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尊:
【普治清净主药神。】
实在讲无论对於身病、对於心病,智慧光明是疗效里面殊胜第一。“清净”也是疗效第一,心要清净、身要清净、环境要清净,这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卫生。菩 萨德号面前加了一个“普治”,“治”是对治,“普”是普遍,这两个字的意思很广很深。我们自己身心清净、环境清净,如果别人的身心不清净、环境不清净,我 们会不会受影响?必定受影响。你没有能力超越六道,你在六道里头决定受影响。你有能力超越六道,六道影响你不会受到干扰,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的影响,你一 定也有感受。我们要是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能仅仅是顾自己,一定要顾到广大群众。我们自己心要清净,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得清净心,这才叫普治。我们自己得清净 身,也要帮助别人得清净身。由此可知,自行化他,化他比自行还要重要。自他是一不是二,这一个概念世间人没有,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一定要知道这才是事 实的真相。
大乘经上佛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话重要,我们要常常记住。十方三世佛,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佛,世尊曾经跟我们说过;现 在的佛,佛也介绍了一些。我们在《万佛名经》里面读到,在《三千佛名经》里面读到,佛给我们介绍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这里头最重要的,你要懂得 谁是未来佛?九法界一切众生各个都是未来佛。所以只说一个未来佛,不要再讲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众生统统是未来佛。我们跟现在佛、过去佛共同一法身;换句 话说,相上不一样,体上是一样的,不但是一样,是一个体。明白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你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麽关系,我们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吗?如 果有这个念头,不但出世间法你不能成就,你每天念的经再多也没用,念的佛号再多,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拜十万拜佛也没得用处。这也是佛在戒经里 面所谓,破戒佛有能力救他,有救;说破戒罪极重,实在讲是佛警策大家,希望大家持戒,不要破戒。破戒有救,造作阿鼻地狱极重罪业的人还是有救。唯独破见的 人没救,佛对他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麽?他不相信。不相信什麽?不相信自他不二,这个难。谁能相信自他不二?《华严经》上法身大士他们相信。他为什 麽相信?亲证法身。圆教初住菩萨虽然没有证得圆满法身,他证了一分,那一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相信,他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话又说回来,如果你要不相 信,你就不能证法身。所以你要想超越十法界,要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疑惑一定要断得乾乾净净,我们的修行与普贤行就相应了。普贤行是法身大士修 的,实在讲普贤行里面跟我们平常所修的有什麽差别?在相上讲完全没有差别,从性上讲差别就太大太大了。凡夫有分别、有执着,普贤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尽 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是一个整体。只要有这个念头,你一切的行门,行门是什麽?就是你的生活,就是普贤行。普贤行跟三乘、跟凡夫差别地方就在此地,用 心不一样,不在其他,是在用心不一样,心地确确实实清净不染。一就清净、就不染,二就不清净,决定受污染。世尊在《般若经》里面教我们,《般若经》里面 讲得太多了,教我们要真正看破放下。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也多次的劝导我们,他用现代话来说,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大而化之”,这个 说法说得好。凡事我们接触都能大而化之,意思是不必斤斤去计较。大而化之就是你的分别、执着很淡了,把它淡化了。对於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方法,楞严 会上所讲的“最初方便”,我们不妨从这里下手,凡事大而化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计较。世出世间法都不必认真,只有一桩事情抓紧认真就行了:念佛。唯独 念佛这个事情,我们要记住世尊教导我们“执持名号”,这是对我们业障深重凡夫来说,我们把这个抓紧了、抓牢了,决定可以带业往生。
至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也不必刻意一定要求上上品往生,上中品都不甘心、不情愿,恐怕就去不了。这很要紧,去不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你要在 上中品,你都生烦恼,烦恼怎麽能往生?你还有分别、执着,不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随它什麽品位,统统好,只要能往生就好,我们一定要抱这样的一个心态。 不要斤斤计较,我一定要争取什麽样的品位,还有一个好胜心、傲慢心,这是往生不了的。古德固然也有作斯示现的,那是另当别论,那不是通途法门,那是特别法 门,别有用意。我们不了解当时的状况,不可以随便就猜想,猜想往往是搞错了,造作罪业自己还不知道。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环境、自己的根性,这才重要,要热心 去帮助别人。隋唐时代,智者大师,这是天台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师,他老人家一生干什麽工作?护法的工作,主持道场;主持道场是护法的工作。今天在这个道 场,李木源居士护法,他没有办法到念佛堂去念佛。他念佛,问题就多了,你们每一个人都不安心;一定要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他是念佛往 生的,他这些徒弟们,就是学生问他,你老人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品位?智者大师告诉大家,如果我要不领众,每一天在念佛堂跟大众一样念佛,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品位就很高。因为要主持道场,做护法的工作,日常琐碎的事情太多,为大众服务,舍己为人,所以他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五品位。五品是什麽 地位?凡圣同居土往生的,品位不高。智者大师的精神我们应当要效法。
在佛门当中,有智慧懂得随缘,也就是随顺环境的需要,我在这个道场扮演什麽样的角色。念佛堂里面领众的法师都不是修行,都是为大众服务。谁修行?清 众修行。念佛堂里面的法师他们要注重法器,不能敲错,要注重大家念佛的状况,有没有昏沉的、有没有掉举的、有没有有困难需要帮忙的?他要照顾大众。所以他 是属於内护,最贴身的看护,要常常看着,要常常护念着,这些都是舍己为人,这是菩萨发心。真正修行,万缘放下,一个妄念没有的,是在里面念佛的清众,他能 做得到;领众的法师都不可以,他有他的职责在。每一堂下来之後,他们还要开会来研究改进,还要时常徵询大众的意见,接纳意见,研究这些意见,想方法改进。 所以护法跟修持集合成一体,没有这麽多护持的人,这个道场怎麽能成就?有这麽多发心护持的人,也得有真正发心到这个地方来念佛,这个缘才成就。
如果有这些护法的人,没有人来念佛,念佛堂也办不成功;有人到这儿念佛,没有这些护法的人,也念不成功。所以自他不二这个念头要首先建立,然後才热 心的成就别人。菩萨发心,我愿意你们先成就,我後成就。地藏菩萨做得最彻底,“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一切众生统统都成佛了,我最後一个成佛。了不起!这 是别人做不到的,他为什麽能做到?他知道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一切众生都成佛了,自己才圆满成佛,所以是先成就别人,後成就自己。我们也曾经看到有一些很难 得的大夫,他自己也有病,先给别人治病,先把别人治好,自己治不好也无所谓。这些都是菩萨发心,没有私心、没有私欲,才真正能做到普治清净,这是我们应当 要学习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念念先人後己,先成就别人,然後再说自己,一定要这样的发心。这个发心的基础,就是真正明了自他是一不是二。 这一句里面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清净能够普治一切身心之病,这个意思也很深也很广。我们念佛要想得一心,清净就能得一心。我们要想对治烦恼,清净就能够伏烦 恼、就能够断烦恼,所以清净能普治一切身心的疾病。
【普治清净主药神。】
实在讲无论对於身病、对於心病,智慧光明是疗效里面殊胜第一。“清净”也是疗效第一,心要清净、身要清净、环境要清净,这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卫生。菩 萨德号面前加了一个“普治”,“治”是对治,“普”是普遍,这两个字的意思很广很深。我们自己身心清净、环境清净,如果别人的身心不清净、环境不清净,我 们会不会受影响?必定受影响。你没有能力超越六道,你在六道里头决定受影响。你有能力超越六道,六道影响你不会受到干扰,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的影响,你一 定也有感受。我们要是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能仅仅是顾自己,一定要顾到广大群众。我们自己心要清净,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得清净心,这才叫普治。我们自己得清净 身,也要帮助别人得清净身。由此可知,自行化他,化他比自行还要重要。自他是一不是二,这一个概念世间人没有,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一定要知道这才是事 实的真相。
大乘经上佛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话重要,我们要常常记住。十方三世佛,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佛,世尊曾经跟我们说过;现 在的佛,佛也介绍了一些。我们在《万佛名经》里面读到,在《三千佛名经》里面读到,佛给我们介绍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这里头最重要的,你要懂得 谁是未来佛?九法界一切众生各个都是未来佛。所以只说一个未来佛,不要再讲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众生统统是未来佛。我们跟现在佛、过去佛共同一法身;换句 话说,相上不一样,体上是一样的,不但是一样,是一个体。明白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你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麽关系,我们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吗?如 果有这个念头,不但出世间法你不能成就,你每天念的经再多也没用,念的佛号再多,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拜十万拜佛也没得用处。这也是佛在戒经里 面所谓,破戒佛有能力救他,有救;说破戒罪极重,实在讲是佛警策大家,希望大家持戒,不要破戒。破戒有救,造作阿鼻地狱极重罪业的人还是有救。唯独破见的 人没救,佛对他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麽?他不相信。不相信什麽?不相信自他不二,这个难。谁能相信自他不二?《华严经》上法身大士他们相信。他为什 麽相信?亲证法身。圆教初住菩萨虽然没有证得圆满法身,他证了一分,那一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相信,他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话又说回来,如果你要不相 信,你就不能证法身。所以你要想超越十法界,要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疑惑一定要断得乾乾净净,我们的修行与普贤行就相应了。普贤行是法身大士修 的,实在讲普贤行里面跟我们平常所修的有什麽差别?在相上讲完全没有差别,从性上讲差别就太大太大了。凡夫有分别、有执着,普贤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尽 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是一个整体。只要有这个念头,你一切的行门,行门是什麽?就是你的生活,就是普贤行。普贤行跟三乘、跟凡夫差别地方就在此地,用 心不一样,不在其他,是在用心不一样,心地确确实实清净不染。一就清净、就不染,二就不清净,决定受污染。世尊在《般若经》里面教我们,《般若经》里面 讲得太多了,教我们要真正看破放下。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也多次的劝导我们,他用现代话来说,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大而化之”,这个 说法说得好。凡事我们接触都能大而化之,意思是不必斤斤去计较。大而化之就是你的分别、执着很淡了,把它淡化了。对於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方法,楞严 会上所讲的“最初方便”,我们不妨从这里下手,凡事大而化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计较。世出世间法都不必认真,只有一桩事情抓紧认真就行了:念佛。唯独 念佛这个事情,我们要记住世尊教导我们“执持名号”,这是对我们业障深重凡夫来说,我们把这个抓紧了、抓牢了,决定可以带业往生。
至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也不必刻意一定要求上上品往生,上中品都不甘心、不情愿,恐怕就去不了。这很要紧,去不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你要在 上中品,你都生烦恼,烦恼怎麽能往生?你还有分别、执着,不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随它什麽品位,统统好,只要能往生就好,我们一定要抱这样的一个心态。 不要斤斤计较,我一定要争取什麽样的品位,还有一个好胜心、傲慢心,这是往生不了的。古德固然也有作斯示现的,那是另当别论,那不是通途法门,那是特别法 门,别有用意。我们不了解当时的状况,不可以随便就猜想,猜想往往是搞错了,造作罪业自己还不知道。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环境、自己的根性,这才重要,要热心 去帮助别人。隋唐时代,智者大师,这是天台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师,他老人家一生干什麽工作?护法的工作,主持道场;主持道场是护法的工作。今天在这个道 场,李木源居士护法,他没有办法到念佛堂去念佛。他念佛,问题就多了,你们每一个人都不安心;一定要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他是念佛往 生的,他这些徒弟们,就是学生问他,你老人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品位?智者大师告诉大家,如果我要不领众,每一天在念佛堂跟大众一样念佛,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品位就很高。因为要主持道场,做护法的工作,日常琐碎的事情太多,为大众服务,舍己为人,所以他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五品位。五品是什麽 地位?凡圣同居土往生的,品位不高。智者大师的精神我们应当要效法。
在佛门当中,有智慧懂得随缘,也就是随顺环境的需要,我在这个道场扮演什麽样的角色。念佛堂里面领众的法师都不是修行,都是为大众服务。谁修行?清 众修行。念佛堂里面的法师他们要注重法器,不能敲错,要注重大家念佛的状况,有没有昏沉的、有没有掉举的、有没有有困难需要帮忙的?他要照顾大众。所以他 是属於内护,最贴身的看护,要常常看着,要常常护念着,这些都是舍己为人,这是菩萨发心。真正修行,万缘放下,一个妄念没有的,是在里面念佛的清众,他能 做得到;领众的法师都不可以,他有他的职责在。每一堂下来之後,他们还要开会来研究改进,还要时常徵询大众的意见,接纳意见,研究这些意见,想方法改进。 所以护法跟修持集合成一体,没有这麽多护持的人,这个道场怎麽能成就?有这麽多发心护持的人,也得有真正发心到这个地方来念佛,这个缘才成就。
如果有这些护法的人,没有人来念佛,念佛堂也办不成功;有人到这儿念佛,没有这些护法的人,也念不成功。所以自他不二这个念头要首先建立,然後才热 心的成就别人。菩萨发心,我愿意你们先成就,我後成就。地藏菩萨做得最彻底,“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一切众生统统都成佛了,我最後一个成佛。了不起!这 是别人做不到的,他为什麽能做到?他知道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一切众生都成佛了,自己才圆满成佛,所以是先成就别人,後成就自己。我们也曾经看到有一些很难 得的大夫,他自己也有病,先给别人治病,先把别人治好,自己治不好也无所谓。这些都是菩萨发心,没有私心、没有私欲,才真正能做到普治清净,这是我们应当 要学习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念念先人後己,先成就别人,然後再说自己,一定要这样的发心。这个发心的基础,就是真正明了自他是一不是二。 这一句里面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清净能够普治一切身心之病,这个意思也很深也很广。我们念佛要想得一心,清净就能得一心。我们要想对治烦恼,清净就能够伏烦 恼、就能够断烦恼,所以清净能普治一切身心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