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8316|回复:128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漫天花雨维摩说法。 (建议大家读)

头像
0操作101 #
头像
101 #
0
10-07-19 18:1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缚与解缚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真正悟了道的人,生而无生,在十方世界,六道轮回,任意寄居,但是永远在解脱境界中,随时来去自由,没有束缚。因此才有资格为众生说解脱法门。一切佛法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如何得解脱,不被爱见烦恼所困住,如此而已。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这里引用佛的话,佛在好多 经典都说过的,如《华严经》《大般若经》,至于论上就更多了。换句话说,这也是个戒律。善知识如果自己没有得解脱,他说法能解脱别人的爱见烦恼是不可能 的。真正说法的人,必须念念发心求证佛法,自己证到解脱的境界,才能为众生说解脱的佛法。


「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这是佛的戒律,自己得了解脱,然后说法,为众生说解脱的法门,这个才是对的。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所以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说任何一种法门,不应该使众生加一条绳子。一切法门都是使众生得解脱,怎么求得解脱就是我们要学的地方。假使任何佛法不能得到解脱,正法都变成魔法了。


「何谓缚?何谓解?」现在维摩居士要告诉我们,什么是被客尘烦恼所束缚,怎么样去解脱。


「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在座许多做功夫的老朋友要 注意了!一天到晚贪着打坐,一层一层功夫,气脉通了,又看到光了,又看到各种境界,都在禅定里玩弄。你任何的境界,在禅宗大德看来都是「光影门头」。什么 光影?那都是你心光所变化的,唯心所造的,都是你第八阿赖耶识心理的投影,不是真实的境界。真实的道是无境界,不管你气脉、四禅八定,都不过是唯心所造。 修得成的东西,不修就坏得了,那不是道,那是功夫。功夫你造得出来,多打坐一定练得出来。贪着清净境界,是菩萨的束缚,是学佛的错误。要如何解脱呢?「以 方便生」,方便也可以说是一种方法,也可以说能够洒脱,不被禅定境界,不被功夫境界所困,就是菩萨解脱。以方便的法门出定,生起什么呢?生起大悲心,不贪 着禅定之乐,要为众生起行。生起方便法门是菩萨的解脱,这是专对解脱禅定而言。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贪着禅定的功 夫,没有用智慧方便来放弃这禅定的功夫,就是无方便慧,就是菩萨的束缚。有方便慧,就得解脱。再进一层,方便还容易,智慧很难。比如有钱都可以做好事,但 是并不一定真做了好事,我经常发现,拿钱去做好事反而害了人。有时候我们觉得做了件大善事,它的后果是大恶事。有时慈悲一个人反而害了他,比如教育儿女, 爱的教育是方便,你没有智慧的爱,会害了儿女一辈子。无慧的方便是一种束缚,要懂得方便必须有智慧。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 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什么是无方便慧的束缚?我先说对不起了,现在很流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据《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 七功德池……一大堆,那边一本万利,不花一毛钱,你只要拚命念他,什么宝贝那边都有了。诸佛菩萨说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方便法门,是救度众生最好的法门。可 是我们一般念佛求往生西方的众生,都是「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我念了一万遍了,我吃素三十年了,我往生一定挨到阿弥陀佛身边去了。我们检查一下自己的心 理,都认为自己是上品上生,这是一种学佛的。还有一种学佛的,我看了就怕,他眼睛里、心里有一把佛的尺子,看到人就比一下,唉哟!这个不是菩萨啊……他们 都是着了「以爱见心庄严佛上」,以此心理成就众生,嘴里讲空、无相、无作,实际一点也不空。劝人家不要着相,自己什么相都着。讲一切无作法,自己又作又要 解脱,我要回去拜佛了。这就是无方便慧的束缚,学佛而被佛法困住了。


我的老师袁先生有一次告诉我,世界上任何魔都好办,只有一种魔,谁都降伏 不了的,什么魔?佛魔。被佛魔到了。他就是指这个。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的心理,与凡夫的心理一样,爱见就是贪念。结果变成以贪念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 还自以为在弘扬佛法,在度众生;这样才是如法,那样不如法;我这个才是佛法,他那个不是佛法。跑到宗教团体去,听了这种话头痛死了,都是没有方便智慧,不 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反而加了一条绳子,捆得更厉害。

头像
0操作102 #
头像
102 #
0
10-07-19 18:1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针对这一种学佛的心理,要怎么解脱呢?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 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念佛就是念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经常提醒同学,注意佛国禅师写的一首非当好的《华严经》五十三参的偈子:「有时 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是真正的净土法门。如果用这两句解释《维摩诘经》,第一句话就是「庄严佛土」,第二句话就是「方便慧解脱」。真的念佛, 真的学佛就是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逃避的意思,而是去求深造,深造之后还是起大悲心,回到六道轮回中,广度众生,这是真正的有方便慧。


《维摩诘经》这一段,是我们修净土、修密宗、修有相法门最重要的参考,否则我们虽然学的是佛法,走的却是邪魔外道之路,不能得正解脱。


学佛主要在求解脱,但是解脱好像并非究竟。解脱以后是为什么?是为了证到 不生不灭的法身。普通佛经中提到不生不灭的法身,可是并没有提到不生不灭以后我们是常在的,没有这个观念。只是我们自己有这个观念,认为只要证到不生不 灭,就不生不死永远常在了,这是很自然会加上的观念。佛法只说不生不灭。怎么样不死呢?本来无生,就当然地无死,生与死是两边相对的话。可是去掉两边就又 有一个中间的观念,认为是永远存在的,那又变成落边了,落在长生的边见。中国道家有长生不死的观念,可是长生是没有的事,也没有长死的事。生与死,生与 灭,都是两头的观念。一切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落入我见的爱见里,想要抓住一切,所以会认为不生不灭就是永远存在。如果你说解脱之后就是空,他又会加一个 观念,可以躲在空里面不来了。好像厌恶万事,想找个空间躲起来,一个人清净。不要忘记,你躲到一个空里去,那个空仍然是个境界,还是有,不是真的空。只不 过暂时偶然落在空上,比较上会觉得,空比一切的有舒服一点,但是还落在边见上,被自己爱见的习气所束缚而不知道。


学佛不管是修哪个法门,一沾到一点爱见的心理,这个佛法就不究竟了。我们 前面一再提到「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比如念佛法门,我们研究了《维摩诘经》,就明白那是个方便法门。佛的国土有没有呢?的确有,像西方极乐世界,东方药师 佛琉璃光世界,从我们的观点看来,几乎是一样的,琉璃为地,有种种的庄严。如果把佛经当哲学或科学的研究,就会觉得很好玩,说了半天还是没有逃过这个世界 的范围,什么莲花、七重栏楯,但是没有说七重哈不栏楯,因为没有这个东西。各种经典形容,都是用人的意识习气中觉得最美的东西、最清净、最好的东西。为什 么呢?这是佛的方便法门,引导教化众生。因为你不晓得如何解脱这个世界上的烦恼痛苦,佛拿个东西教化你,用无量的方便,善说一切庄严佛土法门。


凡夫众生,因为自己无始以来的爱见心作祟,就牢牢抓住了佛土境界的东西。 我们真要反省,这个是解脱吗?它是方便而已,并非究竟的。换句话说,我们往生那一个国土不过是留学深造而已,你往生佛土算是成佛了吗?不算的,成佛在于了 心,心解脱。往生以后,受到佛法僧的教化,拿到真实的学位而成就,我这么讲是个比方。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是为了「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 中,而自调伏」,要你自己调伏一切爱见心的习气烦恼而成佛。但是因为我们的爱见心作祟,就执着了他方佛国,如果是这样,就是无方便慧缚。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 方便缚。」学佛有戒、定、慧三个阶段,我常说,学佛的最后目的是慧解脱,智慧的成就,证得不生不灭的法身。这一点千万要注意。学佛不是迷信,不是宗教情绪 的成就,那些只是学佛的方法而已。但是智慧的本身也有毛病,一执着就变成毛病。「无慧方便缚」,是自己学佛因为没有智慧而进入了病态,这是讲哪些呢?就是 「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一切凡夫众生都可以称为菩萨,甚至也可以称诸位是佛,不过是因地上的菩萨、因地上的佛。像 法律规定,国民具有被选举为国家元首的资格,至于谁可以当选,要看他平生的努力,看他的学问、道德、行为够不够。他虽然当选为元首,他还是国家的国民。这 是用来说明一切众生,生来个个具备作菩萨的资格,即使他是外道乃至魔,他的善根被烦恼习气所掩盖,有一天他把黑幕拉开了,恢复他的自性光明,他也能成佛。 这是佛教真正的精神。所以佛眼看一切众生最究竟处,对魔外道没有差别,绝对的慈悲,绝对的平等。佛法要我们这些菩萨,去除贪、嗔、痴、邪见来修,我们反而 是以贪欲嗔恚邪见来修菩萨道。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佛堂念佛,如果有人的衣着在我们看起来不如法的话,就会一面念佛一面瞪他一眼,嗔恚心就来了,因为我们认 为这样才对,他那样就不对。纵然在弘法在利生,心中贪嗔痴等烦恼一点没有动摇。大的例子也有,有些人发菩萨心发得过头,看到朋友或家人不信佛,气得睡不得 觉,讲人家会下地狱,那个态度就是嗔恚心。如果拿宗教情绪来看,会觉得他是好的佛教徒,但是在我看来,他很可怜。你学你的佛,别人作他的人,各有各的路, 你学佛究竟对了没有,别人作人究竟错了没有,都是问题,不要用一个尺码来看全世界所有的人。老实说,朋友或家人,可能就是看了你这神神经经的样子才不信佛 的。这就叫作无慧方便,所以把自己束缚起来了。虽然也是行菩萨道,因为自己没有智慧方便,因为以贪欲嗔恚邪见等(包括心理各种状态,包括百法明门论各种心 所而起的烦恼),来殖众德本,虽然是作好事,但还是有所挟带。应该以无所求、无所愿、无所得的心情来做好事,才是真正的菩萨在殖众德本。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03 #
头像
103 #
0
10-07-19 18: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常说最怕年轻人找我学两样东西,一个是《易经》,一个是学佛。要学佛的 人我都劝他们中年以后再来,该结婚生子的就赶快。而且真要学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个短时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还以功利心来求佛法,希望对他的事业 有帮助。这我就不懂了,我学佛一辈子了,对我的事业没有帮助,我也不求帮助,要这样的心情才可以学佛。没有这个认识,不但学佛,学任何宗教我都反对。我为 什么反对年轻人学《易经》呢?钻进来爬不出去,就很麻烦。我开玩笑说,这两样东西最好都不要学通,学佛没有悟道之前,可以想象悟了道以后的美妙境界。《易 经》没有学通前,可以沈醉在学通之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境界,但是真到了这个境界,日子过得多没意思,就像是晓得出门会被人打,门都不敢出了。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怎么样是有智慧方便而得解脱?要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你要注意这个「诸」字。贪欲不只一种,贪男女、功名、富贵、 睡、吃等都是,多得很。比如我喜欢看书又喜欢买书,对书比对什么都爱惜,经过几回战乱,丢了好多书,所以曾经发愿不再买书,这真是好大的愿,唉!不到三个 月又开始买书。觉得自己真可笑,这是习气,也是贪欲。真学道这些都应该要丢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是学问?是妄想之所生,也都要丢掉。不过你们 年轻人可不要抓住这句话,就不看书了。我甚至有时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手边那么多书全读过了,这个时候,读书的欲望来了也很痛苦。我对字画也很喜欢,但是 一件不留,因为我老太爷从小就教我,聪明人喜欢古董字画,笨人才收藏古董字画。我们学佛一定要检查自己的诸种贪欲,如果这种地方检查不出来,你尽管在学 佛,也统统是病态。


再下来是要离诸嗔恚,嗔恚也是很多样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小脾气不算什么,大小是一样的,都是习气,转不了就解脱不了。


再来是离诸邪见,最后加重语气「等诸烦恼」,这些都是烦恼根本。这些文字 都容易懂,但你深入研究一下,这里头解释多了。你研究出来,成了《维摩诘经》专家,就著书了,贪欲包括了哪些,列个名单,嗔恚有哪些,这个名单同那个名单 划一条线,作成个图表……人家一看,学问好,佛学通,可是又落入贪欲。贪这个东西就丢不掉,脑子钻进去了,夜里都在想那个图表,在那个名词上,永远不得解 脱。


这有慧方便解要如何得呢?要回向。我们解释佛经的名词,最困难的是「回 向」,禅宗的祖师爷说回互。大家念完佛经以后念两句回向,那是口头回向。比如我们为父母亲念经,最后也要念一个回向的句子。有同学问我究竟什么是回向,这 同学的学问很好的,难道他连这文字都不懂吗?绝对懂的,可是他还要问,是真问题。其实回向还真难懂。你说做了功德之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还 是做生意的心理?还是有所求心,不过所求的目的不同而已。


佛法这个回向的名词,翻译真是好。回向就是轮回,轮回就是回旋,回互,也 就是无始无终,总而复始。你懂了物理的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就有回向的功能。换句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报就是回向。我经常要你们留意科学,科学越 通,佛法越昌明,佛法是真正的科学。回向是本位不动,旋转的道理,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我们念经为父母作功德,你只要这个念头一起就已经回向了,不是在回 向之外更加回向。


我们行一切佛法,修一切佛法,不要被法所缚,要有这个智慧,才能够真得到佛法的利益,求得解脱。

头像
0操作104 #
头像
104 #
0
10-07-19 18: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接着,维摩居士另起一个题目。

有病菩萨该如何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他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一切有病的学佛的 人,应该像上面所讲的,观一切的法。为什么来问病会牵扯到这么多佛法来?这个我们都讨论过了。因为生病,身体的病怎么来的?由念而来。念又怎么来?念由心 造。因为心理不正常,慢慢形成身体的病。所以依佛法的医理,一切的病都是心理来的。像我们现在,都有「老」病,生老病死的老,这就是个病态,这个病态的过 程是由业力来,业力怎么来?从心来。病由业生,业由心造。了心以后,就没有病,也没有生老病死,所以都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居士对有疾菩萨说, 应当要这样子来观。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 而不厌倦,是名方便。」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实际的行为,就是一个实际的修法。他说,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随时随地要晓得,我们的肉身,这个业报之身,本来是无 常的,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前几天看见有个同学头发有些白了,我们一直以为他很年轻的,一问他年纪,不知不觉都四十八岁了。他说白头发拔了又生出来, 很麻烦。我说我还恨自己头发白得不够快,一头白发多漂亮,还可以装成有道之士,古人形容是「童颜鹤发」,鹤发就是白头发。看通了人生,生老病死是很自然 的。


我现在去理发时,看到个现象很有趣,有些男士去染头发,染得乌黑,还修指 甲,一搞一两个钟头,有这个时间浪费不如回家打坐。这染头发在中国古代就有,而且还有染胡子的。人不论古今中外都怕老,老就老了嘛!老有老的漂亮,死也有 死的漂亮。真是没有气派!经不起老!人不要怕死。古人有首诗:


白发新添数十茎几番拔尽白还生

不如不拔由他去那得功夫与白争


他的白头发拔了又生,后来大悟了,不如不拔,哪有时间跟这头发争呢!讲了 半天,就是要观身无常,这个肉身从出生时,就开始一天一天死亡,就算活了一两百年,不过是把死亡的时间拖后而已。这个观身的观,不是要你做什么特别的观, 是了解的意思,要你了解这个生命肉体的存在本来无常,是苦的根本,要观身本来空,无我。你也许会说,这些话不用说了,我们学佛那么久,都懂了。对不起,为 什么重复说?因为大家虽然了解,可是没有真做到。如果一下做到了,就成功了。不管多么会说无常、苦、空、无我,一点都做不到。哪里做不到?心做不到。心念 真做到了,一放下就对了。


维摩居士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慧解脱,这里有个关键,有很多同学 修白骨观,有几位年轻的还修得很好。我常对他们说要注意,白骨观要观好,观不起来不算数。观起来一定,就不用打坐,自己白骨架子随时随地观出来了。出来之 后,进一步要白骨放光,然后观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果造不出来,你的佛法就是空话。观空了以后就没有人问我:「老师,我观空了以后怎么办?」哼!观空 了就给你一个耳光,观空了还要怎么办!还要问?你就是空不了嘛!可是,这样观成了,放光、空,然后定在那里,这样算解脱了没有?这是定,不是慧,不是慧解 脱。那个境界,还是第六意识所造的。话说回来,你还没有做到就少吹了,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真正的解脱是慧解脱。这里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不是白骨 观那个观想的「观」,是理念上的「观」,本来此身无常,本来此身是苦,本来此身是空,本来无我,这是慧解脱。


可是你要注意,不要认为这样你就懂了这个慧解脱,你又错了。你必须要 「定」修到了,然后观透彻了,才是定慧解脱,才是究竟。得了慧的人怎么行菩萨道?「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明知道此身无常、 苦、空、无我,可是不怕入轮回,不怕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情愿再来,愿意吃这个苦头,愿意受这个罪,救度利益世间一切众生,不生退却心,才是菩萨的方便慧。 所以诸佛菩萨的大愿,也可以说就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慧,也就是菩萨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小乘的人比菩萨聪明,知道不可为,这个众生度不了何必度?就不管 了。菩萨道是明知道众生不听话,要跟他千年万年乃至多少劫都跟下去,总有一天使他听话,自己这样做是很痛苦的。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这里 特别重要,了生死是怎么了?所谓的「坐脱立亡」,跟人家打个招呼说自己要走了,腿一盘就死了,本事是大,可是不一定了了生死。他可以是生死来去自由,不一 定可以了生死。了生死的道理,就是《维摩诘经》现在讲的这一段。


维摩居士告诉大家,要这样去看这个身体:只要有肉身的存在,就一定随时有 病。肉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类组合,依现代医学观点,是由九大系统组合。坐久了想站起来,坐得难过了就是病,是坐病。站久了有站病。打坐久了腿发麻也算是 病,你把腿放了,觉得舒服,又成放的病,放久了又想盘起来。给你躺下来,躺久了你又受不了。这就是「身不离病」。

头像
0操作105 #
头像
105 #
0
10-07-19 18: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接下来他说「病不离身」,两对四个字好像是一样的,其实有两层意义。前面 一句说有肉身就有病,但是如果你功夫到了,不一定要打坐,只要方便智慧观察透了,由慧而得的定境,能空掉肉身,也就是受阴、行阴得解脱,病就沾不上了。因 为病就是业报,病魔是限于一个范围的,没有了肉体之身,病魔就魔不上了。我们没看过虚空会生病,它空的,沾不住。所以要注意这「身不离病,病不离身」八个 字,它有两层意义不要轻易看过去了。


再进一步的第三层意义「是病是身」,我们凡夫众生有这个身体存在,这生命本身是业报之身,就是个病态的存在,病就是身。


下一句难懂了,「非新非故」,我们所有生的病,比如今天感冒了,不是今天 得的,无始以来就有感冒在里头,不是新来的。但是这个病也不是过去都有的,非故,是刚刚来的。这个文字就是这样说的,但我一直提醒大家,《维摩诘经》文字 看来容易,其实是最难懂的,跟《楞严经》一样,文字翻译得太高明了。这「非新非故」,用白话翻译是,这个病跟身体的关系不新也不旧。昨天感冒,今天好了, 真好了吗?没有,病根还在。只要此身还在,你的病根就在。再进一步,身的病根在哪里?在心。此念未空,只要贪嗔痴慢疑悔这些根本业力未空,此病就还在。你 现在觉得没病没痛,其实还在病中,「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如果能够离开这个病态的生命,就归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清净,法身 道体,清净圆明。所以千万要注意这几句话,透彻到极点。这就是禅了,要参了。懂了这个才是真的般若智慧。


「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这几句话更严重,分两层意义。假设我 们身体有病,菩萨不求无病,这就叫方便。修行人以病苦为师,身体太健康的不能成道,病苦是修道的亲因缘,你看看《高僧传》,看看历代的神仙传,所有有成就 的人身体都不大好,十个中间有七八个少年多病。因为多病,他对人生的看法就深刻,会害怕,就追求脱离生老病死。因此得道的人多半是疾病中人,尤其是道家的 人物,一个个都懂医药。因为自己多病,想要救命,久病就成良医了。玄奘法师的传记记载得很清楚。龙树菩萨的系统非常注重医药,孙思邈的《千金方》就吸收了 龙树、耆婆的药方。玄奘法师到印度时,还见过龙树菩萨的弟子七百岁。龙树菩萨的这个弟子,还有两个徒弟,各一百多岁,据说,他要玄奘法师跟他学,先学医药 二十年。玄奘法师不干了,他说自己是发愿来取经的,二十年就要回去,不能为了学医药而违愿。我们读到这里,心里就很难过,合掌赞叹玄奘法师!要换了我们, 宁可留下来跟活菩萨学医了,中国有没有佛法同我什么相干!玄奘法师行的就是菩萨道,刚才讲的菩萨不厌倦生死,所以「设身有疾,而不永灭」,菩萨不求无病, 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真正学菩萨道的可以做到不死,可以做到无病。刚才讲的龙树菩 萨的系统,比如密宗,修法是先求肉身的长寿。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轮回里容易昏迷,容易走错路,所以他宁可走这个路线。再说佛在涅槃之前也问过阿难 三次,你看怎么样?我可以使这个色身留下,但是在众生的果报上来讲,是应该走了。佛经上记载,阿难三次都好像被魔迷住了,所以像没有听见似的。等佛宣布要 涅槃,阿难跪下来哭了,说佛不应该走的。佛告诉阿难,已经问过你三次了,如果当时你说要留下,我就留下了,现在机缘过了。但是我们要问,佛为什么要玩这个 花样?干什么一定要等这个机缘?这里头有道理的,学过唯识的就知道,所谓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是意识心没有办法把握的。比如对一个真正修定的人,修真正 密法的人(不是现在这些念咒子、想一下红的绿的观音、手里弄一下手印的密宗),将死亡时,身体是有一个征候的,到了那一点,只要控制住那一点一个时辰,等 于现在的两个钟头,就可以再过多少时间的劫数。这就是做功夫定力的关系了。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有这个方法,不然,佛法老是讲道理而没有方便,又何必学 佛法呢?所以诸佛菩萨「设身有疾,而不永灭」不让他有病,不让他走掉,是可能的,真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06 #
头像
106 #
0
10-07-19 18: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一般学者认为《楞严经》是伪经,其实《楞严经》都有消息给你的,消息在哪里呢? 《楞严经》的消息在十种仙道里,是五十种阴魔之外,这个不是魔,也不完全是外道,《楞严经》把他列为十种仙道。这十种仙道中,有些人念咒语的,有些人练什 么功夫的,有些人炼药的。所以也算是外道,佛说他们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经》自己叫作密因,是密宗的经典,它有个秘密在里面,我们读佛经不要 被佛瞒过去了。反过来讲,这十种仙道如果他有这个功夫本事,他又能证入,那是什么个说法呢?那就是佛了嘛!很简单。乃至他走外道法门的,你看密宗很多修法 是外道修法,虽然走了迂回路,可是他走到这里一转入正道的话,他得到证入了,改邪归正总没有错了吧!这就是秘密。


所以说,维摩居士跟文殊师利菩萨讨论身的病,最后有秘密,就在这里「设身 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真正的佛法自己是可以治病,唯心所造。《大藏经》当中也有佛说的治禅病的经,你们都不看,都请一个人帮忙读了给书虫去吃了。 里面都有的,佛告诉我们如何治病,乃至天台宗利用数息治病方法都有,只是我们订了《大藏经》,并不去好好研究。


我们研究《维摩诘经》,要再三反复地复习,像古书这些经典,看一次二次三 次就认为自己看过了,那等于完全没有看。古文的经典为什么要背?「好书不厌百回读」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同一本书每一次读起来的理解都不同。现代人读书多, 知识是渊博了,可是学问越来越差,因为没有深入,「好书不厌百回读」的精神没有了,一本书以为看过就好了,读两三遍就觉得浪费了。


假如今天来考你们《维摩诘经》,问你文殊师利向维摩居士问疾这一段,有几 个重点?这就要命了,我相信全堂要交白卷了,可见没有研究过。你们现在翻开这一卷,文殊师利问他,第一个,菩萨如何有疾?假使有病要如何慰喻?维摩居士答 复,第一个,菩萨对于身有病的安慰,第二个,身在病中自己的观念怎么样安慰,怎么样解脱。这病就是个法门,它是生命的一个现象,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现象, 都是一个过程,从早上到晚上,再到天明,每一分秒都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心所感受的遭遇都不同。


你看,文殊菩萨在前面曾问他:「居士所疾,为何等相」。再问:「菩萨应云 何慰喻有疾菩萨」。再问:「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居士答,因为此心着我,然后要如何了心,了念……这些都是重点。我们不照古代分科判教的方法去 搞,那是在作文字分类归纳。现代西方作论文的方法,要有纲目,觉得了不起。佛教在唐朝以后已经开始作分科判教了,比西方的写作方式还要严谨。分科是作科学 分析,判教是把佛学的教理批判归纳。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能真正了解正统的天台宗分科判教,没有人下这种功夫了。我们不走分科判教这条路,走实修,走科学方 法研究的路线,就要注意每一点,再分好几个要点,像我刚才问的题目,你总要能答出来。大家平常读佛经,读过去就算了,对于这个要点不留意,如果能抓住这个 要点,对修持与佛学的用功,那关系就太大了。我在此提醒你们青年同学特别注意,否则你只在搞皮毛而已。

头像
0操作107 #
头像
107 #
0
10-07-19 18: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有病菩萨如何调心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现在又进一层,我们生病了,身体感受痛 苦,这个受阴和其它四阴——色想行识,都是这个心所变的。等于一只手有五个指头,实际上都是一只手。生病当中正好用功,我上次提到,你要体会你的思想里头 ——思想也是心的作用——并没有痛苦,可是思想被感觉拉着走了。如果能把心的思想的痛苦拿掉,感受的病苦就轻七八分了。再把感受也去得掉的话,此身等于无 病了,但其实身上还有是病的。行阴的解脱就很难,比如是细菌感染的病,你定力虽然高,能把心的思想和感受拿开了,可是细菌还在你身内,它的作用还在,它还 跟着行阴在跑。你要行阴空得了才行,那就要谈《楞严经》了,行阴空得了就差不多了,当然还有识阴在。


有个同学听了,认为有病就把受阴拿掉,以为跟想阴没有关系的。怎么没关 系?关系很大,你的感受也是想阴来的,五阴同是一念。不过我们讲粗的思想,比如生病发高烧,它两个好像是分开的,身体感受的难过好像和思想没有关系。你没 有病的时候这两个好像分不开,稍稍有点用功经验,有病当中分开就明显了,病中是最好用功的时候。


刚才上面的几段是讲如何调伏其身,接下来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讲如何调伏 其心。这个问题还没讨论完,我们讲了很久,他们两个当时谈话就是一下下。第一个提出来,对身有病的看法,第二个提出来,有病当中的念,这里头就有问题了, 思想同念头的差别,就是心、意、识三个的差别。你生病了,身体随时觉得难受,你不想它,你的思想还在想别的,想喝茶、想欠了人的帐、想怎么做生意赚钱,可 是你身体还是感到难过,这个是念,念是念念不会忘的。这些心理状况,身上的感觉,一定要分析清楚,深入研究佛学佛经对自己才受用,不然何必浪费时间研究这 些?要研究这些东西,是对自己的生活生命有用处,所以才花时间作这个学问。


有疾菩萨应该怎么样调伏其心呢?


「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这难办了,所谓明心见性,是心的道理。 上面是说如何调伏其身,如何调伏其念,但是不论身体也好,念头也好,自己如何安慰、解脱,都在这心的范围。现在又讲如何调伏其心了,又重复了。「不住其 中」是使这个心不在病中,很难了。我们生了病,普通感冒发烧还不算痛苦,假使生重病要开刀,像小说《三国演义》,写关公手臂中了毒箭,需要刮骨治疗。关公 没有上麻药,一边让华陀刮骨,一边还在跟人下棋,他有修养的,用下棋把精神移开了,这是小说写的。世界上也真有这种人,一九四八年在基隆,我一个侄子在工 作时,胳臂被机器夹伤了,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医疗条件是很落后的,不像今天。当时他被送进医院,医生说要切断,但是没有麻药。这小伙子壮得很,就说那切断 吧!结果人家要找绳子把他绑起来,他说不要绑了,我不动也不叫就是了,切吧!结果血都流了好几桶。我当时不在场,后来问他痛不痛。他说怎么不痛呢?痛又能 怎么办?有什么好叫的?只好咬着牙不叫了。我过去在大陆也看过,部队里的年轻人,说勇敢真是勇敢,死就死了,乃至有的土匪被拉上刑场还在笑的。不管他是好 人还是坏人,他会调伏其心,把心拿开了,太不容易了。


现在的青年人有许多的毛病,经常身体不好,都是自己心造的,心理病。你能 够调伏其心,不会生心理病的。如何「不住其中」,此心不在病中,很难的。如果你有个头痛牙痛的,你能空得掉吗?做不到的话你学佛都是空话,自欺欺人。佛学 是非常实际的东西,你用不上还搞这个东西,不是浪费时间吗?


头像
0操作108 #
头像
108 #
0
10-07-19 18: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如说完全「不住其中」是了不起,真解脱了,真达到空了吗?不是的,还是要用一点功 夫的,要住在调伏其心。这是菩萨行,但还没有成佛。你纵然随时可以把心拿掉,空了,跟病脱离关系,但你不用一点功夫,不用一点定力,是做不到的,所以还是 在用心中。不住其中,还是在用心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反过来讲,这个时候还是在调伏其心,还要用力用功,才能做到与病脱离关系。理由在哪里?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住在不调伏心的,是凡夫,是一般笨人。普通人生病,当然是痛苦了,痛起来就叫哎哟,这个很自然的。但这是愚夫心,跟着现象走,不调伏心就是普通人的心理。


声闻,就是小乘,他有禅定功夫,腿一盘,空了这个念头,就没有感觉了,把身和心分离。他把病用心理的影响压下去,是把受阴的感觉压下去。这时病还是病,肉身还没有转。纵然此身得到神足通了,五种神通具备,仍然没有办法逃过生死。


我们知道有些有道的高僧或是密宗的活佛,他们最后是得癌症死的。你不能说 他们得了癌症就没有道,不能这么说。癌症是身上的痛,道是在心中。但是你也不要迷信,有朋友去锡金参加一个活佛的火化,回来后告诉我,火化前太阳旁边现出 彩色的光晕,火化时冒出一股黑烟,是活佛骑在狮子上的样子,火化后又有很多舍利子。我听了就一直说,好,好。等朋友走了,旁边的学生觉得奇怪就问我,老师 你只点头说好,其它话都不说,是为什么?唉!我当然要赞叹,其它不用对这位朋友说了。锡金那个地方纬度高,过去我在云南的山区走过的,那个气候之好,在那 种地方,太阳月亮周围经常有彩晕是普通的事。又好像说某某人写佛经之时,大地震动,现六种震动,真是有道啊!我在这间课室讲课,也是碰过好几次地震的,都 是瞎扯,什么鸟衔个花掉下来,学佛不要迷信。以前这里有一位年轻的美国小姐,她什么流行的功都练,最近在美国突然死了。你们同学搞什么气功的特别要注意, 越注重有为法的,越容易倒下来。


佛的弟子中,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佛经常告诉他不要玩这个啦!神通也是无常 的,目连尊者的神通还得了,他可以把他方世界的星球,一把抓来给人看,像水晶球一样。最后他要死的时候,想要逃,天上地下都躲不掉,只好来告诉佛,无常到 了,生命要结束了。佛说:告诉过你神通是有为法,无常是不能躲避的,一切圣贤不避它的,顺其自然吧!目连尊者神通虽然大,他没有修转身法。我们前面提过, 佛有四个弟子留形住世,还在人间,不知道你们诸位当中哪一位就是。他们修的这个法,有这个成就,一切唯心造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般学佛的人嘴里这么念, 事实上这也不肯学,那也不肯学,结果哪一样也学不好。


上面说愚人住不调伏心,声闻人住调伏心,菩萨走中道「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 心」。小乘人住于调伏心就一切不动了,万事不管了,他只要在定中,不敢起爱欲心,也不敢动任何念。声闻道以利己为先,菩萨道以利人为先。菩萨不应当住于调 伏不调伏心,调伏与不调伏都是两边,非中道。菩萨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有时诸佛菩萨同凡夫行一样,你看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生病照样吃药,还让阿难为他去 化缘。他八十一岁的时候,风寒发背而死。你说他是病死的,可是把他装在棺材中,他还把脚伸出来,等他的得法弟子迦叶尊者赶到了,他再把脚收进去,所以他死 了没死,还是个问题。菩萨走中道路线,「离此二法,是菩萨行。」离开调伏与不调伏,空与有,这是菩萨道的修持。

头像
0操作109 #
头像
109 #
0
10-07-19 18: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什么是菩萨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大乘菩萨道,现身于生死道不会被染污,可以留形住世,也可以随时跑路,这些功夫见地都有了。万一他涅槃走了,也不会永远不来,可以随时再到这个世间,慈悲利世。


「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菩萨入于中道,你们看不出来。你们说 在打坐或是梦中看到菩萨,你哪里看到菩萨?我学佛一辈子,没有看到过菩萨,我说的是老实话。但是我学佛一辈子,到处看到都是菩萨。菩萨就在人间,很多。菩 萨非凡夫行,但是他同凡夫一样,你自己不到那个境界你是看不出来的。他也不标榜自己是个圣贤。悟了同未悟,得道同未得道,你看不出来,这是中道。既不做一 个平常人,也不做一个非常人,如果被你看出来是非常人,这菩萨就成了萨菩。


现在中外都在捧寒山、拾得,如果现场他二人站在你们当中,诸位菩萨还理他 们,我就服了你。他两人挂着绿鼻涕,牙齿疏落,头发散乱,不晓得有多脏,衣服也破烂,你不躲他们才怪呢!可是这类人物不多,我们当年都接触过,你跟他接触 了,就会觉得他非常干净。我本身有爱干净的毛病,可是在他们面前就只好跟他们玩了,我还有个贪图心理,小说神仙传看多了,他们的鼻涕说不定是仙丹,吃下去 长生不老,就大胆忍住,要我吃什么就吃吧!你不要看庙里塑的菩萨那么庄严,身上又挂了那么多宝饰,但是真菩萨不是那么好看的,你拜不拜?恐怕捱到你旁边 站,你还嫌他又脏又臭。我当年跟个叫花子跟了他一个月,因为我认为他是有道的,他坐在大便堆里讨饭,最后虽然没有办法追出来,到现在我还认为他应该是有道 的。当时他要到饭就分我一点,我双手接过来吃下去,不过我还没因此而得道。朋友都劝我把这些回忆写下来,这些故事讲给你们听,就是说真正有道之士非凡夫 行,你细细观察,他同一般人不一样的。但是也照样的吃饭,照样的上厕所,照样的生病,非圣贤行。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不垢不净,一切凡夫的垢行都沾染,也都不沾染。不特别标榜学佛的样子,非净行,但是他处处净行。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然超过了魔的境界,但是还实现 降伏众魔。病就是魔,被细菌感染了,细菌就是魔障。为什么会受传染?受传染就是被魔障障住了,就生病了。菩萨道是超过了一切魔行,对魔避免和厌恶,是修行 阶段的小乘境界,真正能够成魔的人,才能够成佛,佛跟魔是一体的。善念和恶念是一体的两面,好像手心和手背,阴暗与光明。真正得道的人,超过了阴暗与光 明,不受阴阳所拘束,也不受魔佛所拘束。生老病死是魔,烦恼是魔,心中结使如贪嗔痴慢疑,都是魔。大菩萨看魔外道与佛道没有分别,但这不是凡夫能做到的。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这文字里问题来了,所以讲佛经要留意。菩萨求一切智慧,怎么叫「无非时求」?难道要以时求?不是时候不能求?「无非时求」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也就是随时随地要求智慧。


戒律有讲到「非时食」,早晨吃饭是天人食,中午是人佛吃饭,晚上是鬼道吃 饭。照戒律,人是过午不食,过午吃饭就是「非时食」。为什么?用科学的理由才能解释这个道理。佛经的解释「非时食」是方便,因为要配合当时人们的知识智 能。我们这里吃早饭,美国那里在吃晚饭。哪一边是早上,哪一边是晚上,这是根据地球上的位置,是向太阳还是背太阳而定,是由地球自转而来的,但以整个地球 来讲,是没有绝对的早上和夜里。再者,各地人生活习惯不同,有的国家人注重早餐,有的注重中餐,有的注重晚餐。即使在中国内地各处也有差异,有些地方的人 一天吃六餐,三餐之间加两顿点心,夜里再吃宵夜;有些地方的人一天吃一顿,吃两餐被认为浪费。这样说来,哪个才是「非时食」?当然,黑夜里是许多昆虫和野 兽活动进食的时间,比白天活动的生物多太多了,夜里是他们的世界,这就是业力不同,感受不同。


总之,关于「时食」,「非时食」的研究,是很有问题的。中午是以太阳当顶 为准,但是台湾的中午和西藏的中午差几个钟头,台湾的出家人中午吃饭,西藏还在早餐呢!现在佛法在科学时代要留意科学,否则有些宗教的东西,你自己都解释 不通就不通下去了。有修养又有知识的人听你这样讲,站起来就走了,也不会批评你,因为谈都没办法跟你谈。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这是说菩萨求智慧求学问,随时随地都在求,没有松懈的,精进不懈。大家不要读错了这一句话。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菩萨道的人已经证到了一切法本 来不生不灭,本来无生,但是他不住在无生,不住在空的境界里。空和无生有差别的,我是方便讲法。他虽不住在不生,但还是住在生生不已中。「不入正位」的正 位就是无生法忍,如果住到无生法忍,他就不起用,也不来慈悲布施,接近于声闻道了。


维摩居士告诉文殊菩萨,一切菩萨在病中要如此调伏自心,这个病是大病,世人都是在病中。佛经说一切众生皆在作梦,生命就在作梦,所以叫作大梦,这个也是大病。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行菩萨道的人,观十二因缘都了解了,而入诸邪见,也就是一切魔外道法也都会。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摄是包含、包容,菩萨是慈悲的,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但自己不会被爱这个观念所困住,不落入贪爱心理,随时在解脱中。


头像
0操作110 #
头像
110 #
0
10-07-19 18: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菩萨与声闻缘觉一样,也会乐于远离。《金 刚经》中的须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他谈空第一,是阿兰若行者,就是修出离道,有出离心,厌恶三界。小乘罗汉的肉体寿命到了就走了,念也空了。我非常欣赏 大阿罗汉要入涅槃的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但菩萨虽然乐于远离,不会依身心尽。


在本经前面的弟子品中,讲到佛要弟子们去问病的时候,第一位是舍利子,维摩居士和他讨论过宴坐,也是我们学佛的人一个重点观念。


今天在座很多人求真修实证,不论大家学打坐、学定、学参禅、学密,不能得 定不能证得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不能远离身心的作用。随便学哪一个法门,身体的感觉去不掉,也就是身体的障碍去不掉,妄念思想不能清净,不是不能停止,停止 了就成了断见。因为身心都不能远离,所以连最基本的法门都不能证得。远离身心是初步的佛法。所谓性空,以成唯识的道理,第六意识的念空,才能证得。以菩提 道的次第来讲,这个时候是证入空性的入门。


所以,本经开头,佛叫舍利弗去问疾,舍利弗不敢去,就是为了宴坐这个身心 的问题,受了维摩居士的呵斥,挨了骂。什么叫宴坐?我们所有修定的法门,不论大乘、小乘、不净观、白骨观等等,打坐通称为宴坐。真正的宴坐,如龙树菩萨在 《大智度论》上提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与《维摩诘经》的道理一样,是大乘佛法。我们要反省了,不照古代研 究经教的方法,而从实际的研究方法讨论,我们不能证得空性的原因,是因为一切都有所依,厌离心生起还是个普通心理,要修证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不依心,连 那个不依空的境界都还要放下,这才够得上说是在打坐,才真正是学佛的入门,才是基本的成就。


经文这一句「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这是说声闻道要远离身 心,但是这还是偏空了,并非究竟,究竟是要能不依身心尽。你要远离到哪里去啊?就算你有定,能像一般人讲的打坐出神了,神识离开肉体,这样的远离非究竟 道,即使做到出阳神,还不是佛道。阳神是道家名称,佛道两家许多人修行都有了这个功夫,很多同学和外面的人都问过我,问得太多了我也懒得答。


现在有的青年搞灵魂这一套,走上出神这条路,打坐起来自己觉得离开身体 了,这种是出阴神,但还不是真的。真的出阴神要肉身气脉通了,气脉通了的确可以健康无病,也可以不需要饮食,入定时心是可以离开身体的,《楞严经》形容这 境界如飞鸟出笼,很舒服,很轻灵,我们现在觉得痛苦是因为身体的障碍。功夫做到这样,他可以在我们这儿大家头顶上转一转,乃至坐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没有感 觉,可是他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也能摸到我们,是真实的,不是像作梦。如果你们打坐时昏昏迷迷像作梦,看到了什么,以为就是出神,那可严重了,那 是精神分裂,不要搞错了。


什么是阳神呢?色身整个转化,气脉通了。这又要讲到四大本性,什么是四大 本性?地水火风。譬如我们听呼吸,依风大起修,修到最后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最后是空的,没有方所,没有固定的位置,它体性自空。火大起来是「性火真 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宁有方所」,这是《楞严经》的原文,无所不在,像电一样,虚空中有电,但我们手中不会触电,可是一摩擦就发电了,就是 这道理。依四大本性身体通了,心物合一了,然后此身可以不坏,那么他在那头打坐,还可以另出一个身体来听课,两个身体同时可以讲话,乃至三个四个都可以分 身出去,那是阳神。几时可以修到呢?慢慢来吧!修道想即身成就,要多方面的法门,显教密法一概融会,真正把身心投进去求证才行。


我常说,佛法讲理论是一回事,但修证是科学的法门,必须实证的。昨天有位 同学问我,他修持已有二三十年了,他现在常常到达没有念,自己的呼吸也停了,就感到害怕。我说他中了彩券特奖,可惜又都丢掉了。念空了的话,呼吸自然停 了。呼吸往来是生灭法,四大往来都是生灭,气住脉停才是定的境界,那个时候为什么还求个气呢?他说根据教理不是要心息相依吗?我告诉他,那是初步入门的, 既然到达了,此身一丢就定住了嘛!还亏他搞了几十年。这所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学佛要把教理研究清楚,否则往往走入歧路。


你乐于远离身心,纵然修得很高,超过了阳神的境界,还是小乘之果,没有证得菩提大道。那所谓大乘法何在呢?注意是要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并没有抛弃这个肉体,这个色身,也没有抛弃这个起用的心,非断非常。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1 #
头像
111 #
0
10-07-19 18: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现在很多人喜欢玩所谓天眼通,你注意他是否闭着眼睛用劲「看」东西时脸红红的,小 心得高血压。真正天眼通都不用打坐,一边讲话一边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定起来才看得见,没有这回事。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观十方界,是自然的,不须要离开这个肉 体。像《心经》上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大乘佛法。「尽」是梵文翻译过来的写法,如果用传统中文写法,这里「尽」字也可以放在上面,就成了:不 尽身心而乐于远离。鸠摩罗什法师,是佛教文学的泰斗,用南北朝的文笔翻译,美极了,把中国文学和印度文学合而为一了。你们因为中文的基础没有,所以佛经看 不懂。佛经都是白话,没有一句文言,是当时的白话,即使后世读来,也不应该有困难。


维摩居士说,要这样才是大乘菩萨修持的道理,他每一个要点都提出一个问 题,每一个问题都是破解我们修持佛法的观念。凡夫把这幻相的身心当成真实,声闻道知道这个不真实,所以由戒定慧入门来修持,以远离这个幻象的生存为道果。 大乘道再进一步,说远离这身心还不是道果,真正道果不须要远离,就是这个身心就可以证入菩提,所谓不二法门,这就是菩萨行。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然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转,但是不坏法性。他是跳出了三界,是跳到第四界吗?没有第四界。教下讲「界外」,不是讲第四界,不在三界中,即在三界中,是名界外,是圣贤境界,佛菩萨境界。


初学佛的人都希望跳出三界,尤其根据小乘经典,必须要跳出三界,不跳出三 界还修持个什么?跳出三界要怎么跳?九次第定把修持的方法讲得清清楚楚,各种禅定乃至各种宗派,譬如天台宗、俱舍宗、成实宗,应该如何断惑证真跳出三界, 都讲得清清楚楚。不只是打坐功夫到了就行的,若是起心动念,贪嗔痴慢等等烦恼、无明的习气没有转变,仍然是跳不出来的。


功夫到了像四禅八定那个境界,并不太困难,一般凡夫练气功的都做得到。修 行的真困难是,习气心念见思惑难断,断一层见思惑习气烦恼,配合修定的功夫,就是跳出三界的次序,我们也讨论很多了。我经常问大家,跳出三界外要去哪界? 佛说过有第四界吗?我们可以说是有个圣贤境界,是假设的,得到所谓界外之界的圣贤境界,他在哪里呢?还是不离三界,可又不住三界。因此无以名之,是假设的 界外之界,所以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真悟道了,诸佛菩萨都是再来人,还是在三界中度一切众生,又不坏法性,等于没有来过,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来而不 来,去而不去,这才是菩萨行。


透过经文我们了解到,菩萨就在人间,只是你不认识罢了。我最近和几个朋友 闲谈,回想起很多我的朋友,其实都是菩萨,他们的行为,盖棺论定,真是菩萨。乃至这边有位沈居士,平常一来我就训他,去年来跟我拜年时,说他自己的身体坏 透了,都是病。我就讲他,他说:老师你不用替我担心,不要紧的。下楼他和别人讲,老师替我在担心,我往生西方是有把握的。结果死后烧出了舍利子,他的朋友 来告诉我,他讲有把握不假,兑现了。我讲,他本来就是再来人,我平常训他骂他是别有道理,你不懂的。这些圣贤再来的,都在人间。再严重地讲,诸佛菩萨在哪 里?《楞伽经》告诉你:「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自性本来涅槃,到哪里证个涅槃?十方三世诸佛一切菩萨,都可以说是再来人,你不知道而已。再来都是在 三千大千世界中转来转去,以大慈悲度众生。


这更是我们居士要效法的,在家的不要说跳出三界,连欲界的最低层都没有跳 出来。但是真学菩萨道你就要严格地做到:虽住世间而真能舍掉。舍掉不是要你去出家,尤其好多六七十岁的老年朋友,怎么还那么舍不掉?这些世俗的事务都可以 摆开了,你心要能摆脱得了,做了一辈子,到晚年应该都看透了,摆脱不了还算什么学大乘菩萨道?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然在空的境界中,但是处处行有,每一个细行都做,善是要累积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易经系辞》的话。所以叫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头像
0操作112 #
头像
112 #
0
10-07-19 18: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不管小乘大乘,都崇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一切修行人不 论在家出家,起心动念要念念归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代表在家的居士讲,就不算是修行人。看人的行为,就要在起心动念为人处世之间去看,能空掉的,什么 事情算了就算了,想都不用再想的,这个起码要能做到啊!这虽然不是性空境界,却是行空的行门,提得起放得下,放掉了就放掉了。前天一个朋友说:「我辛辛苦 苦一百万就这么没有了。」我说:「你贪嘛!」他否认,说只是想放点利息吃饭。我说:「这不是贪是什么?就一点也是贪!要贪就有果报的。原来那一百万本来也 没有的,有什么稀奇!」一个学佛的人还这么放不掉,起码要行于空,本来一切皆空。


可是有一点,你最后证到了真空,偏空之果的小乘罗汉声闻有个大毛病,不肯 动,不肯修功德,不敢起行。因为真到了空是很乐很舒服的,这种乐境恐怕你们青年同学没办法了解。但有一种同空差不多的,有点空的影子,你们想不想学?想。 就是睡大觉,当然这不是真空,可是真舒服,懒得起床。其实睡觉还不是空,只算是空的第二重影子,还不是第二重反映,人睡下去都不想起来,何况真证到了空。 所以贪着于定,贪着于空,是犯菩萨戒律的,因为菩萨道是起行,可以说是入世,入什么世?就是「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一切菩萨证到了空,第一,不会被空 耽误,不会贪着于空的境界,性空要起用,真空要起妙有。第二,更不会偏向于空,落在顽空之中拨无因果。


所以菩萨「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注意这个「殖」是繁殖的殖,这个殖包括了很多东西,譬如培养细菌、养鱼、养牛、养羊,生出更多来,是殖。怎么殖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小善不要放弃,言行上的小善都要修持好。


真正行菩萨道的人要念念归空,还能做到步步行有。要善护念,起心动念遍行功德,不是万事不管,反而更管事,为什么?要入世,「殖众德本」。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在座的各位,佛学都研究很深,经典也 看了不少,看到这一句要想到《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同时,也要参考达摩祖师另外一个法本所传的,达摩四行观(报冤行、随缘 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换句话说,一切好事做了就做了,心里留都不留,若想我今天做了件好事帮了人了,那早就着相了,不是无相行。所以虽行无相,而不被 无相所埋没,虽度一切众生,而不着相,是菩萨行。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无作」在有些经典翻成「无愿」,这两个不同文字的翻译,在佛法的意义上都对,因为愿力必定是心理的起行,用现代名词是心理行为。「虽行无作」是一切皆空,过去不留,作了等于不作。这个话使我们想起永明寿禅师引用古人的四句话:


修习空花万行

安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像天魔

证成梦中佛果


他悟后起修,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忙得很。与黄教宗喀巴大师一样,前 面讲过,他为了弘法分秒都不空闲。你们年轻同学不要学我,一定要做到宗喀巴大师这样。他两个人都是菩萨行,明知空、无作、无相,还是发大愿,生生世世再 来。再来是很苦的,要投胎,长大,刚刚讲经说法不到几年就报销了,然后还要再来,真麻烦。可是菩萨不怕这麻烦,所以才能「虽行无作,而现受身」,这才是菩 萨行。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这个话更难翻译了,怎么无起呢? 起心动念是凡夫法,甚至可以借用禅宗大珠和尚的话,前面已经说过,「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好不好呢?你们有人走这个路线,打坐坐到一个念头不起, 「不起心动念是阴魔」。第三句话,「或起不起是烦恼魔」,等于非想非非想境界。除了这三个路线,你看如何不是魔障。换句话来讲,我们现在说起心动念是凡夫 法;不起心动念是天人境界或声闻法,偏空的;菩萨道呢?提起即用,放下便休,起与不起,了无窒碍。「虽行无起」,不起心动念而起用,「起一切善行」,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


头像
0操作113 #
头像
113 #
0
10-07-19 18: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前两天我考过你们沩山禅师的四句警语,我要你们千万注意,必须背得,「实 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就是菩萨道。放下的时候不着一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譬如要上座了,我就要入休息定,放下万缘,不着一 尘。要起而行,要用了,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点小善都要注意。这个道理懂了,就明白维摩居士说的「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这一句话中的两个心 字之间要顿一下,不要连起来读成了「心心数法」。上面的心代表本体之心,下面的「心数」是指心理作用状态,也就是心所。现在问题又来了,你做到了六波罗蜜 当然是菩萨道,但是此地经文却说,你纵然做到了六波罗蜜还不是菩萨的全道,因为六波罗蜜还是偏向了出世法,是升华的向形而上走,是为了证得实相般若的一个 次序。也可以用禅宗话讲,六波罗蜜做到了只能入佛,还不能入魔,还不全。


所以大乘境界要十波罗蜜,要多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才差不多。这 里告诉我们一个全的不二法门:修六波罗蜜是只向上修,是出世法,还要向下,要懂入世法才全,才是菩萨道。佛十名号之一是「正徧知」,注意是双人旁的徧。佛 既然是正徧知,他不但懂出世法,也懂入世法,不过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表相,走的是出世的路子,实行给你们看。成佛的人是全的,不但懂出世法,当 然也懂入世法,而且不但懂佛法,当然也懂魔法。菩萨能徧知众生心、心数法,对凡夫众生,乃至其它动物的心理状况都懂,不只是懂人类而已。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你们很多同学都想学神通,还有很多人 写信来问。学佛修道想得神通,都是做生意心理。问你为什么学打坐,都是想健康长寿,不是吗?然后想神通,最好的会讲是想大彻大悟,那你去大彻大悟嘛!为什 么来找我呢?还不是当投资生意,以功利心来的,对不对?你说那不来找老师要怎么办,你找你自己啊!菩提在你那儿,不在我这儿。我讲的都是真话,你不懂有什 么办法。


这两天有位在花莲的年轻居士,一封一封的限时信寄来,信写得真好,好像真 的大彻大悟了,显教密教都学过了,恭维我一番就要我给他印证。我回信说,你老兄的信写得真好,当今世上没有大善知识,你找我就错了,我什么都不会,对不起 了。他今天回信说,好极了,你自称什么都不会,给我启发很大,我觉得前面给你写的信都是过错,有一天如果我什么都不会,那就不用来看你了,我在这儿向你顶 礼了。嘿!他虽然狂妄,这也了不起,我就把这信用红笔一圈,不用答复了,就算了。


你们青年人都想学神通,现在维摩居士传给你,什么时候才修得成神通?要漏 尽,什么叫漏尽?就是《俱舍论》告诉你的,贪、嗔、痴、慢、疑五个根本烦恼,加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达到此心绝对没有这些习气 了,就叫作漏尽。不是你们年轻人以为不遗精不漏丹是漏尽,这只是最基本的而已,是道家的说法,是对付这个身体用的。能三年不遗精不漏丹,烧出来能有舍利子 一点不稀奇,那是色身上的事。其实正确的应该叫坚固子,不能叫舍利子,除了佛以外,不可以叫舍利子。这种不漏没有什么稀奇,如果你梦境中仍然有念就还是 漏。维摩居士露消息给你,要漏尽了才真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六通。但是就算是六通具足,还只是小乘之果,菩萨道就严重了,要「不尽漏」而 得六通。请问诸位要怎么得?去参。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为了节省时间,这慈、 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名相就不详细讲了,不懂的可以请教这里出家的同学。根据小乘理论,修成四无量心是修得梵行。梵是什么意思?毕竟清净谓之梵,修持到相 当程度才能到梵天。梵天是什么天?我告诉诸位,根据佛法,是青天,是蓝色,是密宗画的药师佛那个青色,像碧海一样。我干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诉你们,气脉真 通了的人,自己身体的内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药师佛那个身体一样的。那就是中脉通了,中脉无脉,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这个境界当然祛病延年。 当然不是人变成了蓝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还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万里青天,一点云都没有,那当然无念。


头像
0操作114 #
头像
114 #
0
10-07-19 18: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所以修四无量心应该处处清净心,是梵天的行为在做事,但是没有贪于梵天境 界而不来。我经常告诉诸位同学,真得了道一定更谦虚,不会像我这样狂妄自大,不会的。我这样没有道的人才会经常吹吹牛、骂骂人。如果摆出一副大师样子,要 人礼拜才传个道,那也可以免了,他得的道也有限的。菩萨道是不会自命高的。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我学佛,是以科学来求证! 一定要证到空,不证到空我不一定信的,我可以承认这一套理论是对的,但是讲事实我非自己经验到不可。所以讲四禅八定你就要修到,但是你要注意,你禅定修到 了,不一定能解脱,你可能又会被禅定境界所困,能不为所困,才得了解脱道。得了解脱道又不一定是得了三昧,三昧很难翻的,不是你家的三妹四妹。三昧是译 音,勉强用中文翻是境界,但还是不能完全表达,只是理论性的意思,就是你身心的感受,不是凡夫境界,是瑜伽境界。《瑜伽师地论》有十七地,都是诸佛菩萨的 境界,因此定、三昧的境界,不只一个,诸佛菩萨有无量三昧。譬如你打坐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念佛三昧之一,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是念佛三昧之 一。念到大势至菩萨的法门,净念相继,也是念佛三昧之一。打坐坐到了空,也是三昧。不空,观明点定住了不想下座,也是三昧。入了光明定不想下座,也是光明 定三昧之一。


所以得了四禅八定不一定得解脱,得了解脱不一定入三昧,要注意,禅定、解 脱、三昧,三个范围不同。真修佛法的人都要会,都要证得,大菩萨们都到达的,所以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不被禅定境界困住。禅定境界是非常迷人 的,四禅八定都是乐,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乐得不得了,你不贪吗?即使不得定,你打坐时心情轻松,那一座坐得好,有谁要你下座做点事,你不晓得 会多烦呢!还会骂人是魔啊,有魔障。有人吹牛说不贪,你到了那境界再说,如果你「不幸」得了四禅八定,可不要贪着啊!

头像
0操作115 #
头像
115 #
0
10-07-19 18: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

接下来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境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点统统在四念处上。四念处是身 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常把它当作是佛学的理论看过去了,都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四念处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的基本。首先我们拿现代学 术方法来讨论四念处,第一是念的问题。念是什么?大家都晓得,一切凡夫的思想,起心动念就叫作念,普通名称是念头,人的思想、感觉等等谓之念。佛学的观念 就叫它妄念,所谓妄是因为这些思想感情虚妄不实,靠不住的,它漂浮不定,变化无常。念是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思想、感情等等。


修行的法门,是把这个念转化过来。如修念佛法门,你如何去念佛?念佛就是 把这感觉执着的作用转化成念佛。讲到念佛,我们知道佛法修持法门,归纳起来有十念,念佛、法、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增一 阿含经》有个偈颂:「佛法圣众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所有小乘的禅观法门,都没有超过这十念的,修持起来应该先念死,真正修行人应该 随时觉得自己已经死了。譬如打坐,一上座要万缘放下,不放下,此心不死,所以就看作此身已死,万缘也就放下了。所以念死应该是第一,也是基本的,但是它在 十念法中排最后,因为世俗观念认为念死不好,所以不排在念佛法僧等等之前,而万缘放下就是念休息。


我们一般修行的,只晓得念佛,但是真正念佛法门搞清楚没有就难说了,讲不 好听的,恐怕搞清楚的还不多,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念到小本《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境地。至于能做到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境地的,那更少了。一般念「南无 阿弥陀佛」可不是净念相继,这一句有好几念了,「南」是一念,「无」是一念,「阿弥陀佛」是四念,一字一念。真正的念佛法门是很难的。如果要谈观行的止观 念佛法门,诸位就要先留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然后学佛的一切行。此外如密宗的观想佛像,也都是念佛法门。


讲到念法,那就更多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法,归纳起来如何念法呢?譬如念般若性空缘起中道观,理就是法,禅宗讲参也就是念法。


至于念僧,譬如崇拜传法的上师,藏密修法的人要先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 依法、皈依僧四皈依。为什么比显敎多一个皈依?其实皈依上师也就是皈依僧,它为什么分开呢?因为佛法讲师道尊严,我们能有佛法,都是因为有本师释迦牟尼佛 教我们,后代的僧众,就代表是佛的弟子,代代相传。这个问题只能大概这么说了,否则一讲开了可以写几十万字的书。


念戒同念佛、法、僧是一个东西,戒体一念不生,净念相继,戒到了,定也到 了,慧也到了。大乘菩萨戒中有菩提心戒,证到菩提,心戒就可以完成了。念施是念一切放下,什么都舍掉了。念天作什么?我们要明白,能够不轮回转生入地狱、 饿鬼、畜生下三道,而进入人道已经很难了,要进入天道真是谈何容易。不要以为你在学佛,就看不起天道了,我是连看到个土地公像都要合掌的,他至少是人中善 人,鬼中善鬼,这就值得尊敬了。能升到色界天甚至无色界天,你没有戒定慧的修持、没有十善业道的修持,没有那么容易的。


念安般是念出入息,像天台或密宗的法门,以呼吸入手。呼吸的梵文是安那般那,有时汉文翻成「安般守意」,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简称,守意是心念与出入息配合为一,不分离,是定境。真修到安般守意,初念住了,已经了不起了。


四念处的念身,宗教界对这个修持法门争论很厉害,彼此像冤家一样。看到道 家练身体的,守窍的,就骂是外道、魔道。但是密宗也有在身体上练的,所以显教就说密教是魔道,密教又看不起显教。实际上佛法有念身的法门,道家许多东西是 从佛家偷来的,可是人家加上修持的经验,就成了另一法门了,密宗也一样。道家和密宗的法门可以归纳成四个字:「内照形躯」。如果我们把「内」字换成「观」 字,就会接受它是佛家东西了,实际上是一样的。佛法里的白骨观、不净观等等,就是内照形躯。


念身不净是学佛的基本,可是我们反问,不净观真观得起来没有?这是学佛的 第一步,打坐时做不净观,自己内照形躯,眼睛开也好,闭也好,一定了,反照身体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观清楚了再丢开。我们这里有些同学观起来了吓一 跳,原来自己的内脏如此之脏,自己都觉得恶心,这不是虚幻作梦,硬是看得很清楚。到这个时候,你去看经典的不净观记载,才知道佛说的话半点都没有错。白骨 观如果观成了,每一个细节看得比X光还要清楚。我上次生病,有医生朋友很关心我,带了好多仪器来帮我量血压、作心电图,结果正常,别的地方也都正常,他就 想要我去照X光,我只好告诉他,我没事的,不用了,告诉你吧,我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内部还看不清楚,要靠什么X光,那我岂不几十年白玩了吗?又有一个朋友, 要介绍一位八十岁的老中医来给我把把脉,我也婉拒了,人家年纪大了,不要劳动他了。此外,这个身体用了这么多年了,自己觉得没什么毛病还很高兴,万一他看 出什么大毛病来,心理一定受影响。这是笑话,道理是念身观照到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如果自身内部的血脉气机循环都看不清楚,最基本的不净观、白骨观观不起 来,那么修持四念处的第一步念身,就有问题。如果这一步都有问题,以后一路的渐修要怎么修?


念身不净,从不净观、白骨观开始,千经万论都跳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说你本 事很大,不走这个路子,走的是禅宗,一悟就是,不要谈不净观、白骨观,念头一动自然就呈现出来了,那才叫悟。同样地,修密宗的观想,他所有的画像,单身的 或是双身的,旁边都有骷髅,再不然手中拿着、身上挂着人骨,或是脚下踩着死人骨头,这表示如果基础白骨观不成就,你所有密法都不用修了。这是密宗的大秘 密,我今天为大家揭穿,不然你们看不清楚,或者看了害怕。这是念身的重要。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6 #
头像
116 #
0
10-07-19 18: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再来是念受,观受是苦。讲教理看佛经往往就看过去了,可是都没看懂。受就 是感觉,你觉得气脉动了、吃饱了胃胀、身体舒服与否、打坐腿发麻、坐着昏沈,这些都是感觉,你能离得开这感受吗?这是基本修持啊!观受是苦,一切苦乐都是 苦,你不能够离开,那打坐的功夫再好,还是在受阴境界中。不要以为任督二脉通了,头顶发跳了,请问你没有感觉到头顶,怎么晓得那儿在发跳?既然明白是在受 阴境界中打转,观受是苦,还不赶快舍掉!这念还是在受阴境界中,没有跳开来。


观心是观心里的妄念。观法,心里的思想、意识状态、各种思想法则,一切都是无常,念念皆空,前念已过,后念不起,当下即空,是不是做得到?如果做不到,那这四念处一点基础都没有,下面的其它三十七菩提道品都免谈了。


证到果位还是小乘法,还没有证得菩提。《维摩诘经》始终在不二法门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什么是不二?小大不二,小乘、大乘一样的,就是一个菩提道;世俗法与出世法不二,所谓真俗不二。


「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这话怎么说?从小乘来 讲,做到四念处是证到空了,不受后有,这个世界不来了。感受的痛苦他没有了,得了涅槃之乐,心念不起作用,住在空这一边,四念处成就,证了果位,离了身受 心法。但是菩萨道是要「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已证得涅槃还能够跳出来,也可以说,他既跳出来也没有跳出来。这里把三十七菩提道品拆开来讲,讲的是一个真 俗不二。不要自称是大乘道而不讲小乘,你如果小乘都做不到,罔言大乘!小是大的基础。大乘的修法,一定要先做到小乘的四念处,但是不是永断身心,不是永求 寂灭,出世入世不二,才是菩萨行。


下面三十七菩提道品就念过去不细讲了,要点都一样。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四正勤:未生善今生,已生善今增长,未生恶今不生,已生恶今断。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这里特别挑出来讲,你们喜欢 神通的要注意。四如意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足是满足,是如意的满足,爱如何就如何,等于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到七十 岁才敢这么说。你修佛法,算不准很年轻就得了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的欲,不是世间一切欲,你修行要求法、求定、求慧,这就是欲,不过这是正欲,是善欲,是好 的。在座的各位都想悟道,搞了半天有几个悟了?没有悟,这个欲望,这个希望就没有达到。而悟了道,能真正大彻大悟,一切自在的有几个人啊?达到了才是欲如 意足。


念如意足呢?你念佛做到了一心不乱吗?如一日如二日就不说了,能如一分 钟、如一小时、如数小时一心不乱吗?念不能一心不乱,意识想不乱,但是做不到,就是念不得如意。所以四如意足谈何容易!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乱,做到像赵州禅 师那样,二六时中(就是昼夜二十四小时,白天、夜里各六个时辰)老僧除二餐粥饭之外,无杂用心处。他能做到这个境界,八十岁还到处参访,人家问他为什么还 要参访,他答说因为未能打成一片。他谦虚啊!还说没有达到如意足。我常说笑话,赵州和尚这个话真了不起,但是如果碰上他老和尚,还要打他一棒,为什么?不 用功!他还会被两餐饭牵走就不对,要吃饭不知道食处才打成一片。这虽是笑话,也是真的,要如此用功才能算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更难了,你听经听过了能记得 吗?上星期讲的,这礼拜就忘了,慧也不能如意,所以学什么都不成。


这是大概解释了四如意足,我是不照教理解释,为了让你们很容易了解。《维 摩诘经》并没有说得了四如意足,就得六神通自在,不要乱加解释啊!因为得到了四如意足,心念才可以得自在神通,得的是这个神通,不是六通五通的。那何以叫 作神通呢?你加两个字:「神而通之」就懂了,现在大家拜一切的神祇,不论是菩萨、关公、土地、妈祖,都叫作拜神明,神明就是神而明之。后世把虚字省略掉了 就成了神明,也就是神而通之的神通。得了四如意足,而不走出离的小乘路线,因为神通自在,所以入世无碍,这就是大乘菩萨行。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 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这些句子的重点是「虽行」,是说虽然修行小乘的法门,可是不妨 碍走大乘路线。以上是三十七菩提道品,我们不细讲,自己去研究。

头像
0操作117 #
头像
117 #
0
10-07-19 18: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止观到涅盘的菩萨行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问题来了,这是现在国内外都 流行的,如何求定。不管是内道或外道(内道是佛法的内明之道,心外求法的叫外道,不要把外道看成党派),乃至求健康长寿的,都想打坐得定,但往往不是光修 止就是光修观。止观双运合起来修,才是佛法正路。止观是个名称,例如上面讲的十念法门都是止观,密宗修的也都是止观,禅宗的参禅也还是止观,参话头止在一 念上,就是止,话头提起来参究就是观,没有一法能离开止观的。所谓修定、白骨观、安般法门等等,都是止观。


不过我们这些众生们,修了半天,不要说得观了,能真得止的都很难。得止就 是得定,举个例子,盘起腿来七天七夜不起来,管你有没有悟道,有得止的功夫,就算不得止也硬熬,熬得住也熬止了,做得到吗?所以大家不要骄狂了,说自己学 这个门学那个门的,你能得止吗?以密宗来讲,我走遍康藏,密宗的喇嘛们当中,得止的不多,能止观双运就更难有了。


再拿天台宗标榜的六妙门来讲,由数息到随息,由止起观,由还到净,这六个 步骤有几个人做到了?大家充其量坐起来自认为这一座坐得不错,啊!数息数了三千多了。你数了一万多也不过加上利息而已,呼吸是生灭,以生灭心计数字,我问 你要数到哪里去?数到得止就不用数了,赶快随息。随到气住脉停,就要赶快起观。一念之间很快就观起来了嘛!你尽在那儿数,做什么?是学会计,还是算利息? 然后尽在那儿搞呼吸,真可怜啊!六妙门确实是妙门,依此修行必有成就的。这天台显教就是密教,可惜大家不珍惜,要另外去求个密法。佛法没有秘密的,这六妙 法门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了,这个你不求,反而希望花钱求密法;我收你一千万然后传你个秘密好了,什么秘密?就是修止观嘛!


但是止观修成了还只是个助道,不算得道,纵然四禅八定成就了,还只是助道 品罢了。佛在《楞严经》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里我插进来说,宋徽宗时代,四川嘉州龙渊寺内有一棵大树被吹倒了,树根中 间有一空处,有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众人惊讶不已,有人敲引磬引和尚出定,他自称法号慧持,出定后问众人:他哥哥慧远法师何在?原来他是晋朝时在这里入定, 几百年后到了宋朝,才因大树被风雷吹倒而出定。纵然能入定几百年,仍然不是内明之道,只是意识境界。


所以止观法门还是助道之法,这是站在大乘菩提道立场看小乘法门,只得了有余依涅槃,尚非般若解脱。纵然修得了止观助道之法,但不落于空的一边,才是菩萨道。若你耽着禅定,不肯起行愿,是犯大乘菩萨戒的。不过你不要拿这个话来当借口,叫你上禅堂打坐,就说不愿犯菩萨戒。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这里说已经修行到了 不生不灭的境界,照理讲应该是好得不得了,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明知诸法不来也不去,就解脱了。修解脱道之人常常懒得修行了,那样的话,功德福 德就不会圆满,因此色身也不成就。要功德福德圆满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才相好庄严,此其一。我们再说个笑话,常有些太太们穿戴得珠光宝气,问我这样是 不是不对。我说你看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身上挂得比你多得多了。菩萨道就是这样,虽行诸法不生不灭,一切解脱,可以走寒山、拾得的路线,穿粪扫 衣,但是为了弘扬菩萨道,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所以口红尽管涂,珠宝随便戴。在小乘戒律中,戏鬘歌舞是犯戒的,大乘菩萨戒则准许,只要是以此兴功德,以此利 众生,就不犯戒,也是大小乘精神不同之故。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大乘菩萨虽然现声闻身, 证罗汉果,或现缘觉身,证辟支佛果,很有威仪,但不像大乘佛法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何以有如此成就呢?除了智能,第一要行愿,不修福德不能得相好庄严 之身,所以千万懒不得啊!光是偏向修道的话,连一半都成就不到,这又是一个题目。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刚才讲的六妙门也是 六个秩序、六个层次,一数息、二随息、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唯心净土现前,也是净。修净土宗的净念相继与一心不乱,严格说来是两回事,勉强讲也可说一 样。为什么再提出这个呢?诸法究竟净相达到了,八万四千法门中我们提了两法,六妙法门最后是净。第二个,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我为什么这样提?净土不只 是阿弥陀佛有,譬如东方药师佛有琉璃净土法门,十方三世诸佛都有自己的净土法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也有净土的一面,这要研究《观佛三昧海 经》就知道了,到了《维摩诘经》后面也知道了。


头像
0操作118 #
头像
118 #
0
10-07-19 18: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们学佛的实在很势利,佛给我们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你只要念他一声就 得好处,劝我们赶快念啊!这是我们导师教的,结果我们拚命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没人先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他的介绍。用世法看,我觉得好势利 啊!所以我宁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实呢,佛佛道同,没有差别的,都有他净相的一面。


真达到净相是究竟吗?非也。这与认为空就是佛法究竟,一样是错的,偏了, 不够圆满。所以净相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可以出世而不敢入世。所以「虽随诸法究竟净相」,不落在净的一面,同观世音菩萨一样,「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救世救 人,应以何身得救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下等身得救度者,即现下等身而为说法,因为不净也不垢。此所谓真正直指人心,不二法门在此。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观行成就,乃至 入定,亲证一切佛的国土永寂如空,以为是究竟,其实还是小乘境界。有一个寂灭,有一个空,就已经不空了,不清净了。寂灭和空也要舍掉,「而现种种清净佛 土」,才是菩萨行。这是告诉我们不垢不净的道理。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最后讲到了 佛道究竟,真正学大乘佛法之人,虽然证得佛道,虽然自利成就,也能转法轮利他,也可以随时入涅槃,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但是真正大乘佛道,只两句话:「智 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智悲双运之法。智是般若成就,代表法身证得,解脱了,般若、法身、解脱,三样都圆满了,因此可以不住三有。但是大乘菩萨念念在 慈悲中,虽然证得法身而跳出三界外,因为悲心而永远不入毕竟涅槃,生生世世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六道中度众生。讲到这里,维摩居士不说下去了。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当时文殊菩萨所带领的大众,有出家在家众、有天人天龙八部,可是,说这段不二法门时得利益的,只限一种人,就是八千天子,只有欲界天以上的天人,才 有这种智慧,能听得懂。因为听懂了,就发大乘心。


我一再讲,《维摩诘经》翻译得太好了,文字容易懂,但是每次愈读愈害怕,因为每一字每一句里,包涵的意义太多了,但是大家都被文字盖过去了。

头像
0操作119 #
头像
119 #
0
10-07-19 18: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不思议品第六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如何求法
什么不是求法
师子之座
解脱—不可思议
住解脱法门菩萨—空间
住解脱法门菩萨—时间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能
风火音声
魔王大菩萨解脱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 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夫求法者,非 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 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 于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 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 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 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 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 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维摩诘 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 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 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 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 故。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 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切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 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身 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 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 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 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 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 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说此语 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 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瑠璃、砗磲 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 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现在开始讲〈不思议品〉。我们研究佛法的人,随时都会讲到「不可思议」这个用语, 大家千万要注意,「不可」是逻辑,讲方法,佛法是不可以用思想去讨论它、研究它的,方法上是「不可」。但是一般人往往理解成「不能」去思议,佛可没说过不 能思议,所以你们青年同学不要误解了。佛法是不可以用普通的思想学问去讨论、研究所能懂的,硬是要用修持实证来的。


头像
0操作120 #
头像
120 #
0
10-07-19 18: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 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居士和舍利弗刚才的对话告一段落,八千天子发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时候舍利弗眼睛向周围一转,发现维摩居士的房间空空的,没有座位,脑子里想:这么多大菩萨来了(当时像观音菩萨、得大势菩萨、 弥勒菩萨都来了,不过在这儿都没有讲话),同一群弟子要坐在哪儿呢?


你们还记得跟着文殊菩萨去的有多少人吗?答不出来就是不用心,这是基本的,翻回去看。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后来唐代出使天竺的王玄策到毗舍离,经过此室,用笏板量过,止有十笏,所以称「方丈室」。玄奘法师的传记有记载,他亲自到维摩居士的这个房间。


舍利弗刚一想,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立刻就知道了,于是他问道:喂!舍利弗,你是为求法来的,还是为座位来的?


在此,我顺便跟你们谈个八关斋戒律的问题。你们居士可以听,因为我是居士 也可以讲,进一步就不能谈了。沙弥戒是不准坐高广大床的,为了这一条戒,我发现好多年轻人实在很可怜,有个年轻同学因此在地板睡了两年,因为他认为高的床 宽的床不能睡。我可以负责任告诉大家,讲错了愿下地狱,下二十一层,永不翻身。如果我讲对了,那么很多人就错了,害死人了。制定这一条戒律,是要初学佛的 弟子先学会谦虚,不准坐高广大床,意思是不准坐上位!文字要搞清楚,床在中国古代就有,我家乡老祖母的床比一个房间还大。床是由西域来的,椅子原来叫床。 中国原来没有椅子的,秦汉时人都是席地而坐,到了魏晋才由西域传入椅子,那时叫作胡床。高广大床是地位很高的人、领导人坐的,那个床又高又宽。胡床又有个 名字叫脚床,床脚可以折拢起来的。打坐的叫绳床,草绳编的,可以折起来带出去,佛图澄禅师就经常坐在绳床上打坐。所以这戒律是要沙弥学谦虚,并不是说不能 睡床铺。为了这件事,许多年轻人不敢睡床,怕犯戒,弄块窄窄的木板铺在地上睡,连翻身都不行。


现在念了《维摩诘经》应该明白了,舍利弗想的床座指的是椅子,否则那个方丈的房间,岂不又要摆椅子又要摆床的。不要搞错了!我特别提出这一件事。


舍利弗答复说:我是来求法的,不是为了坐好椅子来的。大家学佛都是为了求 法,有的人拚命学个法,像咒子、手印、功夫等。古今中外学法,一开始多半是学打坐,也有点窍,教你守住的,都算是传法。各地方传法是大事一件,有第三人在 还不传,有的要发毒誓不准外泄,否则天打雷劈。像我这样随便指出穴窍位置可不得了,所以每逢打雷我就有点怕(众笑)。佛教中藏密要求法也是不得了的事,我 和已涅槃的章嘉活佛、甘珠活佛,过去常有往来,和他们说笑,说学密宗是富贵法。比如学个咒子,第一要磕头如捣蒜,这个很平常。然后要献哈达,这是古法。哈 达都是绸子作的,拿到了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当裤腰带太宽,当围巾太薄。能当上活佛的,收到的哈达就堆积如山。


当年我在杭州读书,年纪还小,班禅活佛来到了灵隐寺,依密宗规矩他先顶礼 佛像,三拜后,起身右绕一圈,头还碰一下佛坛,表示碰到佛足了。然后他就要献哈达,因为佛像非常高,他就玩了个把戏。只见他从怀中拿出一条黄色哈达,很长 的,轻轻用手一送,哈达就飘上去,挂在佛像脖子上了。这一下子,当天皈依的人不计其数,活佛就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值得一参了。若是气功,这功夫也了 不起的。这是我当年挤到人群最前面,亲眼看到的,绝不是靠机械作用,当时看到的人很多。这是讲到哈达,想起这一件往事。再说求个法,在献了哈达之后还要供 养,供养不是十块二十块钱,都是很重的,要依你的经济能力表示你的诚意。所以我说学密宗是富贵法,假使要学遍密宗的法,可以说不管你有多少财产,也会学光 的。


讲了半天的废话,回头讲求法。究竟什么是法?这是个重大问题。大家都想求 个法,好像求到了就可以立地成佛、立地成仙。现在《维摩诘经》在这里指示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法。法在哪里?就在你自己那儿。现在法在哪里?就在《维摩诘 经》上。上卷讲到皈依佛,如何是佛的净土,中卷(第五品─第九品)讲皈依法,如何求法。


有些话我经常在重复,有时会岔开很远,原因是四个字:语重心长。话是啰 嗦,有时刺激了人。我的用心是爱护青年同学们,希望能续佛法慧命,续中国文化慧命。你们年轻同学一定要先把中文弄好,中文学不好,自己祖先传下来的法宝你 就打不开。佛经就是法宝,我们这里好几部大藏经,不知有多少宝在里头,谁去求了?只有书虫在求。这你不求,偏要向外求。《维摩诘经》文字翻得太好了,文学 的境界好,你不要轻易地就看过去了。

发帖回复
查看:8316|回复:128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