人也不明白,就以盲引盲;因为世界上明白的人少,不明白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愚痴的人多。有智慧的人,他欢喜听真理;没有智慧的人,他就听那种迷人的假道理──迷人,就是专门叫人往迷路上走。


  虽然我说大同教他们那些人是魔鬼,可是我并不是骂人;但是有人就是欢喜这魔鬼。为什么呢?他不 要断这个淫欲,可以随便;因为这样子,他就认为这个是好的。而佛教要人断淫欲,如果不断淫欲,你修行就好像“煮砂子欲其成饭”一样,没有这个道理的。《楞 严经》上面不是说,“譬如蒸砂,欲其成饭,无有是处”?你不能说是人间的这种不究竟的欲乐也要得,出世的究竟的快乐也要得;没有这个道理的,你不可能兼而 得之的。这是我对大同教的意见。


  还有,有一些人说是来研究佛法、修习佛法,但是尽做口头上的工作,而不实实在在地去做,不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去行持;这也是等于魔一样的,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内。


  好像有一些人,见到佛他也不拜──他说他是信佛的,但是不拜佛。这种人,将来的后果是不得了的、是不堪设想的;究竟到畜生里边去?是到地狱里边去?是到饿鬼道里边去?这没有人保险的。为什么?你学佛法,就是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做;不能把一个 “我”看得比佛都大,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学佛的人,不单见到佛要恭敬佛,就见到菩萨也要拜菩萨,见着阿罗汉也要拜罗汉,见着大善人、大修行人,都应该恭敬他、都应该崇拜他,不应该有一种贡高我慢,以为自己是不得了。在中文有这么一句话,说“自大”--自己看自己很大的;这两个字合起来, 念的什么呢?念个“臭”字。所以我们无论任何人,学佛法一定不能自大,一定要谦恭和蔼,对任何人都谦恭。


  现在讲的《法华经》,我要给你们先讲一讲这位“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修菩萨道时一个过去的身,就是他往昔的一生。在这往昔的一生,他专门行菩萨道;怎样的行法呢?他专门恭敬、专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什么呢?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第三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一者礼敬诸佛。第一大愿,就要顶礼恭敬一切的佛。诸佛,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都恭敬礼拜。

二者称赞如来。普贤菩萨第二大愿要赞叹如来,称赞佛怎么样好。说:“佛怎么也欢喜人赞叹吗?” 不错!佛欢喜人赞叹;可是你这个赞叹,不是赞叹佛。赞叹谁呢?你赞叹佛,就是赞叹你自己。说:“我自己不愿意赞叹我自己!”你自己不愿意赞叹你自己,也就 是不要赞叹佛;佛和众生是一个的。说:“那我既然是佛,我就不需要拜佛了啦!”这又是一种错误!

 

  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没有修、没有证果,还不能和佛是一样的。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话,释迦牟尼佛何必又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才开悟成佛呢?他不需要这么苦干了!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的禅定、修种种的般若、修种种的布施、修种种的戒 律、修种种的忍辱、修种种的精进、修种种的法门,今生还要去雪山行六年的苦行,要费这么多的手续,才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你现在不要说六年,连雪山 六天、六个时辰,你都没有坐,你就是佛了?啊!这太便宜了!太便宜你了!你这个佛,真是等于拣来的一样。所以有的人说他自己是佛,我对这种人有一个批评, 叫什么?这就叫“无惭无愧”,自己不知道丑,真是大言不惭!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做“常不轻菩萨”。怎么叫常?就是永远、常常地。不轻,就是不轻慢一切 众生;他见到佛就拜佛、见到菩萨就拜菩萨、见到罗汉拜罗汉,见到一般人呢?他也拜;见着比丘、比丘尼,他也叩头。他怎么样说呢?他说:“我不敢轻视汝等, 汝等皆当作佛!”说:“我不敢轻看你们啊!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我要是轻看你们,就等于轻看佛一样!”你看这种发心!这真是实实在在的,一点虚假都没有地 恭敬一切众生!


  那么他见到一切众生就叩头顶礼,你说怎么样呢?他招来的果报是最不好的;怎么不好呢?有增上慢 的比丘就说:“啊!这个比丘真是!你不懂佛法呀?你乱给人授记!”于是就打他。他叩头的时候,这增上慢的比丘就打他,用脚踢他的下巴,甚至于把他的牙都给 踢掉了。要是一般的人,就会说:“我给你叩头,你还打我?我再也不给人叩头了!”但是有人打他,他还是叩头。他怎么样叩呢?他再见到比丘、比丘尼,就远远 地叩头,不等这个人走到他身边,就站起身跑了。为什么?免得这个人打他。他还是一样行他这种不轻慢众生的菩萨道。


  释迦牟尼佛在前生就这样做,所以刚才我不是说,他修种种的布施、种种的忍辱、种种的戒律、种种 的精进、种种的禅定、种种的般若,修这个“六度万行”?那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了。现在这些魔子魔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自己也不知道惭愧,就 说:“Everybody is Buddha(人人是佛)!”真是邪说横行!这就叫“邪说”!


  自己认为自己是佛,这样的人可是不认识佛了!既然他认识自己是佛,怎么又说就不认识佛了呢?因 为妄自尊大,自己封自己做皇帝、自己封自己做总统,可是没有经过人选出来、没有人拥护,这个皇帝是个单独的皇帝,这个总统也是一个单独的总统,没有人承认 你。若在国家里边来说,有这种的人,一定会被抓去坐监狱。为什么呢?他目无国法,可以说是一个叛徒,拿去就要被杀头,毫无客气的。同样的,在佛教里头,这样的人,将来一定是堕地狱的。为什么呢?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佛,他也不修行,就尽造罪孽--他用他自己是“佛”的名义去招摇撞骗,说:“我是佛,你也是佛 呀!大家佛与佛,我们都应该怎么样子、怎么样子……”,就用一个什么方法来欺骗世人,这将来一定堕地狱的。不要以为这是好好玩的事情呀!最不好玩的,这一 手最危险不过的,比你天天抱着原子弹、抱着氢弹睡觉都危险!为什么呢?将来一定是堕地狱的!所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硬往里钻。”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1-10-16 05: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三者广修供养。不是说我今天供养,明天就不供养;不是说我供养这一尊佛,不供养那一尊佛;要普同供养,这叫“广修供养”。那么你除了要广修供养,还要怎么样呢?


  四者忏悔业障。我们为什么要向佛顶礼呢?叩头给佛,这表示我们无量劫以来,做的错事太多了;现在发露忏悔,自己做的错事,应该要改过自新、要忏悔。


  五者随喜功德。怎么叫随喜功德呢?就是看见哪儿有慈善的事情,我们都应该跟着做;能做一分钱的 就做一分钱的,能做一块钱的就做一块钱的,能做一百块钱的就做一百块钱的。这功德是要你去做!行菩萨道,是要利益人的、是要帮助人的,不是只是要利益自 己。凡是帮助人的事情,不自私、不自利,这都是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什么叫“请转法轮”?好像你知道某一位法师会讲经,就联合大家请这一位法师来讲 经,讲某一部经。上个礼拜天,果普和果宁两个人就问我:“可不可以讲《金刚经》?”我告诉你,我讲经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讲的;你若请其他的法师讲某一部 经,他先要和你讲一讲价钱,要你供养多少钱讲一部经。我这个法师,因为也知道美国这儿从来都没有佛法,也没有人正正式式讲过经--根本也就没有人会讲经, 所有说是讲经说法的地方,都是胡说八道!我若早先这样讲,你们或者还会反对我这个讲法,说我说其他的人不会讲经;现在你们学过《楞严经》,那么我说这个 话,你们一定知道这是对的,一定知道我没有批评错的。因为什么呢?这部经典妙不可言,那个妙义,你若没有几十年学习的功夫,你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意义。


  我前几天不是讲蚂蚁啃西瓜吗?蚂蚁在西瓜皮上转来转去,也不能得味道。尤其在美国这个地方,有 许许多多的人,自己说:“我是研究佛法的,我是佛教的博士,我又是佛教的什么什么……!”啊!你没有把“你”放下,你根本就没有明白佛法;你若明白佛法, 怎么这个“Doctor(博士)” 还丢不了、还放不下?以前有个某某人,又是这个国家的博士、那个国家的博士,这简直是到处骗小孩子的呢!但是小孩就受这个骗。你若讲真话给他听,就好像今 天果前到那儿讲一点真道理,没有人会听的。


  现在我讲完了《楞严经》,才敢讲一点真的东西给你们听,因为你们够程度了;若不够程度,我跟你 们讲真的,会把你们吓跑的,听了一次再也不来了。为什么?因为根本还是个小孩子,无知无识。你若给小孩一点糖,他知道是甜的;但是你给他说什么道理,他不 懂的,没有糖吃,他就不来了!这就好像昨天晚间那个来听经的,听了一晚,今天就不来了;这就是“小孩子”、就是个无知识的人!真正的佛法,他不懂;讲真的 道理,他不懂;这也难怪!因为小孩子根本就不懂事情,我们大家现在可以了解的。

请转法轮的“请”,是请真正明白佛法的人来讲经,不是看某人是个博士、或者某人是个什么,就跟 他研究佛法;那简直好像方才说的“懵懂传懵懂”一样。怎么样子呢?譬如你学木匠,要到木匠的门里边去学;你学铁匠,要去“钉钉当、钉钉当”地打铁,才能懂 得铁的性质。你无论学什么,你都要向干哪一行的、或者精于哪个行道的人来学。


  现在你们这一些人都非常聪明,这是谁教化出来的呢?就是Kensen(肯瑟)先生。 Kensen先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化成一个教授,去教授一些学者都来研究佛法,要正正经经地跟着法师来学佛法。你若不跟着法师来学佛法,你跟着 Kensen先生;Kensen先生他自己都在说:“你要找师父去学!”这因为他明白佛法,他才能教这一些人真正走到佛教的路上;至于那些欢喜别开生面、 不可一世,自认为自己是懂得佛法的人,那根本都是靠不住的!请转法轮,就是请法师来讲经说法。


  七者请佛住世。就是请佛常常住世;那么现在佛不住世了,就要请佛法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你看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把自己的身体都看空了,没有自己的身,所以我们要跟着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要恒顺着众生,希望众生能明白佛法。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把所有的功德普皆回向。


  现在讲《妙法莲华经》这个“释名”,第一个就是解释“妙”字。这个“妙”字太宽广了,横讲也是妙、竖讲也是妙,尘说也是妙、刹说也是妙。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妙法;这个妙法,就包括一切法,所谓“三藏十二部”,都在这“妙法”里边包括着。


  什么叫“三藏”呢?听过经的人都知道;没有听过的人,就不知道“三藏”是什么。三藏,就是“经 藏、律藏、论藏”。经藏就是讲定学,律藏就是讲戒学,论藏就是讲慧学。经、律、论所包含的道理,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戒、定、慧所具的这种功能,也是 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所以经、律、论是妙法,戒、定、慧也都是妙法。


  戒、定、慧,我们听的已经很多了,可是要问一问,我们做的有多少呢?要紧的地方,不是说“我听 了”,就表示“我已明白佛法了”;而是要设身处地,实实在在地去依法修行,这才是真正有所得。你知道而不行,那就等于没有知道一样的。为什么呢?你要是知 道了,你为什么不去行呢?为什么不去做呢?就好像你知道所吃的东西是好吃的,但是你要吃了之后,才能得到受用;如果你只知道它是好吃的,而你不去吃它,那 么你只知道它是好吃,而自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


  对于佛法也是这样子。你知道一点,就行一点,这才是实行家;你若知道而不行,这样对于佛法和你 自己本身,都没有益处。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石头人似的,会说不会行。为什么不会行?因为他是个石头人。虽然他形象是个人,但是本身是石头的;因为石头 太重了,所以只能说不能行。我们学佛法的人,必须要能说、又能行;所谓“说的是法,行的是道”,“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没有道”。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 去!


  那么讲起来这个“妙”,有“心法妙、众生法妙、佛法妙”。这个“心法”、“众生法”和“佛法”,分而言之是三,合而言之就是一。因为它分而言之也是妙法,合而言之也是妙法;三也是妙法,一也是妙法。


  方才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律、论三藏”,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至于十二部经,在暑假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我相信果前记得这十二部经的名称和所讲的意义;为着节省时间的关系,现在由果前再把十二部经对大家来讲一讲。

(果前:“十二部经是:(一)长行(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论议(十)无问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


  这“十二部经”,方才果前能把中文念出来,又能翻译成英文,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也是个妙 境界!这也就是一个“妙”!为什么呢?因为果前也没有学过中文,Before you study Chinese?(果前:No!)他就由今年暑假才开始;他在这个暑假的期间,也能练习写中文,又能念中文,现在还继续学中文。这十二部经,虽然只是很少 的几个字,但是意思是很深的;他居然能把中文也念得出来,又可以略略地翻译成英文。虽然他讲得很短,但是我相信他若再深了研究下去,将来一定会讲得很长 的。


  现在为什么他讲得短呢?因为他心里有一种恐怖。恐怖什么呢?看师父在这里,恐怕自己讲错了。如 果讲错了,这不单是在大众面前没有面子,师父一定也对他印象不太好;因为有这种恐惧心,所以把所有的意思就都忘了。在中文有一句话说:“有所恐惧,则不得 其正。”因为这儿有一些人都是听佛法的,他恐怕自己讲得不圆满;所以心里有一点惊恐,本来会讲的也变成不会讲了。这叫什么呢?这种惊恐,叫“大众威德 畏”。正因为有这一种恐怕的心,所以讲出来就一定不会圆满。但是这也是很妙的,这也是妙法之一。


  方才果地说他自己没有读过大学,甚至于没有读完中学;可是他说他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很要紧的。 佛法不一定注重读书、不读书的问题,而是注重有没有真实的行持、有没有真正的功夫。中国禅宗的六祖大师,他不但没有读过中学,就是小学都没有读过,连自己 的名字都不会签;但是他又会讲经,又会说法。他不认识字,他讲经怎么讲呢?叫旁人念出来这个经,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地念,念一句他讲一句、念一句他讲 一句;结果和佛所说的法,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并没有不合佛法的地方。六祖大师为什么不认字就可以讲经说法呢?就因为他得到佛祖的心印--“以心印心”的妙 法;因为得了这心印的妙法,所以他所说出来的法都是妙法。那么现在果地能问这些问题,这也与这个修行功夫上,是有重要的关系。


  六祖大师得到五祖这个心法之后,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和打围的--打猎的人,在一起住了十几 年,这段期间他干什么呢?他就是用功修行。于是他就开了大智慧;这是经过十几年的功夫,才正式开智慧。我相信果地如果能以真真正正地用功夫,也会开智慧 的。现在问的问题,你觉得多,不是吗?将来你开了智慧的时候,那反而没有问题了,一切的问题都没有了,一个问题也没有了,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但是要用 苦功,要下真功夫才可以的。


  修道,切记不要着急!在中文里讲:“毋欲速,欲速则不达。”你不要想快,你想要快,那更到不 了。不达,就是到不了那个地方,到不了那目的地。为什么?修行用功,所谓“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好像弓弦,紧了就绷,慢了就松。这一张弓, 你一拉紧,弓弦就断了,没有用了,这支箭也射不出去了,这叫“紧了绷”。慢了松,你射箭,把弓拉圆了、拉满了,你却慢慢把箭放出去,这个箭就出不去,松 了。那要怎么样呢?要不紧也不慢,才会成功,你的目的地才能达到。


  中文又有这么一句话说:“其进锐者,其退速。”锐,就是往前进得很快;但是你进得快,退得也 快。好像蜉蝣,这种虫子朝生而暮死;它生得快,死得也快。所以我们修道要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走捷径;走捷径,就是“走小路”。你要走大路,抱着大路实实在 在去修行。什么叫“大路”?就是“六度万行”。什么叫“捷径”?就是“旁门左道”;从那儿走,以为是来得快,实际上是到不了你的目的地。所以一定要依照修 道的方法去修行,这也是妙法。


  中道,就是妙法。离了中道,那么是不是妙法呢?也属于妙法,不过不是中道。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是怎么一个公案呢?


  在中国汉朝的时候,有两个人,一个叫袁盎,一个叫晁错,他们两个人都在朝廷做官、做将军。袁盎 因为妒嫉晁错,就用方法把晁错给杀死了,好像现在夺权似的。袁盎把晁错给杀死了,以后袁盎就出家做了和尚;为什么他做了和尚呢?因为他常常见鬼。见什么鬼 呢?就常常看见晁错要来杀他,白天见鬼、晚上也见鬼;这回才知道自己做错事了,于是他就出家做和尚去了。出家做了和尚,咦?这鬼没有了!于是他就用功修 行,参禅、打坐、修道,下决心修行!


  修行,修行,修行!这一生,做了和尚没有见鬼了,他就发愿说:“我今生做这件事情,杀错一个人 了,我希望来生还是做和尚去,不要做官了!”果然来生又做和尚;不单做和尚,还做了一个大法师,到处讲经说法,也不贪名,也不图利,那么苦行修道,什么也 不贪。像这样用功修行,就过了十生,修行也有一点道德了;有点道德了,他的身份就高了,一生比一生的身份就高了。

修行,修到第十生,他就做了国师--皇帝的师父,皇帝就赐给他一张沉香宝座。这张椅子是用沉香 制造的,沉香木在中国来讲,是最贵重、最名贵、最有价值的一种木头;只有皇帝才可以坐用这种沉香木做成的椅子,其余的任何人,就是做多大的官,也不可以坐 这种的椅子。皇帝赐给国师一张这样的沉香宝座,椅子上雕刻的这种功夫是最精美、最巧妙。


  他坐在这张沉香宝座上,就神乎其神了,他想:“喔!这个世界,像我这样的法师能有几个呢?能有 几个像我这么高贵的法师呢?皇帝所坐的沉香椅子都赐给我来坐,啊!这可太妙了!”就生这一念的贡高心,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他自己唯我独尊了。好像佛说:“天 上天下,唯我独尊。”他现在想:“哦!这个世界上,唯我独尊了 !”


  一生这个念头,在十世以前的这个冤魂--晁错,又来找他了!这回找他,你说怎么样呢?呵!一下 子就在他腿上长了一个人面疮,这个疮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又会说话。你看!你们见过这种奇怪的病症没有?现在任何cancer(癌症)都没有这 么奇怪,在腿上长了一个人头,有人的面貌,又会讲话,常常和他来谈话。谈什么话呢?说:“你现在想再把我摆脱开啊?没有办法了!我现在算是跟着你,一定要 你的命不可!”


  这个法师叫什么名字呢?叫“悟达”,就是“悟达国师”,他作了国师!可是现在生了这么一个病, 这个人面疮,一天到晚来和他要命,他也没有办法了。这个时候,就算有咒念,也变没有咒念了,大概念〈楞严咒〉、〈大悲咒〉,什么咒都不灵了,因为他业障太 重了!本来念咒是灵的,可是因为他的一念贡高心生出来,所以这个冤魂也就能找着他了;冤魂既然找到他,跟着他就不离开了,护法神又因为他有贡高心,也不保 护着他,也就不管他了,所以他再念什么咒也不灵了!


  这时候幸亏怎么样子呢?幸亏有一位迦诺迦尊者救了他。在悟达国师没有生人面疮之前,这位尊者全 身都生了疮,这个疮流脓、淌水、生虫,又肮脏、又臭,悟达国师就照顾他,煎汤熬药来服侍他,令他的病好了。这位迦诺迦尊者是真的有病吗?不是;他其实是故 意现出这么一个相,要来度悟达国师的,悟达国师果然就对他这么好。


  病好了,迦诺迦尊者就对他讲:“你将来无论有什么大难,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就到四川什么什么地 方去找我,那时候我会给你想法子!”这个时候,因为悟达国师生了人面疮,没有办法了,就到四川去找迦诺迦尊者。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水”给他一洗,喔!这个 人面疮就好了,就没有事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无论怎样也不要生贡高的心。


  妙法,这心法妙、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也就是众生法,众生法也就是佛法,佛法也就是心法;这三种法也就是一种法,一种法也就是三种法。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妙。所以你讲它是三也可以,讲它是一也可以。心法妙,在前面已经讲过大概的意思。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1-10-16 05:3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释“众生法妙”


  现在讲“众生法妙”。怎么叫“众生”呢?种种的生命合到一起,就叫“众生”;有多少种类呢?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非有色、非无色”,合起来有十二类的众生;这十二类的众生,每一类又有种种的不同。

你就拿卵生来说,在这个卵生里边又有种种的不同,有的卵生的众生是会飞的,有的是不会飞的;会 飞的种类,又有千千万万那么多的种类,甚至于任何人也不可能把这个种类完全都认识,完全都分别得清清楚楚的。你说这是不是妙呢?那么分别不清楚的,固然是 妙;你能分别清楚的,这岂不也是妙呢?所以卵生里边的种类是这样子,胎生、湿生、化生,所有的一切众生,也都是这个样子的。


  就拿胎生来讲,人是胎生的,一切畜生也是胎生的。那么卵生是怎么样来的?在《楞严经》里提到, 卵生是从想而有的;“卵因想成”,因为有这种“想”,所以就有卵生。胎生呢?“胎因情有”,就因为这个“爱情”。这个爱情,人人都认为是一种最快乐的事 情,实际上在最快乐的里边,就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现在美国有很多人都觉悟了,觉悟什么呢?觉悟这个爱情是不自由的;觉悟到这一点,可是却把这个 自由又错解了,觉悟到一边上去了。怎么觉悟到一边上了呢?一般的青年男女就随便谈爱情,很随便的结合,又随便的分离,说这是一种“自由”,其实这是“误解 自由”!男的也不结婚、女的也不结婚,各处去乱来,这个样子说是自由了;这不单不自由,还错中错!为什么呢?你若结了婚,虽然不自由,这还是“男女居室, 人之大伦”,是天经地义的一种道理;要是说不结婚就随便了,这是误解这个自由。

这是想要怎么样子呢?就是想要快一点死,快一点把自己的身体破坏了。把身体破坏了,就会怎么样 子呢?就会死得快一点。你把身体搞得不健康,好像现在有一些的青年的男女,留很长的头发,就随随便便做这一种的行为──我不是骂人,简直连猪狗都不如了! 猪狗还有一个时候,这些人,白天、晚间,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头去邪淫,甚至公开去表演;你说,这样岂不是世风日下、愈搞愈坏吗?所以这都弄错了!这种情形要 赶快挽救,如果不挽救,这个害处太大了!


  这个“胎因情有”,无论是人也好、或者是畜生也好,都因为有这种情。为什么畜生它有这种情呢? 这就是从无量劫以来的颠倒,这种习气太深了。做人的时候,这种情欲心重,所以就堕落到这个畜生里边去了;到畜生里边,还不知道觉悟,还是这个情欲心非常 重。我方才没说嘛?这种人连猪狗都不如了;那么将来的害处,就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


  那么这个湿生、化生,它们怎么生出来的?也都因为有这种的淫欲心;这种淫欲心太重了,所以到任何众生里边,都因为有这个“情”。“业尽情空是真佛,业重情迷是凡夫”;被情所迷,这就是凡夫,要是把情看空了,这就是圣人。


  所以这个众生里边,人类有千差万别;每一类的畜生,也有千差万别。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等等的,都是这样子;都没有出这个妙法之外,都由这个妙法产生,在这个妙法里边包含着。


  所以这众生法也是妙的!你不研究它,不觉得怎么样;你一研究,每一个种类,都有那种类的道理。 为什么会做人?为什么会做狗?为什么会做猪?为什么又去做马、做牛呢?这里边都有一个妙法的。为什么有一个妙法?因为这里头的道理,都是不容易明白的。不 容易明白,也就是妙法了嘛!那么说:“我明白了!”你明白,那个也是妙法。所以这个“妙法”,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众生分上, 也是这样子的。


释“佛法妙”

  再讲“佛法妙”。什么是佛法?什么又不是佛法?你也讲一讲。一切法都是佛法!所有一切一切的 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这个佛法有多少呢?总括起来说,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是最妙的呢?你选择一下,看一看、查一查,审查一下, 哪一个法门是最妙的?你告诉我!你不能告诉我,那么我现在告诉你--哪一个法门都是最妙的!


  以前曾经有一个人问:“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是第一的、是最高的呢?”我这样答覆他:“你 若认为哪一个法门对你是好的,那一个法门就是最高的;哪一个法门对你没有用处,那一个法门就是最低的。”这看你的根性。佛设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众生八 万四千种的毛病;你的毛病要是没有了,哪一个法门也没有用。你的毛病如果存在,哪一个法门可以治你这个毛病,那一个法门就是第一;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就有 八万四千个第一,也有八万四千个最上、也有八万四千个最高!


  现在讲到“佛法妙”,也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最妙。为什么这样说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法都是药方、都是药;你有什么病,就吃什么药。这个药就治你这个病,把你的病治好了,这就是良药;你要是用药用错了,良药也会变成毒药的。


  方才这位来宾说:“吃肉可不可以开悟?”我为什么说:“你要是能一口吞头猪、一口吞只羊、一口吞头牛,你有这么大的口,那就可以的;没有这么大的口,那要慢慢来,那就没有人保险。你要是能一口吞一头猪、羊、牛,我可以保险这是开悟了!”


  谈到“吃肉”,六祖大师和打围(打猎)的人在一起十几年,他是吃“肉”的;可是他吃什么肉呢? 他吃的是“肉边菜”。什么叫“肉边菜”?因为他和打围的人在一起,打围的人一天到晚都是吃肉的,没有菜吃。人家吃肉,他若不吃肉,就没有东西吃;于是他就 自己种了一点菜,也不另外放在锅里单单炒,他就放在肉锅里煮,他吃这个菜,这叫“肉边菜”。虽然六祖大师吃肉边菜,但是六祖大师是个开悟的人,已经开悟成 了祖师了,他就吃肉、吃什么,都可以的。我们如果没有六祖大师那个智慧、没有开悟,那还是不要尽贪口腹;吃的东西再好,到了肚里头也变成臭的东西,没有什 么大的意思。总而言之,这佛法也是妙的。


  所谓“心法妙、众生法妙、佛法妙”。我们人的心,可以造十法界;可是十法界,都是没有出我们现 前的一念心。譬如我们发心,生一个恶念,就会种地狱的因;再生一个恶念,又会种饿鬼的因;再生一个瞋恨的恶念,就种修罗的因;再生一个愚痴的恶念,就种畜 生的因。你生一个善念,就会生到人道里边来;你生一个守五戒修十善的心,这个“天”的因就造成了,就会生到天上去;你要是发心修行“苦、集、灭、道”四谛 的法门,这就是声闻的因;你发心修十二因缘的法门,这就是缘觉的因;你发修六度万行的心,这就是菩萨的因;你发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成佛,这就是成佛 的因。


  那么“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叫十法界。“佛、菩萨、 声闻、缘觉”,叫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叫六凡法界;合起来是十法界。十法界从什么造成的?就从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所以说这 个心法是妙的。心法若不妙,众生法也不妙;众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了。就因为心法妙,所以众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诸佛没有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十方 的菩萨也没有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十方的缘觉也没有超出去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十方的声闻也没有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乃至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 鬼、畜生这六凡法界,都是没有超出现前这一念心。

讲到这个“心”字,古人有这样的几句话,怎么样说呢?说:

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
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

  啊!作佛也是由这现前的一念心。

  在《华严经》上说: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你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佛;什么叫“三世一切佛”?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诸 佛。你应该看一看这个法界性,这种妙法、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真是太妙了!所以“一切唯心造”。譬如你到这儿来听经,也是你心里想要来:“那儿有一位法师讲 经,也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去听一听吧!”心里动这么一个念,身体跟着这个心就跑来了;如果没有这么一念心的话,就不会到这儿来听经。


  这个“心”字,在中国字来讲,这三点好像星星在那儿排布似的;底下有一个弯钩,就好像初三那个月牙似的。“披毛戴角”就是“畜生”,有犄角,有毛的;做畜生就从这儿生出来。虽然做畜生是由这一念心,可是成佛也是由这一念心;并没有换一个,都是由这一念心而做成的。


  所以你就想:不要说太玄妙的,太妙的道理,人不知道;那么不太妙的,人又忽略了。我就讲一讲不 太妙的,讲什么呢?讲人要吃饭,肚子饿了,就想要吃饭,心里就想:“饿了、饿了,时候到了,要吃饭,今天吃点什么东西好呢?决定了,就去吃这个东西!”你 说,这妙不妙呢?怎么就会生这种的思想呢?怎么就会想要吃东西?肚饿了,怎么就会肚饿呢?这都是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总而言之,你“不分别、不思量”,那就是妙法!我以前讲过,你到那个“不思量、不分别”的境界 上,“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迥脱根尘”。迥脱根尘,就是六根也没有了、六尘也都亡了;那时候真是妙啊!你得到那种境界,那就是妙法;没有得到那种境界呢? 也没有出妙法之外。我们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不是妙法的;所以这个妙法,你往深了讲也是妙法,往浅了讲还是妙法。这妙法、妙法,法法皆妙,只看你 能不能明白;你若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若没明白呢?那也可以说是妙法;但是这是妙中之粗,是一个粗的部份,不是细的。


  我昨天跟那个欢喜吃肉、又想要开悟的老年人说:“如果你一口能吞一头牛,你就会开悟;如果你一口吞不了一头牛,永远都不会开悟的。”他还不懂得我讲的,他说:“我没有办法!”那没有办法,你怎么想开悟呢?


  吃肉开悟,你看哪尊佛是吃肉开的悟?你看哪个祖师是吃肉开的悟?你看哪位菩萨是吃肉开的悟?没 有!怎么你要这么特别?又要吃肉,又要开悟,这叫开一个什么悟?就是“开”懂得吃肉的“悟”,就欢喜吃肉!这是一个贪心。吃人家的肉,这果报将来不得了! 你看他欢喜吃人家的肉,将来人家也欢喜吃他的肉,一样地人家也要吃肉开悟。他不知道这种危险,以为还……,今天晚间没有来,退席了;这大约是没有肉吃,因 为他要有肉才能开悟,没有肉就不能开悟,所以今天晚间不来了。这个老年人喝得酒气醺醺的,喔!我离得他远远的,一股酒气还冲到我这里来。啊!这样子是很危 险的!

 

  那么你读〈楞严咒〉,不要贪多,贪多是嚼不烂的;你一口要吞头牛,那没法子嚼的,牛骨头也嚼不碎的。学〈楞严咒〉,要慢慢地学,不要望洋兴叹,不要以为:“大海这么大,这么多海水,我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喝尽了?”〈楞严咒〉虽然是很长的,但是你若专心,也会背的。


  你现在既然在我的门下出家了,我所收的徒弟一定要会背诵〈楞严咒〉和〈大悲咒〉;背不出来,我 不收他出家的。所以今年暑假的时候,人人都要考试,要考〈楞严咒〉,也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是把〈楞严咒〉学会了,我认为你是有一点诚心;你若没有一点诚 心,这个叫“愣半年”,一“楞”就要“愣”半年,半年才会。现在我限你三天的时间,无论如何要把它读会了;如果读不会,你这个和尚做得成、做不成,这还不 保险的。所以你现在甚至于不吃饭、不睡觉,都要把〈楞严咒〉读会了它。果尊那时候也是几天不吃饭,可以背得出〈楞严咒〉。为什么呢?表示你诚心--不吃东 西,把肚子里头空了,好装〈楞严咒〉。不过这是讲笑话,你不必不吃饭;你那么大的身体,如果不吃饭,把身体饿得小了,那又不能做“高”僧了。


  这个“妙法”,是法法皆妙,没有一法不妙的。我讲《妙法莲华经》讲了这么多天,“妙法”两个字 总也没有讲完;不过比较起智者大师,那相差可太远了!智者大师在南京讲了九十天,就讲这一个“妙”字。现在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妙法”?你知道的,也是妙 法;你不知道的,那才是妙法。这妙法,就是“不知道”!那说:“我这‘不知道’是妙法,我能不能学呢?”现在我们学,就是学“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不 知道打妄想、不知道生瞋恨心、不知道生贪心、不知道生痴心;要学这个“不知道”,把贪、瞋、痴丢了、不要它,这就是妙。你要是舍不得你的贪、瞋、痴,那是 “妙而不妙”;你要是能舍了贪、瞋、痴,那是“不妙而妙”!


  方才的公案,说这一个做官的,他对上半部《法华经》非常地熟悉,既能读,又能背得出来;那下半 部,他就格格不入,读一次也记不住、读两次也记不住,读几千次、几万次也记不住。你说这是妙不妙?读一次就可以记住上半部,下半部读几千次、几万次也记不 住,他自己也觉得这事情真是妙:“我怎么上半部一读就记住了,下半部怎么样读也记不住?是太‘妙’了!”于是就到附近一座寺院,寺院里有一个开悟的和尚, 他就到这方丈和尚那儿去请开示。他因为做很大的官,很有势力,他到庙里来,方丈和尚就欢迎招待他。


  他就请问方丈和尚:“我很信佛法,对《法华经》尤其有兴趣。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法华经》上半部,一读就可以背得出,永远都不会忘;下半部呢?我怎么样读也记不住。这究竟是个什么道理呢?请方丈和尚开示我!”

这个方丈和尚是开了五眼六通的,有佛眼、有慧眼、有法眼、有天眼、有肉眼;听他这样一请开示,就告诉他说:“我告诉你可以,不过你不要生瞋恨心!因为我对你说的是真的,我不是骂你。”这个做官的就说:“当然了,你说我前因后果的事情,我当然不会瞋恨了!”


  方丈和尚就说:“你前生是在寺院里种地的一头牛,帮着庙上做工;因为你在庙上耕田,这其中就有 很大的功劳,立了很大的功。庙上每逢六月初六晒经的日子,都要把经典搬到外面去晒一晒,晒过以后的经,就不容易生虫。在晒经的这一天,你走到晒经的地方, 用你那个鼻孔闻这部《法华经》。因为你给庙上种地种田立功,所以你今生做了官。”你不要以为做官的人就都是人,马牛羊鸡犬豕什么都有的,不过他前生立一点 功,所以今生就去管理这个政务。

这个人一听,说:“那我为什么对《法华经》前半部那么熟悉?”老和尚就说:“因为你只用鼻子闻上半部,下半部你就没有闻到;所以你现在对上半部的《法华经》特别熟悉,下半部就不懂了,就算是念也记不住,就是这种的因果。”这个人一听,以后更加精进,拥护佛法、拥护道场。


  相信这个做官的人,将来不会再做牛了,这也是妙法之一。你看看,这头牛只用鼻子闻一闻上半部, 等来生再做人的时候,就永远都记住了。说:“那是什么道理?”我也不知道,这就叫“妙法”!你若问为什么?说:“我试验试验,它这个原理倒底是怎么一回 事?”这不像化学,你没有法子试验的。你若想知道这个原理,就要专一其心,用功修行;得到五眼六通的时候,你就知道这种原理、知道这个妙法了。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1-10-16 05:3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说“人人都是佛”,可以的,但是只可以说是“理即佛”,不可以说即是佛。我们人人来听经,明白经的道理、明 白佛所说的法,明白“心就是佛、佛也就是心”。佛之所以说法,是因为众生有这个心;若众生没有心了,佛也没有说法。你知道心即佛了,这是有了一个佛的名 字,这就叫“名字即佛”。


  你知道心即佛、佛即心,可是要用功修行,如果你不用功修行,你就单单知道这“理即佛”、“名字 即佛”,就是佛,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你还要修。修,是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的自性里有佛性,这个佛性就等于在矿里面的金一样;矿里头的金,你把它取出来, 还要锻炼,用火来烧它;锻炼之后,这才是真正的精金,变成真正的金子了。


  不错,人人是佛!在矿里头的那个金,就譬作“理即佛”;由矿里边把金拿出来,这叫“名字即佛”;那么你又加一番修行锻炼,用火把这个金炼过,这就譬喻人的修行;这又有一个名称,叫“观行即佛”。行,在这里要念去声“横 ㄏㄥˋ”。你修行,就相当于炼金,锻炼这个金,可是还没有正式成就,这叫“观行即佛”。你再继续修行用功,或者参禅打坐,或者是念佛、念经;无论你用什么功,总而言之,要专一。


  专一修到什么程度?修到“内无六根,外无六尘”;内边六根的境界都没有了,外边六尘的境界也空 了。这时候,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迥脱根尘──根尘脱落,根尘都没有了!既无人相、更无我相、也无众生相、也无寿者相;也没有过去心、也没有现在心、也没 有未来心。三心了不可得,四相也空了;这时候得到一点妙法的滋味,但是还没有真正确实知道这个滋味。这又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这叫“相似即佛”。


  在这个时候,还不能停止,还要用功修行;用功修行修得怎么样子呢?修得能见着本来的面目了── 在禅宗里头叫“本来面目”,你本来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天台教,这叫得到“一心三谛”的境界。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也就是“真谛理、俗谛理、中 谛理”。在净土法门里头来说,后世大德将念佛至“一心不乱”,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得到了三谛,这就是“理一心不乱”。怎么叫一心不乱 呢?这一心不乱的境界,就是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念得风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成了一个;尽三千大千世界,就在这念佛的一念里 头包含着。


  这时候,也没有山河大地、也没有房廊屋舍,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什么都空了,你念佛念得 想要停止这个念也不可能,想要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办不到了,就像water fall(瀑布)的流水似的往下流,你想停止也停止不了,这叫“一心不乱”,得到“念佛三昧”;念得不念自念,你想要不念佛也停止不住。你说:“我不要念 佛了!”但是心里头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流水似的,“哗哗哗……”不停止了。这个时候,我告诉你,才妙呢!这妙到什么程度上呢? 你听人家说话,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你听见刮风,也是在那儿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流水,它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水流风动演摩诃”,水 流、风动,都是演这个摩诃大法。啊!这种境界你说妙不妙?太妙了!这叫“理一心不乱”。


  你念到理一心不乱的时候,就见着阿弥陀佛,也就见着七宝莲的四色莲华--青色青光、白色白光、 黄色黄光、红色红光;啊!这四色的莲华,放四种的光明,你都可以见得到。这个时候,可以“百界成佛”,不单单在一个世界成佛,你愿意到那个地方成佛去都可 以的;在净土法门来讲,这叫“理一心不乱”。不明白佛法的人,或者听见声音,他就以为这是一种境界,这其实很平常的。

好像我们来了一位老居士,他说他听见钟“当…”的一声,问旁人有没有听见?因为他以为是一种境 界,其实这是很平常的。你要是用功的人,那种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你不要着住它。在禅宗所谓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佛来了,你也不要动心。 你要修得有定力,不要说:“哦!佛来了,我欢喜了!”生了一种欢喜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你生的什么欢喜心?你生欢喜心干什么?一切有相都是虚妄的。你在那个有相里看得空了,这是个 “真空”;在那空的地方,你又能看着是有,这是“妙有”。啊!“真空本不空,妙有也非有”,你说这妙不妙呢?到这个时候,这叫什么呢?这叫“分证即佛”。 分,就是“一分”的“分”;证,就是“证得了”。虽然分证即佛,可是还没有究竟,必须要像什么呢?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彻法底源,究 竟证得了;这又有一个名称,叫什么呢?这叫“究竟即佛”;这时候,才亲证得妙法的本体。这是以“六即佛”的理论来解释这个妙法。

妙法就是不思量、不分别这个境界,就是妙法。现在果宁学〈楞严咒〉,就落到思量和分别上,越思 量是越学不会,越分别是越不明白。你不要想“为什么就记不住〈楞严咒〉”,什么也不想,就只是念;“念〈楞严咒〉就是我的本份”,你不要用分别思量心去读 〈楞严咒〉。这“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思量”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就专门思量,第六识就专门分别,这正是阿难所犯的毛病。阿难为什么犯这个毛病?就因为阿 难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你若要记得住〈楞严咒〉,就要把你这思量、分别心赶走了它、撵跑了它;不要存这个分别、思量的心。不要用识心去学佛法,要用这个真 心;真心,就是不要思量!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1-10-16 05: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前面讲的第七识和第六识。第七识就是“思量”;第六识就是“分别”。在《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说你成佛也是由你的六根,你堕落也是由你的六根。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


  这十八界都是妙法,都是如来藏性的表现;可是要你不思量、不分别;若思量、分别,就落到意识的 巢穴里边。那么一般人,你叫他不思量,他思量更多一点;你叫他不分别,他分别也更多一点;不能专一其心,不能转识成智。这个“智”就是“识”的变化,由 “识”变成“智”;这个“智”,也就是个“妙法”。在众生的分上,就是把本有的智慧变成识,这叫“转智成识”;所以也就由妙变成了粗。诸佛是“转识成 智”,所以就由粗而妙;粗就是不妙,妙就是不粗。诸佛是转识成智,所以在意识的巢穴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证得这个妙法。


  这个妙法,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按照释迦牟尼佛“本门”有十种的妙,“迹门”又有十种的妙。什 么叫“本门”呢?本,就是“本觉”;迹,就是“垂迹”,有一种痕迹。这种妙,说起来太多了,所以天台智者大师“九旬谈妙”,九十天单单讲这一个“妙”字 ──“相待妙、绝待妙、事妙、理妙”;这“妙”,说起来太多了!那么尽讲这个“妙”,讲来讲去,也是说这个“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讲来讲去,还 是不知道、还是不懂得。虽然这是个“妙”,但是却没有明白;那么现在再讲一点公案,给大家来证明妙法的妙处。


  以前有一个和尚,他天天诵念《法华经》,一天念一部;《法华经》有七卷,我也曾试过,一天仅仅 可以念完一部。这个和尚他念《法华经》,经上说:“书写《法华经》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于是他又用笔写《法华经》,恭恭敬敬一字一画、一笔不茍地,把 整部《法华经》写了一遍,书写圆满。


  他写完的时候正是冬天,在北方天气冻,他把毛笔泡在水里,水里就有一朵冰的莲华生出来,这冰莲 华越长越高,越长越大,由此他就给自己起一个名字,叫做“冰莲和尚”。你说这种事情是不是妙法呢?他用笔写完了《法华经》,然后把笔放在水里,水就生出了 一朵冰的莲华;这是谁叫它生的呢?怎么又会生出这一朵冰的莲华呢?这个莲华并且还会往上长,当时有很多人都看见了这种的情形。你说是不是妙法呢?这是一个 很真很真的一件事实。


  还有一个公案,也是关于这个妙法,也是一个念《法华经》的和尚。这个和尚,在以前的中国是很有地位的,他也到朝廷里边去随着研究国家政事。他不坐轿,就骑着马,由庙上到皇宫里去;他一骑到马身上,就开始背诵《法华经》,到皇宫时,恰恰可以把第一卷背诵完,天天是这样子。


  有一天,这匹马忽然间就死了。在他庙的对门,有一位居士的家里刚好生了一个男孩子;在生这男孩 子之前,他母亲就作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梦。什么梦呢?就梦见这和尚天天骑的这匹马到她家里来,来了就撞她的怀里,于是她就生了这个小孩子。这个母亲就想: “哦!怎么我看见这匹马来到我这儿,就生这个小孩子?”于是就叫家里的人到对面去看一看,这个和尚所骑的马还在不在?他们去一看,这和尚骑的马方才死了。 那么她就知道这个小孩一定是这匹马来托生的;于是这个小孩子出世之后,她就把他送到庙上去做和尚。


  可是这个小孩子愚痴得不得了,最愚痴不过。你教他写字,他也不会写;你教他认字,他也不会认; 怎么样教他,他也没有法子认识字。但是有一个和尚教他《法华经》,不需要认字,就这么一句一句教他,他却记得很快,把第一卷都记住了;以后的,就都完全不 能记了,又不能念了,仅仅可以记得住这第一卷。为什么他仅仅记得第一卷呢?就因为他做马的时候,这和尚在他脊背上就背诵第一卷,天天是这样子,所以他能记 得第一卷。这就证明小孩子是这匹马转生做人了--这匹马被这个和尚骑着,听《法华经》就可以去做人了。想一想,这《法华经》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还有一个相类似的情形,怎么样呢?在晋朝的时代,中国云南有一个姓陈的人,叫陈东渊,他相信观 世音菩萨,于是他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观世音菩萨。朝拜完了,他见到有一位和尚在那儿诵《法华经》,他就请这位和尚为他诵念《法华经》来超度他的母亲,令他 母亲离苦得乐;这个和尚就给他念经。


  他的家里有一头牛,这头牛很有力量,突然间这牛就死了。牛死了,本来也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这头 牛晚间就给他托一个梦,告诉陈东渊说:“我就是你的母亲来的,因为我的口业太重,造的罪孽太深了,所以投生做牛。现在你请法师给我念《法华经》,我已经离 开这个牛身了,可是还没有离苦,还是在地狱里。你再请这和尚帮我念一念经。”


  陈东渊得到这么一个梦,觉得很奇怪,于是又到普陀山上去请这个和尚给她念经。可是偏偏这和尚念 《法华经》是念《法华经》,他念经是很诚心,但是酒瘾还没有断,有时就很随便的饮一点酒。他听陈东渊说他母亲死后投生做牛,又死了,请他给超度,他也就很 诚心帮她超度。怎么样超度法呢?他跪在佛前给她念《法华经》。大约因为他很早就起身念经,念到四卷时,口里头就渴得不得了,想要找茶饮,但是也没有茶;一 看他平时喝酒的酒杯里还有一点酒在那边放着,于是把那杯酒拿起来就喝了。等喝完了酒,他又接着把后面的几卷经都念完,然后告诉陈东渊说《法华经》念完了。


  很奇怪,陈东渊又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他这个牛妈妈又来了,说:“法师念《法华经》第一卷到第四 卷的时候,地狱都放金光,都有金莲华生出来,我本来要离开地狱之苦了,正想要投生去;但是忽然间,就有一股酒气充满地狱,所以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都没 有这么大的功效了。你再对这个法师讲,请他帮我重念过!”他这个儿子听了,就对法师这么一讲。


  这个法师过去以为饮一杯酒嘛,不要紧的!由这一次之后,他就知道了:原来没饮酒之前,念经就放金光;饮酒之后,连银光也没有了。从此之后,这位法师也坚守酒戒,认真修行了。


  由这两件事看来,《法华经》的这种妙处,你说可以思议吗?所以这个妙法,真是妙不可言。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1-10-16 05:3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这“妙法”是非常宽广,如果总讲“妙法”这两个字,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讲到经文?所以现在把“妙法”两个字 暂时告一段落,接着讲这个“莲华”。讲到“莲华”,这是最稀有的一种花,这种花是花果同时--“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这个花的根在泥土里边,茎是在水里 边;至于它的花,也不在水里头,也不在泥土里头,而在水的上面。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花的根在泥土里面,这表示是“一般的凡夫”;水里边的花梗,表示“二 乘”。根在泥土里边,譬喻“有”,凡夫就着到“有”上;茎在水里面,表示“空”,二乘的人就着到“空”上;莲华超出“空、有”,而表示是一种“中道了 义”,既不落于“空”,又不偏于“有”。“空、有”这叫“两边”;两边不着,这就是中道了义。


  怎么说“莲华”表示“中道了义、圆顿大教”?这个“莲”就是“莲子”,“花”就是“莲华”;因 为莲华一开,就有莲子,这叫“花果同时”。既然开花就结果,这表示“因果不二”;因也就是果、果也就是因,如是因、如是果。“因”是种的佛因,“果”就成 了佛果。花果同时,也表示“开权显实”。莲华开了,是“开权”;权,就是权巧方便的权法。显出莲子,是“显实”,代表实法;实,就是真实不虚的法,就是实 相的理体。


  那么,佛出现于世,为着是什么?就是为着教我们一切众生觉悟、了生脱死;佛就是为了众生的生死问题,出现于世。所以在本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什么是“一件大事”呢?就是“众生的生死问题”,这是一件大事。有的人说:“生、死,这是人人 都有的,这是算一回什么大事呢?”不错!人人都有生死;人人有生、人人就有死,有生就有死,这是天经地义、天公地道,一件很公正的事情。那么公正是公正 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有什么用呢?究竟又有什么好处呢?


  在中国,庄子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的。说的什么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怎么叫“吾生也有涯”呢?就是说,我这个生命有一个边涯,有一个终了的时候,有一个最终点;可 是这个知识,就没有一个最终点。什么是知识的最终点呢?没有的!然而以有“最终点”的这个生命,来学习没有终止的这种知识,这是没有法子追得上。但是他只 知道了一半,而没有知道全体。


  怎么说只知道一半呢?他只知道生命是有终点的,而不知道这个终点之后,又有一个开始,这难道不 是只知道一半吗?我们这个生命结束了,那个生命又开始了;可是他只知道结束,而不知道开始。这就好像以前金门桥(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来回都要收费,他不 知道在一头收钱就可以了,可以省很多人工,他只知道这个终点,而不知道开始;知道这一条路,而不知道第二条路。现在金门桥来回只收一次费,又省人工、又省 时间,这是好的。


  我们人的生命,不是只出去了就不回来,所以利用这个办法也是不错。什么办法呢?你若知道你怎样 生的,那死的问题也就可以明白了;你若不知道怎样生的,死的问题也不明白。所谓“来也糊涂,去也糊涂”,来也不明白,去也不明白。在《论语》上提到:“季 路问事鬼神”,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我要用一个什么方法来事奉鬼神呢?”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你对人怎么样事奉,你还没有明白呢!你怎么就 想来事奉鬼呢?子路又问了:“敢问死?”说我很大胆的问一问,死是一个什么滋味?死是一个什么情形?


  其实子路这才叫“无理取闹”呢!那孔夫子也没有死过,你怎么要问他死呢?我相信这时候孔夫子年 纪也不小了,也一定是怕死的,所以就说了:“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么活着?你怎样知道死呢?所以证明孔子也不愿意死的;孔子有寿者相,所以孔子 活了有七十三岁。那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你都不知道,你怎么会知道死呢?这是你怎么生的,就是怎么死的。说:“那怎么生的?”啊!这可讲到 根本的问题上了!人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什么根本问题呢?就是人由情欲而生,所以也就由情欲而死。你若没有情欲了,也就没有生了;你若 没有情欲了,也就没有死了。众生之所以有生死,就是因为有这一种淫欲心;若把淫欲心断了,生死也就了了。但是子路还不知道这个问题,孔子也没有提出这个问 题,只说一个笼统话:“未知生,焉知死?”生,你都不知道怎么生的,怎么会知道死呢?那么现在我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这是生死的问题。佛就是 为着众生的生死问题,才到这个世间上来。

 

  那么现在造这个庙,为的是给美国佛教立下一个最根本的基础道场;所以现在你们发心来拥护这个道场的人,这都是以前受佛的嘱附,现在来发心拥护、成就这个道场。成就道场的功德是最大的,尤其成就人出家做和尚,这个功德也最大的。


  在缅甸、暹罗的地方,人人都认为出家是最隆重的一件事;若有人出家,就有很多人给这个人钱,来 买这个人出家。出家比一般人结婚都隆重,有的有钱的,就请几千人来吃饭;这个钱谁给拿呢?不是他亲戚、就是他朋友,再不就是佛教的护法。拿出这个钱,说: “某某人出家了,我拿出这个钱来请客,来做功德,成就人出家。”有的人自己不能出家,或者舍不得家里的妻子、儿女,或者舍不得财产,但他就帮助人出家;有 人要出家,他就给钱,专门做这种功德,专门成就人出家。


  我们现在要造庙,大家来发心,我今天在中午说了:“我们有钱的人应该出钱,要很迅速地把钱拿出 来做功德,造这个佛教的基本道场;有力量的就要出力,谁也不要落后,都要争先恐后的去做,这件事就成功啦!”成功了,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建立佛的道场, 这就是成佛的一个基本条件;你要是不造庙,将来你成佛了,你也没有庙住。


  所以我们要是成佛的时候想有庙住,现在我们庙要造多多的;那我们成佛的时候,庙也是很多的,你 愿意住到哪地方,就到哪地方住。你看!这是自由的。人人都要往前跑,不要往后退! 现在已经有一位居士发心,预备拿出贰万块钱来,做一个开创、发起的基本人。我们既然有这贰万块钱,我们每一个人再众志成城,大家再共同努力,把这件事情成 就了,这是十方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一件事情、最赞叹的一件事情!也是我这个做师父的最欢喜、最赞叹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共同努力,为造庙共同来发 心,人人争先、人人恐后,不要落于人后,做我们美国佛教基本的创办人。


  再讲这“莲华”,讲起来这个花,它有种种的不同;有“诳花无果”。诳花,也可以说是“谎花”。 怎么叫“谎花”呢?就是只有花没有果,开花不结果。怎么会开这种花呢?就因为人尽撒谎、尽打妄语,光说不做。譬如说:“我发愿要造佛像!”只这样讲,而没 有造佛像,这叫“开谎花不结果”。那么这“诳花无果”比喻什么呢?比喻“外道”。这旁门外道,你看到它是很盛,很多人趋之若骛,就很隆重、很盛的,也用功 修行--修梵行、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它没有结果,一无所成。这就等于诳花无果,只有花而没有果。

有的“一花多果”,一种的花而有多种的果。这是比方什么呢?这是譬喻“凡夫”。凡夫供养父母、 师长,以种种孝顺父母的行为来孝顺父母、供养父母、供养师长。因为他供养父母的关系,所以立了很多功;将来就会结很多果,或者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到人间做 富贵的人,这叫“一花多果”。


  有“多花一果”,多种的花,很多很多的花,可是只结了一个果。这比方什么呢?这是比方“声闻乘”。声闻乘的修行人,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仅仅得到有余的涅槃,这表示多花一果。


  有的是“一花一果”,这是代表“缘觉”。缘觉的修行人,他修一种远离行,欢喜住到深山穹谷去;他修这种行门,也得到了缘觉的果位。


  有“先果后花”的,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初果须陀洹”。他得到果位在前面,可是后边还要去修行。


  有“先花后果”的,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菩萨乘”。菩萨先修行,然后得到菩萨的果位。

可是以上所说的“诳花无果”、“多花一果”、“一花多果”、“一花一果”、“先果后花”和“先 花后果”,这种种的花,都不能来比喻这个妙法,都不能和这个妙法来相比;唯独莲华,才是真正的可以比喻这个妙法。因为它是“花果同时”,有花就有果;也不 是先果后花、也不是先花后果,而是花果同时,这表示“即实即权”;这个“权”也就是“花”,“实”也就是“果”。虽然莲华有花有果,可是这花怎么有的花 呢?花就是为着这个果。它比喻“权就是实”,这就是“为实施权”。


  佛说阿含、方等、般若和华严这些经的时候,都是为着要说《法华经》,才说那些经典的。以前所说 的法都是权法,不是实法;到这个法华会上,才说出来这个实法、实教。所以到法华会上,这叫“开权显实”,把“权”都开开了,都不要了,显出这个实法。这也 就是“花开莲现”,这个花一开了,莲就现出来了,这就比方“开权显实”。所以先先是“为实施权”,接着“开权显实”;等“花落莲成”,就“废权立实”,把 权的法都不要了,只留这个实的法。


  那么又有“迹门、本门”。什么叫做“迹门”?什么叫“本门”?本,就是“根本”,迹,就是“末 梢”。那么什么叫“本”呢?现在举出一个譬喻来。在虚空中的月,就比方是“本”;在水里边的月,这就是“迹”。“本”只一个,但是“迹”就有无量无边那么 多。“为本垂迹”,为这个本,才显现有这个迹。开迹,就显本。迹,就是“踪迹”,有这个“影子”,有这么一个“痕迹”,有这么一个“事迹”。这个“迹”就 是“开迹显本”,把这个迹开开,就显这个本。这也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这一样的道理。


  现在佛所说这个法,有本、有迹。“本”是在什么时候呢?这部经文里边所说的,“本”,是在“十六王子发心出家修道”。其实这“十六王子发心出家”也不算本,在那个以前、以前,很久以前,不知道多远。


  现在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上来,这叫做“垂迹示现”,来示现一个佛身为众生说法,这是“迹”。 其实释迦牟尼佛不是在这个娑婆世界现在成佛的,在久远劫以前已经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说:“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我来到这个娑婆世界, 到现在,我已来过八千次了!


  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只是一个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年轻的娑婆世界,还有一个“老的娑婆 世界”,还有一个“本来的娑婆世界”;那个世界就叫“本”,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就叫“迹”。所以在佛法说起来,那是无穷无尽的、无量无边的。我们众生知见 --众生的见解,没有法子能测量它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这也是妙法之一,属于妙法。


  总而言之,这个“莲华”表示什么呢?就表示这个妙法的;莲华就是妙法,妙法也就是莲华,这是这一部经的比喻。

“妙法莲华”是这一部经的别名。别,是“特别”;为什么特别?因为和其他佛所说的经典的名字都不同。名有“通”、有“别”。“经”这一个字,是“通名”,因为所有的经都叫“经”。


  这个通名,也就好像我们人都叫做“人”,你也是人、我也是人、他也是人,大家都叫做“人”。可 是每个人还另外有自己的一个别名,譬如易象乾,你若不叫“易象乾”,他就不知道是在叫他;你若叫“包果逸”,我就知道这是果逸。这也就像经,什么经?喔! 《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是它的别名,“经”就是个通名;这就是有通、有别,以通、别来判断这个经。那么解释这个经,要有“释名、显体、明宗、论用、 判教相”五重玄义,有这五层奥妙的解释。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1-10-16 05:4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释“经”

  现在再讲这个“经”字。每个人对这个“经”字都很熟了,但是熟是熟,你究竟认识它、不认识它? 好像昨天晚上我教一个生字,今天晚间再问:“这个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恐怕讲这个“经”也会有这个毛病,讲了很多次了,你教他讲一讲这个“经”字 怎么讲呢?他张口结舌了,不会讲了。

“经”字的意思是什么呢?

(一)径──经者,径也,就是“径路”,由凡夫到达佛的果位上的一条路。

(二)法本──就是“法的根本”。

(三)显耀──也可以说“显示”,很明显的来告诉你、来表示出来。

(四)涌泉──这“涌泉”,就好像从地里头就涌出一个泉子来,这水滔滔不断的。

(五)绳墨──这表示“经”就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你画图一定要有一个圆规、有个矩尺,这才能画出图样来。

(六)结鬘──结,就是把它绑在一起;鬘,就是一个花鬘。


  这都是“经”的意思,又有“贯、摄、常、法”四个意思。

(一)贯──就是“贯穿所说的道理”。把经里头的意思,也好像用一条线把它穿起来;前后连贯起来,中间不会脱节的,好像我们作文章有“开、合、转、折”似的。

(二)摄──就是“摄持所化的机”。所化的这一切众生,酸、甜、苦、辣、咸,你愿意吃什么味道,经里边都有;你欢喜哪一种法门,经里边都有。

你欢喜参禅的,这经里面就有谈参禅的道理、静坐的法门;你欢喜学教的,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 生,那么你就来学这个讲经说法的法门。好像一开始讲经,先要讲“七种立题”、“五重玄义”这种种开场所说的话,你要认识这个经典的题目。你若欢喜修律宗, 专持戒律的,这经里也有。你欢喜念咒、修密宗的,学西藏那个密宗法;这个密宗在显宗里也有,不过没有密宗那样专注哪一宗、专修哪一法。你若欢喜念佛,修净 土宗,那么也有净土的法门。所以有种种的法门,都给你预备好了,都是现成的。摄持所化的机,你欢喜哪一个法门,就有哪一个法门让你学。

(三)常──就是永远不变。从佛所说的经典到现在,就不可以改变的,一字不可以去、一字不可以添;不增不减,所以谓之“经”。

(四)法──就是一种“方法”。经上所说的这个方法,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说的方法。那么一切过去众生、现在众生、未来众生,也都要跟着这个方法去学习,所以这叫“法”。

经还有很多的意思。经,在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文叫“契经”。契,就是“契合”,上和佛心也相契合,下和众生的心也相契合。所以“佛、众生、心”,这三种没有分别的;这也就是这个经,“心法、众生法、佛法”,这三种的法门,了无持别。

这是现在讲这个“释名”已竟,解释这经的名字就到这里为止。智者大师“九旬谈妙”,光讲这个 “妙”字,要是往广的说,不单九旬,就九百天、九千天、九万天也讲不完。因为什么呢?它是妙。这个“妙”是说不出来、讲不尽,所谓“穷劫难尽”,就是讲几 个大劫都讲不完的。所以现在把《妙法莲华经》这个题目暂告一个段落。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1-10-16 05:4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显体

 

  第二,我们要认识这一部经的体。这部经以什么为体?如果我们不知道这部经的体,怎么会明白这一 部经的意思?所以要认识这部经的体。这一部经的体是什么呢?我告诉你,你不要着急,为什么?我现在就是要讲这部经,我既然讲,就不会不讲,所以你不要着急 的。因为你这样一着急,或者我讲出来,你就没有听清楚,也不认识。就像有个人从你前面一过,你也没有注意,就过去了;你要是一注意,喔!这个人来了,就认 识这个人了,这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现在告诉你,你要特别注意!


  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这一切的相,都是由“实 相”生出来的;不单一切的相是从实相生出来,一切的诸佛、一切的菩萨,一切的声闻、缘觉,没有不是从“实相”生出来的。那么“实相”是谁造的呢?没有人造 的,本来就有的。怎么有的呢?本来就有的嘛!还问怎么有的?“实相”在诸佛、菩萨、一切的一切之先,所以这实相就是一切的母体;可以说:一切万事万物,都 是从这“实相”里生出来的。


  这一部经的体,就是这个“实相”;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的众生,都是从这部经生出来的。不过我们因为时间太久了,把本有的家也忘了、本有的母亲也忘了,对这一部经就陌生了;所以现在我们听这一部经,可以说是找着回家的路了!这部经就以实相为体。


明宗


  经的名字也知道了,体也认识了,究竟这部经以什么为宗趣呢?以什么为宗呢?这一部经就以“一乘因果”为宗。

本来“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三乘”,再加上“人乘、天乘”,就“五乘”。这部经都不 是,只有“向上一乘”;这个乘是什么?就是“佛乘”。经上说:“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也不属于天,也不属于人,也不属于声闻、缘觉,也不属于菩萨;所以 这“一乘”,就是“佛乘”。为什么用莲华来做比喻?就是“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它一开花就有莲子,这叫做“因果同时”。


  这部经以“一乘因果”为宗;因也是“佛因”,果也是“佛果”,所以这叫“一乘因果”。


论用


  那么宗知道了,还有什么用处呢?这一部经的用途,就是“断疑生信”;能把你的疑惑心断了,令你生出一种信心来。


  这部经的妙处,中国的智者大师就是读诵《法华经》开的悟,得这个“一旋陀罗尼”;因为智者大师 是研究《法华经》而开悟的,所以就以“法华玄旨”为宗,而创立了天台教派,也就是天台宗。你不要把这一部经看得太简单了,方才我没说吗?一切佛、一切祖 师、一切菩萨,都是从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生出来的。


判教相


  这个“宗”、“用”都知道了,究竟这部经的教相是什么?《妙法莲华经》就是以“醍醐”为教相。 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又生出熟酥,从熟酥又提炼出醍醐。这醍醐最好吃不过了,再没有那么香甜的了。我这现在这一讲,有人想:“这么好 吃,我没有吃过呢!”就流口水了。你不要怕吃不着,现在我一讲《法华经》,这个醍醐就到你口里去了;那时候,你就知道这个滋味真是妙不可言了!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1-10-16 05:4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鸠摩罗什”:这个法师是谁啊?是鸠摩罗什法师。“鸠摩罗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童寿”,童,就“童子”,就是个小孩子、男的小孩子、young boy。寿,就是“寿命”。寿有长寿、短寿或者夭寿;这个“寿”在这儿就当“长寿、long life”讲、当“老年人”讲。也就是说:这鸠摩罗什他虽然是个小男孩子,可是他有长者的风度、有长者的德行、有长者的思想,所以叫“童寿”。是不是这样翻译? Young boy has a long life?不是的!这是怎么样?这个小孩子,并不是他的寿命长,而是有长者的这种德行,所以叫“童寿”。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


  “译”:就是“翻译”,就是“辩译”。翻译,也就是把它由印度话翻译成中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和梵文是一样。所以中国的佛经,和印度梵语的佛经,翻译的意思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把翻译的人放在经的前边?因为当时如果不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提倡翻译经典,经典 就不会这么快传到了中国;为纪念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功德,所以就把他的名字记载到经的前面。这也是一方面纪念他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鸠摩罗什法师负起这个责 任,有什么错的地方,翻译不对了,因果在他的身上,有这种种的意思。所以把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记到经的前面,而作为后人一种的永远的纪念,永远不忘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功德。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1-10-16 12: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ahah在10/16/2011 4:51:00 AM的发言:
恭敬经典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所以经典是佛的法身所在处。


助印经典、阅读经书、恭敬经书,皆可启发无限的智慧;但若对经书不恭敬,也能令人堕落不如意处。安置经书所应注意事项,略说如下:



  • 佛经是法宝,为众生离苦的指南,应尊重恭敬,若有破损,应速修补,不可烧毁或丢弃。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
  • 佛经要放在其他书籍的上面。举凡经、律、论其放置层次,由上而下依次为:原文经典、经典注解、一般佛学书籍、圣贤的言论、教化性书籍、一般书籍。
  • 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一边看经书。
  • 经书应恭敬放于清净高处,不可随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几上,及不净处。
  • 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持时,不得低于腰部,不可挟腋下。
  • 不可在看经的桌面上,摆置杂物,或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
  • 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
  • 书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间(限单身净房),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将经书盖好,且要安置在头的那一边。
  • 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 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做“人”字形搁置。
  • 看经应专心,若有杂念,应先阖上经典,净念后,再阅读。
  • 若无暇阅读,应转送他人,广为流通。
  • 不可在洗手间内看经。
  • 勿以口水沾指翻经页。


 


请教师兄,末学有时会睡前躺在床上默背普门品,这样如法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11-10-20 23:4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具体行为如不如法,要问你皈依的法师的意思,仔细择师,因为师父去哪,将来徒弟就跟着一起去哪。
 问我,我没资格回答的。
 我自己有时上网听经看开示的时候也会无意识地干些很不如法的事情,剔指甲抓屁股打哈欠之类的,习性很重,常常做完了才想起,要死,我在看开示呢!!!正好忏悔一下,以后要提高警惕。干一次打自己一下,可能在改习性方面有所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1 23:21:05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11-10-21 21:4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上恭敬经典这一段话是万佛城官网上放在每一部经典开头处的,是宣化上人的指示,凡按这个指示来做都很如法的。
 指示上找不到的特别的一些疑惑之处请大家各自去问各自皈依的法师。
 或者等我回来我也去问一下法师,再把他们的回答帖上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1 23:15:47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11-10-23 22: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ahah师兄慢慢贴,先帮你加精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11-10-24 23: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阿弥陀佛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11-11-05 21: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全文连接在一楼已经给出,打算在未来多一些念经念佛拜忏的修行多反省自己各种毛病习气,少上网张口说说说,特别是佛教版块,万一说错后果太严重了。。所以不打算再帖下去了。也不再发表修行日记或是感应,不再参与讨论。

 真心想看的人,即使我不帖了,也会直接去原连接看的吧?而且万佛圣城官网上有很多很多上人的经典开示,是一个法宝藏。

 
 恩。。也许还会上换版和鲜花过过水瘾。坚决少看粉版,免得破财。。。。。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6 5:43:15编辑过]

发帖回复
查看:4475|回复:20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